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4).
摘要:本文论述了用MS(1962)培养基添加吲哚乙酸(IAA)、细胞激动素(KT)、萘乙酸(NAA)、2,4—二氯苯氧乙酸(2,4—D)、6—苄基嘌呤(BA)等生长调节物质,对开平金山火蒜及广州硬尾骨蒜两品种茎端0.100~0.125mm长的分生组织进行培养,获得了无毒种蒜,并提出了适于此两种大蒜无毒苗培养的培养基配方、生长调节质物的组合和浓度、以及光温条件等一套方案;论证了2,4—D、NAA、BA、光照和温度对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和球茎形成上的作用,并对大蒜不同组织部位的培养作了初步的探讨。
1987(4).
摘要:通过对广东省香蕉(Musa nana Lour)主要产区东莞、高州等地调查,发现香蕉肾状线虫不但分布普遍,而且有些地方虫口密度很大。在70个根和土样中有肾状线虫的占61.4%虫口密度可高达1754/100克干土。肾状线虫仅以年青雌虫侵染香蕉根,以虫体前部插入皮层取食,营半内寄生生活发育至成熟。成熟雌虫固着在靠近内皮层处取食,侵染香蕉根引起侵染点附近内皮层细胞壁加厚,容易断裂;内皮层、中柱鞘和维管束薄壁细胞融合成合胞体,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侵染发病高峰期。根据形态特征、生活史和寄主范围,初步鉴定主要种群是肾形肾状线虫(Rotylenchulus reniformis Linford and Oliveira,1940)。
1987(4).
摘要:柑桔黄龙病原类细菌(BLO)由草地菟丝子(Cuscuta campestris Yunck)传染到长春花(Vinca rosea L.)上和回接成功。用透视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查发病长春花和回接发病的甜橙苗的韧皮部筛管细胞,均发现黄龙病原BLO,长度为360~600nm,直径为100~120nm,细胞壁厚为25~30nm。
1987(4).
摘要:本文比较深入地分析了广东省东莞市鲜活农产品出口创汇的持续发展形势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国际环境和自身条件,机遇和挑战的辨证关系上,论证了东莞市确立鲜活农产品以出口创汇为主的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提出了八项具体措施与对策,以实现扩展港澳市场,开拓东南亚和欧美等市场为目标。
1987(4).
摘要:烟草叶面喷施10~100ppm的IAA,光合、光呼吸、CO_2补偿点、乙醇酸合成量、以及RuBp羧化酶/加氧酶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均提高,而且均随IAA浓度的增加而增高。抗生长素三碘苯甲酸抑制光合和光呼吸,降低CO_2补偿点,降低BuBp羧化酶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草甘膦亦降低光合、光呼吸强度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亚胺环己酮和放线菌素D亦降低叶片乙醇酸氧化酶活性,并消除由IAA引起的酶活性增强。认为IAA通过提高RuBp羧化酶活性而增强光合作用;通过增加乙醇酸合成和提高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而提高光呼吸。
1987(4).
摘要:本试验证明采用1号复合保鲜剂能使年桔[Gitrus reticulata var.(langerina)Tan.]有效地带叶保鲜,桔红叶绿,更能满足春节期间送礼、观赏和食用的需要,即使落叶后也能延长贮存期。经四年较大批量的保鲜运输、贮存和试销获得好评。利用示踪原子法研究结果表明,年桔带叶保鲜的关键因子是外源激素和水分的作用。
1987(4).
摘要:本文研究了在桂油生产中,不同工艺条件对桂油出油率和桂油质量的影响。主要研究了原料状态(切碎与不切碎)、蒸馏速率(35kg/m~2·h、70kg/m~2·h、105kg/m~2·h、140kg/m~2·h和蒸馏方式(水上蒸馏与水中蒸馏)等三因素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上述诸因素对出油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其中以水上蒸馏效果最显著,不但提高出油率,缩短蒸馏时间、而且桂油质量也较高;原料切碎优于不切碎;蒸馏速率四个水平以70kg/m~2·h为最佳。
1987(4).
摘要:单链模板DNA的制备是基因定序和作杂交探针的基本技术。核酸的定序研究原先只在动物和微生物方面进行。近来在植物的分子遗传研究也开始重视起来。烟草核DNA经噬菌体M13mp9作为克隆载体从细胞释放时含单链DNA,单链只与克隆的DNA两条互辅链之一同源。含大肠杆菌lac操纵子的片段,在感染的细胞中产生β—半乳糖苷酶氨基
1987(4).
摘要:第一期植物病害流行生长模型预测法,.··”·~·“··········”·····”······”一王振中林孔助范怀忠长虹豆抗枯萎病的遗传”···“··“·”·“···,.···”···~·~·········-··-·········~:方木壬黄健冲敌锈钠(对氨基苯磺酸钝)的研究 V。敌诱钠、胶体硫混合剂的耐贮性试验~”···”··~·“······“~·····-··一郑仲林孔助对水稻小袍子收缩期的进一步观察……徐雪宾B .5.verqara R.M.visPetas韩惠珍对稻属植物各种的中文名称命名的意见”·“···一·一·一··…
1987(4):20-31.
摘要:对窄叶青8号(矮生性基因来自花龙水田谷)、矮种水田谷、辐包矮21号和竹槌等四个籼稻矮源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它们在广州晚季自然条件下的表型表现。遗传分析表明:高秆对矮杆除辐包矮21号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外,其余三个矮源均表现为完全显性。窄叶青8号和竹槌的矮生性均由一个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携带一组具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的修饰基因。矮种水田谷和辐包矮21号的矮生性则俱由微效基因控制。按超亲率大小,修饰基因效应强度的大小顺序为:竹槌>矮种水田谷>窄叶青8号>辐包矮21号。矮生性基因的等位关系分析指出:竹槌同矮仔占是互为等位的,窄叶青8号同矮仔占是互不等位的,从而推断竹槌同窄叶青8号也是互不等位的。根据矮生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的8个主要籼稻矮源归纳为两类四群。此外,还就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矮源的共性以及寻找或创造新的非等位矮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