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6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中国分布新记录的复盖植物细心木蓝

      1986(3).

      摘要 (990) HTML (0) PDF 271.56 K (1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心木蓝(Indigofera cordifolia Heyne ex Roth.)分布于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埃及等国;最近在广东省连县发现有这种植物生长。这个发现表明它是中国分布新记录的豆科植物。 细心木蓝仅出现在连县紫色土地区,普遍生长于干燥的草坡或砂壤土上,为多分枝的铺散的草本植物,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复盖植物。

    • 介绍杀虫剂进入昆虫体内的途径、转移机制及作用方式的新理论

      1986(3).

      摘要 (1145) HTML (0) PDF 831.52 K (16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英国昆虫毒理学家Philip Gerolt近年来所提出的有关杀虫剂毒理学方面的一些新理论、新观点。Gerolt一反传统的经典理论,认为:①大多数杀虫剂主要是通过气管系统这一途径进入昆虫体内;②杀虫剂在虫体内的转移过程中,血淋巴是次要的,而主要是通过昆虫表皮的侧向扩散和在真皮细胞与内表皮之间的主动运输,再经由气管系统而到达作用靶子;③昆虫中毒死亡是由于杀虫剂影响了昆虫表皮内的水分平衡,使机体受到“原发性损伤”,同时,到达靶子的杀虫剂可使中枢神经系统脱水并引起组织变性所造成的。Gerolt的这些新理论和新观点是很值得我们重视并加以研究讨论的。

    • 稻白叶枯病黄叶型症状的发生与菌株及品种的关系

      1986(3).

      摘要 (979) HTML (0) PDF 319.29 K (13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初步明确水稻白叶枯病黄叶型症状的发生与病原菌的致病力以及水稻品种的感病性有密切的关系。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准。凡致病力强的菌株(Ⅳ、Ⅴ群)侵染感病的品种,一般都容易发生黄叶型症状,而致病力中和弱的菌株(Ⅲ、Ⅱ、Ⅰ群)浸染感病的品种,或致病力强的菌株浸染抗病的品种,都不会发生黄叶型症状。

    • 苦楝顶枯病类细菌的分离培养及其致病性研究

      1986(3).

      摘要 (1130) HTML (0) PDF 1.03 M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电镜观察表明,苦楝顶枯病病株木质部导管存在大量类细菌(Bacteria—Like organisms),从以改良Bc—ZE培养基分离获得该菌,把它接种苦楝实生健苗,90~100天表现黄化顶枯症状,发病率达84%,从发病株重新分离到类细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苦楝病林和类细菌培养液均呈正反应。从病树捕捉小绿叶蝉,(Empoasca sp)进行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在食窦部位发现类细菌,以该叶蝉若虫接种苦楝苗,45天左右表现症状,传病率为89%。

    • 广东南亚热带低山丘陵的红锥类森林类型研究

      1986(3).

      摘要 (1056) HTML (0) PDF 654.00 K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试图从群系的角度,探讨广东南亚热带低山丘陵地区的主要森林类型,为恢复和发展本地区森林,提出方向。研究结果认为,该地区的常绿阔叶林。从东到西,在海拔400~500m以下,是以红锥、荷木、厚壳桂、蒲桃林群系为主。研究在于为本地区较低海拔生境建立稳定性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恢复森林生态平衡提供依据。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硝酸盐肥料氮含量研究

      1986(3).

      摘要 (925) HTML (0) PDF 339.50 K (13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无机硝酸盐肥料氮含量,其吸收峰在296nm。方法的线性范围为10~1300 ppm NO_3—N。干扰离子铁可加入NaF消除。经研究拟定的分析方法准确度高,回收率为96~101%。与参比方法相比,分析结果无差异。

    • 荔枝果实发育的研究——Ⅰ.对一个复杂的相关体系的剖析

      1986(3).

