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1年第Z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母鸡在排卵周期和抱窝血浆“黄体生成素类似物”和孕酮的浓度变化

      1991(Z1).

      摘要 (1100) HTML (0) PDF 250.77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TA)测定了泰和母鸡在排卵周期和抱窝的不同生殖阶段,血浆“黄体生成素类似物”(“LH”)和孕酮(P)的浓度。结果表明:母鸡在排卵周期血浆“LH”和P的平均值分别为3.67±0.60ng/ml(x±SE)和459.50±30.87pg/ml,排卵前6~3h,血浆“LH”和P均出现浓度高峰,其峰值比相应的平均值高出1.1和1.3倍,差异非常显著(P<0.01)。抱窝鸡血浆“LH”和P在24h内的平均值分别为2.27±0.22ng/ml和319.46±12.15pg/ml,显著地低于母鸡在排卵周期的平均值(P<0.05),且在24h内的不同时间,未见有浓度高峰出现。

    • 华南黄牛血液蛋白多态性及其应用研究

      1991(Z1).

      摘要 (1122) HTML (0) PDF 327.31 K (11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采用淀粉凝胶、醋酸纤维薄膜和聚丙烯酰肢凝胶电泳法测定了海南牛、雷州牛和隆林牛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血液碱性磷酸酶,血清转铁蛋白、血清后转铁蛋白和血清后白蛋白等6个多态位点的基因型和基因频率。为分析华南黄牛在中国黄牛中的地位,利用有关资料,计算了我国10种黄牛间的遗传距离;用类平均法对我国的主要黄牛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绘出10个品种的树状聚类图;用主分量分析方法绘出各品种的三维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华南黄牛明显与北方及中原黄牛不同,华南地区黄牛是华南地区固有的品种,由当地驯化而来,形成过程渗入其他黄牛血液的结果。

    • 粤黄鸡分化品系血液蛋白质多态性基因频率的变化

      1991(Z1).

      摘要 (1287) HTML (0) PDF 420.24 K (15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采用醋酸纤维薄膜电泳和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方法测定了粤黄鸡4个分化品系(群体)以及石歧杂鸡和杏花鸡的血液蛋白质多态性,观察了多态性血液蛋白质基因频率的变化,根据基因频率计算出6个群体相互之间的相似系数和标准遗传距离及各群的平均杂合度,分别以系统聚类分析和主分量分析方法对这种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个粤黄鸡分化品系大多数多态性血液蛋白质基因频率相近,少数出现品系(群体)间差异,而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说明品系(群体)间分化与选育目的相符;系统聚类分析显示4个粤黄鸡分化品系(群体)与石歧杂鸡间关系较为密切;与杏花鸡相对地较为疏远,主分量分析却清楚地表明了粤黄鸡从石岐杂鸡中的分化以及与杏花鸡的区别。这两种分析方法结果相互补充,而两者的不一致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平均杂合度似乎也表明了品系(群体)选育程度的差异。

    • 校正的BO液培养法对牛精子体外获能的影响

      1991(Z1).

      摘要 (1161) HTML (0) PDF 367.97 K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校正了利用肝素和咖啡因使牛精子体外获能的传统的BO液配方及培养方法;利用去透明带仓鼠卵的穿透试验和顶体的台盼兰——姬姆萨双重染色技术检查了该方法对获能的影响,发现校正的BO液培养法缩短了预培养时间,增强了获能效果。

    • 提高肉用种鸡受精率的系列研究

      1991(Z1).

      摘要 (1057) HTML (0) PDF 441.81 K (1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AA肉用种鸡受精率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种用时期,公母比例,体重、体质和腿脚状况,以及舍温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提出改进肉用种鸡受精率的综合技术措施。在一般生产条件下,肉用种鸡全期平均受精率可达90%以上;在优良生产条件下,肉用种鸡全期平均受精率可达94%以上。

    • 水解羽毛粉营养价值的研究

      1991(Z1).

