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8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一种小鸡体液免疫应答能力指示系统的建立

      1988(4).

      摘要 (1181) HTML (0) PDF 435.29 K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用兔、山羊、绵羊、黄牛、猪、鹅、鸭的红细胞(RBC)作为抗原,分别免疫小鸡,并用直接微量血球凝集(HA)试验测定鸡所产生的体液免疫应答。选用能刺激产生较高抗体水平的鹅红细胞(GRBC)作为指示系统,在7、14天龄分别接种试验鸡,检测(1)传染性囊病(IBD)病毒及疫苗,(2)马立克氏病(MD)病毒;(3)火鸡疱疹病毒(HVT)疫苗等接种1天龄小鸡后,对鸡体液免疫应答能力的影响。 结果表明,IBD—PBG_(98)毒株无免疫抑制作用;IBD—野毒株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效应;HVT疫苗和MD病毒对7天龄接种了GRBC的小鸡抗体产生有明显影响。同时对鸡的法氏囊进行组织学检查,取得相应的结果。然而,IBD中和抗体滴度并没有显出这种与法氏囊组织破坏呈正相关的关系。 试验证明本指示系统简便有效,易于推广应用。

    • 广东家禽前殖属吸虫调查及一新种述描

      1988(4).

      摘要 (1095) HTML (0) PDF 342.20 K (13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从1984~1987年,进行广东省畜禽寄生虫区系调查时,发现家禽前殖吸虫11种。其中东方前殖吸虫Prosthogonimus orientalis、中华前殖吸虫P.sinensis、霍鲁前殖吸虫P.horiuchii三种为省内新记录;印度前殖吸虫P.indicus为国内新记录;广州前殖吸虫新种P.cantonensis sp。广州前殖吸虫新种主要特征为:角皮呈鳞片状突出并具有小刺;子宫高度盘卷但不充满体缘;卵黄腺前界始于卵巢前缘水平线,后界止于睾丸后方远;两肠支伸达体后端。

    • 雷公藤对菜青虫的毒理效应及防治试验

      1988(4).

      摘要 (1156) HTML (0) PDF 749.61 K (1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雷公藤属(Tripterygium)二种植物(雷公藤(T.wilfordii)及昆明山海棠,(T.hypoglaucum)的抽提物对青菜虫(Pieis rapae)的一些室内毒理效应及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二种植物的抽提物对菜青虫具有拒食、毒杀,抑制生长发育等作用;处理后的幼虫大多数在体表出现黑斑,黑斑部分的表皮结构受到破坏;从昆明山海棠中抽提的一种纯生物碱——雷公藤次碱对菜青虫的体重和呼吸作用有严重的影响;同时,处理幼虫的脂肪体少且不饱满,消化道干瘪,中肠肠壁细胞和围食膜受到破坏。雷公藤根皮乙醇抽提物用于田间防治菜青虫效果良好。

    • 楝属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

      1988(4).

      摘要 (1208) HTML (0) PDF 584.38 K (10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用高速液相色谱测定了川楝素含量的各地楝树样品水提物及几种川楝素产品对菜青虫的生物活性,讨论了川楝素含量与生物活性的关系。叶、果样品中虽不含或仅含少量川楝素,但对试虫仍表现出一定的活性。皮中含有较丰富的川楝素,其含量与拒食活性呈正相关,但与毒效作用不相关。四川样品川楝素含量及生物活性均很高而值得重视。川楝素粗产品相对于纯川楝素而言对试虫具更高的生物活性。这种川楝素含量与活性的非线性关系说明样品中其它成份也具活性或与川楝素有着协同作用。通过测定、分析和讨论,指出用川楝素粗产品防治菜青虫是一经济、有效,可行的措施。文中应用了评判援效型杀虫剂的新方法,供讨论和参考。

    • 异小杆线虫的一株不发光共生细菌

      1988(4).

      摘要 (1262) HTML (0) PDF 401.43 K (13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异小杆线虫是一种昆虫病原线虫,多年以来一直认为它的共生细菌都具有荧光的特性。我们从广东阳江海陵岛上所采集的异小杆线虫86H_1的标本中,分离出一株不发光的共生小杆菌。它与发光共生小杆菌一样,亦具备抗生性,其初生型亦有利于宿主线虫的大量繁殖。用EMB琼脂可区别该菌的初生型和次生型。根据其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血清学反应的特点,该菌在分类上可属于发光共生小杆菌Xenorhabdus luminescens。

    • 广东苦苣苔科一新种

      1988(4).

      摘要 (1048) HTML (0) PDF 152.84 K (12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苦苣苔科的一个新分类群—小花台地黄Titanotrichum parviforum X.B.Ye et W.T.Lin。该分类群分布于广东省新会县古兜山地区。与近缘种台地黄T.oldhamii(Hemsl.)Solerder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叶基生,花较小,花药分离,子房无毛等特征。

    • 桉树抗青枯病树种的筛选

      1988(4).

