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广东省两种不同起源水稻土发育特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1988(1).

      摘要 (1406) HTML (0) PDF 559.94 K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广东省两种不同起源(玄武岩发育的砖红壤和滨海沼泽土)水稻土的发育特征及其分类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的H/F比值随淹水时间增长有增大的趋势;砖红壤与滨海沼泽土发育成水稻土的过程中,土壤性质的变化方向不同,不同起源水稻土的pH、盐基代换量、晶质铁以及晶胶率有明显的差别,受起源土壤的影响很大,相反,同一起源不同水型水稻土的性质差异则较小;水稻土应是一个独立土类,土壤剖面形态,铁的晶胶率,腐殖质的H/F比值,pH,盐基总量以及盐基饱和度等可作为鉴别水稻土发育特征和划分土壤类型的依据,供试土壤可划分为砖红壤性水稻土和滨海沼泽土性水稻土两个亚类,每个亚类可按不同水型(淹育、潴育、潜育和脱潜等)划分土属。

    • 广东主要柑桔果实过氧化物酶活性及其同工酶谱

      1988(1).

      摘要 (1151) HTML (0) PDF 352.96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蕉柑(Citrus reticulata cv.tankan Hayata)为材料测定了果皮中过氧化物酶的特性反应,可溶态和结合态不同状态酶的分配及果实中不同部位酶的分布,确定果顶的有色皮层为检测柑桔果实过氧化物酶的取样点。比较广东五个主要柑桔品种可溶态过氧化物酶活性的结果表明,酶活性与果实耐藏性呈负相关。蕉柑原产广东,是甜橙与柑的自然杂交种。从椪柑、蕉柑和暗柳橙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初步判断,三者之间有一定亲缘关系。还着重对广东柑桔果实中过氧化物酶的分布与果汁加工质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 华南地区水稻品种发展中产量及有关性状的演变研究

      1988(1).

      摘要 (1108) HTML (0) PDF 706.73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华南地区50年代以来先后推广的水稻品种早造16个、晚造17个作了研究,新复极差测定表明: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但近期品种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构成因子,早稻经历了从高秆大穗型到早期矮秆多穗型又到近期半矮秆的改良大穗型的品种发展过程。晚稻近期品种向着大穗多穗型的方向发展,与同化产物分配有关的千粒重与结实率,早、晚稻近期品种均未得到较大的发展。近期品种株高,早稻向半矮秆方向发展,基部节间加粗,茎壁增厚。晚稻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近期品种冠部功能叶,早稻略有减小,晚稻稍有增大。

    • 敌百虫对荔蝽脂肪体酯酶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

      1988(1).

      摘要 (1019) HTML (0) PDF 785.31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荔枝蝽象(Tessarotoma papillosa Drury)在不同季节期间脂肪体酯酶活力及其超微结构的特点,并探讨了敌百虫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1.碱性 磷酸酯酶在新羽化成虫中活力较高,为1.83微克分子/分钟,到越冬期最低,仅0.30微克分子/分钟,在生殖期活力为0.67微克分子/分钟。用敌百虫处理后对酶活力有诱导作用。2.酸性 磷酸酯酶的变化与碱性磷酸酯酶不同,从新羽化成虫经越冬到生殖期,酶活力从高逐渐降低,分别为5.7微克分子/分钟,5.47微克分子/分钟和4.8微克分子/分钟。敌百虫处理后其酶活力有所降低。3.羧酸酯酶的活力变化与碱性磷酸酯酶相似,新羽化成虫为1.48毫克分子/分钟,越冬虫为0.42毫克分子/分钟,生殖期为0.72毫克分子/分钟。敌百虫对此酶也有诱导作用。4.新羽化成虫的脂肪体亚细胞结构以液泡为主,越冬期以脂肪、精原颗粒为多,到生殖期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大量出现。未观察到敌百虫处理后的生理病变。本文还讨论了有关自然抗药性机理的一些问题。

    • 低纬度地区光周期诱发三化螟滞育的研究

      1988(1).

