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4):1-6.
摘要:本文主要用盆载试验研究华南地区水稻和菜心的不同品种对Cd的吸收累积以及不同形态氮,磷,钾化肥对植物吸Cd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污染土壤上,汕优63,汕优64,二四九等水稻品种米Cd含量较高,野奥丝苗,增城丝苗,华二、五七选等品种含量较低。四九菜心19号不论是秋植还是春植都比迟菜心2号含Cd量为低,特青菜心60天春植时Cd浓度也明显较低,作物品种间差异可达1倍以上,不同形态氮,磷,钾化肥中,硝酸钙
1994(4):7-12.
摘要:本研究测定不同堆沤时限蔗渣(新鲜和堆沤3,6,9及12个月蔗渣)的理化性质,详细探讨蔗渣堆沤后的变化特征;并用分离的各蔗渣组分和多种纯无氮有机物来调节沙培系统的C/N比值,进行微生物夺取速效氮强度的模拟试验,查明了蔗渣中各组分和多种纯无氮有机物对微生物的有效性,确定蔗糖,淀粉,半纤维素和纤维素是微生物有效(速效)的碳源,而木质素是无产(迟效)的碳源。从而提出以“有效C/N比值”代替以往人们常用的“
1994(4):13-17.
摘要:根据田间调查、病毒粒子和内含体形态,血清反应,寄主范围和症状,昆虫介体,物理性质,潜育期等试验结果,认为华南4省区的番木瓜病毒病只有PRV一种,根据在西葫芦上的症状特点,将PRV初步区分为4个株系,即Ys,Vb,Sm和Lc。在313份标样中,它们单独所占比例分别为40.57%,10.22%,0.64%,4.47%Ys+Vb(复合侵染)占44.08%这表明Ys为优势株系,Vb次之,Lc和Sm发生少分
1994(4):18-22.
摘要:芥蓝花序轴的薄细胞层,培养在附加0.5mg/LNAA,5mg/LBA以及0.25g/L水解乳蛋白的MS培养基础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并进一步形成芽和根,显微镜检表明,表皮和亚表皮都可进行细胞分裂,分生细胞团起源于亚表皮,器官发生有直接发生和间接发生类,外植株细胞未脱分化时,无淀粉累积,一旦分化启动,便累积淀粉,随细胞增殖及芽的分化,细胞中累积的淀粉被利用而消失,当芽原基形成之后,又积累淀粉。
1994(4):23-25.
摘要:对家蚕的杂交后代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可获得不同的选择效果,累代添氟饲养直接选择法>蛾区半分法的间接选择法>常规饲料选择法,经7个世代的选择,添氟系和选种系的抗氟性均高于对照系,茧质性状则以对照系略高,但差别较小。
1994(4):26-30.
摘要:蟛蜞菊群落中很少有其它杂草。本研究证实了蟛蜞菊水抽提物对萝卜,绿豆,黄瓜,水稻4种植物幼生长和水稻种子萌发的生化他感作用,与对照的7种植物水抽提物比较,蟛蜞菊的生化他感作用最强。另外,蟛蜞菊水抽提物对大画眉草、空心莲子草2种杂草茎节萌发和幼苗生长有生化他感,在高浓度下对蟛蜞菊本身茎萌发和幼苗生长有自毒作用,在根,茎,叶,花,总植株5种水抽提物中,生化他感作用强到弱的顺序是:叶>茎>花>总植株>根。
1994(4):31-36.
摘要:2年来对我省人心果真菌病害的系统调查表明:人心果生长期以枝叶病害为主,蛤实病害主要发生于贮藏期;生长期病害中影响生产最大的是炭疽病,引起枝叶枯死。本文报道了人心果的病原真菌8种,其中2个新种,它们是Didymella sapotae C.F.Zhang et P.K.Chi.sp,nov.,Lophodermium sapoti C.F.Zhang et P.K.Chi,sp,nov,其它病菌包括
1994(4):37-42.
摘要:通过反复切片镜检,病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现已查明,广州地区桃树流胶病可由两种子囊菌分别侵染所引致:一是Leptosphaeria pruni Woronichin;一是Cucuubitaria sp.他们与国内外报道的病原真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Physalospora persicae都不相同。前者为广东省首次报道;后者则为国内首次报道,人工接种结果表明,此病在
1994(4):43-46.
摘要:本文采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3个常见柑桔品种(尾张、贵农早和锦橙)对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3品种对柑全爪螨产卵量没有显著的影响;在夏末,桔全爪螨存活率以在品种锦棉上为最高(0.7164),在尾张上次之(0.1474),而以在贵农早上为最低(0.0640)。桔全爪蟥自然种群净增殖率(Ro)在品种贵农早,尾张和锦橙上分别为0.2487、0、02835和0.6042,说明品种间对桔全爪螨种群数
1994(4):47-51.
摘要:广东海陵岛白背飞虱不同世代种群均受到天敌捕食作用的显著控制,成虫的迁出对处于早稻拔节期世代的种群控制作用较大,成虫迁移后的居留率与下代卵量概率,对种群发展趋势的控制作用十分明显,但不同世代的成虫迁出比率差异较大。下代卵量概率既是重要因子,又是关键因子。该因子的定量分析对于成虫期较长的昆虫种群动态描述是重要的。重要因子分析与关键因子分析相结合,有助于明确对种群动态产生实际作用控制因子及其作用强度。
1994(4):52-57.
