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2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

      1992(1):1-5.

      摘要 (1205) HTML (0) PDF 296.01 K (10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把褐稻虱种群按其生长发育顺序划分为卵(E)、1-2龄若虫(S)、3-4龄若虫(L)和成虫(A)4个阶段,把各阶段的作因子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状态(staltes),在稻田调查中分别记录其单位面积的数量。通过换算,计算卵、1-2龄若虫和3-5龄若虫的存活率(Sg,Ss,Sl)及各作用因子相对应的存活率(S1,S2,S3,S4,S5,S6),同时通过实验种群的产卵量(FPfP),成虫逐日产卵概率(Pn)和自然种群成虫逐日存活率(AAa)组成的下代卵量概率,∑Pfl(SAa)′组成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各个组分,如果包含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St,则根据生命表组分建立的种群趋势数字模型(Morris-Watt种群数学模型^[7,10,11])可扩充为:I=SESSSLFPFP♂St∑Pfl(SAa)协′I=S1S2S3S4S5S6FPFP♀St∑Pfl(SAa)′。

    • 番木瓜环斑病毒外壳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1992(1):6-9.

      摘要 (1016) HTML (0) PDF 449.03 K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番木瓜环斑病毒(PRV)外壳蛋白(CP)基因cDNA克隆到pUC18上构型建成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达载体,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该表达载体在E.clidDH5α中有两种特异蛋白表达,分子量为34kd的蛋白与推测的表达产物大小相符,且与PRVCP的一个“组分”大小相似;而分子量为16kd的蛋白可能是34kd蛋白的降解物或者是PRV CP基因不完全表达产物。

    •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对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1992(1):10-13.

      摘要 (1386) HTML (0) PDF 255.34 K (8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探讨噻嗪酮(扑虱灵)、叶蝉散、喹硫磷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及防治白背飞虱对随后发生的褐稻虱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要作用于同翅目昆虫而不杀伤在敌的噻嗪酮,对两种飞虱的效果明显, 对害虫及天敌同样起作用的喹硫磷,反而引起这两种害虫种群数量上升,广谱性的杀虫剂不宜在稻地早期大面积应用。

    • 引种印楝国产种子的印楝素含量及杀虫活性初步研究

      1992(1):14-19.

      摘要 (1426) HTML (0) PDF 379.57 K (11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从海南省种植的印楝树(Azodirochta indica A.Juss)上收获的种子中印楝素(Azadirachtin)含量为0.48%,甲醇提取物获得率为16.395,其中含印楝素2.95,国产印楝种子提取物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ccalis)和小菜蛾(Ptutella xylostella)幼虫均有强烈的抑制生长发育作用活性,提取物馏分F3-5(含印楝素0.883%)500ppm饲喂亚洲玉米螟4-5龄幼虫造成100%畸形死亡和变成“永久性幼虫”,113ppm时也有显著效果,2%处理小菜蛾四龄幼虫也使之100%畸形死亡,试验还发现不含印楝素的其它馏分对上两种害虫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 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的遗传机制及表型稳定性的研究

      1992(1):20-25.

      摘要 (1249) HTML (0) PDF 371.13 K (11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15个水稻品种的抗性遗传,品种国眉占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BG367-4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三桂占1、Suweon294、KAU1727、IR13539-100-2-2-2-3、IR749-5-2-1-1以及IR13240-108-2-2-3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IR25586-108-1-2-2-2受两对显性基因控制;三黄占2、三叶占1、铁六选;新惠占1、GENG77-4以及IR13427-40-2-3-3都受一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因控制,同时对12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苗期的抗菌表现进行了遗传型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性稳定性有明显差异,TN1是极稳定的高感品种TG367-4、25586-108-1-2-2-2以及Mudgo是非常稳定的高抗;一叶占1、三桂占1和铁六这三个抗级品种的抗虫也较稳定;;而抗级品种国眉占、三黄占2、Suweon294和抗品种包选2、辐包矫21的抗虫性不稳定。

    • 斯氏线虫对黄曲条跳甲的侵染能力

      1992(1):26-29.

      摘要 (1285) HTML (0) PDF 249.08 K (10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Hassell-Varley模型和Holling功能反应模型对斯氏线虫与黄条跳甲三龄幼虫的关系进行了拟合,得到在48h内,每百条线虫可感染1.4头寄主,线虫间干扰作用为0.2738;每2500条线虫对寄主的瞬时发现率为0.5,在最适宜的条件下,最多可感染72头寄主。线虫对不同龄期的黄曲条跳甲幼虫感染,结果表明,随寄主龄期的增加而感染率增加。

    • 小白菜花叶病传毒介体蚜虫的空间分布

      1992(1):30-35.

