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询字段 检索词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Vol. 41 Issue (2): 10-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43

引用本文  

罗家智, 刘清神, 杨镇玮, 等.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比较[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0, 41(2): 10-17.
LUO Jiazhi, LIU Qingshen, YANG Zhenwei, et al.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mong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eef breeds[J]. Journal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2020, 41(2): 10-17.

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YFD0501706);广东省农业发展和农村工作专项(4300-F16218)

通信作者

李耀坤(1986—),男,副教授,博士,E-mail: ykli@scau.edu.cn

作者简介

罗家智(1994—),男,硕士研究生,E-mail: lokachi1994@163.com

文章历史

收稿日期:2019-04-22
网络首发时间:2020-01-07 11:39:23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的生产性能比较
罗家智, 刘清神, 杨镇玮, 孔令旋, 李斌, 刘玉强, 刘德武, 李耀坤    
华南农业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摘要:【目的】 分析湛江市雷琼黄牛杂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雷琼黄牛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提高肉牛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方法】 选取西雷杂F1代(西门塔尔♂×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利木赞♂×雷琼黄牛♀)、安雷杂F1代(安格斯♂×雷琼黄牛♀)和雷琼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初生、3月龄、6月龄和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及雷琼黄牛共390头,测定其体质量与体尺指标;屠宰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与雷琼黄牛各3头,选取其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 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杂交改良作用明显,尤其在初生体质量、24月龄体质量以及体尺发育方面效果显著,其中24月龄体质量提高了37.64%。利雷杂F1代肉质嫩度优于其余3组,而西雷杂F1代肉质嫩度最差。西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其余3组,3组杂交牛F1代均可改善雷琼黄牛肉色偏白的情况。利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西雷杂F1代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雷琼黄牛。【结论】 利木赞牛在改善雷琼黄牛体型、生长速度及肉品质上综合表现较好。
关键词雷琼黄牛    杂交F1代    生长性能    肉品质    
Comparison of production performance among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eef breeds
LUO Jiazhi, LIU Qingshen, YANG Zhenwei, KONG Lingxuan, LI Bin, LIU Yuqiang, LIU Dewu, LI Yaokun    
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ross-breeding utilization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in Zhanjiang, promot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ybrid improvement technology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improv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of beef cattle.【Method】 We selected Simmental×Leiqiong F1 generation, Limousin×Leiqiong F1 generation, Angus×Leiqiong F1 generation and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nder the same feeding conditions, 390 hybrids of F1 generation and Leiqiong yellow cattle including newborn, 3-month-old, 6-month-old and 24-month-old cattles were selected, and their body weight and body size indicators were measured. Three 24-month-old F1 hybrid cattles and three Leiqiong yellow cattles were slaughtered, and the longest back muscles were selected for meat quality analysis.【Result】 Limousin cattle had obvious effects on variety improvement through hybridizing with Leiqiong yellow cattle, especially in improving the birth weight, 24-month-old weight and body size development. The meat tenderness of Limousin×Leiqiong F1 generation was better compared with other three groups, while Simmental×Leiqiong F1 generation had the worst meat tenderness. The eye muscle area of Simmental×Leiqiong F1 generation was larger than that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The eye muscle area of Angus×Leiqiong F1 generation was larger compared with other three groups. The shortcoming of white beef in Leiqiong yellow cattle was improved in the F1 generation of three hybrid groups. The essential amino acid contents of Limousin×Leiqiong F1 generation, Angus×Leiqiong F1 generation and Leiqiong yellow cattl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ile the essential amino acid content of Simmental×Leiqiong F1 genera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Conclusion】 Limousin cattle has a better overall performance in improving the body shape, growth rate and meat quality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Key words: Leiqiong yellow cattle    F1 hybrid    growth performance    meat quality    

