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0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始刊词

      1980(1).

      摘要 (950) HTML (0) PDF 78.21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民日报》一九八○年元旦社论是:“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华南农学院学报》于一九八○年始刊,我们热诚地拿这个刊物来“迎接大有作为的年代”! 我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于一九七九年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把工作着重点转移到四个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而农业现代化工作

    • 广东水稻黄矮病初侵染源和媒介昆虫的初步研究

      1980(1).

      摘要 (996) HTML (0) PDF 1.13 M (14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1964-1966年间的调查研究结果,水稻黄矮病毒只能侵染水稻,不能通过病稻的种子传给后代,用病叶汁液磨擦法不能传病,病株“恢复”后其体内仍保持有病毒。晚稻病株“再生稻”存活越冬后,其体内亦保持有病毒,所以越冬病株再生稻是本病在广东的一个初侵染源,但其重要性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此病毒的媒介昆虫为大斑黑尾叶蝉和二点黑尾叶蝉(黑尾叶蝉当时无发现)。大斑黑尾叶蝉的最短获毒饲育期少于5分钟,循回期一般为11天左右,最短为4~5天,最长为27天。保毒虫能继续传毒至死。但在开始传毒1~2天后,有些个体有一天(个别二天)的间歇传毒现象。大斑黑尾叶蝉最短传毒饲育期少于3分钟。此病毒不能通过带毒叶蝉所产的卵而传给若虫。孵化后立即在病株上取食的若虫,在第二令以后就能传毒。若虫的传毒能力与成虫差异不大,其循回期似比成虫的稍短。由于媒介叶蝉在广东的冬季还可发生1~2代,不能以带毒若虫或成虫越过整个冬季,所以在广东的媒介叶蝉不成为本病的初侵染源,因而广东早稻往往发病较迟较少。1966年曾在广州华南农学院农场(1955年晚稻发病较多)进行大田带毒虫率调查,从2月至5月上旬没有发现任何带毒叶蝉。从5月13日开始才发现少数带毒虫,这进一步证明了广东当地越冬后的媒介叶蝉是不带黄矮病毒的。因此

    • 鸭瘟病毒的研究

      1980(1).

      摘要 (1219) HTML (0) PDF 1.12 M (1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一篇文献综述,全面地叙述自从1923年第一次发现鸭瘟以来,世界各国学者研究其病原(即疤疹病毒)的历史进程以及在各个时期的成就,着重报道我国学者的贡献。内容有两个重点,即病毒的主要特性和疫苗的创制与应用。前者包括病毒进入机体的途径、在鸭体内的分布、形态学特点、化学成分、复制、培养、抵抗力、毒力、病原性、抗原构造、免疫原性和变异性;后者论述我国在灭能疫苗及弱毒疫苗方面的研究成果,它使我国鸭瘟的发生基本上得到控制。

    • 广东大花白猪及其杂种后代生长发育的研究

      1980(1).

      摘要 (1586) HTML (0) PDF 1.53 M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42头广东大花白品种猪、杂种一代猪(巴克夏品种公猪×广东大花白品种母猪)以及回交自繁后代猪(大花白品种公猪×巴杂一代母猪,并经横交自群繁殖)的去势小公猪,分三组,每组14头进行试验。观察三组猪从出生至12月分期间的增重、发育,饲料利用效能,同时把每组试验分别于出生、2、4、6、8、10及12月令等7个阶段每次屠宰二头,进行尸体分解,研究其骨骼、皮肤、肌肉,内部主要器官及组织的生长。 试验证明,回交自繁后代猪在增重、发育、饲料利用效能及产肉性能上均比大花白猪有明显的改进。对肌肉生长的观察,表明大花白猪的肌肉生长期限比回交自繁后代猪和杂种一代猪短暂;而脂肪的生长期,大花白猪又比回交自繁后代猪及杂种一代猪早且强烈。 头骨、颈椎等前部骨骼为早期生长的骨骼,早期令时生长己趋于稳定;而离头骨越远的脊椎骨(如腰、荐椎)均属于后期生长强烈的骨骼。四肢骨中以靠近脊椎骨的肩胛骨、肱骨、盆骨及股骨为后期生长迅速的骨骼。 臀部肌肉是在后期生长最为强烈,在回交自繁后代猪及杂种一代猪中得到证实。皮下脂肪的生长是随着年令的增长从体躯中部向体躯后部渐次加强。

    • 水稻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1980(1).

      摘要 (1225) HTML (0) PDF 678.76 K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根结线虫病是我国一种新发现的水稻病害。1973~1975年,我们对此线虫病进行研究。实验表明:此病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是明显的。在水稻幼苗期病苗纤弱,叶色稍谈。移植后返青慢,发根迟,死苗多。分蘖期地上部症状较显著,一般株矮,根短,分蘖迟缓,分蘖力弱,生势衰弱;但园稈拔节都比健株发生要早。在出穗和结实期,病株出穗期短,出稳数少,同时穗小,粒少,结实率低。在一般中等发病情况下,影响产量在10-20%左右;严重发病时可达40-50%,是目前我国水稻生产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但国外报道认为此类线虫病对水稻的影响是轻微的和暂时的,与我们的实验结果有较大的出入。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病原线虫种类不同所引起。目前在我国水稻上发现的根结线虫为一新种,鉴定结果将另文发表。

    • 利用X线诊断发现猪的一种新疝—心包疝

      1980(1).