      摘要 (1085) HTML (0) PDF 327.38 K (1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小白菜花叶病传毒介体蚜虫(Myzus persicoe和Rhopolosiphum pseudobrassicae)的若虫和无翅成虫在田间为聚集型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休群,且随着群体密度的增加,拥挤度越来越高。有翅成虫在田间的分布为随机分布,这种分布类型与花叶病病毒株的田间分布类型一致,表明有翅成虫为病毒传播的主要媒介。

    • 低温处理橙果实中桔小实蝇作为检疫措施

      1992(1):36-40.

      摘要 (1063) HTML (0) PDF 285.37 K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实验室小型冷库和大规模冷藏车间,将感染了桔小实蝇,Docus dorslis Hendel(Diptrea;Tephritidaae)的橙果实,置于2℃(±0.1℃)下,至果心温度达到此温度时,然后贮藏14天,感染在橙果实中的卵和各龄幼虫完全杀死,果实损伤试验表明,在此低温贮藏条件下,对橙果实无损害,据此,低温可作为有效检疫害虫处理措施。

    • 营养对菜心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酶动力学的影响

      1992(1):41-46.

      摘要 (968) HTML (0) PDF 382.82 K (9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生长在高、中、低不同氮、钾营养条件下的菜心(Brassica parachinensis Bailey)叶片中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酶(RubisCO)动力学特性及菜心产量进行了测定。不同营养处理之间,菜心产量差异极为显著,变化范围为0.57-4.38g(干重)/株;RubisCO动力学特性则无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氮素营养能显著增强RubisCO的羧化作用和加氧作用,与Vmax(CO2)(Vc),Vmax(O2)(Vc)和Vc/Km(CO2)(Kc),Va/Km(O2)(Ko)值三间的相关关系数极显著(P<0.01)。钾素营养则能明显提高RubisCO的加氧作用,与Ko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与Vo值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专一性因子VcKo/VoKc与菜心产量之间的极显著的直线回归关系,在适宜的氮、钾营养水平下,菜心的产量及RubisCO的专一性因子都最高。

    • 一些栽培作物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动力学特征

      1992(1):47-52.

      摘要 (1032) HTML (0) PDF 397.97 K (1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相同条件下,对C3植物中的9种双子叶植物的3种单子叶植物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动力学特性进行了测定。Km(CO2)(Kc)和Km(O2)(K0)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3-30μmol/L和300-1000μmol/L。变异系数分别是为52%和38%。K0值的变异明显高于K0值,Vmax(CO2)(Vc)和Vmax(O2)(V0)分别为50-1500和16-500nmol/mg酶蛋白。min,变异系数相应为97%和87%。专一性因子的变化相对较小,为78-121,变异系烤为15%。说明在C3植物中,Rubisco动力学特性的差异主要反应在Vmax值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ubisc)的动力学特性变化大一核酮糖-1,5二磷酸加氧酶(Rubiso),随着特种的进化,Kc,Ko值明显降低,而Vc,Vo值显著增加,致使Rubisco活性显著提高,Rubisco的羧化/加氧比也依物种的进化而上升,Kc与Ko,Vc与Vo之间具有显著的同步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均超过极显著水平。

    • 甘蔗渣纤维素固定化木瓜蛋白酶及其应用研究

      1992(1):53-59.

      摘要 (1195) HTML (0) PDF 472.21 K (11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匀浆状甘蔗渣纤维素用NaOH活化后,顺次经过高碘酸钠、尿素、甲醛处理,成为高反应性固定化酶载体,可用于木瓜黄蛋白酶的固定化,其酶蛋白的结合量与甲醛处理时间、酶固定时间、溶液酶浓度等有关,甲醛处理最适时间为14h,酶固定8h后,载体结合酶量趋向稳定;溶液酶最佳浓度范围为1-2.0mg/ml粗酶,固定化酶活力回收达34.5%,半衰期35天,固定化酶和溶液酶的Km值(底物酪蛋白,w/v,%)分别为0.12%和0.26%;固定化酶和溶液酶的最适PH分别为PH8.0和PH8.5,二者的最适温度均为60-70℃。固定化酶和溶液酶一样有底物抑制现象,固定化酶在6mol/L脲中处理6h活力趋向稳定,其活力为原有活力的46.75,用固定化酶处理啤酒,啤酒浊度下降了2-9.25倍,蛋白质含量下降了78.8%,冷藏120天,处理啤酒无冷混浊现象发生,同时啤酒原有风味和其它理化指标保持不变。

    • 稀土元素处理对甘蔗体内氮素同化作用的影响研究

      1992(1):60-68.