雷琼黄牛是我国南亚热带的肉牛良种,属华南黄牛体系,主产于广东省湛江市和海南省海口市,分布于邻近县市[1]。雷琼黄牛体貌似印度瘤牛,肩峰隆起、体躯匀称、肌肉结实紧凑,具有极强的抗逆、抗高温高湿、繁殖性能稳定等特征,但由于其体型小、生长速度缓慢等劣势,与我国地方优良的役肉兼用型黄牛品种存在一定的差距[2]。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晋南牛和延边牛5个品种被公认为中国黄牛的代表性品种,其成年公牛体质量分别可达620.9、490.8、512.5、660.0和625.0 kg,而雷琼黄牛仅为354.6 kg[3]。为了更好地发挥雷琼黄牛种资源优势,提高其生长性能与改善其肉品质,育种工作者引进外来优质牛,如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等对雷琼黄牛进行杂交改良,但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低,缺乏完善的系谱登记制度,任由外来品种与雷琼黄牛频繁出现杂交紊乱现象,使得杂交牛系谱混乱,导致杂交牛后代杂交优势削减,遗传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雷琼黄牛与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杂交F1代生长发育规律与肉品质的研究鲜有报道,本研究以雷琼黄牛及其杂交牛F1代作为研究对象,对各项生长指标(体质量、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与肉品质理化指标(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剪切力、眼肌面积、肉色、氨基酸、脂肪酸)进行分析,比较雷琼黄牛及其杂交F1代的生长性状与肉用性能,为肉牛杂交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

在广东省湛江市,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发育正常、健康、精神状态良好的西雷杂F1代25头(西门塔尔♂×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133头(利木赞♂×雷琼黄牛♀)、安雷杂F1代42头(安格斯♂×雷琼黄牛♀)及雷琼黄牛190头,测定其初生、3月龄、6月龄、24月龄的体质量及体尺指标。

随机选取发育正常、健康、精神状态良好24月龄的雷琼黄牛、西雷杂F1代、利雷杂F1代及安雷杂F1代各3头,取其背最长肌为肉样。每头取肉样1 kg装入洁净密封袋中,并放进干冰保温箱中,冷冻保存待测。

1.2 肉牛生产性能测定 1.2.1 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测定雷琼黄牛、西雷杂F1代、利雷杂F1代、安雷杂F1代的生长发育性状,包括初生、3月龄、6月龄和24月龄的体质量及体尺指标(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

1.2.2 肉品质分析

以雷琼黄牛、西雷杂F1代、利雷杂F1代、安雷杂F1代的背最长肌为样品,测定其理化指标:水分、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剪切力和肉色。

1.2.3 眼肌面积测定

取位于第12和13对胸肋间眼肌,在硫酸纸上描出眼肌横切面轮廓,然后用方格纸描出并获得眼肌面积[4]

1.2.4 剪切力测定

将眼肌肉块切成23 cm厚的肉块,放置密封袋中,将肉块浸入80 ℃的恒温水浴锅中,加热至肉块中心温度为70 ℃时取出,用直径为1.27 cm的圆柱形取样器避开结缔组织,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取出。用肌肉嫩度仪测定每个样品的剪切力,每个样品测定8次,选取5个相近的值取其平均值,即为该肉样的剪切力[5]

1.3 数据分析

应用SPSS 2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所有数据结果均取平均值±标准误,采用One-Way ANOVA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后代生产性能比较

表1可知,3组杂交牛F1代的体质量指标相较于雷琼黄牛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利雷杂的提升幅度最大。3组杂交牛F1代的初生体质量极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0.01),说明3组杂交牛F1代都继承了父本优良的肉用性能,具有较大的初生体质量。利雷杂、西雷杂和安雷杂的初生体质量分别比雷琼黄牛提高了60.55%、51.99%和50.43%,其中利雷杂的提升幅度最大。

表 1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生长发育性状1) Table 1 Growth and developmental traits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利雷杂、西雷杂和安雷杂F1代在断乳后不同月龄的体质量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0.05),3月龄体质量分别比雷琼黄牛提高了67.01%、61.83%和38.67%,6月龄体质量分别比雷琼黄牛提高了38.46%、26.93%和14.55%,24月龄体质量分别比雷琼黄牛提高了37.64%、23.36%和14.37%。由此可知,3组杂交牛F1代中,利雷杂在初生至24月龄阶段的体质量增加幅度最大。

