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3年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血液生化遗传标记在禽类建立高产品系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1993(1):1-9.

      摘要 (971) HTML (0) PDF 523.06 K (1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以家鸡为试验材料、用电泳的方法测定分析了一些蛋白质(酶)的多态性,确定下列血液蛋白质(酶)作生化遗传标记:碱性磷酸酶(Akp-1和Akp-2)、淀粉酶(Amy-1和Amy-2)、酯酶(Es-1)、血红蛋白(Hb-1)和转铁蛋白(Tf).应用上述生化遗传标记调查分析了广东省3个著名地方鸡种的起源分化和彼此间关系、粤黄鸡内品系间的分化和粤黄鸡102系内家系间的关系,并对淀粉酶Amy-1多态性及其与生活力等的关系作了专门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生化遗传标记辅助建立家禽品系是可行的,既可综合多个生化遗传标记建立品系,也可根据单一生化遗传标记(如Amy-1)建立品系。

    • 昆明小鼠单细胞胚胎体外培养的研究

      1993(1):10-15.

      摘要 (958) HTML (0) PDF 933.40 K (8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葡萄糖、EDTA和小鼠血清对昆明小鼠单细胞胚体外发育的影响.结果发现:不含葡萄糖HECM-1组桑椹率为40.05%,对照组为8.14%;含EDTA的CZB组桑椹率为61.18%,对照组为47.44%;小鼠血清对昆明小鼠单细胞胚体外发育无促进作用。可见,葡萄糖抑制昆明小鼠单细胞胚胎体外发育;在不含葡萄糖的条件下,EDTA支持小鼠早期胚胎体外发育;无论有无葡萄糖小鼠血清对小鼠早期胚体外发育无促进作用。

    • 有机,无机改良剂对酸性硫酸盐土化学动力学与水稻生长的影响

      1993(1):16-23.

      摘要 (899) HTML (0) PDF 456.26 K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稻秆、碳酸钙和二氧化锰改良剂对淹水的酸性硫酸盐土的电化学、化学动力学、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施用稻秆(干土重的0.25%)显著影响土壤的还原作用.高浓度的亚铁使水稻前期生长受阻;但亚铁的浓度随后逐渐降低,水稻生长繁茂,谷粒和茎秆产量反较高,植株的含钾量也增高. 加入酸酸钙(相当于干土重的0.25%)明显提高了土壤的pH值,降低土壤的Eh和EC值,并显著降低了水溶性亚铁、亚锰和铝的浓度.碳酸钙或碳酸钙加二氧化锰的处理,都能降低土壤溶液中亚铁的浓度,显著增加稻谷和稻杆的产量,此外,这两种处理都会降低生长前期植株中锌的含量. 加入二氧化锰(干土重的0.005%),使土壤溶液中的亚锰量增多,植株的铁锰比率降低,水稻产量比对照显著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稻杆是一种改良酸性硫酸盐土较经济的改良剂,其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 磷和砷专性吸附对砖红壤胶体动电电位的影响

      1993(1):24-27.

      摘要 (1087) HTML (0) PDF 251.73 K (11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不同Na_2HPO_4和NaH_2AsO_4浓度及其配比的试验表明,磷酸根离子和砷酸根离子专性吸附都会显著地降低砖红壤胶体的ζ电位及其等电点(IEP),但后者的吸附对动电性质(ζ电位和IEP)的影响比前者的影响更大.磷和砷的专性吸附对砖红壤表面电荷的影响是很相似的.

    • 氮钾互作对马铃薯产量,品质与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1993(1):28-32.

      摘要 (1009) HTML (0) PDF 335.27 K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了四个氮钾处理对马铃薯“金冠”品种植株生长、块茎产量与品质和氮磷钾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钾水平相同时,高氮比低氮抑制植株生长与降低块茎产量,尤其是在高钾条件下增氮的减产效应更明显.低氮时增钾明显地促进植株生长与提高块茎产量,而高氮时增钾则抑制植株生长与降低块茎产量.处理中,以低氮高钾(N_4K_6)处理的块茎产量、品质与商品率最佳.氮钾互作明显地影响植株对氮、钾吸收,而对磷吸收影响不大.植株的氮、磷含量与块茎产量无显著相关,植株的钾含量与块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植株体内N/K比值与块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

    • 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993(1):33-38.

