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5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稻品种种性研究——Ⅰ.IR品种在广州种植下性状的遗传力、性状相关和通径分析

      1985(2).

      摘要 (948) HTML (0) PDF 455.22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结果表明:在广州早晚季种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IR品种,广义遗传力有相似的倾向,出穗日数、株高、千粒重、10粒谷长、10粒谷宽、谷长宽比均较高。单株穗重遗传变异系数较大。性状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测定,早晚季趋势相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穗重呈正相关,尤以每穗实粒数无论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贡献最大。

    • 大脑皮层在针麻镇痛中作用的研究——Ⅱ.电针对山羊皮层中薛氏回神经元单位放电的影响

      1985(2).

      摘要 (1025) HTML (0) PDF 2.08 M (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实验选用山羊20头为实验模型,以电刺激髂腹下神经为模拟的腹部手术切口痛,以山羊大脑皮层中薛氏回神经元单位的电活动为指标,观察电针及某些镇痛药对其影响。在对电刺激骼腹下神经有反应的39个单位中,电针能使其中25个单位的放电活动恢复到髂腹下神经受到刺激前的水平,本实验对其中16个单位进行了给予镇痛剂的对比观察,观察到有8个单位的放电活动受到镇痛剂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皮层的骼腹下神经代表区内存在着对痛发生反应的痛敏细胞,电针迅号可以影响该处痛敏细胞的电活动。本实验对山羊大脑皮质神经元单位在电针影响下的放电活动第一次作了观察记录。

    • 氚标记青鲜素(5,6—~3H—MH)制备及其在荔枝果实全的运转与残留的研究

      1985(2).

      摘要 (1101) HTML (0) PDF 395.91 K (12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鲜素(MH)的氚标记是以丁炔二醇氧化成丁炔二酸后,通氚加成得2,3-~3H-丁烯二酸,再与硫酸肼反应制成5,6-~3H-MH,其放射性比度3.3毫居里/毫克分子,放射化学纯度98.1%。 5,6-~3H-MH在荔枝果实中的示踪研究表明;MH经果皮吸收后运转至果核、枝、叶,12天后急剧下降,喷~3H-MH1,000ppm的荔枝果实,成熟采收时果肉中的MH已消解殆尽,全无残留。

    • 中国梧桐科植物花粉形态的研究——Ⅱ.梭罗树属(Reevesia Lindl.)

      1985(2).

      摘要 (1160) HTML (0) PDF 3.38 M (10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梧桐科梭罗树属(Reevesia Zindl.)植物绝大部分种类分布在中国。该属植物生殖器官的外部形态在种间表现出彼此比较接近,直到目前为止,对它的属下各等级的分类仍以叶的外部形态为主要依据。为了对本属的系统分类提供更多的证据,我们应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13种梭罗树属植物的花粉形态。 梭罗树属花粉的形状、大小、萌发孔的形态结构、表面纹饰等形态特征在种间表现出比较一致的特点,显示出它是一个比较自然的组合统一体,这点与植物分类学者对它的看法完全一致。但它的萌发孔数目的变化比较复杂,在种间甚至在某些种内都存在着一定的变异。属内明显地存在着三个花粉萌发孔类型:(1)三沟孔类型,(2)四沟孔类型,(3)五沟孔类型,而且类型间关系密切。泰梭罗(Reevesia siamensis Craib)无疑是五沟孔类型的种,而且它的萌发孔位置变异比较突出,至使它的花粉粒形状、极性、对称性等都与梭罗树(Reevesia pubescens Mast.)有所区别,因此我们认为可把它仍然作为一个种看待,不应把它作为梭罗树的一个变种。

    • 广州禾草(Gramineae)二新分类群

      1985(2).

      摘要 (882) HTML (0) PDF 165.66 K (1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报道广州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二新分类群,为:(一)单序莠竹,新种Microstegium monoracemum W.C.Wu,sp.nov.(二)长穗假俭草,新变种Eermochloa ophiuroides(Munro)Hack.var.longispicula W.C.Wu,var.nov.

    • 蘑菇(Agaricus bisporus)辐照保鲜技术经济可行性初步研究

      1985(2).

