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基因与同工酶基因的遗传关系及连锁测定

      1991(1):1-9.

      摘要 (1001) HTML (0) PDF 1.55 M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以光温敏核不育系农垦58S,双8-2S,N_(989)为材料,以花粉育性为指标,研究了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光照长度及不同温度处理下同工酶变化与育性变化的相关性,并测定了同工酶基因与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连锁关系。试验结果表明:Adh-1和Est-3与育性有密切关系,不育时,这两位点都表现有效等位基因;可育时,这两位点都表现无效等位基因。控制光温敏核不育的两对基因中,一对与Adh-1密连锁(重组率为0);另一对与Cat-1连锁(重组率为29%)。

    • 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叶片叶绿体性状超微结构比较研究

      1991(1):10-15.

      摘要 (1129) HTML (0) PDF 466.11 K (1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普通野生稻(Oryza sativa L.f.spoalanca)和栽培稻(O.sativa L.)叶片的成熟叶绿体性状基本结构相似。普通野生稻叶片叶绿体体积较小,基粒数和基粒片层数少,基质密度低,但基质片层数较多,具有较多嗜锇体颗粒。栽培籼稻叶片成熟叶绿体积累大量的淀粉,且在叶绿体旁伴随着结构发育良好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体。普通野生稻直立类型具有类似的特征,而匍伏类型没有。这些现象说明栽培稻是由普通野生稻演变而来,也说明栽培籼稻与一年生直立类型野生稻有较密切的关系。

    • “两系”杂交稻N98s/特青杂种优势研究

      1991(1):16-21.

      摘要 (1182) HTML (0) PDF 352.88 K (9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两系”杂交稻N_(98S)/特青从苗期就开始表现有多种形态和生理上的杂种优势。在产量构成因素中,表现平均优势的是亩有效穗数(10.52%)和每穗实粒数(31.25%);表现对“三系”杂交稻华优桂_(44)竞争优势的是亩有效穗数(15.92%)和千粒重(5.22%)两项。理论产量超亲优势达11.00%,竞争优势达19 76%。表明N_(9AS)/特青有较大增产潜力。

    • N98s*特青(亚种间杂交稻)抽穗后物质生产及分配特点研究初报

      1991(1):22-27.

      摘要 (973) HTML (0) PDF 323.69 K (9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杂交稻种子贮藏技术及寿命预测研究

      1991(1):28-35.

      摘要 (1097) HTML (0) PDF 445.39 K (11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水稻三系配套的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乃其杂交一代种子,在各种恒定的含水量和室温下贮存,测定其寿命变比。发现不育系和杂交一代种子的安全水分比保持系和恢复系的13%(国家标准对普通籼稻常规品种的最高限度)低2%;不育系和杂种一代种子水分在11%时、寿命变化最接近典型的反S形生存曲线,当发芽率降到80%左右时,生存曲线急速下降。根据典型生存曲线规律,拟配合新的寿命预测方程。

    • 山梨醇对籼稻愈伤组织培养的效应

      1991(1):36-42.

      摘要 (1084) HTML (0) PDF 591.66 K (12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6个籼稻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结果肯定了培养基中附加成分山梨醇在愈伤组织继代培养中,具有促进愈伤组织生长及提高其分化潜力的效果;籼稻亚种中的不同品种,愈伤组织的生长及再生植株能力,在继代培养的后期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分化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配比激素,对诱导器官分化的效果有明显差别,激动素(KT)与萘乙酸(NAA)的比例为5:1有利于取得根、芽生长的同步性。

    • 小麦对赤霉病抗性鉴定指标的探讨

      1991(1):43-47.

      摘要 (1146) HTML (0) PDF 286.72 K (12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连续3年用单花注滴法接种,考察了穗轴发病时间、病小穗数和穗轴病节片数3个抗性指标。结果表明,病小穗数这一指标能较明确地划分出高抗、中抗、感病3种类型,且稳定性最好。以病小穗数作为主要的抗病性鉴定指标,再参考穗轴病节片数,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评价及育种材料抗病性的鉴定较为准确、实用。

    • 加速重离子辐射对玉米的诱变效应

      1991(1):48-54.

      摘要 (1084) HTML (0) PDF 440.48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不同剂量的3种高传能线密度的加速重离子氖—20、氩—40及铁—56,与低传能线密度的钴—60γ射线分别照射具标志基因(Lw_1/Iw_1)的玉米干种子,以当代植株叶片黄白条纹产生频率为指标,比较其诱发效应。结果表明:在所用剂量范围内,此4种辐射的剂量—效应关系曲线为直线。氖—20、氩—40及铁—56重离子束对应于钴—60γ射线的相对生物学效应分别为2.02、8.31和12.45。叶片具黄白条纹的植株自交,后代仍有黄白条纹。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黄白条纹部位的叶肉细胞及其内的叶绿体形态结构明显不同于正常绿叶。

    • 玉米不同播种期对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1991(1):55-61.