      摘要 (1165) HTML (0) PDF 365.31 K (1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研究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甜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表明:氮磷钾用量对商品鲜苞产量有显著增产作用,其影响顺序为:氮>钾>磷。在本试验条件下,每亩施N、P_2O_5、K_2O分别为18.2kg、6.3kg、18kg时,可获最高鲜苞产量640kg/亩。钾可显著提高鲜粒水溶性糖含量。氮、磷则在某一用量(每亩N6.7kg、P_2O_55kg)时,鲜粒水溶性糖含量最低,氮、磷分别小于以上用量时,水溶性糖随养分增加而下降,大于以上用量时,糖分随养分增加而增加。综合商品鲜苞产量与糖分含量两项指标,可推荐甜玉米合适施肥量为N18.2kg/亩,P_2O_56.3kg/亩,K_2O18kg/亩,其配比为N:P_2O_5:K_2O=1:0.35:1。

    • 红麻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生产的品种间差异的初步研究

      1993(1):39-45.

      摘要 (891) HTML (0) PDF 420.46 K (10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广东竹亚科新植物

      1993(1):46-51.

      摘要 (936) HTML (0) PDF 381.06 K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在研究竹亚科中,发现八种新植物,均分布于广东地区,现给予报道.

    • 夹竹桃目植物新资料

      1993(1):52-59.

      摘要 (1145) HTML (0) PDF 466.65 K (13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国内外模式标本和文献资料,将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夹竹桃目植物进行了部分整理和研究,对该目夹竹桃科和萝摩科18属37种作了订正,其中有11种分布新记录,17个新异名,建立15个新名称和1个新组合.

    • 苜蓿抗性愈伤组织抗旱机理的初步研究

      1993(1):60-64.

      摘要 (1048) HTML (0) PDF 525.20 K (11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稳定抗生理干旱的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抗旱愈伤组织的抗旱机理.结果表明:抗旱愈伤组织的干物质含量明显高于对照.水势为-10.76bar,而对照愈伤组织的水热为-4.77bar.脯氨酸的含量为对照的4.4倍,K~-和蔗糖的含量比对照稍低.脱落酸的含量是对照的3.4倍,但远远低于对照愈伤组织在含20%聚乙二醇的培养基上逆境四天的脱落酸含量.电泳结果表明:抗性意伤组织中产生了新的蛋白质或多肽(分子量:17000,18000道尔顿),抗性愈伤组织细胞的膜特性得到了改善.提出了抗旱机理假设.

    • 作物原生质体培养研究的进展

      1993(1):65-67.

      摘要 (798) HTML (0) PDF 187.89 K (1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物原生质体培养技术是细胞融合、细胞器移植和基因转化的重要基础,在植物遗传工程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目前,由原生质体再生植株的植物种类已超过150种。过去成株的植物大部分属双子叶的茄科、伞形科、十字花科、芸香科;单子叶的禾本科以及双子叶重要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停滞不前。近十年国内外科学家努力下,先后解决了几乎全部重要粮食及棉油作物原生质体再生的难题。我国在农作物原生质体培养取得了重大的

    • 柑桔病虫综合防治

      1993(1):68-75.

      摘要 (1072) HTML (0) PDF 434.19 K (10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套以应用适期统一放梢,抹芽控梢及生草覆盖等先进栽培技术压低病虫源、合理用药和保护天敌为主要内容的柑桔病虫综合防治措施,多年的试验结果表明,这套措施对潜叶蛾、全爪螨、锈螨和溃疡病等主要病虫有显著的控制效果,并可把每年农药用量降低50%以上,同时对保护果园天敌有明显效果,因而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褐稻虱生物型的形成

      1993(1):76-83.

      摘要 (1084) HTML (0) PDF 476.43 K (11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研究褐稻虱连续饲养于具Bph1抗虫基因的IR_(2?)稻种上表现不同致害力群体与生物型形成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实验室群体的个体间存有不同的致害力.用蜜露分泌量区分不同“致害力”的群体在连续选择压力下,它们间适应IR_(2?)的程度并无明显的差异.三个不同“致害力”的群体应用“苗期群体筛选法”和“群体建立法”测定,表明在IR_(2?)上饲养经过10代,即可使IR_(2?)致死并能适应于该品种;但它们却不能生存于具有BpH_1抗虫基因的Mudgo稻种上.此外,根据蜜露分泌量、飞虱生存率和成虫体重等指标在连续饲养世代的递增,亦证实飞虱群体在IR_(2?)上经过不断的选择,可以演变为一个致害力强的生物型.

    • 水稻品种在贮藏期间对玉米象抗性的研究

      1993(1):84-89.

