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广东农民选种防治马铃薯花叶型退化病的经验及其原理

      1981(2).

      摘要 (1134) HTML (0) PDF 980.89 K (13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叶型退化病在广东普遍而严重发生,但中山、潮汕等地一些农民通过选种(淘汰病株)几十年来把此病压低到10—5%以下。 根据指示植物、寄主范围、传病方式、物理性质和血清反应(只试x病毒)等试验结果,我们鉴定了广东马铃薯花叶型退化病株中最普遍存在的两种病毒为马铃薯病毒x和马铃薯病毒y。 从23个品种940株“健株”和表现不同程度退化的植株中进行分离接种鉴定,结果表明,表现退化的植株绝大多数含“x y”或y;“健株”绝大多数仅含x不含y,少数既不含x也不含y。其中有7个品种还分离不到x。土温测定结果表明广东中山等地冬种马铃薯的土温基本适合于马铃薯生长,田间黄皿诱蚜结果表明y的传病媒介蚜虫(棉蚜和桃蚜)是存在的。因此,认为在广东本病的流行是由于新侵染所引起。农民选种防病的原理在于每年把带病毒y的种薯所长出的和早期感染病毒y的症状明显的病株和薯块除去,留下没有感染的健株和少数后期感染而症状不明显的病株的薯块作种薯,因而每年都能把病毒控制到10—5%以下。

    • 广州地区豌豆黄顶病毒的鉴定

      1981(2).

      摘要 (1138) HTML (0) PDF 1.50 M (1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60—1964年我们对广州地区豌豆黄顶病的病原进行了初步鉴定。该病毒不能由汁液摩擦和土壤传递,传病介体为豆蚜(Aphis laburni Kaltanbach),一个豆蚜的传病率可高达66—68%;2—10个的相差不多,都高达80—100%。最短获毒饲育时间为3小时,病毒在虫体内潜育期最少7小时,最短传毒饲育时间少于15分钟,保毒虫能终生传病。可以认为该病毒是一种持久性病毒。1981年我们进行了病毒的电镜观察,病毒粒子线状,大小为12×416-496nm。 此病毒除侵染豌豆外,还可侵染蚕豆、菜豆和紫云英,不能侵染苜蓿、三叶草、豇豆、红豆、眉豆、大豆、花生、赤小豆、绿豆、扁豆、苕子等。在豌豆上,病害潜育期5—20天。 根据文献上的有关报道,我们认为本病毒是一种新报道的病毒,暂命名为豌豆黄顶病毒。至于此病毒在病毒分类上的归属问题,则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 杉树黄化丛枝病的病原类菌原体

      1981(2).

      摘要 (1221) HTML (0) PDF 1.66 M (2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超薄切片的电镜观察,我们发现类菌原体存在于杉树黄化丛枝病树的嫩枝及叶片的薄壁细胞里。这些类菌原体的直径为85—250毫微米,单位膜厚度为7.5毫微米。

    •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菌株与品种间专化性的研究

      1981(2).

      摘要 (911) HTML (0) PDF 665.19 K (13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吸果夜蛾、褐安纽夜蛾(Anua indiscriminata Hampson)及其新变型

      1981(2).

      摘要 (1186) HTML (0) PDF 2.45 M (15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安纽夜蛾属(Anua)为吸果夜蛾中的一个类群。其口器端部园钝而柔软,只能适合刺穿果皮软薄而多汁的果实,例如恾果、黄皮、梨,桃、番石榴等;对果皮坚硬的果实如柑桔只能从有伤口地方或腐烂部分刺入果内取食。在华南,本属夜蛾计有5种和1新变型。它们是:枯安纽夜蛾[(Anua coronata(Fabricius)]、青安纽夜蛾(A.separanus walker)、直安纽夜蛾[(A.trapezium(Guenee)]、安纽夜蛾[A.triphaenoides(walker)].褐安纽夜蛾(A.indiscriminata Hampson)及其一新变型(黄色型) (A.indiscriminataform flava,f.nov.)。作者发现褐安纽夜蛾的雄外生殖器中的抱器瓣和钩形突的基节形状在个体间有变异,不能作为分种特征的依据。

    • 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幼虫期的描述

      1981(2).

