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1):1-6.
摘要:研究了玻璃占、辐竹2选、矮澄辐2号及辐包矮1号等4个华南籼稻品种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抗性属多基因遗传,控制单株平均病斑长的最少基因数k=5;广义遗传力的平均hb2=78.59%;在入选率为0.05的条件下,对单株平均病斑长作负向选择,遗传进度的平均△G=-5.376±0.903(cm);4个抗/感组合的F2均出现抗性超亲的个体,平均出现率为4.24%;以不同组合F2的超亲个体相互杂交定向选择至F3,多数组合内抗性基本稳定,选择效果比抗/感单交组合好。
1995(1):7-12.
摘要:以农垦58S,7001S,5047S,W6154S,KS-9,培矮64S,安农S-1和5460S等不同类型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单株育性的表现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除安农S-1外,其它7个不育系株内颖花间育性均存在显著差异,连续套袋自交对降低颖花间的育性差异效果不大;不育期间有少量自交结实,结实粒在穗上的分布是随机的,它们具有与相应不育系一致的光温敏核不育特性。
1995(1):13-17.
摘要:本文描述了几种十字花科杂草种子的外形、种脐的形状以及种皮的微形态特征。
1995(1):18-20.
摘要:DNA模板为IBV广东地方株D41经病毒RNA提取后反转录而获得;两引物为IBV 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kb。当限制性引物(Oligo 3’)终浓度为0.8mg/L、两引物比例为1∶10时,即得到不对称PCR的预计单链和双链DNA产物。此研究结果及不对称PCR反应条件为国内首次报道。
1995(1):21-28.
摘要:本研究取8头新生黑白花奶牛的腰荐尾段脊髓,分节后用甲苯胺蓝或尼氏混合液块染,作石蜡切片。结果表明:奶牛腰荐尾段脊髓灰质存在15个神经核团。背角有边缘核、胶状质、固有核、网状核和背核的大部分;中间带含背核的小部分、中间内侧核、中间外侧核;腹角包括荐副交感核、连合核、腹内侧核、背内侧核、腹外侧核、背外侧核、后背外侧核和中央核。本文尚把奶牛这些核团与其他一些动物和人的相应核团进行比较。
1995(1):29-33.
摘要:采用综合性防治措施,对广州市国营新洲奶牛场泌乳牛群(试验牛总数为512头)进行为期18个月的乳房炎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奶牛临床型乳房炎病率(按临床发病例数统计)由35.28%(1991年10月至1992年9月)降至27.89%(1992年10月至1993年9月);隐性乳房炎乳区发病率由37.42%(1992年4月至9月,试验前)降至29.34%(1992年10月至1993年7月,试验期);头日
1995(1):34-38.
摘要:本文报道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乙基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氯霉素对人工诱发病白痢病的药效研究。首先以试管两倍稀释法测定上述5种药物对鸡白痢沙门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然后对实验性鸡白痢病用上述药物进行饮水给药5天的疗效试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乙基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氯霉素对鸡白痢沙门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2、0.025、0.1、0.4及12.8mg/L。50mg/L诺氟沙星、环丙沙星、乙基环丙沙
1995(1):39-43.
摘要:本文首次报道在我国人工饲养的成年鸵鸟中发现由致病性真菌引起的曲霉菌病。比较详细地描述被曲霉菌及其毒素损害的组织的显微病理形态特征,并对疾病的发生条件与控制问题进行了讨论。对经济价值很高的鸵鸟的疾病研究十分不足,本项研究为鸵鸟曲霉菌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参考资料。
1995(1):44-49.
摘要:本文通过对柑桔潜叶蛾各虫态的药剂敏感性测定和田间种群结构与新梢长度的关系调查,探讨了该害虫的化学防治适期及其梢长指标。结果表明,低龄虫态(卵和一、二齿幼虫)对药剂较为敏感,而三龄虫耐药性较强。酯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各龄虫体的酯酶活性与其药剂敏感性呈负相关。田间种群结构与甜橙新梢长度关系的调查结果发现,梢长<9.5cm时低龄虫占绝对优势,而在梢长>9.5cm后各种虫态均有相当的虫口数量。低龄虫的虫
1995(1):50-53.
摘要:比较了13种寄主植物129个青枯病菌株对3种双糖(乳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3种已醇(甘露醇、山梨醇、甜醇)的利用情况,结果表明它们大部分(87.5%)分属于Hayward的4个生化型,以生化型Ⅲ为优势生化型(约65%)。除Hayward的4个生化型外,还存在4个其它的生化类型:(1)1个能利用3种双糖和甘露醇、山梨醇而不利用甜醇产酸的马铃薯菌株;(2)3个能利用3种双糖和山梨醇、甜醇而不利用甘露
1995(1):54-57.
摘要:广东甘蔗主产区湛江、番禺等地根结线虫病的主要病原线虫是南方根结线虫,此线虫以二龄幼虫侵染甘蔗的幼嫩新根,在中柱形成5 ̄6个巨型细胞,并引起细胞过度分裂形成大小不等的根瘤。患病植株根部容易腐烂,地上部生长衰弱,在中等病田,施用杀线剂防治此病可增产10.7%。
1995(1):58-63.
摘要:本文研究了温度对为害蔬菜的萝卜蚜和桃蚜发育速率的影响,通过温度与这两种蚜虫发育速率的关系以模拟S型模型,并通过统计控制原理,估计了萝卜蚜和桃蚜的发育下限和最大发育速率温度,前者为6.22℃和28.53℃,后者为2.75℃和28.10℃;萝卜蚜从若蚜出生到下代若蚜出现期的有效积温为131.58日度,桃蚜的为140.58日度。
1995(1):64-67.