      摘要 (1060) HTML (0) PDF 366.01 K (11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53份水稻品种进行了抗玉米象的筛选.根据敏感系数的差异,鉴定出抗级品种39份,中抗品种3份和敏感品种11份.并证实了应用自由选择和非自由选择的筛选方法,其趋势基本一致.敏感系数与谷粒的裂颖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米粒的粗蛋白、总淀粉、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及糊化温度无明显的相关性.

    • 松突圆蚧防治指标的研究

      1993(1):90-96.

      摘要 (1075) HTML (0) PDF 442.63 K (9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制定松突圆蚧(Hemilerlesia pilysophila Takagi)防治指标的方法.根据虫害发生特点,从个体及群体两种水平进行了研究.个体危害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Ⅱ至Ⅳ级不同树冠层的虫口密度呈有规律变化,虫口密度随危害程度增大而减小;Ⅲ级后材积连年生长量显著下降,Ⅳ级超过极显著水平.在群体(即林分)水平来看,稔山平均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寨场山.以林分受害指数作为群体受害程度的测度.惠东县寨场山、稔山及海丰县圆墩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37.49%、28.42%和33.95%.调查数据表明,林分材积损失率随林分受害指数变化大致为一条Logistic曲线,通过计算机拟合,得林分材积损失率的估测模型.根据防治指标定义和估测模型推导出寨场山、稔山及圆墩3种立地类型的防治指标依次为34%、47%及30%(以受害指数表示),由经济为害水平(EIL)定义出发,我们得到相应的3种防治决策函数.

    • 猪毛蒿精油的杀虫作用研究

      1993(1):97-102.

      摘要 (1131) HTML (0) PDF 531.31 K (1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了猪毛蒿(Artenisia acoparia)精油的杀虫作用.经活性跟踪,确证茵陈二炔即为猪毛蒿精油中的活性成分.本文还报道了茵陈二炔的光活化特性及其对昆虫酯酶的影响.

    • 我国稻田稗草对丁草胺的抗药性研究

      1993(1):103-108.

      摘要 (1098) HTML (0) PDF 347.44 K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1990年开始,针对我国三大类型水稻区稗草的化学防除历史,采用四种系统的方法,测定了稗草对丁草胺的抗药性水平.结果显示:丁草胺使用年限在5年以下地区的稗草,未测得其有明显的抗药性,但使用年限在8~12年的,产生了比较明显的抗药性.抗性水平由北向南有逐渐明显增高的趋势,双季稻区高于单季稻区,单双季稻区处于两者之间.毒力抗性比值在1.9~2.9;α-淀粉酶活性比为2.3~4.1;等浓度效果降低2/3;生长量敏感性比为2.5~4.0

    • 湿地松根腐病及其与松毛虫所致失叶量的关系

      1993(1):109-113.

      摘要 (1000) HTML (0) PDF 340.79 K (10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湿地松根腐病被进一步证实是由Diplodia pinea(Desm.)Kickx所引起,本研究还发现Sphaeropsis Sapinea(Fr.)Dyko&Sutton也是病原之一.我们所见的S.Sapinea与一般的D.Pinea(异名:S.Sapinea)在形态、培养特性和孢子萌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可能是这个种的一个变种.这两种菌都能使2年生松苗和16年生生长衰弱的松树死亡.它们对松树的浸染与松毛虫引起的失叶量有密切的关系.

    •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替代宿主的研究

      1993(1):114-121.

      摘要 (941) HTML (0) PDF 1.01 M (1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马尾松毛虫(D? p? Walker)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能交叉感染粉纹夜蛾(Trichoph?)、斜纹夜蛾(Spadop?)、亚洲玉米螟(O?)、大蜡螟(Go?riamallonella)、菜青虫(P?)等鳞翅目幼虫,致病程度随昆虫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米蛾(Corc?)幼虫则对DpCPV不敏感.DpCPV对粉纹夜蛾幼虫的致死率可达100%.从粉纹夜蛾幼虫中复制出来的病毒(Tn-DpCPV)对松毛虫3~4龄和4~5龄幼虫的LC_?分别为1.73×10~5和3.06×10~?.在粉纹夜蛾幼虫中肠细胞中,多角体的形成是以小块状结晶开始,边包埋病毒粒子边相互聚合而成.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或组织中吡喹酮,氯霉素,喹乙醇及利血平的浓度

      1993(1):122-127.

