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香蕉冷害征状及生理指标和有效防寒措施研究

      1982(4).

      摘要 (1208) HTML (0) PDF 2.09 M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冷害严重影响我省香蕉生产发展。本文采用人工气候箱模拟广州市郊冬季低温天气对大种高把香蕉作处理,观察低温下植株的变化并作冷害生理指标测定。此外,为作抗寒的探索在蕉园里采用高空喷灌和树体喷抑蒸保温剂两项防寒试验。 香蕉植株在人工模拟的低温条件下,到10℃时生理作用受阻,5℃时冷害征状出现,3℃时冷害严重,征状显著,1℃下植株死亡。大田生产中从5℃开始就必须防寒,有1℃出现的地区不宜发展香蕉生产。 低温下香蕉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其出现早于冷害征状。这种变化取决于低温的严酷程度及时间。温度较高、时间较短,伤害不严重则透性增加小而且可逆,反之透性激增并不可逆。这变化可作为鉴定香蕉冷害的生理指标。 低温下香蕉生理作用异常,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显著降低;3℃以上呼吸作用降低,3℃以下呼吸作用不正常地升高。 低温使香蕉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破坏,3℃下叶绿体受破坏,1℃时线粒体结构也破坏了。其结果是引起细胞的死亡。 冬季寒潮期间,气温在5℃至1℃,人工喷灌水温为10~20℃,对香蕉不起防寒作用。冬季适时对香蕉树体喷抑蒸保温剂有一定防寒效果,可减轻冷害的征状。

    •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弱毒G80株的免疫原性

      1982(4).

      摘要 (1181) HTML (0) PDF 1.02 M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广州市郊鸡场分离出一株ILT病毒,暂定名为G_(80)株。经CAM(鸡胚绒毛尿膜)和CEKC(鸡胚肾单层细胞)连续传13代之后,对鸡的毒力已减弱,以此减弱毒株经鼻眼途径免疫鸡只,每鸡接种0.3ml,测得其最大安全浓度(LD—O.max)为10~(4.95)EID50/0.2ml以上,获得100%保护的最小有效浓度处于10~(3.25)和10~(3.75)EID_(50)/0.2ml之间(相当于最大安全浓度的1/28~1/15),取其不致引起任何临床反应的浓度10~(2.25)EID_(50)/0.2ml(相当于最大安全浓度的1/500)对鸡免疫,保护率为16/21(76%)。免疫发生期短于4天,能产生同居感染和接触免疫,但不会引起IIT的临床症状。经鸡体连续通过5代证明毒力稳定。本弱毒株可进一步进行其它有关试验和大田试验,以评价其作为疫苗的使用价值。

    •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

      1982(4).

      摘要 (1122) HTML (0) PDF 524.36 K (13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是由核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高低因组合不同而异。杂种一代的发病小穗数与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及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值达0.01显著水准。杂种一代的抗性偏向抗病亲本,有明显杂种优势。用抗病亲本与F_1回交,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F_2单株发病小穗数变异范围较大,随着世代的增高,发病小穗数变异幅度缩小,而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有所减少。作者还就该性状的选择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F_3以后各世代采用系统选择比混合法要好。

    • 水稻孕穗期冷害小孢子亚显微结构观察

      1982(4).

      摘要 (970) HTML (0) PDF 1.40 M (1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电子显微镜对水稻孕穗期冷害的小孢子和绒毡层进行观察,得到如下结果:日平均温度20℃(最高24℃,最低14℃,持续时间2天),对籼稻品种(晚籼)的小孢子发育已有明显的影响。受低温影响的小孢子个体之间(在同一花粉囊中)的发育形态有很大差异。一部分小孢子的细胞器不同程度被破坏或解体,尤其各种形态的液泡系被破坏,液泡膜收缩,出现龟裂现象。受低温影响在绒毡层细胞的细胞质中,各种细胞器也不同程度被破坏或解体。最后导致空秕率增加,其空秕率比对照增加35.1%.

    • 选择抗病松树树种和利用Pestalotia cryptomeriae及Gluconobacter sp.防治松梢枯病的探讨

      1982(4).

      摘要 (1104) HTML (0) PDF 1.21 M (15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林间调查研究和林间人工接种测定四种松树对松壳色单隔孢[Diplodia pinea(Desm.)Kickx]所致的松梢枯病的抗性差异,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最为感病,湿地松(P.elliotii Engelm)次之,火炬松(P.taeda Linn.)又次之,加勒比松(P.caribaea Morelet)最为抗病。 笔者进一步证明松壳色单隔孢和一种腐生性多毛菌(Pestalotia cryptomeriae cooke)之间存在生存竞争关系。这两种菌均有两个不同的菌系。它们周年共存于林间马尾松枯叶上,变化无一定规律性,但次年松梢枯病的发病率与枯叶上这两种真菌的数量有关。松树嫩梢的伤口表面若先有多毛孢菌的存在,后来的松壳色单隔孢就不能侵入发病;轻微发病的松树,嫩梢抽出前,喷射多毛孢菌悬浮液,能显著降低嫩梢的发病率。 笔者首次发现一种葡萄糖细菌属的细菌(Gluconobacter sp.)对松壳色单隔孢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该细菌在林间松树枝条上能存活一个月左右,对枝条上刚发生的溃疡有治疗作用,对嫩梢有保护作用,能显著降低嫩梢的发病率。

    • 桉树黄化病病原物的初步研究

      1982(4).

