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7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植物病害流行生长模型预测法

      1987(1).

      摘要 (1462) HTML (0) PDF 503.65 K (18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植物病害预测的生长模型预测法,即利用较早期的病害发展数据,估计病害流行生长模型的有关参数,然后利用这些参数对病害未来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速率作出预测。利用花生锈病等九个植病系统(包括真菌、细菌和病毒病害)47组流行数据对生长模型预测法进行了917次应用性检验,并用准确度参数P(P=[1-abs(-X)/X]×100)作为预测准确度标志,平均准确度为86%。

    • 长豇豆抗枯萎病的遗传

      1987(1).

      摘要 (1200) HTML (0) PDF 247.12 K (14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个抗镰刀菌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tracheiphilum)的长豇豆品种“猪肠豆”和“珠燕”分别与感病品种“红嘴燕”及“四季青”进行正、反杂交及回交。用分离自广州地区的5个长豇豆枯萎病菌株的混合孢子液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测定亲本F_1、F_2及回交群体的抗病性。遗传分析的结果表明:“猪肠豆”与“珠燕”这两个抗源品种对枯萎病的抗性均受一个显性基因控制。

    • 敌锈钢(对氨基苯磺酸钠)的研究——Ⅴ.敌锈钢、胶体硫混合剂的耐贮藏性试验

      1987(1).

      摘要 (991) HTML (0) PDF 326.07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敌锈纳和胶体硫按重量1:2配成混合剂,在高温(35℃)、低温(4~5℃)、室温(广州地区室内温度,冬季一般为8~10℃,夏季30~32°)三种条件下贮藏。经670天贮存后测定其中敌锈钠的含量,与现配混合剂比较,没有显著差异;用花生和豆角锈病的防治效果来检测,也没有显著差异。贮藏后混合剂中的胶体硫的稳定性亦通过对花生叶斑病、葫芦瓜白粉病、豆角赤斑病和绿豆叶斑病的防病效果加以检验,结果与现配混合剂或等量的单纯胶体硫的药效均无显著差异。

    • 对水稻“小孢子收缩期”的进一步观察

      1987(1).

      摘要 (1300) HTML (0) PDF 979.71 K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水稻(Oryza sativa L.)新鲜花药蒸馏水或醋酸洋红压片,和用Carnoy氏液等固定的同一小花的不同花药的醋酸洋红压片,观察花粉形成过程,比较不同处理四分体及小孢子的形态,进一步证实所谓第一收缩期、第二收缩期均不是小孢子发育过程的自然形态与正常的发育时期。

    • 对稻属植物各种的中文名称命名的意见

      1987(1).

      摘要 (1089) HTML (0) PDF 211.35 K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稻属(Oryza L.)植物的中文名称初步命名原则,并给以22种稻属植物中文名称。

    • 广东花岗岩发育几种红壤的矿物组成

      1987(1).

      摘要 (1472) HTML (0) PDF 1.68 M (17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差热分析和电镜观察,研究了广东省花岗岩发育的红壤、赤红壤和砖红壤各粒级的矿物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长石类矿物可直接形成埃洛石和高岭石,进一步转变为三水铝石。云母类矿物则形成针铁矿、赤铁矿、14A矿物和绢云母。斜长石亦能转变成绢云母,再脱钾便生成水云母。 土壤次生粘粒矿物和原生矿物组合的不同,不完全是生物气候为主导的成土因素和地带性的影响,而是各成土因素的综合反映,其中还要注意构造运动的作用。从海南岛花岗岩发育的砖红壤矿物组成特点看来,其风化强度与赤红壤、红壤相比,并非最强,故其能否属砖红壤,值得商讨。

    • 广东西江地区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1987(1).

      摘要 (1074) HTML (0) PDF 542.25 K (14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广东西江地区不同立地不同龄组杉木人工林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作了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随立地条件不同而变化,3龄组Ⅰ、Ⅱ和Ⅲ立地地林分地上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32.01、97.27和57.93吨/公顷及7.45、4.70和3.29吨/公顷·年。其中Ⅰ、Ⅱ立地间差异不显著,Ⅱ、Ⅲ立地间差异显著(P=0.05),Ⅰ、Ⅲ立地间差异极显著(P=0.01)。在相同立地条件下(Ⅰ立地)杉木林分生物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变化,3龄组分别为1、2龄组的3.44和1.6倍。其中3、1龄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1、2龄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2、3龄组间差异不显著。文章还对影响林分生长的栽植密度和环境因子作了讨论。

    • 17—4PHMo钢的热处理与电化学腐蚀关系的研究

      1987(1).

      摘要 (1108) HTML (0) PDF 863.58 K (15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讨论了17—4PHMo(OCr17Ni4Cu4Mo2Nb)钢在含1.8%H_2SO_4和4.5%NaCl的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试验表明:经正常热处理的试样,在含Cl~-和H~+的溶液中能生成稳定的钝化膜,这种钝化膜只有当金属阳极电位高于20毫伏时才能被击穿。同时,由于Epp值相对较正,即使钝化膜被击穿而产生局部的点蚀,也能重新钝化,恢复完整的钝化膜。本文还讨论了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也讨论了热处理工艺与电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从而阐明该钢在较高NaCl含量的酸性溶液中不易产生点腐蚀破坏。

    • 谷物干燥节能的探讨

      1987(1).

      摘要 (1135) HTML (0) PDF 384.26 K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一种谷物干燥的方法,即在低温慢速干燥谷物时,采用分级自动加热气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干燥谷物,干燥机气道的气流自动地处于低温或常温,但它始终具有进行干燥谷物的能力。从试验结果表明,在一定的风量比下,能够收到节能和避免发芽的效果。 本试验的平均能耗是840千卡/公斤水。较一般高温快速干燥法可节能约20%,但所需时间较长。

    • 芒果来华年代考辨

      1987(1).

      摘要 (1466) HTML (0) PDF 520.70 K (1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芒果引进中国的历史进行考辨。全文分四部分:1.考证现在栽培的芒果非中国原产,它应该是从印度或斯里兰卡传入的。2.驳芒果由唐代玄类从印度传入之说,考证玄奘在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提到的庵没罗果就是现在的沙果,而非芒果。3.驳清代吴其浚以为芒果在元代已经栽培之说,考证吴氏将黎檬误为芒果;又驳《珠江三角洲农业志》(1976)以为扁桃就是芒果之说,考证元代以前,广东没有芒果栽培。4.考证明代嘉靖十四年(1535)中国方志开始有芒果记载,其时并不普遍;它的传入,当在明代初年。芒果自明代传入以后,经过人工栽培,已有十多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