      摘要 (1050) HTML (0) PDF 455.96 K (14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评定水解羽毛粉的营养价值,本研究测定了10批产品和试验样本的营养成分、表现代谢能及胃蛋白酶消化率。结果表明,水解羽毛粉平均干物质含粗蛋白质89.4±1.9%,粗脂肪1.5±0.4%,粗纤维1.5±0.7%,粗灰分6.8±2.0%,表观代谢能为11.69±0.66MJ/kg,粗蛋白质的胃蛋白酶消化率为83.9±3.6%。水解羽毛粉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全部必需氨基酸,但赖氨酸、蛋氨酸和组氨酸不足。产品的胱氨酸含量随蒸气压力增大和蒸煮时间延长而明显减少,胃蛋白酶消化率随之提高。饲养试验证明,在肉用仔鸡饲粮中添加2.5~4.5%的水解羽毛粉,在保持氨基酸平衡时对鸡的增重和饲料耗用比(饲料/增重)有良好的影响。

    • AA鸡体内含硒量的试验

      1991(Z1).

      摘要 (1089) HTML (0) PDF 307.85 K (12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先后饲养45d龄的3群AA鸡中各选择10羽,每羽体重约2kg,公母各半,口腔投人~(75)Seo_2 4 μci/羽,常规饲养24h,屠宰分别取其肌肉、心、肝、毛和粪便各1g,采用“ET-613自动计数~(125)I放免测量仪”测量~(75)Seo_2在鸡体内肌肉、心、肝、毛中的分布和在粪便中~(75)Seo_2的含量。按4μci/羽剂量的放射性~(75)Seo_2引入鸡体内,测量结果,经24h,在肝脏含量最多,而肌肉最少。用放射性~(75)Seo_2制剂,由4μci/羽至8μci/羽的范围内引入量,随着剂量增加所测器官放射性~(75)Seo_2无明显增加,而粪便的放射性~(75)Seo_2则随引入放射性~(75)Seo_2课题的增加而增加。

    • 鱼类低温适应机制的研究——Ⅱ.驯化温度对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1991(Z1).

      摘要 (1376) HTML (0) PDF 338.02 K (12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不同温度驯养的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10℃适应的草鱼和25℃适应的草鱼相比,肌肉线粒体膜脂肪酸中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U/S)值明显升高,脂酰链平均长度也从25℃时的19.08个碳原子增加到10℃时的20.46个碳原子。而鲮鱼的脂肪酸组成在不同适应温度下的变化不明显。此外,还测出了不同驯养温度下草鱼和鲮鱼肌肉线粒体中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发现两种鱼的胆固醇含量在低温下都显著下降。作者认为,低温适应下的草鱼由于肌肉线粒体的脂肪酸组成和胆固醇含量都发生变化,因而其肌肉线粒体膜的流动性明显增加;而鲮鱼肌肉组织线粒体中胆固醇含量虽也减少,但脂肪酸组成变化甚微,因此,鲮鱼肌肉组织线粒体膜流动性增加很有限。这可能就是鲮鱼耐寒能力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 鸡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研究

      1991(Z1).

      摘要 (1012) HTML (0) PDF 228.05 K (14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改良肉汤5,50,750ml连续继代培养鸡大肠杆苗074,0107和078三个血清型菌株。在最终使用的肉汤预热至37℃条件下,测定各菌株不同培养时间的菌落形成单位,以菌数的对数作纵坐标,培养时间作横坐标,绘制出各菌株的生长曲线。在本试验条件下,3个血清型菌株具有相似的生长模式,均可划分为3个时期,即速生期、高峰期和稳定期;各菌株每个生长期所持续的时间大致相同;在肉汤预热至37℃条件下,接入经两次继代培养的菌种,6h即达生长高峰。

    • 猪静脉注射青霉素G钾的药物动力学参数

      1991(Z1).

