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4).
摘要:第1期褐稻虱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组建方法·“”··““··”“···”·“·“····“·”一庞雄飞侯任环包华理〔1)番木瓜环斑病毒外壳蛋白荃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一··一叶亥叶长明胳学海等(6),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对揭稻虱种群戮量的毋响······························……黄风t鹿雄飞(10)引种印棣国产种子的印棣素含盆及杀虫活性初步研究”·“·······“·…张亚光张兴赵菩欢(14)水稻品种抗褐稻虱的遗传机制及表型稳定性的研究“·······”·”··一刘未茂吴荣宗王润…
1992(4):1-5.
摘要:柞蚕抗菌肽具有广谱杀菌功能,对烟草等茄科作物的青枯病假单胞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具有较强的杀菌效果。人工合成抗菌肽基因(122 bp)转入根癌农杆菌(Agrobnctcrium tumefaciena),感染烟草叶盘,诱导成苗。通过对卡那霉素敏感筛选,胭脂碱脱氢酶检定及抗菌肽片段探针杂交,确认抗菌肽基因已转入烟草。现正研究其在烟草中表达及抗青枯病的可能性。
1992(4):6-11.
摘要:本文比较了外部形态和基本特性相似、而耐盐性有显著差异的3组共6个水稻基因型苗期对NaCl胁迫的不同反应,以盐害程度评级,相对生物量和鲜/干值等作为生长指标进行比较,证实耐盐基因型的耐盐程度显著地高于其对应的盐敏感基因型。析了水稻植株的Na~+、Cl~-含量,发现在NaCl胁迫下,耐盐基因型地上部的Na~+、Cl~-含量分别显著地低于其对应的盐敏感基因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了稻株地上部的Na~+、Cl~-含量分别与上述三项生长指标高度相关,表明植株地上部Na~+、Cl~-含量可以作为水稻苗期耐盐性的一个生理指标。
1992(4):12-18.
摘要:氯化钠胁迫对水稻愈伤组织的生长有明显的影响。表现为存活率下降、生长量减少以及干/鲜值增加等。然而用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具有植株水平耐盐性差异的不同基因型,愈伤组织之间却没有显著差异,表明植株水平的耐盐程度与愈伤组织的耐盐程度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在氯化钠胁迫的情况下,耐盐基因型愈伤组织的K~+含量低于盐敏感基因型,而前者的Na~+和Cl~-含量却略高于后者。这种趋势与植株水平不一致,暗示了愈伤组织水平对无机离子的吸收可能具有与植株水平不同的机制。
1992(4):26-31.
摘要:以~(16)N标记尿素配施不同有机物(木质素,纤维素,淀粉,稻秆),沤田一个月后盆栽水稻,研究其对水稻生长和吸收氨素的影响。 结果表明:1.配施木质素,对水稻生长(穗数、谷、秆重)无不良影响,C/N不同,差异不大;配施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淀粉)和稻秆均对水稻生长有抑制作用,C/N相同,则淀粉抑制作用大于纤维素,纤维素中则C/N大的比C/N小的抑制作用大,稻秆的抑制作用与纤维系C/N相同的接近.2.单施尿素的氮利用率(水稻地上都)为49.9%,配施木质素处理的尿素氮利用率与之无差异,配施其他有机物均降低了尿素氮利用率,以稻秆C/N=25∶1影响最大,只有26.8%,顺序为稻秆C/N=25∶1>纤维索C/N=25∶1、淀粉C/N=10 ∶1>纤维素C/N=10∶1.3。单施尿素在土壤中氮残留率为26.2%,配施木质素的残留率与之无差异,配施其他有机物的都增加残留率,尤以稻秆最高,达58.8%;配施有机物有减少尿素氮损失的趋势。4.施肥处理均大大增加水稻对土壤氮吸收,单施尿素水稻(地上(?))吸收土壤氮437.3mg/盆,占全氨59.5%.与配施木质素差别不大,配施稻秆C/N=25∶1吸收量之相近,但占全氮比率却达72.3%,配施纤维素、淀粉均减少了对土壤氨的吸收,而占全氮比率则略有提高。
1992(4):32-38.
摘要:当尿素为营养液唯一氮源时,1.在恒温培养的去离子水配制的营养液中,没有接触过菜根的,尿素的转化不明显,接触过莱根的,尿素的转化明显;温度愈高,转化速度愈快;此时,营养液的pH值在5.0~6.3范围内变动。2.自然变温条件下,在未接触过莱根的自来水和去离子水配制的营养液中,尿素均发生明显的转化,其氮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几乎是同时进行的;至培养的第三周末,约90%的尿素发生转化,生成的NH_4—N和NO_3—N各约占尿素转化总量的50%;在尿素转化过程中,营养液pH值的变动范围均为4.2~6.9. 用尿素作氨源的营养液分别栽培生菜(L(?) (?)L.)和(?)菜(Ipo(?) (?))1.(?)菜没有不良反应,生菜则出现受损害症状。2.营养液的pH值均可降至4.0以下。3.(?)菜根系的脲酶活性明显低于生菜。
1992(4):39-47.
