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南雄紫色土供钾特性及其对烟草产量和品质影响的研究

      1986(2).

      摘要 (1117) HTML (0) PDF 607.44 K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广东省南雄紫色土含钾量、钾素供应和烟草吸钾的特性及其对烟草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以花岗岩形成的赤红壤作比较。于1984年进行盆栽试验,且辅以化学分析和适当的田间调查。试验结果表明:南雄紫色土含钾量属中等至丰富水平,矿物风化释钾较迅速。供钾和保钾能力较强。烟草吸收缓效钾量约占其吸钾量的1/3至1/2,缓效钾是烟草钾素营养的重要给源,应作为烟区土壤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烟草植株含钾率在旺长期最高,而吸钾量则是成熟期>旺长期>伸根期,两者均随着施钾水平提高而增加。不施钾时,南雄紫色土的烟草产、质比赤红壤高;含钾丰富的紫色土施钾肥对烟草产量无明显影响,但利于烟草品质提高;含钾中等的紫色土施钾对提高烟草产、质有利。施少量钾肥的效果较好。施钾肥于赤红壤,可明显提高烟草产、质,施多量钾肥效果更佳。施钾肥宜在烟草的旺长初期。

    • 不同条播方式黄麻群体光合性状和干物质生产的研究

      1986(2).

      摘要 (1096) HTML (0) PDF 689.53 K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以圆果种黄麻粤圆5号(Corchorus capsularis L.cv.Guangdong 5)作供试品种,研究了在两种种植密度和两种株距下宽窄行条播和等行条播两种条播方式的群体光合性状及其干物质生产的变化。 各生长期不同条播方式的群体叶面积、比叶重,净同化率以致干物质产量均差异不显著,旺长期不同条播方式的植株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强度差异不显著。旺长期宽窄行条播群体内水平光强度分布不均匀。试用群体的自动调节现象来解释这一结果。不同条播方式下经济系数保持恒定。 两种株距的群体总叶面积和干物质产量都有显著差异。同一密度下行株距比值大的群体内光强度增加是由于叶面积小的缘故。在试验范围内,总叶面积与干物质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18),平均净同化率与干物质产量呈显著正相关(r=0.588),总叶面积和平均净同比率的变异是干物质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生产上只要密度和株距适当,应因地制宜着重考虑选用有利于耕层土壤疏松和排灌保墒,便于人工和机械化操作,从而节省劳力,提高肥力的条播方式。确定条播方式以后,结合有利于群体叶面积的发展和净同化率的提高的栽培措施,就足以提高干物质产量,即最终提高麻皮产量。企图一律采用宽窄行条播来提高干物质产量的可能性不大。

    • 县级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城市作用相对强度指数的关系

      1986(2).

      摘要 (1099) HTML (0) PDF 641.24 K (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了广东十二个县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与城乡作用相对强度指数(RSI)的关系。结果表明:城乡作用的正效应表现在扩大化肥、农药、电力等社会资源的输入;提高水稻、甘蔗、塘鱼的亩产量;扩大活鱼、生猪、家禽等鲜活商品生产能力方面。分析还表明,粮食和饲料的土地需求限制着经济作物的增长,粮食和饲料的供应也制约着禽畜的发展。在人多地少地区,粮食、饲料的供应通过增加复种、提高单产以及增加甘薯、小麦种植面积来解决。不与粮食争地、商品率高的茶叶、果树、热作、海洋渔业生产已形成与当地生态条件协调的较集中分布。离城较远的区域、山地、草坡、滩涂资源的保护、改造、利用还不充分,文章还讨论了城市作用梯度概念在布置农业,发展生产中的作用。

    • 斜纹夜蛾半合成人工饲料的研究

      1986(2).

      摘要 (994) HTML (0) PDF 638.19 K (1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木文利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了半合成人工饲料中木薯叶粉与黄豆粉的比例(A)、干酵母(B)、抗坏血酸(C)、蔗糖(D)、含水量(E)和琼脂量(F)六个因素的五个各自不同水平的组合对斜纹夜蛾幼虫发育速率、存活率和雌蛹重的影响,筛选出一个简易经济的、能够大量饲养斜纹夜蛾的配方。结果表明斜纹夜蛾雌蛹重与产卵量之间存在直线相关关系,蛹越重,产卵量越高;饲料中干酵母的含量是影响斜纹夜蛾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抗坏血酸对成虫生殖力的作用仅次于酵母,含水量主要影响幼虫发育速率和存活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木薯叶粉与黄豆粉的比例和糖蔗对斜纹夜蛾生长发育影响不大,琼脂用量则可从2%降至1.5%而不至发生不利影响。最优配方组合为B_4E_2C_3F_3D_1A_2,即饲养1200~1500头幼虫的用量为木薯叶粉790克,黄豆粉395克,干酵300克,抗坏血酸15克,琼脂90克,水6升。

    • 粘虫幼虫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及川楝素的抑制作用

      1986(2).

