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3):1-5.
摘要:在确保送温温度恒定的条件下,考察了小麦的薄层干燥特性,小麦的降速干燥过程,可区分为2段降速干燥;降速干燥速率主要受送风温度的支配,受空气的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
1995(3):6-10.
摘要:1994年9月,在南昆山溪流上设置3个样点,用综合定性取样法,共采获水生昆虫8目,41科,67属,104咱,共计955头,其中:毛翅目12科,17属,30种;蜉蝣目9科,18属,30种;Ji翅目2科,8属,12种;蜻蜓目8科,12属,14种;双翅目4科,4属,9种;鞘翅目3科,4属,4种;半翅目2,2属,2种;广翅目1科,2属,3种。利用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EPT种类丰富度,生
1995(3):11-16.
摘要:该文研究了11种恒温(8-35℃)对小菜蛾实验种群的存活,繁殖与种群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菜蛾世代存活率与温度之间呈抛物线相关,以25℃时的存活率最高。在35℃以上的高温下,卵不能孵化,肾对8℃及以下的低温特别敏感,雌虫产卵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8-30℃下雌虫的繁殖动态下可用类似于统计学的Gamma分布函数来拟合。雌虫繁殖力和种趋势指数与温度之间均呈抛物线相关,也均在23℃时达到最大值,内禀增
1995(3):17-21.
摘要:对我国三大类稻区稗草抗药性状况和发展进行了3年的系统追踪监测,结果表明:我国稗草对禾草丹已习生了较明显的抗药性。以LC50(致死中浓度,下同)和LC90为标准,最高抗生系数4.27和10.60。在连续使用丁草胺10年以上地区的稗草,对禾草丹的抗药性水平也较高,两者之间在交互抗性的迹象,稗草对禾草丹的抗药性水平与连续使用丁草胺时间呈正相关,而与α-淀粉酶活性被抑制率呈负相关。在丁草胺使用5年以上稻区
1995(3):22-24.
摘要:应用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6种杀虫剂和白僵菌防治马尾松毛虫的作用。干扰作用的控制指不仅表达防治措施的主效应,同时也表达杀虫剂对天敌的作用而对害虫种群的副效应,从而综合评价防治措施对害虫种群动态的。试验结果表明,特异作用杀虫剂(灭幼脲和抑食肼)和微生物杀虫剂对马尾松毛虫自然种群有较好的干扰作用,其作用效果依次为:灭幼脲胶悬剂(0.1586)、抑食肼胶悬剂(0.2748)、灭幼脲粉剂(0.2
1995(3):25-29.
摘要:采用杀虫剂残留量分析法研究了烟碱和氰戊菊酯对柑桔叶表皮的穿透性及叶片气孔、表面活性剂、温度等因素对其穿透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种杀虫剂由于理化性上的差异其穿透性能不同,而叶片气孔、表面活性剂、温度等对其穿透作用有一定的促进影响。
1995(3):30-33.
摘要:在17-33℃范围内,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ae)在米蛾卵上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不同温度对功能反应参数有明显影响,以30℃条件下的最大寄生最为最高(Namax=29.9)。寄生率、温度及寄主密度三维关系分析,本试验温度条件下,温度对寄生率的影响尚不及寄主密度的影响大。
1995(3):34-39.
摘要:在海南省琼中县水稻根上,发现根结线虫属新种海南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inanensis sp.nov.(根结科Meloidogynidae)。该新种雌虫蜃盘与中辰不形成典型的哑铃状结构;会阴花纹结构为卵圆形至圆形,线纹细密,平没,北纹与腹纹相连,形成同心圆状,尾尖区花纹极细密,成波浪至锯齿状皱,且种内会阴花纹形成变异很小,雄虫中辰外缘有缺裂;侧区一般具4要侧线,具网纹饰。2龄幼虫体长
1995(3):40-48.
摘要:记录了中国斑目管蚜蝇属的17种。其中1新种:八斑斑目管蚜蝇Lathyrophthalmusoctopunctatus sp.nov.,1新记录种:石醒斑目管蚜蝇Lathyrophthalmus ishigakiensis Shiradi.给出了中国12个种的检索及其分布范围,模式标本保存于华南农大植保系。
1995(3):51-55.
摘要:将华南产的榆科植物划成30个分类单位,以形态为主,兼顾解剖学、化学及孢粉学特生,列出42项性状,对这些植物进行了数量分类。用最短距离法、类平均法等7种方法系统聚类。分类民传统形态分类不完全吻合。我们认为,取消柔毛糙叶树这一变种为宜;应恢复山油麻为种一级地位;滇糙叶树的分类位置有待进一步探讨。
1995(3):56-61.
