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戴军 Voiko.,B.第四纪红色粘土网纹层的微形态特征[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4):50-53.
- [2]戴军 Cama.,MK.广东省花岗岩赤红壤的微形态特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19(3):82-86.
- [3]蔡崇法 王庆云.湖北省中晚更新世沉积物母质性状及形态特征[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2):137-143.
- [4]章明奎.杭州西郊十里坪系的特性和形成[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3):141-146.
- [5]庞奖励,黄春长,查小春,张旭.关中地区两种不同农业管理方式下土壤微形态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07,40(11):2518-2526.
- [6]张民 马丽.山东暗色粘性土的特性及发生学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4(3):307-315.
- [7]熊德祥,马同生.水稻土的研究——Ⅵ.下蜀黄土丘陵地区潴育性水稻土及其起源土壤的微形态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86(1).
- [8]庞奖励,黄春长,张旭.关中地区古耕作土壤和现代耕作土壤微形态特征及意义[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7):1395-1402.
- [9]黄运湘,张杨珠,王翠红,冯跃华,黄启为.菜园土肥力特征及蔬菜硝酸盐污染的控制技术[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0(2):110-114.
- [10]王,元,房文红,周俊芳,李新苍,刘,强.“脊尾白虾肌肉微孢子虫病”的病原和病理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3,22(5):726-733.
- [11]王英奎.几种常见土壤类型的简易识别[J].吉林农业,2005(2):23-23.
- [12]宾珍兰,汤丹峰,郑杰,刘一丁,陈励虹,周瑞阳.牛角瓜大孢子与小孢子的发生发育观察[J].南方农业学报,2016(10):1658-1663.
- [13]叶雅杰,杨铁金,罗金明,杨帆.消融期湿地水环境及其中铁和锰的变化特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30(12).
- [14]林丽蓉,陈家宙,王峰,邓盛华.几种保护措施对红壤坡地水文过程及干旱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24):4858-4867.
- [15]张杨珠,万大娟,黄顺红,周卫军,邹应斌.湖南主要耕地土壤固定态铵含量与最大固铵容量的剖面变化特征[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2(5):473-481.
- [16]张吉先,俞劲炎.磁化粉煤灰对红壤呼吸作用和酶活性的影响[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0,26(1):101-102.
- [17]刘自刚,孙万仓,方彦,李学才,杨宁宁,武军艳,曾秀存,王月.夜间低温对白菜型冬油菜光合机构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5,48(4):672-682.
- [18]乌云,莎仁图雅,田有亮,郭连生.大青山区油松人工林地土壤物理特性的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8(4):75-78.
- [19]李卫东 王庆云.黑粘土腐殖质的组成和特性[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6,15(6):527-533.
- [20]袁东海,李道林等.几种不同类型粘盘黄褐土水分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9,26(2):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