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1).
摘要:船式拖拉机在深软水田中工作、或在河网地区为进行田间转移而在水中行驶时,船体是其主要的支承部件。本文根据水池试验得到的船模和船拖原型船体在不同前进速度下行驶阻力的试验结果,研究了船体在水中的行驶阻力,提出了降低阻力的途径。为研究船体在水田泥中的滑行阻力,研制了一条土槽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田面有泥浆薄层时船体滑行阻力将大大降低。引入液体润滑理论对泥浆薄层的润滑作用进行了探讨,并用电子计算机对土槽试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提出了船体滑行阻力的半经验表达式。船体在稀软田中滑行阻力的实测和预测值看来是相当一致的。文中列出的阻力系数值可供预测同类条件下的船拖船体滑行阻力时参考。
1984(1).
摘要:详细研究Gaertnera hongkongensis Seemann的主模式及副模式标本,发现此种不能隶属于拟九节属(Gaertnera),亦不便置於山黄皮属(Randia),故提议成立蒋英木属(Tsiangia),并重组种名为Tsiangia hongkongensis(Seem.)But,Hsue et Li.置于茜草科。
1984(1).
摘要:对21个矮秆的(株高在90cm以下)杂种一代的产量与主要性状之间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关联性作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在11个调查性状中,有6个性状与产量有显著的表现型正相关关系,这些性状是:株高,穗长,着粒密度,每穗小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其中以每穗实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上述关系在较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每穗空粒数与产量之间呈显著的表现型负相关,这种关系主要地取决于环境因素。每株茎数和每株穗数与产量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基因型负相关。百粒重与产量之间相关系数极小。在3个产量构成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中,以每穗实粒数的作用最大,每株穗数的作用明显地低于每穗实粒数,百粒重的作用又较每株穗数小,因此,在设计和选配高产的杂交水稻组合时,应该特别注意提高每穗实粒数。
1984(1).
摘要:本文报道广陆矮4号、珍珠矮11号、IR—24三个水稻品种的剑叶在不同的光照强度(35,000、40,000、45,000、50,000勒克斯)和30℃,35℃,40℃三个不同温度下的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变化情况。在三个温度下测得三个品种的光合作用光饱和点均在45,000勒克斯左右。在不同温度和不同光照的综合条件下,三个品种的光合强度变化情况不同:广陆矮4号的光合作用在35℃下最强,在四个光强下均是如此;IR—24的光合作用则在30℃下最强,在四个光强也是如此;珍珠矮11号的光合作用在三个温度下变化不大。在饱和光强和不同温度下,各品种的相对光合强度也不同。在30℃下广陆矮4号的光合作用比其他二个品种稍弱,但在35℃下则相反,其光合作用强于其他二品种。在最适光、温条件下,广陆矮4号、珍矮11号和IR—24的光合强度分别为26.7、21.9、21.8mgCO_2/dm~2/小时。三个品种的光呼珠吸均以在35℃为最强,其中以广陆矮的光呼吸最弱,二氧化碳补偿点亦较低。本文对光、温条件与水稻光合作用和光呼吸的关系,以及各品种对光、温条件的不同要求进行了讨论。
1984(1).
摘要:本文应用Logistic判别对广东省中山县1954~1980年晚稻产量与农业气象资料,通过电子计算机运算,建立晚稻年景预报模式,并对历史资料进行逐年检验,拟合率为80%。对1982年作出预报,效果与实况相符。
1984(1).
摘要:本文从农业发展战略的角度,联系实际,探讨了粮食生产在广东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本省农业生产优势和经济发展需要,认为在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模式应是: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为主,大力发展优势经济作物和其他多种经营,论证了粮食基本自给,适当调进是广东粮食发展的正确战略方针,并围绕到本世纪末的农业战略目标,提出解决广东粮食问题的七项措施。
1984(1).
摘要:用室内盆栽接种后病圃栽植筛选的方法,对选自华南沿海青枯病病区的5个粗枝木麻黄,10个短枝木麻黄,19个杂种短粗木麻黄残留株无性系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木麻黄青枯病流行所需的天气条件与木麻黄生长条件相近,土壤条件的差异对植株的抗病影响不显著,华南地区已知的三个木麻黄青枯病菌菌系对木麻黄的致病性大致相等,不同的残留株苗所具有的抗性不同。综合考虑了残留株无性苗生长速度,挺直度和抗病性等项指标之后,选出了王_3、王_1、中长_4和电_(31)等4个生长较快、树干挺直、抗病性较强的短粗木麻黄优良品系,可供生产单位试用。
1984(1).