      摘要 (963) HTML (0) PDF 1.09 M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告了猪的一种新疝:仔猪心包病的X线诊断与病理解剖。患猪肝脏的两叶或三叶和胆囊疝入心包内。目前可能只有X线对该病可以作出生前诊断,对该病的命名、鉴别诊断和病因等进行了讨论。

    • 中国蓟马属(Thrips Linnaeus)及其近缘属种类简记(缨翅目:蓟马科)

      1980(1).

      摘要 (1110) HTML (0) PDF 638.02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蓟马属是缨翅目中较大的属,其中有不少农作物害虫种类。过去该属种类之间的区别、分布及寄主范围比较混乱。本文着重整理中国有分布的蓟马属及其近缘属的种类共17种,其中6种为中国分布新纪录。简述其形态、分布及寄主,并附以种的检索,希略能澄清蓟马属过去在我国种类混淆的情况。

    • 杂交一代黄瓜—朗青

      1980(1).

      摘要 (1086) HTML (0) PDF 472.01 K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朗青(黄朗×全青)是一个为广州地区春播用的杂交一代黄瓜,在广州郊区经历多年(1975~1979)的生产鉴定及曾经历过长期阴雨天气的春季及干旱天气的春季的考验。它比广州郊区春播主产品种“二青”黄瓜为丰产,在商品品质及食用品质上亦达到

    • 柑桔防腐剂合成研究

      1980(1).

      摘要 (1351) HTML (0) PDF 667.46 K (1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七种柑桔防腐剂的合成,它们是2-(4’-噻唑基)苯并咪唑、2-(2’-呋喃基)苯并咪唑、对称二溴四氯乙烷、8-羟基喹啉铜、2-氨基丁烷、N-异硫氰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2.6-二氯-3.5-二氰基-4-苯基吡啶。 这些化合物曾分别进行对绿霉、青霉抑菌试验,果实刻伤接种试验,模拟商业包装防腐保鲜试验,均显示不同程度抑菌效果和防腐效果。

    •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的形态及其寄主植物

      1980(1).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85.04 K (13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属鳞翅目的叶潜蛾科(Phyllocnisidae),是华南柑桔的一种重要害虫。幼虫潜叶为害幼芽嫩叶,造成蜿蜒的隧道,被害叶片卷缩,易于脱落,并诱致溃疡病的发生。 柑桔潜叶蛾的幼虫,蛹及成虫与Phyllocnisitis属的近缘种十分相似。与芸香科的酒饼筋(Atalantia buxifolia)、黄皮(Clausena lansium)、大戟科的黑面神(Breynia fruticasa)、紫金牛科的酸藤果(Embelia laeta)的潜叶蛾的各虫态也十分酷似,但详细观察均有区别。与玉叶金花的潜叶蛾区别更大。作者经过初步调查观察,发现柑桔潜叶蛾在广东目前仅为害芸香科的柑桔属。为了更好识别柑桔潜叶蛾,有助于调查柑桔潜叶蛾的寄主植物,本文对柑桔潜叶蛾的成虫、蛹及幼虫的形态均有描述。

    • 中国马钱属植物的订正

      1980(1).

      摘要 (993) HTML (0) PDF 475.29 K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作者对国产马钱科马钱属植物的分类研究总结。它包含9个种,1个新变种和3个新异名。本属分种主要是根据花的结构等10个特征作为分类的主要依据。 国产马钱属植物的地理分布,主要是在我国西南部和南部各省区,横跨北纬18°10′-23°40′,东经98°30′-121°30′的地区。通常分布在2个不同的海拔高度,一般海拔高度为50-500米的地方较常见,500-800米的则少见,800米以上的几乎绝迹。

    • 对中国野生稻命名的浅见

      1980(1).

      摘要 (1006) HTML (0) PDF 298.93 K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中国三种野生稻的形态特征和体细胞染色体的数目以及国际植物命名 法规,确认三种野生稻的拉丁学名如下: 1.普通野稻为Oryza rufipogon Griff. 2.药用野稻为Oryza officinalia Wall.et Watt 3.疣粒野稻为Oryza meyeriana Baill.subsp.granulata (Nees et Arn.ex Watt)Tateoka 例如,普通野稻与稻的特征有显著的区别。普通野稻为多年生植物,具匍匐 茎,地上具分枝,花药特长,谷粒成熟易脱落,所以应当成立种。 因为药用野稻的染色体数目为2n=24,所以中国种应当称为Oryza Officinalis。 中国产的疣粒野稻的小穗长度为4.5-7.0毫米,故其拉丁名是Oryza meyerianasubsp.granulata

    • 淹水栽培合萌茎瘤固氮研究初报

      1980(1).

      摘要 (1198) HTML (0) PDF 275.11 K (12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 L.)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热带地区的野生豆科草本植物,我国南方各省区均有分布。《广州植物志》记载“合萌”一名出自《华陀中藏经》,广州郊区田野间常见之。可见本种在我国早已受到注意。福建省闽侯县南通农技站1977年报道,将其作早稻迹地绿肥,淹水栽培47天鲜草亩产3500斤,并发现淹水后

    • 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科研协作座谈会在穗召开

      1980(1).

      摘要 (906) HTML (0) PDF 77.40 K (9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9年12月11至16日,在广州召开了全国农田生态系统科研协作座谈会。参加此项科研协作的单位有: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南农学院、东北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和华南农学院。沈阳农学院、华中衣学院和江苏农学院等兄弟院校应邀派人参加座谈会。 衣业生态系统是国家农业重点科研规划,也是农业部科研规划中农业生物学三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