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前言

      1982(3).

      摘要 (855) HTML (0) PDF 44.68 K (10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日是华南农学院建校三十周年。我院师生员工和校友,以无比欢欣的心情,热烈庆祝我院三十周年校庆。 一九五二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时,我院由原中山大学农学院和原岭南大学农学院合并组成。三十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和全院师生员工的努力下,我院在教学、科研、生产上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成为

    • 从莽山森林探讨南岭亚热带常绿林的特征

      1982(3).

      摘要 (1008) HTML (0) PDF 1.75 M (16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亚热带常绿林比起热带雨林有许多差异。它缺乏具板根和茎花的植物,也罕见附生植物及大藤本。它的群落相同系数较大,最小面积则较小,生活型亦有不同,只有空间系数较大。 莽山常绿林的分化现象不很明显,是一个在结构上较为均一的混合常绿林,群落间的界线不易划分,建群种普遍存在于整个森林,只在特殊的环境如山脊和沟谷才有附加的特征种。这种混合的常绿林是一种原生性的森林类型,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目前仍处在比较稳定的状态。 莽山常绿林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林。它是由亚热带起源的植物区系成分所组成。这个森林类型在东亚的亚热带地区普遍存在,并且具有共同的起源,而且是统一的整体。 莽山是南岭山地海拔最高的山体,长期以来一直保存着大片的常绿林,是典型的亚热带常绿林。本文将就它的结构、生活型、生态型及群落动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我国亚热带常绿林的各种特征。

    • 在人工授精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遗传上优良的公畜(英文)

      1982(3).

      摘要 (973) HTML (0) PDF 630.68 K (1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正常公牛形成和排出巨大数目的精子。大多数公牛具备足够的性活动水平,但在一定性刺激条件下将出现无反应的饱和状态。只要频频变换刺激条件,每周经常采精四至六次是可行的。如果每次射精前加强性准备(假爬跨和限制性保定)的话,这种采精频率将能够使每周精子产量达到最高水平,而不会损害公牛和其繁殖力。没有证据说明长期高频率的采精(每周采精六次,长达7年之久)对于畜体生长、睾丸发育、精液的质和量,精子产量或受胎率有不利影响。大多数年青公牛在到达14月龄时,每周所射出的精子量(80到160亿)足以完成后裔测定计划中抽样的需要量。成年公畜每周应该能排出400至600亿精子,如果种用公牛群内大多数公牛未能达到这些标准,那么应该对管理措施作仔细的审查。

    • 中国阔叶材管孔式类型的研究

      1982(3).

      摘要 (993) HTML (0) PDF 626.21 K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阔叶材的种类很多,其中商品材或可以用作商品材的树种约在干种上下,常用的或常见的也有四、五百种;因而其管孔式的类型也比较复杂。所谓管孔式类型(pore arrage-ment pattern)是指阔叶材孔口(pore)在木材横切面上的各种配列(arrangement)形式。它在美国中叫年轮类型(growth ring pattern)。管孔式类型的研究在木材学和植物学等范畴内以及在木材加工和木材利用等生产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964年著者写过一篇《国产阔叶材管孔式类型的研究》,未予公开发表。当时研究的标本和参考材料较少,对国产阔叶材的管孔式类型提出了五大类27种类型的意见。本文是前一研究的继续和补充。

    • 水稻品种生育中期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谷粒产量和氮素积累

      1982(3).

      摘要 (979) HTML (0) PDF 588.74 K (10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在室内盆栽条件下进行 1980年旱季试验:IR36在0.5+0.2克N/盆的谷粒产量比ON和1.0+0.5克N/盆的处理分别增产稻谷64.1和14.3%;IR42在0.5+0.2克N/盆比在ON和1.0+0.5克N/盆分别增产70.1和15.8%;IR50则以1.0+0.5克N/盆处理的谷粒产量为高,比ON和0.5+0.2克N/盆分别增加稻谷66.4和19.2%。而这三个品种在上述三个氮水平条件下比较,以IR36的产量为高,IR36比IR42分别增加谷粒产量22.2、6.8和8.4%。但在1.0+0.5克N/盆处理则以IR50的产量最高。 1981年雨季试验:IR36在开花前26天追施氮肥比开花前12天施氮肥增产稻谷11.7%,比ON处理增产79.8%;IR42在开花前28天追施氮肥比开花前14天施氮肥增产20.7%。比ON处理增产82.9%。而IR36比IR42在同等氮水平和在生育中期同时追施氮肥的情况下分别增加谷重34.4、22.6和30.5%。 在各个氮水平中,三个品种的茎、叶器官含氮量随生育期的推进而下降,到成熟时的含氮量最少,而谷粒含氮量则随之而增加,到成熟时含氮量占植株总氮的60~70%。但IR36比IR42及IR50从茎秆运转到谷粒的氮量较多,谷粒中积累氮量(%)较高,谷粒中积累氮量的百分比多少与谷粒产量成正相关,推断这是高产品种和高产栽培的高产生理指标之一。