      摘要 (1185) HTML (0) PDF 517.13 K (1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应用稀土元素处理甘蔗(Soccharum officinarum L.)叶片,分析测定了硝态氮、氨态氮、总氮、游氨基酸组分及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等变化以及NR活性与硝态氮含量的关系。研究稀土元素处理对甘蔗体内氮素同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100-600ppm稀土元素处理甘蔗叶片均能不同程度地减少其硝态氮含量,提高其氨态氮、总氮、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以及NR活性,但游离氨基酸组分没发生变化,各处理浓度中以300ppm处理的效果为最显著,高浓度稀土元素处理则呈抑制效应。甘蔗叶片硝态氮含量与叶片NR活性具有平行关系,即凡硝态氮含量高,NR活性也高,凡硝态氮含量低,NR活性也低,以上结果,说明一定浓度范围的稀土元素处理能促进甘蔗的氮素同化作用。

    • 几种生长调节物质及有机附加物对菠萝愈伤组织分化影响的细胞学研究

      1992(1):69-74.

      摘要 (1326) HTML (0) PDF 1.12 M (10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菠萝6-74冠芽诱导愈伤组织,在愈伤组织分化过程中进行细胞学研究,观察到菠萝伤组织中薄壁细胞随机分化形成胚性细胞,胚性细胞分裂形成两种分生组织即生细胞团和分生组织结节,它们可以进一步形成器官原基,分化为芽、根、苄氨基嘌呤(BA)对务组织芽的分化起决定性作用,它刺激分生细胞团产生单向极性生长形成芽原基。萘乙酸(NAA)则对根的分化起决定作用,玉米素(ZT)在有BA和NAA的存在下加速了细胞型分裂和分生组织向芽原基的分化,水解乳蛋白(LH)促进芽的分化,但却抑制维管组织结节向根的转化;。酵母提取液(YE)则对两种分生组织的进一步分化都有抑制作用。

    • 芥兰营养生理的研究:Ⅲ、氮钾营养对芥兰菜薹形成过程体内生化物质的影响

      1992(1):75-79.

      摘要 (1095) HTML (0) PDF 342.78 K (11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试验设N1,K1,N1K1,N1K2,N2K2,和N2K2六个处理,研究芥兰菜薹形成过程生化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芥兰花芽分化前,茎叶可溶性糖,还原糖、蛋白质和游离氨基基酸不断积累,可溶性糖/蛋白质(SS/TP)比逐渐提高。当碳氮化合物积累至小高峰,SS/TP比达一定值时,花芽便分化。K1处理的碳化合物含量最高,而氮化合物含量最低SS/TP比高,花芽分化最迟,其他处理的花芽分化期差异不大。在菜薹形成过程,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迅速增加,同时茎叶糖和游离氨基酸逐渐积累,但蛋白质含量下降,至现蕾前后叶片的叶绿素和茎叶糖含量开始下降,茎叶蛋白质含量他处理,其菜薹发育最差。在花芽分化过程,茎端DNA含量变化不大,RNA含量在花芽分化前逐渐增加,达一小高峰后便花芽分化,菜薹形成期间,茎端DNA含量缓慢增加,而RNA含量迅速增加,各处理的变化趋势无大差异。

    • 高产优质番茄新品种“红宝石”吴宝华

      1992(1):80-86.

      摘要 (1021) HTML (0) PDF 366.79 K (11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介绍高产优质鲜食番茄新品种“红宝石”的选育过程、主要性状及栽培技术要点,“红宝石”是一代杂种番茄,具有丰产、果形美观、色泽鲜艳、果肉厚,坚硬不裂、含水份少、甜酸适中、耐贮运筹优点,既适省内市民消费,亦可北运及出口港澳,经济效益较高,是目前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一个番茄品种。

    • 聚乙烯醇渗调对台湾相思树种子活力的影响

      1992(1):87-92.

      摘要 (1068) HTML (0) PDF 366.90 K (1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浓度为3%或5%的聚乙烯醇(PVA)水溶液浸种处理台湾相思树(Acocia canfusa Merr.)种子,其效果与聚乙二醇(PEG)相似,均能提高种子的发牙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以及根的活力,呼吸速率、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和乙烯的释放量,初步证实了种子的活力指数与根的活力、呼吸速率、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和乙烯的释放量,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对相关系数显著性“t”测定,其结果差异显著。

    • 拟茎点霉属的新种和新纪录

      1992(1):93-97.