摘要:对南洋楹(Albizziafalcata)幼苗进行了不同土壤质地、水分、接种效应的土培试验以及固氮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中壤土和砂壤土对苗木生长和结瘤均有利,而含砂量≤16.6%的粘重、紧实土壤使幼苗生长受抑制。2.不同质地的土壤接种根瘤菌的效果差异较大,以中镶土、砂壤土效果最佳。3.经测定,南洋楹根瘤菌的固氮酶活性偏低(≤11.04(μmol·L-1)C2H4·g-1鲜瘤·h-1),可能是测定前长期低温阴雨天气所致,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995(3):62-67.
摘要:采用三波长UV光谱法测定了单宁胶在增强处理湿法纤维板时的留着率;采用正交试验和光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纤维浆料的留着率进行了分析和测定,提出了提高留着率的方法,措施;确定了在浆内施加条件下,留着率最佳的合理工艺。
1995(3):68-71.
摘要:对4个地点不同叶位的香蕉叶片和不同枯黄程度的香蕉叶片不同部位的含氟量进行测定,以探讨香蕉叶片含氟量与香蕉叶缘干枯的关系。结果表明,污染区叶片的含量量显著高于相对清洁区。相对清洁区第1片叶含氟量与其它叶位的叶片含理无显著差异,污染区第1片叶与第7、第8片叶的含氟量存在显著差异。正常叶片各部位的含氟量地显著差异,叶缘枯黄的叶片各部位的含氟量存在显著差异,并有由叶中脉向边缘增大的趋势。香蕉不同干枯程度叶
1995(3):72-78.
摘要:试验提取并纯化了鸡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型(O2)的菌毛,并电镜观察了菌毛及菌毛表达。提取了鸡病原性大肠杆菌血清型(O2)荚膜多糖及菌体可溶性蛋白质,电镜观察了提取过程中荚膜、细胞壁以及胞内物质等细菌结构变化。将提取的菌毛、荚膜多糖和灭活的菌体作为抗原、蜂胶作佐剂,制成蜂胶疫苗,免疫鸡只,于7周龄进行同尖毒保护试验,从保护指数、细菌分离和病变级数三方面比较了3种疫苗的免疫效果,试验结果表明:荚膜疫苗效
1995(3):79-82.
摘要:研究了抗坏血酸预处理对防止香蕉吸芽外植体褐变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方式。结果表明:用抗坏血酸处理吸芽,能减轻外植体褐变,提高芽丛诱导率。验证了抗坏血酸对香蕉吸芽褐变抑制作用是通过对钭多元酚氧化酶作用下形成的醌类物质,重新还在为酚,因此是消耗性的。讨论了香蕉快繁中有关阻止褐变经验的生理基础。
1995(3):83-87.
摘要:春、夏、秋和晚秋玉米的各个播期中,以春玉米的全生育期最长,出苗至穗开始分化所需日数最多,穗分化经历日数最多。穗分化时期与展开叶两者之间表现出较稳定的同伸关系。叶龄指数与穗分化时期之间相关更为密切。
1995(3):88-92.
摘要:用因子分析法建立早晚稻产量的选择指数。早晚稻谪产品种的共同点是:植株有一定的高度,穗较长,直立。就参试品种的情况而言,早稻以大穗型,即每穗实粒数增多,千粒重持平,每株有效穗数适中,有利于高产;晚稻以多穗型,即每株有效穗数增多,千粒重增大,面每穗实粒数适当减少,有利于高产。鉴于目前水稻矮化程度较高,进一步降低株高会影响产量。单株产量可作为高产选择的重要性状。
1995(3):93-97.
摘要:对15个栽培稻和17个普通野生稻的19个性状进行了遗传距离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是相互有联系的两大类群;源于相同地域分布的普通野生稻未必具有相近的亲缘;根据遗传距离的大小,聚为7个生态类型,遗传距离反映了类型间的亲缘关系,是选择杂交亲本的重要参数,对野生稻种资源的利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995(3):98-101.
摘要:用三叶木通(Akebia trifoliata koidz)二年生实生苗为试材,对其叶片生长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叶木通全株叶片生长期间呈现出8个生长高峰,母茎叶片生长为第1个高峰,生长期40d左右;第1次攀援茎叶生长为第2,3,4个高峰,生长期100左右;第2次攀援茎叶片生长为第5个生长高峰,生长期120d左右;第3次攀援茎地片生长为第6,7,8个高峰,生长期160d左右。全株叶片
1995(3):108-111.
摘要:通过对冬虫夏草头孢菌(Cephalosporium dongchongxiacae)菌株A10的菌丝体液体发酵条件的研究,我们掌握了其菌丝生长规律,其生长于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特点;其发酵生长适宜温度为26-28℃,适宜PH值5-7之间接种量以5%(V/V)为佳;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对发酵通气量要求不高。
1995(3):112-118.
摘要:根据广东三水市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经济特点,遵循全国和广东省的发展规划,运用模糊数学知识和计算机工具,制定了该县1995年度种植业生产的最佳结核决策,并根据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
1995(3):119-120.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