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3):1-5.
摘要:以土袋水培法,结合普通盆栽研究水稻黄叶生理病与红壤溶液Fe、Si关系果表明,与无稻红壤溶液相比,植稻红壤的Si/Fe下降而土袋水培Si/Fe升高。电子探针分析显示土培稻根表皮层细胞外壁的Fe峰很高,而土袋水培者的Fe峰很低或为零。讨论了土袋水培的Si/Fe升高的原因及其对消除水稻黄叶生理病的作用。
1993(3):6-9.
摘要:本文记述了采自湖北省神农架和武当山的小毛瓢虫属Scymnus Kugelann二新种:套矛毛瓢虫Scymnus(Neopullus)thecaconlus Ren et Pang, sp. nov.和箭叶小瓢虫Scymnus(Pullus)ancontophyllus Ren et Pang,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1993(3):10-16.
摘要:本文记述云南省西双版纳的缨翅目(Thysanoptera)管蓟马亚科(Phlaeothripinae)共31种,其中发现1中国新记录种Xylaplothrips pictipcs(Bagnall)和2新种:Lecuuenia flavioornataZhang et Tong;Praepodothrips y?nanensis Zhang et Tong模式标本存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标本室.
1993(3):22-31.
摘要:本文以广州地区茶园年中1~12月各月昆虫群落变化情况,根据种数、个体数量、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相似系数等特征,采用极点排序(PO)法进行类聚,可将群落季节格局明显地划分为4个序列;各月份昆虫群落沿群落最大变差的展开顺序依次为1月→2月→3月→12月→11月→8月→4月→10月→9月→7月→5月→6月.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分析,结果相同.
1993(3):32-36.
摘要:本文应用昆虫种群生命表,根据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不同杀虫剂及不同施药方法对三化螟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杀虫双喷雾防治效果最好,其次是喹硫磷,灭幼脲-1效果较差.同时,应用早稻三化螟连续世代种群生命表方法评价了杀虫脒根区施药和喷雾时对三化螟防治效果,认为根区施药对三化螟种群数量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1993(3):37-41.
摘要:本文在白背飞虱实验种群及自然种群生命表数据的基础上,应用状态空间分析法,研究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实验种群的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在不同品种上的产卵过程均有差异,且其产卵量高于田间实际卵量,这是由于天敌引起白背飞虱成虫非正常死亡与其逐日产卵概率的联合作用.以田间品种为标准品种,把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存活率、发育历期、生殖力的影响转化成控制指数,进而预测不同品种上白背飞虱的种群动态,给予水稻品种抗虫性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比较合理的评价.
1993(3):42-47.
摘要:采用4种精油对4种仓库害虫进行了模拟实仓防治试验.结果发现,0.2%(W/W)肉桂油拌种对小麦的保护效果可维持8个月以上.以0.45mg/cm~2的剂量处理麻袋,齿叶黄皮和八角茴香精油处理能保持小麦4个月无虫,肉桂油可保持8个月无虫.实仓试验中发现,15ppm马拉硫磷加15ppm肉桂油混用处理.虫口减退率达100%.30ppm马拉硫磷和30ppm肉桂油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8%和98.5%.
1993(3):48-54.
摘要:本文应用10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了不同时期稻瘿蚊为害株的空间格局,用Fuzzy聚类分析法测定空间格局的时序状态,并对田间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田间受害株密度不超过3株/丛时,受害株的空间格局是聚集型的;超过3株/丛时,则为均匀型的;受害株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基本成分的分布是聚集型的;不同时期的为害株的空间格局可归纳为低密度前期和高密度后期两大类;田间的最适抽样部位是水稻的分蘖株;为害株的Iwao和改进的Iwao序贯抽样模型分别是: T′_0(n)=0.15n+t·(0.18n)~(1/2);T″_0(n)=0.15n-t·(0.18n)~(1/2) 和T′_0(n)=0.15n+t·(0.1342n)~(1/2);T″_0(n)=0.15n-t·(0.1342n)~(1/2)式中,T′_0(n),T″_0(n)分别为序贯抽样过程中累计标葱数的上限和下限;n为序贯抽样数;t为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的t分布值.
1993(3):55-59.
摘要:采有笼饲试验和围栏试验,研究了一种新的抗球虫药——杀球灵抗鸡球虫的药效。笼饲试验表明:杀球灵抗柔嫩艾美耳球虫的指数为195.6,属于高效抗球虫药.围栏试验表明:杀球灵以1ppm剂量添加于饲料,可有效地控制鸡的3种主要球虫——柔嫩、堆型和巨型艾美耳球虫的混合感染,可阻止死亡、抑制盲肠病变产生和卵囊形成,并能维持正常的增重和饲料转化率。
1993(3):60-63.