      摘要 (971) HTML (0) PDF 426.78 K (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辐照蘑菇与冷藏蘑菇、盐水蘑菇进行比较试验和经济效益分析。研究结果认为:辐照蘑菇在贮藏性、货架寿命、控制失重、运输,销售和成本方面都有好处,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可行的。经中试后即可定点设厂,进行商业化生产。

    • 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系杀虫剂根区施药对水稻害虫的防治研究

      1985(2).

      摘要 (1172) HTML (0) PDF 443.72 K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杀虫双,杀虫单等沙蚕毒素系内吸剂进行根区施药防治水稻害虫,证明一次施入有效量150克,可以有效地防治稻蓟马,三化螟(两代),稻纵卷叶螟(两代)的为害;对褐稻虱,在施药后18天前后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对稻瘿蚊无效。收获后测定糙米残留量为0.1~0.2ppm,远低于允许值之下。在施药方法上采用结合中耕耘田,将药剂施于根际,便于在生产上应用。 杀虫双,杀虫单在同等有效量下对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有显著差别,杀虫单优于杀虫双,两者之间在化学结构上是否存在差异,值得进一步研究。

    • 广东省主要水稻土有效磷钾测定法的研究 Ⅰ.水稻土的磷素形态及有效磷的测定

      1985(2).

      摘要 (971) HTML (0) PDF 648.11 K (13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花岗岩、玄武岩水稻土及三角洲沉积水稻土的磷素形态,有效磷源及其提取方法进行了研究。花岗岩和玄武岩水稻土无机磷以闭蓄态磷为主,铁磷次之,有效磷源主要是铁磷和铝磷。三角洲沉积水稻土无机磷也以闭蓄态磷为主,铁磷和钙磷的相对含量与土壤酸碱度有关。三角洲沉积酸性水稻土的有效磷源为铁磷和铝磷,中性、弱碱性水稻上为铝磷。用6种化学方法对三类水稻土进行了测定,以A值及四造水稻吸磷量、产量作为参比项进行校验,结果以Olsen法最好,并提出了该法对上述土壤的临界值。

    • 氨基磺酸杀雄剂的杀雄效果研究

      1985(2).

      摘要 (863) HTML (0) PDF 385.19 K (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国现有的水稻“杀雄剂一号、二号”及“73010”虽杀雄效果稳定,但均含有机胂,因此寻求高效无毒(低毒)的水稻杀雄剂很必要。 在广泛筛选新药物的基础上,对ANC、EN进行田间小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NC和EN于水稻花粉内容充实期施用,对易杀雄的水稻品种如钢枝占等以0.06~0.08%浓度杀雄,其杀雄率比对照(二号剂)稍低,但药害轻;对较难杀雄的品种如科24等以0.12~0.22%浓度杀雄,其杀雄效果与二号剂相似,除个别之外,多数药害与二号剂差异不大。其中EN对较难杀雄的二白矮、桂朝2号杀雄效果较二号剂好。两种药剂对水稻开花习性及成熟花粉的影响与二号剂一样。应用于杀雄制种获得良好结果。

    • 当前的植物种质工作

      1985(2).

      摘要 (920) HTML (0) PDF 672.07 K (15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介绍当前农业科学热门学科有关植物种质的研究状况,指出其国际性,且提示国内植物种质研究的科学家或负责单位,国外对口的组织与联络负责人。

    • 植物自身控制害虫的作用

      1985(2).

      摘要 (858) HTML (0) PDF 741.08 K (1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了植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植物杀虫剂最近研究的进展、植物抗虫性的化学及其在抗虫育种中的作用、植物对昆虫的主动防御及其在害虫防治中应用的展望。主要从生物化学及生态学方面进行讨论,指出这四个问题具有内在的联系。对植物杀虫剂的探入研究,今后可能获得对环境安全而对害虫不产生抗药性的新一代农药。研究作物抗虫的遗传基因,可以培育出高抗优良品种。对于植物对害虫主动防御的探索,可以在害虫预测预报上获得新的进展。作者认为在我国开展植物自身控制害虫作用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将可使害虫综合防治获得划时代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