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3).
摘要:本文报道中国梧桐科3个新分类群:丹霞梧桐生长于广东丹霞山,生于石山山坡上,有时也栽种作观赏植物;元江苹婆生长于云南元江县;野生苹婆生长于广西西南部石灰岩山上常绿林中。
1987(3).
摘要:本文试图利用~(60)Coγ射线辐照诱发美人蕉(Canna indica L.)突变,选育矮化可供盆栽观赏的美人蕉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60)Coγ射线处理大花红美人蕉,V—M_1代出现有利突变率较高,从中获得3个各具特点的突变体,编号为:华美81—1、华美81—2和华美81—3,经四代观察性状稳定。其中华美81—1属矮化细叶型,适宜盆栽观赏;华美81—2属半矮化型,地栽不会倒伏;华美81—3属花色突变型,红黄双色花,鲜艳夺目。目前正在繁育推广应用。
1987(3).
摘要:生姜(Zinglber officiale Roscoe)多数种植于中国南方各省。生姜通常在冬末收获并于室温下贮藏数月,但贮藏期因发芽而致降低商品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辐照保藏生姜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用2—3×10~4 rad辐照生姜,可有效地抑制贮藏期生姜发芽,经辐照的生姜在室温条件下贮藏3~4个月不发芽,②经2—3×10~4 rad辐照的生姜,其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C及17种氨基酸的含量均与未辐照的生姜无明显差异;③辐照保藏的生姜经品尝评定表明,其味道、颜色接近于新收获生姜;④经初步的经济效益估算辐照处理的生姜每100kg可得纯效益20~30元。
1987(3).
摘要:本文详细地报道了花生锈病流行电算模拟模型一号CSGR—1的模块结构和检验结果,从利用CSGR—1的全部模拟输出和田间病情实测值所作的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各种参数检验方法均表明其输出是可信的。 在对CSGR—1的检验中,引用了线性方程参数的置信区间检验法和模拟准确度计算方法。前一方法与现行的线性参数t测验法的理论相近,但结果似乎较直观些,后者则是一种较温和的检验方法,其结果只是一个程度参数,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的接近程度,不作肯定或否定之类的统计结论。
1987(3).
摘要:本文是在以经典的比较形态学和解剖学的方法对国产米仔兰族植物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值分类方法对中国米仔兰族4属10种植物的分类作进一步探讨。每个运算分类单位(OTU)选用30个性状,进行多态编码,然后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公式和UPGMA公式进行聚类运算。数值分类的结果为中国米仔兰族隶下的几个属的划分,尤其是椤木属Amoora的独立,提供了新的依据;并对大叶山椤提出新的组合:Aphanamixis polystachya(Wall.)R.N.Parker var.grandifolia(BL.)X.M.Chen,comb.nov.
1987(3).
摘要:以污灌水形式带入农田的铁对水稻影响的研究报道尚少。本文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的含铁污水对土壤pH值、水溶性及交换性亚铁含量和水稻植株含铁量、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两造的时间内,当污灌水含铁1000ppm以上时减产显著,污灌水含铁600~800ppm时有减产的趋势,污灌水含铁600ppm以下时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水稻亚铁中毒时从老叶叶鞘中部开始发病。晚造糙米含铁量为早造的4~9倍。
1987(3).
摘要:测定了桑树嫩叶、成熟叶、老叶的干物率、pH值,主要成份含量及它们之间的比率;观察了在超过28℃的家蚕发育适温上限的高温环境(30~31℃)中这三种不同成熟度的桑叶对二化性家蚕五龄幼虫生命力和茧经济性状的影响,用家蚕生长曲线数学模型分析了上述温度和桑叶条件下家蚕五龄期的生长发育。
1987(3).
摘要:估算了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三个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的大小。结果表明,每英亩蔗产量与每英亩糖产量有强的基因型相关,而与每吨蔗的糖产量却没有这种关系。遗传参数的分析还表明,每英亩蔗产量具有最大的遗传进度,而每吨蔗的糖产量重复力最大。故甘蔗品种改良中,同时提高品种单位面积的蔗产量和单位蔗量的糖产量是可获得的。因子分析的结果说明,每英亩蔗产量和每吨蔗的糖产量之基因型方差都达显著水平;不同土壤类型和新植蔗及宿根蔗的互作都影响着每英亩蔗产量、每英亩糖产量和每吨蔗的糖产量的表型方差。因此,在甘蔗育种中要提高育种最后阶段的选择效率,排除环境因子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1987(3).
摘要:本文综述了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四种不同的基因模式:1.重复配子致死;2.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3.单位点孢子体不育性;4.互补孢子体不育性。讨论了利用广亲和基因和特异亲和基因克服栽培稻杂种不育性的可能性。
1987(3).
摘要:茶树上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印度Sharma,D.C.(1972),斯里兰卡Arulpragasam,P.A(1981)等已作报道,国内未有记录。而由类菌原体引起的茶的病害,目前国内外均未见正式报道。 1980年7月我们在海南岛定安县发现三株丛枝病株,1982年6月在华南农业大学茶园三年生茶树上见到四株同样症状的植株,当时未能找到病原。1985年起在本校茶园对8株茶芽簇生、萎缩的病株分别标记,观察其症状与病情,在各轮茶期取样进行荧光镜检测与电镜观察。此外,还赴省内各地茶场进行了病情调查。
1987(3).
摘要:柑桔黄龙病的诊断通常是以新消叶片的黄化或斑驳症状为依据,但常易与其它原因引起的黄化症状相混淆,所以在生产上非常需要有一种准确而简单、快速的鉴定方法。 我们曾经报告过一种“直接荧光诊断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8(2):45~48,1987)和苯胺兰染色法(华南农业大学学报,即将发表)便是这方面的尝试,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荧光装置,一般基层单位较难采用,因此我们又研究了只需借助一般光学显微镜即可进行快速鉴定的方法。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