摘要:湿地松粉蚧在湿地松林间呈聚集分布。湿地松粉蚧虫口密度在湿地松树冠东,南,西,北向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有极显著差异,虫口密度大小是树冠上层>中层>下层,5种抽样方法中,以双对角线法最佳,其次为Z字形法,每1/15km^2湿地松抽查样树10株为适宜。
1994(4):58-62.
摘要:用杀虫剂联合作用方法优选山鱼藤酮混氰戊菊酯(4:1)具明显增效作用,对5龄菜粉蝶幼虫共毒系数为342.2(触杀),449.8(胃毒),对菜蚜LC501.23mg/L。该混剂对菜粉蝶幼虫有明显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作用,AFC50为0.7mg/L;用18mg/L混剂处理幼虫,发育抑制率为84.4%,田间试验表明,鱼藤混剂对多种害虫有高效,30mg/L的混剂的对菜粉蝶幼虫的防效相当于50mg/L的氰戊菊酯
1994(4):63-66.
摘要:肉桂枯梢病的发生与木蛾为害害密切相关,土壤含硼量低,枯梢越重。在适宜的温度时,降水,高湿度是孢子产生与飞散的重要条件,使用巴丹,百菌清,硼素和硫酸铜混合根施,结合喷洒溴氰菊酯,百菌清的小区防治试验有良好的防效。
1994(4):67-71.
摘要:以台中65及其等基因F1不育系为遗传传测验种,测定了栽培稻4个籼型品种10个粳型品种在S-E2和S-E5基因座上的F1花粉不育基因型和分化度,结果表明,在这两个基因在座上,籼型品种和粳型品种分别带有高频率,高分化度的S和S基因。试验结果支持了单基因座子体-配子体互作模式对杂种不育性的解释,并为栽培稻籼粳亚种的分类提供了新依据。
1994(4):72-74.
摘要:本文作者在进行亚洲萝摩科分类学研究中,发现了产于越南北部的一个新属-越南藤属,现给予报道。
1994(4):75-76.
摘要:本文报道了广东野牡丹科一新种和一个分布新记录。
1994(4):80-84.
摘要:施钾能增强荔枝光合作用,对光合的动态测定表明,在光照强度和CO浓度低的条件下,施钾对光合速率的提高更加明显,施钾也能降低荔枝的暗呼吸速率以及抗坏血酸氧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试验还显示,当氮磷营养不能正常配合供应时,则不能较好地产生以上效应,通过真空渗入K^+法的测定表明,钾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光合的促进作用与抑制暗呼吸作用有关。
1994(4):85-91.
摘要:本文应用0(对照),0.15,0.30,0.45、0.60,0.75,0.90,1.05,1.20,1.35及1.50kGy剂量的^60Coγ射线照射花生,大豆,红豆,绿豆及眉豆等5种食用性植物种子,测定其形态学和生理生化上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种类的食用性植物种子具有不同的辐射敏感性,其出苗率,苗高,初生叶面积,初生根活力,初生叶片叶绿素a,b(a+b)含量等与照射剂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初
1994(4):92-97.
摘要:本研究对中国水牛奶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作了较为系统的测定和分析,同时对中国水牛奶,摩拉水牛奶和中国荷斯坦牛奶的理化性状作了对比。结果表明:中国水牛奶的总干物质,脂肪,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摩拉水牛奶和荷斯坦牛奶;中国水牛奶水分含量比荷斯坦奶低,非脂固形物和钙的含量较荷斯坦牛奶高,其它成分含量和物理性状无显著差异。
1994(4):98-103.
摘要:对动物或人类的畸形的研究,在畜牧业和医学上均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一例罕见的猪的先天性双体畸形,比较详细地描述其巨体和组织学形态特征,并对畸形的可能原因进行了讨论,提供的资料在畸胎学上的很好的研究价值。
1994(4):104-109.
摘要:本文探讨了家蚕四倍体雌的性染色体的联会,分离形式及三倍体雌的染色体组成与产卵性状的关系。1)四倍体雌在减数分裂时,绝大多数呈Z-Z联会,分离,W不参加联会,随机分向两极或同时进入某一极;Z-W联会,分离的频率很小。四倍体雌X二倍体雄的三倍体子代的形态笥状的分离符合5:1的理论值,其染色体组成有3A+ZZ,3A+ZZW,3A+ZZWW,3A+ZZZ,3A+ZWW5种,呈15:67,6:15:1.2:
1994(4):110-115.
摘要:普通菜豆是世界上重要豆科作物之一,据研究,普通菜豆起源于两个独立的多样性中心,并分别在这两个中心被驯化成栽培植物,然后才逐渐引入世界各地。在长期的驯化和栽培过程中,进化力促使普通菜豆在形态,生理和遗传特性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演变,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遗传资源。本文就上述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并就今后普通菜豆遗传资源的评价和利用工作提出一些见解。
1994(4):116-120.
摘要:本文对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纤突蛋白的形态,结构,免疫学活性,血凝活性,与病毒血清型的关系,尤其是其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近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IBV基因工程疫苗的制备及疾病的快速诊断和防治打下基础。
1994(4):121-126.
摘要:阐述植物诱导抗病的性的定义,类型及其本现象,概括诱导抗生的几个共通特征;即非特异性,滞后性,不完全性和耗能性,分析诱导抗性发生的基本原理和运作机制。讨论诱导抗性的应用前景及局限性。
1994(4):127-131.
摘要:本文以蚕沙,蚕蛹,蚕茧,蚕蛾和桑五方面综述了近年我国蚕业资源综合利用的进展,并结合国外的新动向,提出了今后的研究和应用展望。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