摘要:本文研究了桂油生产时,冷凝器型式、桂枝叶切碎情况及干湿状态对桂油出油率和桂油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凝器型式对桂油出油率有显著的影响.蒸馏的最佳条件是N_2冷凝器,原料切成约1cm长的半干湿状态,其桂油的得率为1.37%,桂油含醛量为90%.冷凝器型式、桂枝叶切碎情况及干湿状态对桂油含醛量基本没影响.
1993(3):64-69.
摘要:采用生物活性追踪法,从苦楝果实中分离得苦楝新醇(Ⅰ)、苦楝酮(Ⅱ)、苦楝醇(Ⅲ)、苦楝二醇(Ⅳ)、苦楝三醇(Ⅴ)、香草酸(Ⅵ)、香草醛(Ⅶ)和川楝素(Ⅷ),并根据波谱(1R,MS,′H—NMR,~(13)C—NMR)分析和理化常数测定确定其结构.其中Ⅱ、Ⅲ、Ⅳ和Ⅴ的21—H存在差向异构现象.生测结果表明,Ⅱ~Ⅴ和Ⅷ对菜青虫(Pieris rapae)有明显的拒食活性,Ⅷ还表现出明显的胃毒活性;Ⅰ、Ⅳ和Ⅶ仅表现出一定的拒食活性.
1993(3):70-74.
摘要:籼稻(Oryza sativa L.)推广品种“秋桂矮11”成熟种胚在N6+2,4-D培养基上诱导选择胚性愈伤组织,然后转入N6+2,4-D及高浓度脯氨酸的液体培养基悬浮培养。继代近6个月后建成胚性细胞悬浮系.悬浮细胞通过酶解游离产生大量原生质体,经合适渗透压的KpR琼脂糖培养基包埋,在无哺育培养条件下,分裂频率为11.36%,细胞克隆转至N6分化培养基再生出完整绿色小植株,分化频率为9.4%。
1993(3):75-80.
摘要:
1993(3):81-86.
摘要:
1993(3):87-91.
摘要:本试验采用阳离子交换柱、薄板层析和生物鉴定对菜心生育过程内源CTK水平的变化进行了定性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表明:菜心的茎端生长点、菜薹及基茎均存在CTK类物质。菜心花芽未分化时茎端生长点的CTK含量逐渐增加,分化前达到小高峰,分化过程逐渐减少。菜薹形成开始时,茎端生长点CTK含量急速回升,抽薹初期(现蕾期)达大高峰,尔后又逐渐降低。菜薹的CTK含量在抽薹初期迅速增加,到抽薹中期达最大,这时正是菜心植株及菜薹鲜重迅速生长时期,抽薹后期逐渐下降。
1993(3):115-119.
摘要:本文用热风干燥试验设备,探讨了风温、风速对糖制菠萝片干燥速度影响.通过试验数据的处理,建立了糖制菠萝片干燥模型。
1993(3):120-124.
摘要:农大1号由阳山油板栗枝条用快中子辐射诱变育成。具早热、矮化和一苞多籽等丰产稳产优良经济性状.成熟期8月底~9月上旬;VM_3八年生平均树高3.3m,冠幅2.7m,平均株产2.8kg,最高株产10.7kg.果实品质优良,性状稳定.1991年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已推广100hm~2.
1993(3):125-130.
摘要:
1993(3):131-140.
摘要:麻竹[Sinocalamus latiflora(Munro)McClure(Bamboo)]是一种经济价值高的笋材两用竹。用麻竹笋箨片作外植体在含有2,4—D 4~8mg/L和KT3 mg/L、蔗糖5%、琼脂0.7%~0.8%的MS基本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在同样的培养基或添加部分其它养分及激素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愈伤组织能持续生长.
1993(3):141-146.
摘要:滚动直插式水稻插秧机在栽插拔取苗时通常采用对准式送秧机构,这种机构结构简单,但送秧轨迹不够理想.现先设想送秧叉的运动轨迹为一连杆曲线,根据曲柄连杆机构各杆件的几何关系列出轨迹的方程,然后采用有约束条件的直接搜索法中的随机方向搜索法求得轨迹的实现机构,最终改善插秧机的送秧能力。
1993(3):154-156.
摘要:本文通过假鹰爪属与皂帽花属植物形态的比较观察,结合两属花粉特征的一致性,提出假鹰爪属与皂帽花属合并,并将皂帽花属的种作了新组合.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