      摘要 (1294) HTML (0) PDF 400.09 K (1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玉米杂交种桂顶一号,于1988~1989年在广州作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全生育期、产量、株高和果穗位高受播期的影响较大,变化差异明显,而植株总叶片数和果位高/株高比值的变化较小。全生育期以2~3月和9月播种的较长,4~8月播种的较短。产量以3~4月上旬和7、8、9月播种的较高,5~6月播种最低。影响生育期长短的主要因子是温度条件,较低温延长生育,较高温促进生育,从而影响产量。构成产量的主要性状,以千粒重和行粒数变化最大,与产量相关最密切。

    • 几种作物叶片水势的初步研究

      1991(1):62-67.

      摘要 (1034) HTML (0) PDF 350.83 K (2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水稻、玉米和花生3种作物的叶片水势的日变化,都以黎明最高,上午较剧降低,午后13~14时最低,傍晚和晚上逐渐回升,黎明又出现最高值。水稻叶片水势日变化与温度日变化,呈极显著负相关。不同叶位的叶片水势,以最顶部展开叶最高,随着急剧下降,展开叶下一叶及下位叶的水势较低,变化与叶位次序无关。同一种作物,不同植株之间的叶片水势差异甚大。用水势仪(HR——33T DEW POINT MICROVOLTMETER)法和小液流法对5种植物叶片水势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基本一致。

    • 不同施氮水平对花生结瘤与供氮和产量的影响

      1991(1):68-72.

      摘要 (1161) HTML (0) PDF 306.83 K (12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无机氮肥的施用量对花生根瘤的形成和发育有不同抑制作用。亩施氮2.5kg时,单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比亩施氮0kg显著减少(P<0.05),根瘤形成时间推迟。随着施氮水平拉高,抑制作用加强。 花生植株氮素营养随不同施氮水平发生相应变比。苗期、花针期,植株含氮量随施氮水平提高而提高,成熟期,植株含氮量随施氮水平提高而下降,而随植株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增加而提高。结荚期为花生植株含氮高峰期,随后下降,但苗期施氮高时,植株含氮高峰则提前于花针期,随后迅速下降。 花生荚果产量以 NZ;最高,N服低。

    • 乙烯释放剂克服香石竹试管苗玻璃化的研究

      1991(1):73-78.

      摘要 (1107) HTML (0) PDF 377.61 K (1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香石竹(Diamthus caryphyllus L.)为试验材料,乙烯前体ACC和乙烯释放剂乙烯利为生长调节剂进行试验。试验结果表明,ACC对克服香石竹试管苗玻璃化有显著效果,并能一次成苗,正常试管苗的诱导频率达98%。从外部形态观察,茎叶充实度好,根系发达;茎横切面显微观察,茎内厚壁组织发达,细胞排列紧密;生理指标测定结果,蛋白质、干物质、叶绿素含量均高于玻璃苗,干物质为玻璃苗的1.7倍,叶绿素为玻璃苗的5.5倍。乙烯利培养的试管苗生长情况与ACC培养的相近。添加ACC、乙烯利的培养瓶中,乙烯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说明乙烯对克服香石竹试管苗玻璃化有良好作用。

    • 姜花的香气成分的分析

      1991(1):79-83.

      摘要 (1088) HTML (0) PDF 251.27 K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水汽蒸馏,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等方法分析了姜花鲜花的香气成分。在分离的63个色谱峰中鉴定了33种化合物,并测定了其相对含量。其主要成分是:香叶烯醇,芳樟醇,顺式石竹烯,β-萜品醇,苯申酸苯甲酯,2-甲氧基-4(1-甲烯基)苯酚,摩珞烯,癸烷,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萘,甲基萘,β-法呢烯等。

    • 格拉姆柱花草在南亚热带典型土壤上对施肥的反应

      1991(1):84-90.

      摘要 (1041) HTML (0) PDF 383.39 K (1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结果表明:施用磷肥对格拉姆柱花草(Stylosonlhes guiancnsis cv.Graham)性状表现普遍较好;钾肥对前期生长不表现作用,而后期表现为一种积累效应。施磷肥在土壤有效磷>5ppm时对柱花草促进作用不明显;在有效磷3~5ppm,pH>7的土壤上施磷也无显著作用;施石灰和土壤pH>7均降低磷的有效性。在土壤缺磷纠正后,施钾肥效果明显;施钾肥容易导致植株钾的奢侈吸收和品质下降,施磷则能降低植株钾含量,提高柱花草品质。石灰的施用在pH<5的第4纪红土母质与花岗岩母质土壤上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在pH>5的微酸性及碱性土壤上施石灰的效果不显著或产生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