      摘要 (1261) HTML (0) PDF 260.68 K (12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病区调查和室内苗期人工接种试验结果,桉树(Eucalyptus)树种间和地理种源间对青枯病的抗性有显著差异。高抗树种有巨桉×尾叶桉、柳桉7451、柳桉7651、雷林一号桉(本地)、柠檬桉(龙门)和窿缘桉等,中抗树种有柳桉13341、杂种桉,小果灰桉、巨桉、柳桉13522,柠檬桉52号、赤桉12501、雷林一号桉(东圳)、柠檬桉(纪家)、柳桉13434和柳桉13334等,感病树种有刚果12号桉、尾叶桉和赤桉13923等。

    • 蜈蚣草属一新种

      1988(4).

      摘要 (1068) HTML (0) PDF 275.36 K (15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现报道禾本科蜈蚣草属一新种,为截翼假俭草Eremochloa truncota W.C.Wu,sp.nov。

    • 稀土处理对甘蔗离体叶绿体光化学反应的影响

      1988(4).

      摘要 (1142) HTML (0) PDF 329.84 K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了三种稀土浓度对甘蔗三个不同品种进行了试验,在稀土浓度为100~200ppm范围内处理甘蔗离体叶绿体、其循环及非循环光合磷酸化活力均比对照高,其中品种342在400ppm浓度下仍未出现抑制现象。它能提高磷酸化的偶联程度、增加p/2e(或p/o)比值、促进质子吸收和提高ATP酶活性,表明稀土元素处理对光合能量转化有促进作用。

    • 田菁以磷增氮的研究

      1988(4).

      摘要 (1172) HTML (0) PDF 421.44 K (12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环境施磷增加田菁[Sesbania cannabina(Retz.)pers.]结瘤固氮的作用是有限度的,受环境供磷水平的制约。 在广州石牌地区花岗岩发育赤红壤中,田菁以磷增氮的土壤有效磷临界水平(ppm P)为25.6(0.1 N HCL法)。 在无氮培养液中,秋植和春植田菁以磷增氮的供磷临界水平(毫摩尔P)分别为0.78和0.48,植株体内含磷量的临界水平(P%)分别为0.213和0.157。该临界供磷水平与含磷量有受季节性影响的倾向。介质的高磷水平还会引起田菁固氮量的下降。 在低磷的介质中,增磷对田菁根瘤的形成,发育和固氮酶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磷供应达到一定水平后,继续增磷的促进作用不显著。未发现高磷供应对田菁的根瘤数有不良影响,但对其根瘤干重、特别是固氮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 获取高质量生物样品图象的电镜技术浅析

      1988(4).

      摘要 (1123) HTML (0) PDF 906.50 K (1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获取高分辨率和高反差的生物样品电镜图象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它包括切片厚度的选择,电镜的校直合轴、加速电压的选择、以及聚焦方法和曝光时间等。除生物样品制备技术这一重要因素外,必须考虑到上述各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综合选择、然后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生物样品的超微结构图象。

    •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第九卷 总目录

      1988(4).

      摘要 (1067) HTML (0) PDF 268.93 K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一期广东省两种不同起源水稻土发育待征及其分类的研究““““”“·“···”“·”““””·““”““ ”“”“·““”””“一刘树墓殷细宽曾维琪谭秀芳邓家枯程宏险发熹(1)广东主要柑桔果实过氧化酶活性及其同工酶谱~”·““”“一“””·“”·“,.“““““一林伟振(11)华南地区水稻品种发展中产量有关性状的演变研究··“““··~··”一程式华黄超式(17)敌百虫对荔端脂肪体醋酶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一陈文奎赵善欢(30)低纬度地区光周期诱发三化螟滞育的研究·······”····””“…

    • 家蚕亲本的数量性状与杂种一代及其杂种优势

      1988(4).

      摘要 (1066) HTML (0) PDF 412.76 K (1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家蚕茧质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杂交组合而有不同的表现,全茧最以中×日>中×中>日×日的组配方式,茧层量和茧层率以中×日>日×日>中×中。杂交亲本数量值的大小与F_1代产值多数无显著的相关性,但F_1代与雌亲的相关系数大于雄亲的相关,并多呈正相关关系。杂种优势与亲本值为负相关,以中×日组配方式最显著,中×中次之,日×日最少。根据杂种优势与F_1代产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故可利用杂种优势来提高F_1代的产值。由本试验建立的Y=a+b_1x_1+b_2x_2等各种回归方程式,可供育种工作进行预测杂种一代产值和选择杂交亲本,提高育种效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