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超武.三十年来我国籼稻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前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2(3).
[2]景德道,盛生兰,龚红兵,刁立平,林添资,胡春明,周义文,张继本,李闯,钱华飞,杨军.镇稻系列粳稻品种的育种思路与研究策略[J].江苏农业科学,2007(5):31-33.
[3]黄新玲,杨生明,王鹏,吴斌.宁夏稻种资源研究回顾与展望[J].宁夏农林科技,2010(4):62-63,9.
[4]邢祖颐,李梅芳,王淑敏,何家齐,张晓燕.籼粳稻杂交育种的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0,13(2):24-30.
[5]杨守仁,张龙步,王进民.三十年来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提要)[J].延边大学农学学报,1982(2).
[6]陈成斌,曾华忠,梁云涛,徐志健,黄娟,张烨,梁世春.广西稻种资源耐旱种质利用的思考[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5):502-504.
[7]何秀英,廖耀平,陈钊明,程永盛,陈粤汉.水稻稻瘟病抗病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30-33.
[8]尹学义,周毓珩,黄仁洙.水陆稻杂交种根粗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Ⅰ.水陆稻杂交种根粗的变异规律及其与几个性状的相关[J].辽宁农业科学,1989(6).
[9]杨守仁.关于《水稻育种学术讲座》的读后感[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87(2).
[10]黄耀祥.水稻生态育种科学体系的构建及新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1999(5):2-6.
[11]张大友.盐粳系列水稻品种育种思路与研究策略[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1999(2).
[12]王希仁 熊中良.水稻品种(系)对褐稻虱抗性鉴定及其利用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1990,2(1):70-70.
[13]黎用朝,闵军,张黎光.湖南"九五"中稻育种的主要进展[J].湖南农业科学,2002(1):7-9.
[14]陈能刚,陈惠查,阮仁超,焦爱霞,游俊梅.基于多目标决策的贵州地方稻种资源综合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11):23-25,28.
[15]张大友.盐粳系列水稻品种育种思路与研究策略[J].南京农专学报,1999,15(2):7-10.
[16]李瑞祥.特早熟陆地棉主要性状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1985(1).
[17]陆驹飞.水稻新矮源通过鉴定[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86(4).
[18]桂树勋,颜克久.优质大粒水稻新品系“云香糯”的选育[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1(1):143-148.
[19]刘百龙,石瑜敏,王威豪,韦善富,冯锐,宋智萍,毛昌祥.引进国际水稻所籼稻品系主成分及聚类分析[J].南方农业学报,2011(12):1449-1453.
[20]郑艳玲,苗得雨,邵彦宾.寒地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探讨[J].现代化农业,2008(4):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