在初生至24月龄阶段,3组杂交牛F1代和雷琼黄牛的各体尺指标(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增长趋势,各体尺指标的增长强度大小顺序总体为利雷杂>西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由表1可知,利雷杂、西雷杂和安雷杂比同年龄段雷琼黄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和胸围都有明显的提升,其中利雷杂的提升幅度是最大的。在24月龄阶段,对于体高、十字部高和体斜长3项体尺指标,利雷杂的测量值均极显著大于安雷杂与雷琼黄牛(P<0.01),西雷杂的测量值显著大于安雷杂与雷琼黄牛(P<0.05);利雷杂与安雷杂的胸围极显著大于雷琼黄牛(P<0.01);而西雷杂和雷琼黄牛的胸围差异不显著;24月龄的利雷杂比雷琼黄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提高了10.94%、14.60%、16.06%和8.82%;24月龄的西雷杂比雷琼黄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提高了10.02%、11.43%、15.09%和3.46%;24月龄的安雷杂比雷琼黄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提高了4.64%、6.07%、3.67%和4.99%。由此可知,3组杂交牛F1代中,利雷杂改良雷琼黄牛体型效果最优。

2.2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后代肉品质理化指标分析 2.2.1 肉品质物理指标

消费者主要通过牛肉的嫩度、系水力以及肉质的风味评定肉的好坏,其中嫩度是肉质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档牛肉剪切力小,易咀嚼[5]。由表2结果可知,剪切力大小顺序为西雷杂>雷琼黄牛>安雷杂>利雷杂,由此可知利雷杂与安雷杂的肉质嫩度优于雷琼黄牛,利雷杂的嫩度最优,而西雷杂的肉质嫩度最差。

表 2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的肉品质物理指标1) Table 2 Physical indexes for meat qualities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眼肌面积是预测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显示瘦肉率比例高低的辅助指标,眼肌面积越大,优质切块比例越大,胴体净肉率越高[6]。由表2可知,本试验中各杂交牛F1代的眼肌面积大小顺序为安雷杂>西雷杂>雷琼黄牛>利雷杂,西雷杂的眼肌面积极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0.01),安雷杂的眼肌面积(83.20 cm2)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说明安雷杂和西雷杂的瘦肉率高于雷琼黄牛,安格斯牛在提高雷琼黄牛的瘦肉率方面优势大于西门塔尔牛与利木赞牛,由此可知当培育高档杂交肉牛时,安格斯牛为首选,西门塔尔牛次之。

肉色是牛肉的外观体现,据研究表明,肉色为樱红色能够增加消费者对牛肉的购买欲[7]Lab值分别代表亮度、红度与黄度。由表5可知利雷杂的L值极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0.01),安雷杂的L值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P<0.01);利雷杂的a值极显著高于雷琼黄牛(P<0.01);雷琼黄牛的L值与a值都极显著低于3组杂交牛F1代(P<0.01)。由此可知西雷杂、利雷杂与安雷杂3组的肉色优于雷琼黄牛,说明西门塔尔、利木赞和安格斯与雷琼黄牛杂交均可提升雷琼黄牛肉色的红度与亮度,改善雷琼黄牛肉色偏白的情况。

表 5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肌肉饱和脂肪酸(SFA)含量1) Table 5 Saturated fatty acid (SFA) contents in muscle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2.2.2 牛肉营养成分含量

蛋白质与脂肪是牛肉中重要的营养成分[8]。由表3可知,雷琼黄牛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利雷杂和西雷杂(P<0.05),与安雷杂差异不显著;雷琼黄牛的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安雷杂和西雷杂(P<0.05)。表明安雷杂F1代保持了安格斯牛肉质中蛋白质含量高、肌内脂肪含量低的特点,通过与安格斯杂交改良降低了原雷琼黄牛的肌内脂肪,提升了雷琼黄牛的瘦肉率。

表 3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肌肉营养成分含量1) Table 3 Muscle nutrient contents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2.2.3 牛肉风味物质含量

肉的风味是评价肉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氨基酸是肉香味的重要前体物质[9]。由表4可知,安雷杂的甘氨酸和丙氨酸含量高于其余3组,表明安格斯牛与雷琼黄牛杂交改良能够提升原雷琼黄牛肉质中风味物质的含量。