    • 不能就甘蔗病谈甘蔗病

      1982(3).

      摘要 (997) HTML (0) PDF 199.91 K (10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文中提出对甘蔗眼点病鉴定、防治的新见解,并且对珠江三角洲蔗区(特别是中山县蔗区防治甘蔗眼点病的具体措施和试验)。目前,蔗区偏施、重施、迟施氮肥以及对甘蔗眼点病的麻痹思想是造成当前我省甘蔗眼点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中山县、番禺县严重发生眼点病和黄点病主要由于盲目偏施,重施、迟施氮肥的后果。因此,应该建立甘蔗原料按质论价,促使农民对甘蔗质量的重视,大力推广合理施肥的示范和宣传,有效地防治蔗区的眼点病和黄点病,免使其继续蔓延。

    • 荔枝气调贮藏的研究

      1982(3).

      摘要 (1029) HTML (0) PDF 489.00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是驰名中外的岭南佳果,但采收后三至四天便变褐变质。本试验用气调贮藏防止荔枝变褐。结果如下: 1.用气调方法可贮藏荔枝30~40天(贮藏温度是1~3 ℃),基本上保持荔枝的鲜红色泽和原有的风味。 2.糯米糍和淮枝气调贮藏合适的气体比例是3%CO_2和5%O_2。桂味气调贮藏合适的气体比例是5%CO_2和5%O_2。过高浓度的CO_2(5%以上)产生异味和褐变增多等生理伤害。 3.气调贮藏能较大幅度降低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活性。

    • 结球莴苣顶芽及叶片组织培养(续报)

      1982(3).

      摘要 (1000) HTML (0) PDF 765.75 K (10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续述结球莴苣顶芽及叶片组织培养初步结果。 试管苗株可连续继代25次而活力不衰。未移植下地之前先壮苗。壮苗培养基只用基本培养基.不附加K或IAA。以后转移入生根培养基(基本培养基+1 mg/1 IBA)。 试管苗株移植下地是一个生死关键。广州地区气温高,各类病菌滋长迅速,苗子下地烂茎是致死主因之一。但当平均最高气温下降至20 ℃以下移植时,不带琼脂直接移植下地,成活良好。 组织培养母株开花结籽正常,其种子后代在遗传性状上与原种无显著差异。

    • 广东番茄花叶病毒的鉴定

      1982(3).

      摘要 (1074) HTML (0) PDF 1013.29 K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979~1981年间进行了本项调查研究工作,根据病毒粒子形态、血清学反应、物理性质、鉴别寄主植物和寄主范围等特性,广东番茄花叶病的病原病毒经鉴定有CMV和TMV—普通株系和TMV—番茄株系,在全省16个地点采集的223个标样中,它们分别分布于16,8和4个地点;它们所占比例分别约为74.4%,12.6%和13.9%。

    • 广州郊区辣椒花叶病病原病毒鉴定

      1982(3).