      摘要 (1199) HTML (0) PDF 320.73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拟茎点霉属(Phomopsis)的4个新种及3个国内新纪录,新种是寄生于肉桂和锡兰肉桂的樟拟茎点霉(P.cinnamoni sp.nov.),寄生于泰国大枫子的大枫子拟茎点霉(P.hydnccarpi sp.nov.)寄生于胖大海的苹婆拟茎点霉(P.sterculioe sp.nov.)及寄生于龙眼和荔枝的龙眼拟茎霉(P.longanoe sp.nov.)新纪录是可拉拟茎点霉(P.colaoe Bond.-Mont.),薯蓣拟茎点霉(P.dioscoreoe sacc.)及棕榈拟茎点霉槟榔生理型(P.polmicola(Wint.)sacc.f.arecoe Sacc.)。

    • 中国黄皮属新植物

      1992(1):98-100.

      摘要 (1082) HTML (0) PDF 208.24 K (10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导了在广西发现的黄皮属(Clausena Burm f.)一个新变种四棱黄皮(Clausena excavda var .qudrangulata Z.J.Yu et C.Y.Wong)和一个新种丽达黄皮(Clausena inolida Z.J.Yu et C.Y.Wong),并详尽地描术字它们的植物学性状。

    • 对稻二亚种拉丁名的订证

      1992(1):101-102.

      摘要 (926) HTML (0) PDF 108.91 K (14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则第26.1,2条的规定,籼稻(印度型)Oryza sotiva L.subsp.indioa Kato应当改为Oryza sativa L.subsp.sativa.粳稻(日本型)仍用Oryza sotiva L.subsp.joponica Kato。

    • 小麦品种对日长反应的研究

      1992(1):103-109.

      摘要 (1015) HTML (0) PDF 390.56 K (1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13个小麦品种于人工控光和广州自然光5级日长下,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年份两年共7期播种,盆栽和田间试验结合,结果表明冬性品种有严生格的出穗临界日长,但日长变化对出穗迟早影响极微;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未发现有出穗临界日长,但长日出穗促进率大,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出穗的光温联应方程为y=a-b1x1-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增长温度升高而缩短,但华南春性品种出穗受日长影响大于受温度影响,而四川、 宁夏春性及山东半冬性品种3受温度影响则甚于受日长的影响,冬性品种方程为y=a-b1x1 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随长而缩短,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影响较日长影响大,文章还探讨了日长结合温度对小麦生育期、穗粒性状等的作用。

    • 红碎茶发酵过程中多酚类物质含量变化的研究

      1992(1):110-113.

      摘要 (997) HTML (0) PDF 222.53 K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云南大叶群体种作材料,控制在一定温湿度等环境条件下,用仿制C.T.C揉切机砌碎。每隔20min取一次发酵叶烘干,后然对不同处理的茶样进行生化测定,测定出茶多酚(多酚类化合物)总量、儿茶素的总量都 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少,儿茶素的次级氧化物产物茶黄素(TF)、茶红素(TR)的含量是随着发酵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当含量积累到高峰期时,又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茶红素含量高峰期的于茶加,当含量积累到高峰期时,又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茶红素含量高峰期后于茶黄素,茶褐素(TB)的含量是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从茶化分析结合感官审评的结果,温度在22-26℃,地湿度在90%以上,发酵时间在80min左右,制出的红碎茶品质最好。

    • 水稻少耕直播栽培在毛里求斯可行性探讨

      1992(1):114-118.

      摘要 (1107) HTML (0) PDF 346.50 K (10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提高水稻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强水稻种植业在毛里求斯农业中的竞争性,本试验验进行了边疆四造的少耕直播栽培。结果表明:结合当地实际,采用适当的技术配套,此法能简化栽培工序,节省用工成本,产量不亚于全耕移栽法。

    • 番荔枝开花生物学与人工授粉研究

      1992(1):119-124.

      摘要 (1246) HTML (0) PDF 389.64 K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三年生番荔枝(Ancnona squamosa L.)实生树的开花生物学和人工授粉进行了研究并发现;番荔枝的花有两荔异熟现象,人工授粉能提高座果率,简便而有效的方法是用毛笔直接从树上花药自然裂开的花上聚花粉并立即授在花药没裂开的花上,授粉后两周的座果率达87.9%,授 在花药裂开的花上,座果率为5.3%,与对照照座果率4.4%没有区别,说明花药裂开柱头容受性完全消失,花药裂开时间与品种特有关,目前,广东栽培的番荔枝分为花药早上裂开和傍开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的不同品种之间授粉也能提高座果率,授粉后两周的座果率为83.3%。说明花裂开关12h柱头容受性仍完全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