表 4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肌肉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含量1) Table 4 Amino acid contents in muscle related to umami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2.2.4 牛肉脂肪酸含量

表5所示,饱和脂肪酸中,4个品种肉牛背最长肌肉豆蔻酸含量大小顺序为利雷杂>雷琼黄牛>安雷杂>西雷杂,西雷杂的肉豆蔻酸含量(w=0.84%)最小,与其余3组肉牛差异极显著(P<0.01)。4个品种肉牛背最长肌中棕榈酸含量大小顺序为安雷杂>利雷杂>雷琼黄牛>西雷杂,安雷杂棕榈酸含量(w=27.78%)最高,但与其他品种的棕榈酸含量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背最长肌中硬脂酸含量大小顺序为西雷杂>安雷杂>利雷杂>雷琼黄牛,西雷杂硬脂酸含量(w=27.16%)最高,雷琼黄牛硬脂酸含量(w=14.34%)最低,两者差异极显著(P<0.01)。4个品种肉牛饱和脂肪酸总量大小顺序为安雷杂>西雷杂>利雷杂>雷琼黄牛,安雷杂饱和脂肪酸总量(w=57.81%)最高,饱和脂肪酸中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较高。

表6所示,单不饱和脂肪酸中,4个品种肉牛背最长肌肉豆蔻油酸含量大小顺序为利雷杂>雷琼黄牛>西雷杂>安雷杂,利雷杂肉豆蔻油酸含量(w=1.07%)最高,显著高于其余3个品种(P<0.05)。各品种肉牛背最长肌棕榈油酸含量大小顺序为利雷杂>雷琼黄牛>安雷杂>西雷杂,利雷杂棕榈油酸含量(w=5.05%)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品种(P<0.01)。油酸是单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主要脂肪酸,各品种肉牛间背最长肌中油酸含量大小顺序为利雷杂>雷琼黄牛>安雷杂>西雷杂,利雷杂油酸含量(w=39.11%)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余3个品种(P<0.01)。

表 6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含量1) Table 6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 contents in muscle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表7所示,多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有亚油酸和α−亚麻酸,其中亚油酸是主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各品种肉牛背最长肌中亚油酸大小顺序为西雷杂>雷琼黄牛>安雷杂>利雷杂,西雷杂亚油酸含量(w=7.52%)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利雷杂和安雷杂(P<0.01)。各品种肉牛背最长肌α−亚麻酸含量大小顺序为雷琼黄牛>安雷杂>西雷杂>利雷杂,雷琼黄牛α−亚麻酸含量(w=1.94%)最高,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P<0.01)。

表 7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肌肉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1) Table 7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 contents in muscle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2.2.5 牛肉必需氨基酸含量

肉中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是评价肉营养价值的重要指标,也是影响肉品质的重要因素[10]。由表8可知,西雷杂F1代牛肉中必需氨基酸的含量极显著低于雷琼黄牛(P<0.01);而雷琼牛、利雷杂、安雷杂三者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

表 8 雷琼黄牛与不同品种肉牛杂交F1代肌肉必需氨基酸含量1) Table 8 Essential amino acid contents in muscle of F1 hybrids of Leiqiong yellow cattle and different breeds of beef cattle
3 讨论与结论 3.1 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改良雷琼黄牛对其F1代生长性能的影响

雷琼黄牛作为华南地区优良的役用牛,具有耐热性能好、耐粗饲以及抗病能力强等优点。随着农业耕种技术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主要作为役用的雷琼黄牛逐渐转向肉用[11]。由于雷琼黄牛的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以及产肉性能差,导致其经济效益远低于优良的肉用牛品种(如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因此可以采用杂交改良的方式提高雷琼黄牛的生产性能。

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种牛杂交改良效果明显,其中利雷F1代(利木赞♂×雷琼黄牛♀)在初生体质量、3月龄体质量、6月龄体质量、24月龄体质量和月增质量6个指标上的效果明显。

