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廖亦龙,万邦惠.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21(3):1-4,16.
- [2]万邦惠 马海峰.三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种质的遗传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7,18(2):1-6.
- [3]廖亦龙 万邦惠.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不育性的遗传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20(4):38-43.
- [4]陈雄辉 万邦惠.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温敏期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6,17(1):96-101.
- [5]万邦惠 邓国富.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单株育性观察[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16(1):7-12.
- [6]邓晓建 杨仁崔.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97,10(4):1-6.
- [7]梅明华 李泽炳.籼,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基因等位性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3,12(5):407-413.
- [8]罗彦长 李成荃.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1996,24(4):289-290,349.
- [9]廖亦龙 万邦惠.水稻温敏核不育系不育性遗传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1998(6):2-4,15.
- [10]周元昌 潘润森.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遗传及等位性的初步研究[J].福建农业科技,1997(3):1-2.
- [11]杨仁崔 梁康迳.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的育性遗性[J].福建农学院学报,1993,22(4):387-391.
- [12]谢国生 杨书化.两用核不育水稻光敏与温敏分类的探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5):311-317.
- [13]谢曲.水稻两种不育基因重组后的育性表现及遗传行为初探[J].湖北农业科学,1999(6):2-8.
- [14]盛孝邦 贾炜.光温敏核不育水稻雄性不育性的遗传与育种学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3(3):214-218.
- [15]邓晓建 周开达.农垦58S转育的四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性遗传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4,12(2):186-193.
- [16]谢国生 杨书化.光温敏不育水稻充性临界温度的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7,16(3):226-230.
- [17]刘凯,周雷,杨国才,陈荣智,胡刚,陈志军,李三和,游艾青.新型水稻温敏核不育系Co27育性基因等位性测验[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
- [18]邓国富.水温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可育性观察[J].广西农业科学,1997(3):108-110.
- [19]李仁端 李平.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生态育种的理论与实践(综述)[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5,13(4):448-450,431.
- [20]曾汉来 卢兴桂.W6154s类型水稻在光敏,温敏分类问题上的商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14(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