      摘要 (1360) HTML (0) PDF 2.83 M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病毒粒子形态、血清反应、内含体形态、媒介昆虫种类、物理性质、寄主范围和症状特点,广州郊区辣椒花叶病的病原病毒可以鉴定为黄瓜花叶病毒的辣椒轻花叶型株系(CMV—PMMS),辣椒脉斑驳病毒(马铃薯Y病毒组的一个成员)的辣椒绿脉带型株系(PVMV—PGVBS)和烟草花叶病毒的辣椒黄色花叶型株系(TMV—PYMS)和辣椒枯斑型株系(TMV—PLNS)。 PMMS的病毒粒子形态为球状,直径约27毫微米;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结果证明它与普通CMV存在亲缘关系;在百日菊上对CMV的Price NO.6株系有保护作用;可由棉蚜进行非持久性传递,致死温度为55℃,体外保毒期7天,稀释终点为10~(-5);在辣椒、黄瓜、心叶烟和普通烟等植物上引起系统性花叶,在苋色藜、豇豆等植物上引起局部枯斑,不侵染十字花科蔬菜。 PGVBS的病毒粒子形态为弯曲线状,大小约720×14毫微米;在感病辣椒细胞质中可见典型的风轮状内含体;可由棉蚜传递;致死温度为60℃,体外保毒期1天;人工接种7个科的24种植物中仅在辣椒一种植物上引起外部症状。 PYMS和PLNS的病毒粒子形态均为直杆状;免疫琼脂双向扩散试验结果表明两者与普通TMV存在亲缘关系;但PYMS比PLNS与TMV的亲缘关系更密切。在普通烟上,普通TMV对PYMS有完全的保护作用,对PLNS有不完全的保护作用;两者都不由蚜虫传递;PY

    • 珠江三角洲农田防护林立地类型研究

      1982(3).

      摘要 (995) HTML (0) PDF 800.03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查分析了珠江三角洲95个农田防护林标准地的土壤,用K—均值聚类分析法把珠江三角洲划分为四个造林立地类型,低丘淋溶型(Ⅰ)、平原淡水型(Ⅱ),河网潮灌型(Ⅲ)、和滨海反酸型(Ⅳ),并绘制了分布图。统计出各类型土壤性质指标,其中pH,含盐量和地下水位是立地差异的主导因子。用方差分析比较了6个防护林树种在四类立地上的生长量,差异极显著。柠檬桉在ⅠⅡⅢⅣ类型都适生,池杉、落羽杉在Ⅱ类型最适生,木麻黄、新艮合欢在Ⅲ类型最适生,水松也在Ⅲ类型比较适生。

    • 中药胖大海的引进历史和拉丁学名考证

      1982(3).

      摘要 (1171) HTML (0) PDF 318.36 K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中药胖大海从国外引进的历史进行考证,认为胖大海在唐代已引进中国之说,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而最早记载胖大海的文献则为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至于胖大海的拉丁学名,从梧桐科的分类系统进行研究,认为应当恢复胖大海属(Scaphium),胖大海的拉丁学名应是Scaphium wallichii Shott & Endl.(异名为Sterculia scaphigeraWall.)。

    • 三十烷醇诱发马铃薯茎外植体根分化的形态研究

      1982(3).

      摘要 (1205) HTML (0) PDF 1.54 M (12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是在组织培养条件下,用三十烷醇诱发马铃薯节间茎段的根的分化。 我们累积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形态解剖证据:三十烷醇仅仅直接由茎外植体形态下端切口的中柱鞘薄壁细胞诱发出正常的根,而加入浓度低六倍的萘乙酸钠和单独使用此浓度的萘乙酸钠,则在茎外植体形态上端切口和下端切口处,由茎内包括中柱鞘的其他薄壁细胞全面分裂产生不同形式的愈伤组织,以及不正常的瘤状根,以至不能形成正常根,从而进一步从形态解剖上证实了以前有关这一主题的各项结果。

    • 鸭淀粉样变的病理学研究

      1982(3).

      摘要 (1013) HTML (0) PDF 2.43 M (11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55例鸭大肝病自然病例(年龄为11~33个月)的研究,对鸭的淀粉样变作出了确诊。其临诊上表现为腹部肿大,行动迟缓。触诊易摸到大而质硬的肝脏。剖检的特征性变化主要见于肝脏。病变肝高度均匀肿大,被膜一般光滑,色呈灰黄、黄绿、黄棕、桔黄或红褐,质为橡皮样。依据剖检变化,结合临诊表现可初步作出诊断。确诊须通过病理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检查或透视电镜的观察。采用E—E染色和Bennhold氏刚果红类淀粉染色,结合Van Gieson氏胶原纤维染色及Gordon Sweet氏网状纤维染色,可以很好地揭示淀粉样物质的存在,这是一种较为简易的方法。淀粉样物质主要见于肝、小肠粘膜、肾上腺和脾,也可见于和肾和胰,罕见于肺小血管壁,不见于心脏和脑。作者对本病的病理形态学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同时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及发病机理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和分析。针对本病的特点,对其防治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 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的血液形态学分析

      1982(3).