      摘要 (1676) HTML (0) PDF 410.43 K (11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建立了测定吡喹酮、氯霉素、喹乙醇及利血平浓度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以ODS-C18化学键合相(5μm)作为固定相;乙醚萃取血浆中的吡喹酮,组织喹乙醇用乙酸乙酯-乙腈(3:2,V/V)抽提,虾肉氯霉素及组织利血平均用乙酸乙酯提取;甲醇-水为流动相;吡喹酮、氯霉素、喹乙醇及利血平进行紫外检测的波长分别是211、280、260及254nm,最低检出浓度分别是0.02μg/ml血浆、0.02μg/g虾肉、0.2μg/g组织及0.1μg/g组织,方法回收率分别是98.07±3.24、90.12±4.71、71.23±5.49及92.14±5.68%(平均值±标准差).这些方法简单、灵敏、专一,已用于测定猪静注及内服吡喹酮后的血浆药物浓度,对虾饲喂“虾病宝7号”(含氯霉素)后虾肉中氯霉素的残留,鸡内服中毒剂量喹乙醇的组织浓度,以及鸡内服利血平的组织浓度.

    • 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理形态学观察

      1993(1):128-132.

      摘要 (1027) HTML (0) PDF 865.96 K (1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作者通过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组织学等方法,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理变化,其中重点描述了成淋巴细胞及淋巴细胞样瘤细胞的形态特征,以丰富或补充该病在这方面的资料. 用“奶牛非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的病名,较详细地描述该病的病理形态学变化,据国内可查文献,本文尚属首次.

    • “东一号”剑麻蛋白酶分离纯化及特性研究

      1993(1):133-139.

      摘要 (1296) HTML (0) PDF 560.22 K (11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比较了用乙醇沉淀法和硫酸铵盐析法从“东一号”剑麻中提取蛋白酶的效果.用前者制得的粗酶经Sephadex G-25柱层析得两个蛋白峰,其中峰Ⅰ与酶活性重叠。峰Ⅰ再经SP—Sephadex C—50离子交换柱层析,pH.离子强度线性梯度洗脱得4个蛋白峰.其中峰4与酶活性重叠。此酶液经聚丙烯酰胺凝胶圆盘电泳.在每条胶柱上呈单一蛋白带;量4℃下2d后出现六角形结晶.结晶酶液在pH5.5-10.0.60℃范围内稳定性较好;其最适pH为7.5;最适温度为40℃;Km(酪蛋白)值为0.114%(w/v)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测得其分子量66KD;用Sephadex G—100柱层析测得的分子量为69.9KD.用Ellman's试剂测得其游离巯基含量为4.3 mol—SH/10~5g蛋白质。

    • 菠萝茎蛋白酶的提取及其活性保护研究

      1993(1):139-143.

      摘要 (932) HTML (0) PDF 301.18 K (10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研究结果表明,菠萝茎组织中含有0.54~1.16%的蛋白酶.在酶膏的干燥过程中,45℃烘干使蛋白酶活性下降61.32%,而真空干燥的酶活性只下降18.32%.研究结果发现,硫代硫酸钠和半胱氨酸混用可部分地保护酶活性,使酶活性比对照提高67.37%.在提取中,用氯化钠、醋酸锌、乙二胺四乙酸和抗坏血酸溶液洗涤酶复合物可使酶活性提高110.48%.用0.15~0.25%的丹宁作酶的沉淀剂是适宜的,既可保证酶活性,也可保证有较高的酶产量.

    • 马尾松,黎蒴栲混交林生产力的研究

      1993(1):144-148.

      摘要 (1030) HTML (0) PDF 294.35 K (1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分别研究了异龄马尾松、黎??混交林的生物现存量、净生产量、热能和生产结构.结果表明:该混交林的总现存量、乔木层净生产量和现存能量分别比英对照纯林高47.75%、112.99%和46.37%.混交林中马尾松乔木层现存量、净生产量和现存能量分别比纯林高6.82%、7.60%和6.82%.生产结构为:混交林的同化部分与非同化部分的比例略高于纯林;混交林中生产量的垂直分布较均匀,光能利用更充分.总的看来,混交林的生产力较高,形成了更合理的生产结构.

    • 广东南洋楹主要栽培区立地分类及其适生性的研究

      1993(1):149-156.

      摘要 (1098) HTML (0) PDF 465.22 K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根据82块样地调查分析的数据,用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广东南洋楹主要栽培区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为坡位、坡型、母岩与地貌.根据这些因子,对栽培区的立地作了逐级控制分类;并对不同立地等级的林分生产力及各立地类型对南洋楹的适生性作了讨论.

    • 广义模糊综合决策方法选择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类型

      1993(1):157-161.

      摘要 (1004) HTML (0) PDF 237.50 K (10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应用广义模糊综合决策方法,B=A*R公式,建立各因素的函数式,计算彼此间的隶属程度,并经归一化计算各因素的综合决断,为杉木采伐迹地更新类型的选择,提供可比较的数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