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庞雄飞.建立种群矩阵模型的简易方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1(2).
- [2]庞雄飞,卢一粦,王野岸.种群矩阵模型在昆虫生态学研究上的应用问题[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0(3).
- [3]王弘法,邹运鼎.Leslie矩阵模型在害虫预测上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1982(4).
- [4]张连翔于晓东,罗春田.油松毛虫卵(块)种群密度简易估计的零频率方法[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7,25(5):38-42.
- [5]邹运鼎,王弘法.合肥地区二代稻纵卷叶螟自然种羣生命表的Leslie矩阵模型及其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86(2).
- [6]荆颖蔷,吕亮卿.基于马尔柯夫模型的太谷县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变化预测[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7(2):171-174.
- [7]姚文生 方三阳.大兴安岭黑胸球果花蝇的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2,20(5):82-88.
- [8]何瑞珍,闫东峰,张敬东,陈书广,王建设,王林忠.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郑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预测[J].勤云标准版测试,2006(9).
- [9]刘宪国,郎奎建.森林资源可持续的极限过程[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6):86-88.
- [10]于平福.广西农产品模型预警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84-1286.
- [11]何勇,奚文斌.灰色(GM)—马尔柯夫链预测[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8(1).
- [12]罗明永.天然柳杉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1,31(3).
- [13]郭梓仁,郭艳婷.自交遗传世代基因型频率变化的马尔柯夫模型[J].广东农业科学,2006(6):104-105.
- [14]苏哲斌.灰色马尔柯夫模型在陕西省苹果产量预测中的应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7(7):135-139.
- [15]马友平,冯仲科,何友均.日本落叶松人工林生长量的灰色—马尔柯夫预测[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27(2):151-156.
- [16]陈红.马尔柯夫链分析法对山楂叶螨发生程度的预测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0(13):182-183.
- [17]张春雨.通过种群互作阐释森林群落多样性格局[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6).
- [18]张东水,兰樟仁,邱荣祖,李铮,张伟.闽江口湿地时空演变模型及信息系统[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6,26(3):253-257.
- [19]王佑汉,何毓成,赵宏达,任茜.利用马尔柯夫模型预测成都平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以成都市龙泉驿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5):4580-4582.
- [20]曹,恒,杨海龙,贺康宁,等.青海高寒区不同人工林配置下灌木种群的生态位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5):8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