      摘要 (1192) HTML (0) PDF 353.67 K (12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对青霉素G钾在猪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进行了分析,6头猪体重29.3±1.1kg(平均值±标准差),按每kg体重静脉注射单剂量青霉素G钾15000IU,给药后分别在0,5,10,15,30,45min及1,1.5,2,3h收集血样,采用微生物法测定血清青霉素G的浓度。以电子计算机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时间数据,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符合二室开放模型,所得主要动力学参数为:分布半衰期(t1/2α)0.14±0.03h;消除半衰期(t1/2β)0.70±0.21h;表观分布容积(Vd)0.696±0.141 l/kg;体清除率(Cls)11.67±1.02 ml/(kg·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21.57±1.93h·IU/ml,本文还根据单剂量给药参数推算给药方案,供兽医临床参考。

    • 应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技术检测组织细胞中的禽呼肠孤病毒抗原

      1991(Z1).

      摘要 (1128) HTML (0) PDF 467.47 K (1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亲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技术检测经不同途径接种ARV的鸡只,结果表明ARV抗原广泛分布于内脏实质器官、肠道、腱鞘和滑膜。在接种后4周除腱鞘和滑膜外,都检不到病毒抗原的存在,而这两种组织到试验结束时(60d)仍为阳性,感染鸡血液涂片的ABC检测结果均为阴性,ABC技术比病毒分离法更敏感。

    • 鸡病防治中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的有害作用

      1991(Z1).

      摘要 (1259) HTML (0) PDF 719.77 K (13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对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REV)进行的一些研究,电镜观察表明REV是典型的RNA肿瘤C型病毒,具有“苯环状结构”,动物感染试验表明REV与火鸡疱疹病毒(HVT)之间可产生协同作用来危害鸡群。作者采用了冰冻切片结合荧光抗体或酶标抗体技术来检测组织中的REV抗原,采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对广东10个鸡场进行了血清学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个鸡场是REV抗体阴性的,其余8个场均呈不同程度的抗体阳性,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其中1个场两批鸡因注射不同来源的HVT疫苗而表现出REV抗体阳性率的显著差异,这显示了“HVT疫苗失效”一个很可能的原因是REV污染了HVT疫苗。

    • 抗鸡法氏囊病和新城疫高免蛋黄液的研制与应用

      1991(Z1).

      摘要 (1176) HTML (0) PDF 975.16 K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和新城疫病毒(NDV)经多次、高度免疫的健康蛋鸡,从其所生产的蛋中,提取蛋黄,制成抗IBDV和NDV二联高免蛋黄液。其抗NDV的HI抗体和抗IBDV的中和抗体、沉淀抗体均达到较高的水平。经室内人工发病治疗试验及大田生产应用证明:鸡只注射二联高免蛋黄液之后,在短时间内对IBD及ND有预防作用;对刚发病的鸡群,及时用其注射治疗,效果显著。

    • 冰淇淋电脑配合优化模型研究

      1991(Z1).

      摘要 (1095) HTML (0) PDF 338.96 K (11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以最小化原料成本为目标函数;以乳脂肪、非脂乳固体、糖分、总固形物等质量关系设立8个约束方程,建立了最优化冰淇淋线性规划模型,在计算机上,利用该模型配合出市场选料、企业定料情况下的高、中、低档牛奶和水牛奶优化冰淇淋配方。并模拟市场原料价格和成分质量实际变化,检验了模型配方调整灵敏度反应。得出电脑模型技术配合冰淇淋配方比目前企业广泛使用的皮尔逊法、代数法快速准确,节约成本和满足产品多方面质量要求。

    • 我国畜牧业生产结构调整问题的探讨

      1991(Z1).

      摘要 (1069) HTML (0) PDF 382.67 K (13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调整畜牧业生产结构是有计划发展我国畜牧业的措施,其主要内容包括:役畜向产畜转化;发展草食与饲料转化率高的节粮家畜;良种化;改进畜群结构;扩大家畜种类;调整畜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