摘要:本文应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两种类型杀虫剂,即广谱性的拟除虫菊类杀虫剂速灭杀丁和具有一定选择性的杀虫(螨)剂尼索朗对桔全爪螨种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量杀伤天敌是使用广谱性杀虫剂导致桔全爪螨种群数量大发生的主要原因,使用对天敌作用较小的选择性杀虫剂,可达到控制桔全爪螨种群数量的效果。
1995(1):68-75.
摘要:利用具有不同程度抗性的5个花生品种,测定其受锈菌侵染前后有关生化指标如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核酸等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健叶中碳水化合物与抗/感病性的关系基本上是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的品种越感病,受侵染以后,总糖量病/健比值一般都小于1,说明本病是高糖病害。在侵染后12h时,越抗病的品种其蛋白质病/健比值越大。病叶中核酸总量比健叶有小幅度上升,但与抗性无明显相关关系。受锈菌侵染后出现含硫的胱
1995(1):76-79.
摘要:报道了草菇上由绿粘帚霉引起的绿霉病并对致病菌的生长温度、pH范围、需氧等生理特性及寄主范围做了初步研究。
1995(1):80-83.
摘要: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在我国蔬菜、作物和桃树上是主要害虫。用生菜、茼蒿、烟草、芥蓝、萝卜连续饲养两个世代后,研究它在不同作物对杀虫剂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当用植物质杀虫剂处理饲养在萝卜上的桃蚜时,它对此种药抗性比较大,而饲养在生菜上的桃蚜则比较敏感。用乐果处理结果相似。研究认为,关于在不同寄主上的桃蚜,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不同,这在田间毒理的研究,是有理论意义的。至于田间应
1995(1):84-89.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正常果和裂果之间的物理化学特性和果皮形态方面的差异,来揭示它们与荔枝裂果易感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正常果果皮中B和Ca的含量显著地高于裂果,裂果果肉(假种皮)中Ca和P、Mg的含量显著地高于正常果;裂果果肉中含水量、总可溶性固形物、果糖和葡萄糖的含量都显著地高于正常果,但其渗透势和蔗糖的含量却显著地低于正常果;正常果果皮的断裂强度和果皮伸长率都显著地高于裂果;电镜观察也发现了正常果和裂果
1995(1):90-96.
摘要:红江橙与暗柳橙、红江橙树冠外围和内荫果实以及同一红江橙果实的阴面与阳面相对比,其果皮组织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这是造成它们彼此之间裂果差异的重要原因。叶面喷施钙、GA3、2,4-D能改变红江橙的果皮结构,减少裂果。果皮的组织结构可作为衡量裂果抗性的解剖学依据。
1995(1):97-102.
摘要:桉树、木麻黄青枯病是广东省林业主要病害、近年为害猖獗导致严重损失。本文报道柞蚕杀菌肽D对桉树、木麻黄青枯病假单胞菌的杀菌作用。以荧光黄染料隅联的杀菌肽作用于青枯病假单胞菌,用电镜及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发现杀菌肽能迅速地将菌体包围,作用于细胞膜,造成许多小孔并进入胞内,尔后损伤的小孔扩大形成喇叭口,内含物由此泄出胞外,最后菌体变成空囊而死亡。
1995(1):103-108.
摘要:从广东省采集的巴西虫草,经分离提纯后给家蚕蛹接种,成功地培养出巴西虫草,提出了家蚕蛹人工培养巴西虫草的方法。人工培养巴西虫草的麦角甾醇、甘露醇、腺苷、氨基酸、微量元素等的含量与冬虫夏草相近。有提高实验动物免疫功能、降低血清胆固醇等药理作用。
1995(1):109-114.
摘要:普查了广东桑324份材料染色体数,获得三倍体桑15份;建立了应用秋水仙素处理广东桑杂种实生苗(有性系)诱导四倍体的技术程序,提出“苗期选择法”,从4个生态型中选择,可提高诱导率1.33倍,选出的高产、优质材料也提高1.83倍;研究了其主要性状,选出具有优质、高产、种子量多的种质资源一批,克服了从白桑、山桑、鲁桑等桑种的无性系获得的四倍体桑生长缓慢、生产量少、孕性差等缺点。利用四倍体桑为亲本,初步育
1995(1):115-121.
摘要:根据实地考察和收集的资料,报道了泰国主要的园林植物种类,计有50科216属402种。
1995(1):122-126.
摘要:给出Riesz空间关于下定向子空间所作商空间仍是Riesz空间的特征。同时讨论了Riesz空间之间的同态关系。
1995(1):127-132.
摘要:光活化杀虫剂作为一类新型的无公害的害虫防治剂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植物光活化毒素的发现给昆虫与植物关系的研究以崭新的启迪。本文提出夜蛾科幼虫避光习性与体征的形成,很可能与夜蛾科幼虫长期取食含有光活化毒素的植物有关,是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的结果。
1995(1):133-137.
摘要:柞蚕是一种野外饲养的经济昆虫,它以蛹滞育越冬,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部山区。我国柞蚕年产茧量6万t左右,占世界柞蚕产量的90%以上。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属杆状病毒科A亚组,是柞蚕脓病的病原体,对柞蚕蛹十分敏感。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表达系统,以柞蚕蛹为宿主昆虫进行外源基因的大量表达生产,具有成本低、安全、易管理,可工业化生产等特点。本文概述作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载体基因工程研究的进展,其中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