      摘要 (1220) HTML (0) PDF 761.55 K (13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桉树黄化病是一种黄化型病害,通过其病株组织的超薄切片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在韧皮部筛管细胞内发现有类菌原体。类菌原体为多态形,园形或椭园形,大小直径为92~640毫微米,单位膜厚度为10毫微米。这是在国内外首次在桉树病害上发现类菌原体的报道。

    • 广东海南岛蓟马种类初志 Ⅰ.蓟马亚科Thripinae(缨翅目:蓟马科)

      1982(4).

      摘要 (977) HTML (0) PDF 1019.38 K (13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南岛蓟马种类,经多年调查收集,鉴定共106种,整理成“广东海南岛蓟马种类初志”,海南岛采获的蓟马,大多数种类是印度——马来亚区系的成员,有些是热带区域的特有种。本文系初志中记述海南岛蓟马亚科(Thripinae)部分,共50种,其中21种为中国分布新记录。这些种多采自农田区,一些种是大田农作物害虫。本文着重记述这些蓟马的种类名称、寄主及分布情况,并附属、种检索表。

    • 贵州省烤烟花叶病主要病毒种类的初步鉴定

      1982(4).

      摘要 (1000) HTML (0) PDF 1.01 M (16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烤烟花叶病是贵州烟区的主要病害之一。1976~1980年在黔西等六个主要烟县调查,平均病株率为14%。 在1977~1981年,我们对贵州省烤烟花叶病的病原病毒进行了鉴定。根据病毒形态大小、血清反应、物理性质、媒介昆虫鉴定植物反应和寄主范围等试验结果,初步鉴定了TMV、CMV、PVY以及PVY组的一个成员病毒。

    • 广州地区樟叶蜂肠型核多角体病及其病原病毒的观察

      1982(4).

      摘要 (1104) HTML (0) PDF 1002.00 K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樟叶蜂幼虫的一种病毒病。病毒只在寄主中肠组织中细胞核内复制,故称为肠型核多角体病毒病而有别于鳞翅目昆虫中核多角体病毒病。病虫肛门流出粘液,粘液干后,幼虫尾部就粘附在基质上。因此,感病晚期或已死的幼虫其躯体则头部往下而悬垂于枝、叶上。感病初期,幼虫行动呆滞、食欲不振,体色由正常的绿色逐渐变为棕褐色。 多角体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为五边形或六边形的多角体,大小0.6—1.0μm,在超薄切片中,多角体的晶格为点线型,点间距为50A,病毒粒子杆状,大小为227×71nm。

    • 野生茶叶表皮细胞的研究

      1982(4).

      摘要 (1183) HTML (0) PDF 2.33 M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关于茶树起源问题,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外茶叶科学工作者的关注。也曾有不少学者对我国西南地区的野生茶进行了资源调查和历史研究,至于对野生茶的形态结构的研究尚未见文献报道。我们对野生茶的形态结构中的叶表皮细胞进行了研究,从而给研究茶树起源问题提供资料。 本文研究了我国西南部分地区(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和海南岛霸王岭的野生茶共17种标本,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以了解茶叶表皮细胞的角质层内外表皮细胞的附属物以及表皮细胞中叶绿体的形态。综合特征为:1.角质层较厚,表皮细胞垂周壁局部突起伸长为“足”。表面具不规则的蜡质花纹。2.下表皮具有特殊的腺鳞。3.大多数下表面无毛或稀疏短毛。

    • 分区计算法在甜橙叶面积测定上的应用

      1982(4).

      摘要 (1023) HTML (0) PDF 298.17 K (12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便而准确地测定果树叶面积在果树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试验以暗柳橙叶片为材料,根据几何图形的原理,把叶片区分为两种近似的几何图形,并按不同叶形的特点测量叶片的长度与宽度,根据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便可较准确地推算出叶面积。实际应用时,只需量出叶片的长度与宽度就可按换算表查出叶面积。本法与其它各种方法比较具有简便、快速而且精确度较高的优点,可推广应用于其他柑桔类果树的叶面积测量上。

    • 华南农学院学报第三卷总目录

      1982(4).

      摘要 (1009) HTML (0) PDF 287.62 K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一期中国梧桐科苹婆放(S terculieae)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徐祥浩龙活中国马钱科分类系统研究·················,········,············……’‘””‘·”’.””’‘””’‘’‘””’‘”“中国蒲葵属一新种······················,·················································……韦星伟廿蔗育苗移栽的研究 —甘蔗叶龄、酶活性与移栽后生长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