摘要:本文是在回顾中国小毛瓢虫属Scysm(?)us研究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厘订,并新归并了1个亚属S·(Cale(?)us)Bielawsld(1973)和7个种,承认了拟小飘虫亚属S.(P(?))Yang(1978)的有效性,记载了该属昆虫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知的82种,基中包括3个新记录种,列出82种名录及其分布。
1992(4):52-57.
摘要:本研究对Melo■属60个OTUS和18项分类性状分别进行Q分类和R分类,结果表明;Q分类以在切比雪夫距离上用中间距离法进行聚类效果最佳,能概括和直观地表达根结线虫的表相关系;R分类在马氏距离上用中间距离法聚类能很好地表达数量性状之间、质量性状之间以及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之间的表相关系。Q分类结果还表明,60个OTUS的单位距离(种间)不存在属的差异,应取消H(?)属,原H(?)属中的种均应归属于Mel(?)属,M.(?)(?)并非是M.(?)的亚种,应提升为独立的一个种。
1992(4):58-62.
摘要:柞蚕蛹诱导含抗菌肽的免疫血淋巴,对水稻白叶枯病病原细菌(X(?)(?)pv (?))有明显的抑菌作用,对中国白叶枯病菌Ⅳ群强致病力菌株(RX77)的抑菌圈直径达12mm。电镜观察抗菌肽作用于白叶枯病菌能使其细胞膜破坏,内容物渗出而致死亡。处理10~30min即有效果。将抗菌肽与白叶枯病菌按不同比例混合后接种于水稻秧苗及孕穗期的叶子上,20天后调查病斑平均长度,经方差分析认为抗菌肽对病菌致病力有显著的减弱作用。
1992(4):63-68.
摘要:紫背金盘(A(?)(?)(Makine))提取物对菜青虫(P(?)(?)(L.))小菜蛾(P(?)xylostella(L.))斜纹夜蛾(Prode(?)ia Iit(?)(Fabricius))和粘虫(M(?) aeparola (Walker))的幼虫均有显著的抑制生长发育和拒食作用,甲醇提取物及其氯仿提取物对五龄菜青虫的拒食中浓度(AFC_(50))分别为0.31%和0.12%;抑制生长发育有效中量(ED_(50))分别为1.36mg/g和0.34mg/g.氯仿萃取物对3—4龄小菜蛾的AFC_(50)为0.23%,EC_(50)=为0.29%(饲喂法)和0.22%(点滴法)。杀虫活性成分是易溶于氯仿的弱极性物质,分离提纯工作仍在进行中。
1992(4):69-76.
摘要:本研究测定了4个水稻品种在三个秧龄期对褐稻虱的抗性及其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感虫品种TN1叶鞘的主要游离氨基酸含量和氨基酸总量均高于抗虫品种7105,中抗品种的含量一般居中。分析各品种不同秧龄期的氨基酸含量与品种受害级别、飞虱排泄蜜露量、产卵量和存活率的相关性,苯丙氨酸、缬氨酸、谷氨酸、异亮氮酸与上述四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天门冬酰胺、亮氨酸、天门冬氨酸以及各种氨基酸的总量与其中三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另外还有七种氨基酸与其中1~2项指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腊膜取食试验表明,天门冬酰胺、缬氨酸、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对褐稻虱的取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
1992(4):77-80.
摘要:通过对小菜蛾种群生命表的研究,确定蛹期“寄生”是影响小菜蛾种群的重要因子。昆虫生长调节剂IKI—7899对小菜蛾蛹期寄生天敌安全,以50ppm的剂量喷施后,小菜蛾幼虫各虫期累积死亡率达98.80%,并显著抑制种群的增长(种群趋势指效Ⅰ值为0.0009);常规药剂氯氰菊酯(200ppm),DDVP(1600 ppm)杀伤天敌,一个世代连续混合喷施4次,幼虫期累积死亡率仅为62.82%,种群显著增长(Ⅰ值为9.2769)。常规药剂的费用是IKI—7899的5倍多。
1992(4):81-85.
摘要:本文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建立了在拟水狼蛛、拟环纹狼蛛、食虫瘤胸蛛、粽管巢蛛、青翅蚊形隐翅虫及稻纵卷叶螟六个种群共存系统中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被捕食量的数学模型。检验表明,所建立的五个模型均能较好地模拟稻纵卷叶螟各龄幼虫被捕食量与供试的六个群之间的关系,文中还应用多年大田系统调查的资料来对模型进行较正。
1992(4):86-90.
摘要:本文应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小菜蛾对菜心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建立了菜心产量和质量回归模型。对模型的分析发现菜心6~9叶期是小菜蛾为害引起菜心产量和质量下降的关键时期。本文还研究了小菜蛾对不同生长期菜心产卵选择性,结果表明:4~5叶期菜心上的着卵量最多,2~3叶期的菜心上的着卵量最小,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提出将菜心6~9叶期确定为小菜蛾防治适期。
1992(4):102-107.
