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丹类杀虫剂及呋喃丹根区施药的原理及其在水稻害虫防治上的应用
DOI: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摘要:

    本文研究了根区施用巴丹类及呋喃丹杀虫剂在水稻植株中的吸收、运转、代谢以及对水稻三化螟、稻飞虱的药效。结果表明,呋喃丹在施药后15天的吸收量为最高,易卫杀在施药后26天为最高。吸收量的茎、叶比结果表明,呋喃丹为4.56~8.96,而易卫杀一般只有1.29~3.75,说明呋喃丹很少滞留在茎中,易卫杀在茎中有一定的滞留量。从自显影照片看出呋喃丹在水稻老叶叶尖有集中积累并从叶尖气孔蒸发外逸现象,易卫杀则在茎部与新叶中有一定的积累。较均勻地分布于植株中。水稻植株在施用呋喃丹后36小时即可检出代谢物3—酮呋喃丹,3—酮呋喃丹酚,3—羟呋喃丹;初步认为呋喃丹酚可能不是植株的代谢产物而是土壤降解产物为植株所吸收。 试验结果指出,呋喃丹、易卫杀都是很好的根区施药内吸剂。由于吸收,运转,代谢的差异,巴丹类药剂对三化螟的残效期比呋喃丹长,而呋喃丹对稻飞虱的药效却比巴丹类药剂好。本文推荐了杀虫双应用于防治水稻害虫。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徐心植,黄尚容.巴丹类杀虫剂及呋喃丹根区施药的原理及其在水稻害虫防治上的应用[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83,(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