      摘要 (1079) HTML (0) PDF 402.21 K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荔枝果实可视为具假种皮、结构特殊的一个复杂的相关体系。本研究中采用多种数理统计方法充分验证了黄辉白和许建楷关于种子—果皮—假种皮顺序性影响,果皮对假种皮的“球皮对球胆效应”,胚的存在对果皮发育无影响和胚对假种皮的抑制等论点。还进一步揭示了种皮对假种皮的直接促进作用;胚与果皮发育是一对相伴随的现象,从而解释了在果实的大群体中,大型果应出现频率较高的事实;种子的过早败育导致空壳果中假种皮的停止发育。作者认为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实质上与液体胚乳的发育和败育有关。

    • 蛋白水解酶对家畜污染创治疗作用的研究

      1986(3).

      摘要 (927) HTML (0) PDF 1.33 M (18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蛋白水解酶对蛋白质多少有水解作用。本研究试图利用专一性不强的蛋白酶作创伤凝块的清除术,以利抗生素直接接触创面作用于菌体。同时亦进一步研究、比较蛋白酶类对细菌的效应。 本研究通过山羊体探讨了国产的蛋白酶(主要是剑麻蛋白酶)对污染创抗生素延误处理的辅助治疗作用。对这种作用的原理进行了实验室的一系列试验,并运用电子显微镜加以验证。结果发现这些酸能够水解山羊血纤蛋白,对山羊污染创抗生素延误处理具有辅助治疗价值,其作用原理不仅仅是易化了抗生素接触细菌,而且某些蛋白酶本身也对细菌有一定的影响。所用蛋白酶资源广泛,提取容易,价格比同类进口产品远为低廉,故我们认为此研究将有助于酶在医学和兽医的应用,并存在有配制为成药的前景,从而有可能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电针刺激对黄牛中心静脉压影响的初步观察

      1986(3).

      摘要 (1036) HTML (0) PDF 314.23 K (13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黄牛在电针刺激下中心静脉压的变化。试验过程是对黄牛的百会、肾门、腰旁等穴位施以一定强度的电针刺激,然后在电针刺激开始、刺激10分钟、30分钟、60分钟时分别测定其中心静脉压的数值,其结果低电压组相应为15.72±0.958厘米水柱、15.38±1.144厘米水柱、14.83±1.141匣米水柱、14.47±1.100厘米水柱,高电压组相应为11.66±1.698厘米水柱、10.52±1.511厘米水柱、10.00±1.365厘米水柱、9.88±1.618匣米水柱。此结果表明,当电针刺激开始,黄牛中心静脉压有加压反应,随后逐渐下降,到试验终止时,低电压组动物中心静脉压少数恢复到原来水平或略低于原来水平,多数略高于原来水水;而高电压组动物中心静脉压少数略低于原来水平,多数略高于原来水平。两组动物分别在不同强度的电针刺激下,持续刺激一小时之内,其中心静脉压均在正常范围之内。

    • 陶氏颚口胃线虫与刚刺颚口胃线虫的成虫及虫卵的扫描电镜观察

      1986(3).

      摘要 (1099) HTML (0) PDF 2.29 M (1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种颚口胃线虫的主要形态区别如下:①头部:陶氏颚口胃线虫的头球突出虫体的前端,上生8~10列头棘。口孔两侧各有一片明显分三叶的唇瓣,每一唇瓣基部有一椭圆形的乳突。而钢刺颚口胃线虫的头棘为11~12列,口孔两侧的唇瓣分叶不明显,唇基部的乳突呈圆形。②体部:陶氏颚口胃线虫体前半部的体棘大而扁平,分3~6齿,三齿的中齿明显长于两侧齿,中齿的长度为侧刺的4.4~5.1倍,体后部的刺是针叶状。刚刺颚口胃线虫体前部的体棘的齿数为3~11齿,三齿棘的中齿不明显长于两侧齿,中齿的长度为侧齿的1.9~2.1倍。体前端的体棘较小,到10齿体棘以后齿的数目迅速递减而体棘的长度增加,体后段的棘呈针状。③虫卵:陶氏颚口胃线虫的卵呈卵圆形,大小为63.68×26.96微米,两端各有一个帽状突起,卵壳表面有大小不等不规则的孔纹。刚刺颚口胃线虫的卵呈椭圆形,大小为61.35~37.96微米,仅一端有帽状突起,卵壳亦有孔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