      摘要 (1012) HTML (0) PDF 1.15 M (11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粘虫六龄幼虫头部化学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内唇着生有两对腔锥感受器;幼虫下颚的结构与其它鳞翅目幼虫相似。拒食点滴试验结果表明,川楝素的拒食作用部位是下颚;而杀虫脒的作用部位是舌;但加过量半胱氨酸或二硫苏糖醇的川楝素,对下颚须的抑制作用消失。本文探讨了川楝素的有关作用机理和拒食活性部位问题。

    • 大戟科一新亚科——秋枫亚科

      1986(2).

      摘要 (1003) HTML (0) PDF 352.78 K (13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资料,进一步对秋枫属的分类位置作了探讨。作者认为H.K.Airy Shaw依据三出复叶,无花瓣及花盘,花柱伸长等,另立秋枫科的特征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没有代表性的,因为在大戟科中三出复叶的还有橡胶树属,无花瓣及花盘的还有乌桕属、地杨桃属、澳杨属、蓖麻属等。因此,作者不同意另立新科。 秋枫属为单性花,子房上位,3~4室,仍属于大戟科的特征范围,但不能归回大戟科叶下珠亚科下的一个族或亚族,因为秋枫属是具有发达的乳汁管,三出复叶,染色体基数X=7等,与叶下珠亚科完全不同。为此,作者提出另立一新亚科——秋枫亚科较为合理。

    • 广东山榄科植物分类的初步研究

      1986(2).

      摘要 (1143) HTML (0) PDF 818.86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是对广东省山榄科植物种类的初步整理和研究,共记载了11属17种2变种,隶属于3个亚科5个族4个亚族,包括本省产8属11种2变种和外来引种3属6种。其中有5个新组合:唐榄Donella lanceolata(B1.)DC.var.stellatocarpon(van Royen)X.Y.chuang,山胶木Mastichodendron pedunculatum(Hemsl.)X.Y.chuang,毛叶铁榄Mastichodendron pedunculatum(Hemsl.)X.Y.Chuang var.pubifolium(H.Chu-aug)X.Y.Chuang,广西铁榄Mastichodendron racemosum(Dub.)X.Y.Chuang,云南铁榄Mastichodendron yunnanense(C.Y.Wu)X.Y.Chuang;一个属中国分布新记录:Donella pierre ex Baillon;订正一个植物名:Madhuca Subquincuncialis auctt.nonLam et kerpel:Chun et How in Act.phyt.Sin.,7(1):73.1958=Madhuca pasquieriLam;归并了一个属:Sinosideroxylon Aubr.=Mastichodendron Crong.一个新亚族:Sarcosperminae X.Y.Chuang.

    • 大叶相思白粉病感病和抗病叶片三种酶活性的比较研究

      1986(2).

      摘要 (1053) HTML (0) PDF 444.72 K (18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叶相思叶片对白粉菌感病性的生化测定结果表明,抗坏血酸氢化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功酶活性随三个树龄级而增加,老龄抗病叶比幼龄感病叶活性高。补充抗坏血酸可使感染白粉菌的叶片转绿,延缓侵染斑的扩展。处理24小时后,感病嫩叶的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我们认为,叶片两种酶的活性与植株的抗性有关。

    • 消除凸平面立体隐线的微机程序设计

      1986(2).

      摘要 (898) HTML (0) PDF 328.46 K (9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析了凸平面立体隐线的性质,隐线两端点座标值的计算方法和详细说明了消除隐线的微机程序设计。这种消隐的简便方法已在微机(IBM—PC)通过实例证明是可行的,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耗散结构与生态系统

      1986(2).

      摘要 (992) HTML (0) PDF 411.52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耗散结构理论从广义热力学的概念出发,论证了开放系统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产生负熵流的数学形式,解释了非平衡系统通过自组织过程产生新的有序结构的条件。本文介绍并应用这一理论简单讨论了生态系统的某些问题:生态系统与热力学系统类比,生态系统的涨落与自组织,生态系统的有序过程,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系统熵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