各杂交F1代的初生质量大小顺序为利雷杂>西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初生质量分别为29.83、28.24、27.95和18.58 kg,可见,利木赞牛改良本地黄牛F1代的初生质量具有更强的杂交优势。姚守秀等[12]利用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改良北塔山土种牛生长与肉用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利木赞牛、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杂交F1代初生质量分别为28.90、26.56、24.95 kg,北塔山土种牛初生质量为20.98 kg[12],与本试验研究结果的趋势相同,本试验中,3组杂交牛F1代都继承了父本初生质量大的特点,其中利雷杂的初生质量大于其余2组杂交牛。

在24月龄阶段,各杂交F1代的体质量大小顺序为利雷杂>西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其体质量分别为398.37、357.05、331.02和289.43 kg,由试验结果可知,利雷杂的体质量高于西雷杂11.57%,表明利木赞牛改良效果比西门塔尔牛改良效果好。黄力刚等[13]在西门塔尔与利木赞肉牛杂交效果比较分析研究中的结果表明:在断乳期后西门塔尔杂交F1代的体尺指标以及体质量均显著大于利木赞杂交F1代,说明西门塔尔牛的改良效果优于利木赞牛,与本试验的结果不相符,这可能与地方牛的品种、地域环境和饲喂条件有关。

肉牛体尺指标直接反映肉牛的体格大小和体躯结构、发育程度等状况,也间接反映牛组织器官的发育情况及体质量,肉牛体尺指标与家畜的生理机能、生产性能、抗病力以及对外界生活条件的适应能力等密切相关[14]。本试验中,从体尺的改良效果来看,利雷杂的改良效果优于西雷杂与安雷杂,利用利木赞牛改良雷琼黄牛,F1代24月龄的体高、体斜长和胸围分别是123.83、140.17和184.50 cm,从体尺的改良效果上看,利木赞的体尺改良效果更好,利雷杂F1代的体型大于其余3组。

3.2 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利木赞牛改良雷琼黄牛对其F1代牛肉品质的影响

肉的嫩度是肉品质的重要指标,剪切力的大小反映了肉的嫩度,剪切力越小,肉的嫩度越好,高档牛肉的剪切力偏小,嫩度好,易咀嚼[15]。本试验比较了雷琼黄牛与西雷杂、利雷杂和安雷杂F1代背最长肌的剪切力,表现为利雷杂剪切力最小(3.71 kg),西雷杂剪切力最大(5.80 kg),雷琼黄牛和安雷杂剪切力分别为5.00 和4.19 kg。罗欣等[16]在研究中国育肥牛肉品质和感官评定时指出,当牛肉剪切力>5.3 kg时,消费者认为牛肉较韧;当剪切力<4.0 kg时,牛肉较嫩;当剪切力在4.1~5.2 kg时,牛肉嫩度可以接受。对比相关临界值可发现,消费者认为利雷杂F1代的肉质较嫩,安雷杂F1代与雷琼黄牛的嫩度可以接受,西雷杂F1代的肉质嫩度较差。

肉的嫩度受品种、年龄、性别、营养状况以及肌肉部位等因素的影响,其本质是这些因素使肌纤维粗细、质地以及结缔组织质量与数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其中肌纤维的粗细及结缔组织的质地是影响肉质嫩度的主要因素[16]。1900年育种学家对利木赞牛进行选育,利木赞牛从兼用型转向专门化肉用品种,并在1924年形成专门化肉牛品种;由于农业机械化以及农耕条件的变化,主要作为役用的雷琼黄牛逐渐转向肉用。刘正柱等[15]在研究中表明,牛的运动量越大,其肌肉的负荷越大,使肌肉的强度提高,肌纤维变粗,导致肌肉剪切力值提高、嫩度降低。专门化肉牛品种利木赞牛(♂)与役用牛雷琼黄牛(♀)杂交改良F1代,其背最长肌嫩度优于母本,符合刘正柱等[15]的研究结果,也与本试验的结果相同。

眼肌面积是决定牛肉等级和产肉量等经济性能的重要指标[17]。崔冰冰等[1]2017年利用安格斯牛与海福特牛改良枣北黄牛,海枣F1代眼肌面积最大(97.53 cm2),安枣F1代眼肌面积次之(95.25 cm2),枣北黄牛眼肌面积最小(81.17 cm2)。本试验中安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83.20 cm2)极显著高于其余3组试验牛(P<0.01),但仅比枣北黄牛的眼肌面积提高了2.50%,且远小于海枣F1代与安枣F1代的眼肌面积,说明安雷杂F1代产肉性能尚有大幅提升的空间。

