县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城市作用相对强度指数的关系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摘要:

    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了广东十二个县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城乡作用相对强度指数(RSI)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作用的正效应表现在扩大化肥、农药、电力等社会资源的输入;提高水稻、甘蔗、塘鱼的亩产量;扩大活鱼、生猪、家禽等鲜活商品生产能力方面。分析还表明,粮食和饲料的土地需求限制着经济作物的增长,粮食和饲料的供应也制约着禽畜的发展。在人多地少地区,粮食、饲料的供应通过增加复种、提高单产以及增加甘薯、小麦种植面积来解决。不与粮食争地、商品率高的茶叶、果树、热作、海洋渔业生产已形成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的较集中分布。离城较远的区域、山地、草坡、滩涂资源的保护、改造、利用还不充分,文章还讨论了城市作用梯度概念在布置农业,发展生产中的作用。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骆世明.县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城市作用相对强度指数的关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6,(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