摘要:吸果夜娥是山区柑桔的主要害虫。经调查,在广东发生的种类共52种。按成虫取食方式的特点可划分为:嗜食健果,兼食性和间接取食等三种类型,前两种类型能直接刺吸健果,是防治的主要对象。 在广东半山区和山区。嘴壶夜蛾属优势种,常造成严重的为害。据室内和田间调查,嘴壶夜蛾在广州发生5个叠置世代。雌蛾必须取食补充营养才能正常交配和产卵,幼虫寄主植物为粉防己与木防己。主要以幼虫在寄主植物或松土块下越冬。田间数量消长属于秋季大发生型,即年中幼虫发生数量以9~10月间为最高,成虫高峰期出现于10~11月。
1984(1).
摘要:在敌锈钠(Ⅰ)药液中加入0.5%胶体硫(含45%造纸废液),能增加对氨基苯磺酸钠(Ⅱ)在花生叶面的附着量并使内吸量较单纯使用Ⅰ提高49.2%,其效果高于皂素和“吐温”80两种表面活性剂。 在本研究的试验条件下,接种时叶片内Ⅰ的最低抑菌浓度的理论推算值为327微克/克鲜叶,接近于357~376微克/克鲜叶的实际观察值;另一方面,对花生植株喷施0.2%Ⅰ后,叶片内Ⅱ的含量在24小时内可达到432微克/克鲜叶,随后即开始下降,第二天至第五天内可相对稳定在322~326微克/克鲜叶之间。不过,到第十天和第十五天时仍能分别维持207和239微克/克鲜叶,理论计算的抑菌效果分别可达85.0%和75.4%。这就进一步说明喷药的间隔期定为10~15天是可以的,可能10~12天更为合适。 Ⅱ对花生植株的毒害,可用0.1克/公斤土以上的MgSO_4·7H_(2)O浇土或在喷施的敌锈钠药液中加入0.25%以上的MgSO_4·7H_2(O),使其显著降低。
1984(1).
摘要:本文报道利用鸡传染性囊病(IBD)国外引入的一株细胞适应病毒而进行的微量血清中和试验。采用了国产的聚苯乙烯微量培养板、鸡胚成纤维细胞和Earle氏水解乳蛋白营养液。对方法的摸索过程作了较详细的描述。本试验敏感性高,对调查传染性囊病在鸡群里的流行情况是一个有力的武器。利用这个方法检测一批人工感染鸡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的结果表明,对于传染性囊病来说,预防24日龄以下的幼鸡发病是最主要的。
1984(1).
摘要:通常家蚕微粒子病的诊断是依靠光学显微镜检出原虫Nosema bombycis Nageli的孢子。但在感染的初期检出是有一定困难,且对孢子类似物的假阳性也不容易识别。如能及早发现微粒子病而加以淘汰将可大大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本试验应用荧光抗体技术对家蚕微粒子孢子作预知检查。以破碎的微粒子孢子作抗原注射于家兔而获得免疫血清,经硫酸铵盐析,再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而得到直接法荧光抗体。用羊抗兔(IgG)的荧光免疫球蛋白作第二次染色的染料,则成为间接法检验技术。 当家兔微粒子孢与荧光抗体结合后,在荧光微镜的黑暗背景上孢子的周缘呈现环状的特异性翠绿荧光。一般以间接法检查为好。 在微子粒子病征肉眼未能识别之前,应用荧光抗体技术作预知检验,可从蚕粪或蚕蛹、蛾血淋巴中检出孢子。且可与其它昆虫的微粒子孢子及某些真菌的孢子加以区别。
1984(1).
摘要:本文在沈敦辉提出四对基因控制家蚕遗传数量性状的基础上,提出两对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假设。简化了推算各交配方式持有数量基因个数的方法。 介绍用多变量线性表示数量性状的线性模型。可以很有规律地推算理论值。 提出进一步使计算精度提高的设想。循环使用增加变量个数和调整子二代的结构形式,可使精确度提高。
1984(1).
摘要:芋花叶病(Dasheen mosaic Virus,美国佛罗达州称芋为dasheen,与Taro同义)最早于1970年由Zettler等报告在美国佛罗达州发生,随后日本、加勒比地区、南美州国家、印度和埃及相继报告有所发生。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