3.3 结论

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杂交改良作用明显,尤其在初生体质量、24月龄体质量以及体尺发育方面效果显著。利雷杂F1代肉质嫩度优于其余3组,其中西雷杂F1代肉质嫩度最差;西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雷琼黄牛,安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其余3组;3组杂交牛F1代均可改善雷琼黄牛肉色偏白的情况。利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三者的必需氨基酸含量相比差异不显著,但西雷杂F1代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雷琼黄牛。综合3组杂交牛F1代的生长发育特点与肉品质情况,利雷杂F1代的杂交优势显著,因此利雷杂F1代为最优杂交种。

参考文献
[1]
崔冰冰, 李助南. 安格斯牛改良枣北黄牛的效果分析[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17(5): 56-57. (0)
[2]
张明. 安格斯与西门塔尔牛杂交一代育肥性能及肉品质研究[D]. 兰州: 甘肃农业大学, 2016. (0)
[3]
MORGAN J B, SAVELL J W, HALE D S, et al. National beef tenderness survey[J]. J Anim Sci, 1991, 69(8): 3274-3283. DOI:10.2527/1991.6983274x (0)
[4]
MANCINI R A, SUMAN S P, MKR K, et al. Effect of carbon monoxide packaging and lactate enhancement on the color stability of beef steaks stored at 1 ℃ for 9 days[J]. Meat Sci, 2009, 81(1): 71-76. DOI:10.1016/j.meatsci.2008.06.021 (0)
[5]
祝贺. 不同等级牛肉品质特点和感官分析[D]. 泰安: 山东农业大学, 2012. (0)
[6]
程碧君, 郭波莉, 魏益民, 等. 不同地域来源牛肉中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特征分析[J]. 核农学报, 2012, 26(3): 517-522. (0)
[7]
周磊, 于青云, 杜玮, 等. 不同品种牛肉品质研究[J].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44(4): 534-538. DOI:10.3969/j.issn.1001-4330.2007.04.033 (0)
[8]
MAUGHAN C, MARTINI S. Ide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of flavor attributes present in chicken, lamb, pork, beef, and turkey[J]. J Food Sci, 2012, 77(2): S115-S121. DOI:10.1111/j.1750-3841.2011.02574.x (0)
[9]
刘亚娜, 郎玉苗, 包高良, 等. 甘南牦牛肉与中国西门塔尔牛肉营养特性对比分析[J]. 食品工业科技, 2016, 37(15): 360-364. (0)
[10]
陈银基. 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牛肉脂肪酸组成变化研究[D].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2007. (0)
[11]
李聚才, 刘自新, 王川, 等. 不同杂交肉牛背最长肌脂肪酸含量分析[J]. 肉类研究, 2012, 26(8): 30-34. (0)
[12]
姚守秀, 付秀珍, 刘向鹏, 等. 不同杂交组合改良北塔山土种牛生长性能与肉用性能的比较[J]. 畜牧与兽医, 2018, 50(5): 10-12. (0)
[13]
黄力刚, 石望君, 李昊帮,等. 西门塔尔与利木赞肉牛杂交效果比较分析[J]. 湖南畜牧兽医, 2013(2): 20-22. (0)
[14]
刘远哲. 郏县红牛生长性能测定及产肉性能分析[D]. 郑州: 河南农业大学, 2015. (0)
[15]
刘正柱, 董辉. 影响牛肉品质的因素及牛肉嫩度的改善方法[J]. 山东畜牧兽医, 2013(8): 19-20. DOI:10.3969/j.issn.1007-1733.2013.08.012 (0)
[16]
罗欣, 梁荣蓉, 祝贺, 等. 我国育肥牛肉品质和感官评定分析[C]//中国畜牧业协会. 第七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 北京: 中国畜牧业协会, 2012. (0)
[17]
邓由飞, 代俊芳, 郭晓旭, 等. 利用体尺指标估测肉牛自然体重的准确性研究[J]. 中国畜牧杂志, 2015(S1): 141-14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