摘要:在华南农业大学香蕉园的根际线虫主要种群是肾形肾状线虫(R(?)Linford & oliveina,1940),占线虫总效的79.74%;小秆线虫(R(?) spp.),占13.45%和双宫螺旋线虫[H(?)(?)(Cobb,1893)Sher,1961],占3.53%。不同种群线虫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有不同的趋向性,小秆线虫主要分布在0—10厘米处;双宫螺旋线虫在11—20厘米;肾形肾状线虫在31—50厘米。肾形肾状线虫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5月上旬是全年发生的最高峰时期,2月下旬是全年发生效量最少时期,其波动与积温及土壤含水量有密切关系,小秆虫和双宫螺旋线虫的季节波动不明显。
1992(4):108-112.
摘要:本文从化学生态学的角度论述了菜地的设置、蔬菜种植密度、品种、菜龄的种植布局等与小菜蛾转移为害的关系,掌握小菜蛾的转移为害规律,是防治这种害虫的重要基础,并可为设计一个合理的菜田蔬菜群落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1992(4):113-120.
摘要:褐稻虱生物型问题使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变得十分复杂。研究生物型形成的规律,用以指导抗虫品种的选育和利用是国际上引人注目的问题。本文根据以前的研究成果,按褐稻虱生物型的发生概况、褐稻虱生物型的特异性、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整理。为今后开展这方面研究提供参考。
1992(4):121-128.
摘要: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改良是提高不良土壤营养环境中作物产量的一条新途径。能否成功地进行植物营养性状的遗传学改良取决于对这些性状的遗传待性及其生理生化基础的认识以及对遗传育种技术的合理应用。本文试图就这些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并对应用遗传育种方法改良植物营养性状的前景以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1992(4):142-145.
摘要:试验于1991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实验乳牛场进行,初步成功地获得乳牛雌性控制率达到81.8%的国内外先进水平,计有十头乳牛产犊:二雄、九雌,其中一头产异性双椟,研究试验结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制成具有一定的纯度和工作效价的H-Y抗血清;二是这种H-Y抗血清IgG确实存在有抑制牛Y染色体精子的基因抗体;二是掌握H-Y抗血精IgG与牛精液发生“感作”和导致正常受胎的技术方法。试验应用免疫遗传学原理,进一步证明H-Y抗血清IgG有抑制牛Y染色体精于的受精能力而获得较高的雌性控制率,具有很大的生物科学与经济价值
1992(4):150-153.
摘要:从四川省阆中市蚕区捕捉的蓝叶甲(P(?)Baly)中分离到一种大型微孢子虫,孢子大小为4.75±0.40μm×2.85±0.25μm,孢子的超微结构及在家蚕体内的发育周期符合Nosema属的特征,对家蚕有强的食下传染,感染家蚕后的经卵传染频率很低。
1992(4):154-161.
摘要:本试验对家蚕茧层练减率进行了遗传及育种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化性间、不同系统间,不同品种间以及品种内雌雄性间的茧层练减率均有很显著差异,茧层练减率与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的相关关系没有一致倾向,按海曼(Hayman)模型估算出茧层练减率的遗传参数为: D=1.8341、H_1=0.2793、H_2=0.2690、F=-0.0798;在茧层练减率的遗传成分中,以加性成分为主,茧层练减率显性效应由一个或一组不完全显性的主效基因控制;茧层练减率的广义遗传力为91.16%狭义遗传力为82.21%。茧层练减率的一般配合力间以及特殊配合力间差异很显著。茧层练减率一般情况下表现为负向杂种优势,通过用系统育种法和杂交育种法对茧层练减率进行选择试验,表明选择有效,但以杂交育种法更为理想。
1992(4):162-169.
摘要:本文对广东省国营增城林场的马尾松、黎(?)栲混交林与马尾松纯林的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理群数量、生化强度和酶活性等肥力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个土壤肥力因素中,混交林育群,纤维素分解作用、蛋白酶活性,混交林与纯林有显著差异;而这两类林地土壤微生物生理群数量及其生化强度的季节性交化规律大致相似,但养分和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差较大。
1992(4):170-173.
摘要:本文通过田间调查,分析了小菜蛾卵、幼虫、蛹在菜心、芥兰、西蓝花菜株中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卵的平均位置在心叶以下第二片叶,幼虫在心叶,蛹的分布则较均匀,本文还分析了小菜蛾的垂直运动规律及机制,为田间抽样及化学防治提供依据。
1992(4):174-176.
摘要:褐稻虱是亚洲稻区的重要害虫,自从推广抗虫品种后,在东南亚许多国家出现新生物型,使品种的原有抗性“丧失”。克服新生物型有效途径之一,是扩大抗虫基因源,以育成不同遗传背景的抗虫品种,其中野生稻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抗源。为此,我们对野生稻资源进行了抗性鉴定,并利用染色体组和栽培稻同为AA型的普通野稻作抗源以探索抗虫基因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