      摘要 (1053) HTML (0) PDF 446.98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3~1981年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来研究处于低纬度的广东翁城(24°22'N)、始兴县(24°57'N)和广州(23°N)第四代三化螟幼虫光周期诱发滞育的效应。结果表明,光周期是诱发滞育的主导因子。在自然光温条件下,光周期短于13小时显著地诱发三化螟滞育,长于14小时则促进化蛹,属典型的长日长反应型。在25℃条件下,始兴县和广州种群的临界日长分别为13小时20分和13小时18分。幼虫对光周期反应起累积效应。在25℃,LD13.5:10.5、LD14:10、LD15:9和LD24:0条件下,其临界日数依次为18、14、13和10天。幼虫对光周期反应具后效作用,短光周期不能使接受过长光周期的非滞育幼虫倒逆。广东4~5世代区第4代三化螟发育分化而形成局部世代的原因得到科学的解释。

    • 瘤座孢属的一个新种

      1988(1).

      摘要 (1248) HTML (0) PDF 286.02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在贵州贵阳采集的寄生于芍药科植物白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叶片上的Tubercularia的新种,命名为白牡丹瘤座孢(Tubercularia paeonicola Xiang etChi sp.nov.),并附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还讨论了新种与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 中国大戟科和马钱科纪要

      1988(1).

      摘要 (1183) HTML (0) PDF 251.82 K (10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研究中国大戟科和马钱科的过程中,发现了二个种在中国分布新记录,五个新异名。现给予报道。

    • 湿地松对褐斑病抗性的研究

      1988(1).

      摘要 (1113) HTML (0) PDF 363.06 K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松对褐斑病的抗性随植株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年生以下幼苗的病害症状以叶枯为主,二年生以上幼树则多在针叶上出现病斑。选壮苗和施用混合肥可提高一年生以下幼苗的抗病性。 用高抗、中抗和感病湿地松个体的嫩枝作接穗,一般实生苗湿地松作砧木,无性系植株的抗性和原来母株的抗性相一致,其发病程度还受到砧木感病性的影响。 针叶组织抽提液的缓冲容量与针叶病斑数显著相关。高抗植株和感病植株的抽提液对褐斑病菌的产孢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 广东高州马尾松三个变型的材性比较

      1988(1).

      摘要 (1057) HTML (0) PDF 718.56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广东高州生长的马尾松由于树皮厚薄,松脂产量高低和枝条伸展情况而被分为三个类型——黑鳞松、黄鳞松和垂枝松。 本文试图通过对其材性的研究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在木材解剖和物理力学性质上的大小和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黑鳞松材色较深,晚材率较高,管胞较长,轴向树脂道较多;黄鳞松则管胞壁较厚,各项力学性质较高,垂枝松除年轮较宽外,各项性质均低于前者。但根据方差分析检验,三个变型之间的主要性质均无显著差异,而各单株之间则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作者等认为在选择马尾松优良类型时,不应该依不同变型划分,而应从单株优树进行选择,这样可能更为有效。

    • 花生花芽分化的扫描电镜观察

      1988(1).

      摘要 (1187) HTML (0) PDF 1.58 M (22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扫描电镜和实体解剖镜下观察到的花生(Arachis hypogaea L.)花芽分化过程。包括在幼胚发育中第一个花序原基分化、播种后子叶出土前第一个花芽原基分化、幼苗生长过程中花器分化和生长形态。辨明了花序苞片与混合芽芽鳞的区别以及花生花序的确切类型;证实通常称为萼管的管状物由花萼、花瓣和花丝等部分参与组成,并认为这一管状物应称为花管较确切。

    • 从长春花粗提柑桔黄龙病病原体

      1988(1).

      摘要 (1029) HTML (0) PDF 219.09 K (13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柑桔黄龙病(国际上称为柑桔青果病)的诊断,目前还是主要依靠症状和电镜超薄切片法,前者易引起误诊,后者操作复杂,费时,并且由于在病株中病原细菌(或称类细菌、类立克次氏体等)浓度低,分布不均匀,造成检出率低,故十分需要寻找一种快速可靠的诊断方法,借鉴于植物病毒成功地利用血清学方法作诊断。我们试图也用血清学方法对本病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利用血清学作诊断首先必须解决病原提纯问题,这就是本试验的目的。

    • 柑桔黄龙病的组织化学诊断

      1988(1).

      摘要 (867) HTML (0) PDF 290.06 K (10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感染类菌原体后,韧皮部细胞内的愈伤组织明显增加,用苯胺兰作为荧光色素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愈伤组织发出明显荧光,极易检出,Hiruki等(1974)和Gocio等(1982)曾报告用苯胺兰染色法间接诊断由类菌原体引起的多种病害,认为此种方法对诊断类菌原体病害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