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树褐皮病的病因及其防治研究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A FURTHER REPORT ON THE STUDY OF CAUSATIVE AGENTS AND CONTROL OF BROWN BAST DISEASE OF RUBBER TREE Zheng Guanbiao Chen Murong Yung Shivwa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摘要:

    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褐皮病的症状特点是割线上下皮层有明显的褐斑病灶,排胶减少或不排胶。病树树冠上还往往会发生枝条变扁、畸形、缩节、丛枝,顶部叶片变小成簇的丛枝病。有丛枝病的芽接树,90%会同时发生褐皮病,其余在1/2~1年也会发生褐皮病,两者关系密切。电镜检查,在无性系GT1及RRIM600病树树干韧皮部筛管细胞发现多形态类立克次氏体(RLO),菌体大小分别为100~2400nm和275~1395nm;在GT1根部的RLO为576~825nm;在IAN6645及PB28/59病树树冠上表现有丛枝病症状的病枝里为球形和椭圆形,大小为390~920nm;病树RLO壁厚约20nm。上述健康对照树均没有发现RLO。因而认为树冠的丛枝可能就是橡胶树褐皮病的一种症状。 七年(1979~1986)研究表明,橡胶褐皮病树经注射或环状刮皮涂保01、青霉素及四环素后,胶乳及干胶产量比对照树明显增产,病情减轻,其中以“保01”的效果最好,药剂有效持续期为3~6个月。药物处理对中、轻病树效果较好,对重病树效果较差。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我们认为RLO是橡胶树褐皮病的病原。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郑冠标,陈慕容,杨绍华,陈作义,沈菊英.橡胶树褐皮病的病因及其防治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8,(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