      摘要 (1214) HTML (0) PDF 396.93 K (14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柑桔潜叶蛾(Phyllocnistis citrella Stainton)属鳞翅目、叶潜蛾科(Phyllocnistidae),以幼虫潜叶为害,是柑桔新梢的主要害虫。 关于该虫的龄期,一直未有报道。仅Ba-Angood(1977),根据隧道和粪便大小判断为四龄,不是经蜕皮壳来鉴别。作者根据蜕皮壳将幼虫分为四龄,蜕皮壳在隧道中可找到。1~3龄取食为害,4龄幼虫停止取食,专司吐丝结茧,建造蛹室。 一龄幼虫头宽0.12毫米,体长0.34~1.03毫米,头胸部显得特别膨大,腹部仅及体长之半,第10腹节不分叉。 二龄幼虫头宽0.20毫米,体长0.77~1.771毫米,体扁平,每节背面的四个凹孔可见,第10腹节己分叉。 三龄幼虫头宽0.34毫米,体长1.5~5.5毫米,体背中线两侧扁平,背中线弧形隆起,尾端尖细,第10腹节分叉的两裂叶延长,后期幼虫具一对较长的尾状物。 四龄幼虫头宽0.32毫米,体长3.23~4.2毫米,体长筒形,口器特化为吐丝器,第8~10腹节逐渐收窄,呈喇叭状。 各龄幼虫的潜道长短及粪便大小,亦可粗略地作为龄期的区分,但以头宽区分较为准确。幼虫头宽的增长(除不取食的四龄幼虫头壳外),成几何级数增加,基本符合戴雅氏定律(Dyar's law)。 幼虫龄期的研究有助于生命表及预测预报和防治的研究。

    • 松茸毒蛾发生规律及其防治的初步研究

      1981(2).

      摘要 (1117) HTML (0) PDF 693.90 K (1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是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的重要害虫,在广东湛江地区一年发生4代,第一代3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第二代5月下旬至8月上旬,第三代7月中旬至10月上旬,第四代9月中旬至翌年8月。幼虫一般为6—7龄,以蛹越冬,在枯枝落叶或灌木丛中结茧。 已经采集到18种天敌,包括寄生性天敌11种;捕食性天敌4种。病菌3种。其中特别重要的天敌是松茸毒蛾核多角体病毒。卵期寄生率达51—75%,蛹期死亡率达89%。 试验结果表明,除虫菊脂、敌百虫、敌敌畏和双硫磷对防治幼虫有很好的效果。

    • 红缘灯蛾(Amsacta lactiua Cramer)幼虫颗粒体病的病原分离和观察

      1981(2).

      摘要 (1148) HTML (0) PDF 1.68 M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9年春季在广州近郊首次发现了红缘灯蛾幼虫的病毒颗粒体病。初步观察了它的流行病情况。死虫腹足成(A)形状悬挂在植株枝叶上,在电子显微镜下检测了病毒及其包函体并量度其大小:颗粒体为200×430nm,病毒杆状粒子为80×320nm,用离心方法初步分离纯化病毒,72小时后才能在0.05MNa_(2)co_(3)和0.02MNaCl混合液中降解,并释放出病毒粒子,在病毒粒子的紧身膜上具有螺旋纹构造。

    • 建立种群矩阵模型的简易方法

      1981(2).

      摘要 (1068) HTML (0) PDF 882.43 K (1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种群矩阵模型在研究生态体系中的各类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即使一些研究对象比较简单,根据数学过程直接建立这类模型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本文介绍通过网络分析和网络模型建立矩阵模型的方法。网络分析及网络模型的主要优点是便于描述。只要所建立的网络模型符合马尔柯夫链的特征,也就有可能直接转为射影矩阵。这可能是建立矩阵模型的一个简易的途径,可能有助于研究一些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体系的问题。

    • 植物学学术讲座

      1981(2).

      摘要 (991) HTML (0) PDF 815.65 K (3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引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伟大国家,在国际上影响较大。从医和药这两方面来说,是有丰富知识和珍贵经验的民族,中医和中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位置。犹太、希腊、埃及、巴比仑的历史虽然悠久,也有不少成就,但却是千疮百孔,历史曾中

    • 华南花生丛枝病——由叶蝉传递的花生类菌原体性新病害的研究简报

      1981(2).

      摘要 (1074) HTML (0) PDF 121.21 K (15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生丛枝病自1952年在广州首次报道发生以来,目前已知在福建、湖南等省有所发生。在广东此病发生普遍,特别是海南、湛江地区凡遇干旱年分秋花生受害极为严重,一般发病率为3~20%,严重的达60~70%,病株大部分不结荚或空荚,严重地降低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