      摘要 (1105) HTML (0) PDF 356.67 K (1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鸡卡氏白细胞原虫病34例的血液变化。白细胞分类及形态学观察:1.由于鸡的发病时期先后不同,34例中发现裂殖子期的鸡占21只,配子体期的占13只。2.血红蛋白在20%以下的占8只,21~30%的占10只,30~40%的占12只,41~50%的占3只,51%的占1只,3.红细胞每立方毫米有54~91万个的占7只,100~200万个的占19只,200~300万个的占8只,红细胞形态多数呈嗜碱性、多染性、圆形、核疏松呈网状,细胞浆甚少,无性系细胞明显增多;4.白细胞每立方毫米有1.1~2万个的占8只,3.1~4万个的占6只,4.1~5万个的占6只,5.1~6万个的占4只,8.3~10.8万个的占4只,分类尚未发现有规律性变化;5.血小板在1万个以下的占5只,1.1~2万个的占11只,2.1~3万个的占8只,3.1~4万个的占2只,血小板一般体积增大,偏向园形,有些体积接近正常,但核肿大,结构疏松。 本文并结合现代文献资料对血液学的变化进行了讨论。

    • 蚕粪果胶的研究(Ⅰ)——提取与分析

      1982(3).

      摘要 (1154) HTML (0) PDF 233.58 K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果胶是一具有生理活性的多糖衍生物。其活性的大小随来源及结构的不同而有差异。本文报道了从蚕粪中提取果胶的方法。我们对蚕粪果胶的分析表明,其羧基的游离及成盐程度、酰胺化程度、酯化程度分别为85.1%、1.1%和13.8%,甲氧基含量、半乳糖醛酸含量(均以无灰物计算)分别为1.79%和81.5%;特性粘度为267。目前,蚕粪中存在着果胶以及有关蚕粪果胶的化学分析,尚未曾见报道。

    • 三十年来我国籼稻育种工作的回顾与前瞻

      1982(3).

      摘要 (1038) HTML (0) PDF 638.44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总结三十年来我国籼稻育种的主要成就有:矮秆水稻育种;杂交水稻育种和水稻品种资源的研究利用。育种主要经验为:从生产需要出发确定育种目标;稻种资源的正确利用;主要性状的改良;加速世代育种的群众运动和协作攻关;良种和良法结合。对水稻育种的前景,作者认为育种目标仍应以高产为主,结合优质、抗性、早熟;以杂交育种为基础各种育种途径相结合;开展各学科对稻种资源的综合研究和加强有关水稻育种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 荔枝成熟花粉粒的超微结构简报

      1982(3).

      摘要 (1134) HTML (0) PDF 1.25 M (12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荔枝是我国特产的亚热带著名果树,其花粉粒的超微结构,至今尚未见有报导。关于这些问题的探讨,对荔枝的栽培,遗传以及选育种的研究,都具有相当的参考意义,因此,我们于1981年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现简报如下:

    • 华南地区花生叶斑病的治理(英文)

      1982(3).

      摘要 (1207) HTML (0) PDF 517.42 K (1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花生叶斑病不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是一种重要病害。在美国栽培的花生田,基本上都不经过轮作,而在中国的华南地区,大部分都是与水稻轮作。因此,后者田间的叶斑病初次侵染源较少。 试验结果表明,由于花生栽培品种的不同,耕作制度的不同以及气候条件的差异等,美国乔治亚州的测报花生叶斑病的发生与发展的方法,在中国华南地区是不适用的;根据其测报方法制定的喷雾历是不很理想的,而根据另一种连续定点取样调查的测报方法定出的喷雾历的防病效果,则明显比前者好。在发病率为1,3和5%时施用农药百菌清,前后共施三次(在美国南部,最多的要施药九次),防病效果明显。 虽然在有些情况下(如花生病害的防治),药剂的应用仍然是病虫害综合治理(IPM)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是,从长远的策略来看,即使在花生叶斑病的防治工作中,仍应注意抗病品种的选育,在这一方面,中美两国进行品种资源的交换,将有利于该项研究的开展。此外,轮作、田间卫生(包括杂草的防除)以及其他耕作制度等,均应加以注意,以便发挥其在综合治理中的应有作用。 从上述两国的合作科研可以看到,农业生产上存在的问题,通过两国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对中美两国在今后日益需要作为粮食的花生生产都将有很大的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