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1-6.
摘要:农垦585、W6154S、W7415S的光温敏不育性由核内两对隐性基因控制,而安农S-1光温敏不育性由核内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农垦58S与W6154S、W7415S、5460S之间,W6154S与安农S-1、5460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农垦58S与安农S-1之间,W6154S与W7415S之间,W7415S与安农S-1、5460S之间以及安农S-1与5460S之间的光温敏不育基因完全不等位
1997(2):7-12.
摘要:利用GMA切片技术对多胚水稻品系APⅣ反足细胞的研究表明,APⅣ反足细胞在数目、形态、位置、分裂方式,分化的方向和功能等都存在多样性,说明反足细胞在胚囊发育中的表现是复杂的。
1997(2):13-16.
摘要:研究了黄花芥蓝与白花芥蓝分类学关系。从幼苗形态特征,花程式,染色体数目和长度,花粉形态,干种子和幼苗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以及杂交亲和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黄花芥蓝和白花芥蓝在分类上是属于芥蓝种的两个栽培品种。
1997(2):17-22.
摘要:通过连续3年对射线诱变的74株沙田柚938个单位枝的花粉预选及果实鉴定,初选出12个少核枝和8个较少核枝,其中综合性状突出的有7个,研究结果表明,激光和^60Co的诱变效果优于快中子,都得到了较多的少(较少)核枝和较高的花粉败育型频率(6.48%和6.12%)。以醋酸洋红染色法对15个少核枝进行的花粉育性检测表明,绝大多数少核枝的花粉败育率都高于45%(对照为12.20% ̄13.46%),故初步确
1997(2):23-29.
摘要:依据生态外貌和群落结构特征并结合聚类和排序等方法,分析了广州白云山的植被特点,划分了群落类型,并描述了每种群落类型的特征。白云山的植被可划分为3种植被型组、3种植被型,4种植被亚型,12个群系和29个群丛。
1997(2):30-34.
摘要:试验模拟L-苹果酸发酵上罐的温度、pH值以及通气等条件,利用振荡培养法测定庆大霉素、链霉素、硫酸核糖霉素,硫酸小诺霉素等4种抗生素对污染杂苗的最低抑制浓度,并进行两次加菌试验,结合平板检菌加以验证。结果表明庆大霉素的抑菌作用最强,其次是硫酸小诺霉素。庆大霉素的MIC为0.4mg/L,经两次加菌后,有效浓度为0.8mg/L,通过在240和1700L发酵罐上的实际应用,有效地防止了杂菌污染,证明此法是
1997(2):35-39.
摘要:详细描述了海南根结线虫胚胎发育和胚后发育各阶段的过程和形态变化。在平均温度26℃时,完成胚胎发育需14.5 ̄17.5d;在平均温度25.4℃时,完成胚后发育约需30d。上述实验结果,为在海南控制水稻根结线虫病,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1997(2):40-45.
摘要:根据林木被害状划分湿地松的受害等级,并在此基础上测定了湿地松受害后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严重受害林分主梢、侧梢生长分别下降23.7%和25.8%,严重被害木树高,胸径、当年生地叶鲜重、材积生长分别下降26.8%、30.3%、47.6%和335%,对粉蚧侵入后连续5年的材积测定表明,第2年和第3年材积生长显著下降,第5年受害较轻,5年材积累计损失3.964m^3/hm^2。
1997(2):46-50.
摘要:对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养分性质和林木生长关系的研究表明:桉树林地土壤酶活性同土壤养分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有一定的专性特性;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同土壤酶活性之间也存在一定相关;间种菠萝林地较之纯林地具有更适宜的酶活性;但以土壤酶活性作为桉树林地土壤肥力的评价指标,还须对其适宜范围作进一步探讨。
1997(2):51-54.
摘要:用三烃基锡氧化物和氢基酸反应,合成出相应的三烃基锡氨基酸酯,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普筛测定。结果表明:氨基酸锡酯在病害,虫害,草害和植物激素4方面均有活性,病害和草害活性尤其显著。
1997(2):55-60.
摘要:用NAA喷施小麦幼苗时,体内的蛋白质含量升高,乙醇酸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受到明显的抑制。NAA浓度与酶活性之间呈负相关,对GO的相关系数是-0.975,直线回归方程是:Y=0.1359583-0.0000299X;对Cat相关系数是-0.811,直线回归方程是:Y=10.1793-0.0026X。用500mg·L^_的NAA处理幼苗30h后,GO活性下降22.46%,Gat活性下降21.64%,
1997(2):61-65.
摘要:以甘蓝型油菜宁油7号为材料,应用稳定性同位素^10B作为示踪剂,以标记硼酸饲喂油菜叶片,研究硼素在油菜幼苗体内的运围和分配。结果表明:在缺硼条件下,硼可从叶片向其它组织器官中运输,其运转比例为1.21% ̄3.25%,大部分硼难于从叶片中运转出来,在同一张叶片内硼从叶后半向叶前半部的移动较容易,而从叶前半部向叶后半部及从左(右)向右(左)的移动较难。硼在油菜体内的分布,以叶片含量最高,根次之,茎最少
1997(2):66-71.
摘要: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东莞桥头农科园赤红壤中Cu、Zn对菜心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u、Zn施用量同时增加,菜心地上部产量随之下降,Cu或Zn含量变化则表现为促进与抑制共存的混合过程;单施Cu或Zn均可抑制菜心生长及提高相应元素含量,并随用量增加先抑制后促进另一元素含量。
1997(2):72-75.
摘要:研究了萝卜溶菌酶对白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杆等3种革兰氏阳性基本国策 和变形菌、大肠杆菌,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多杀巴斯德氏杆菌,雏白痢沙门氏菌,产气杆菌等6种革兰氏阴性菌及酿酒酵母,总状毛霉,黑根霉、黑曲霉、青霉等5种真菌的抑制效果,同时还研究了萝卜溶菌酶对白菜软腐病菌,柑橘溃疡病菌,番茄青枯病菌,水稻细条病菌,水稻白叶枯病菌及烟草青枯病菌等6种植物病原细菌的抑菌效果。实验证明:萝卜溶菌酶
1997(2):76-81.
摘要:将13日龄的石歧杂公鸡分成6组,第1组于78日龄进行人工阉割,第2、3、4、5组分别以促性腺激素-BSA偶联物作抗原加佛氏佐剂乳化后按不同程序免疫公鸡,第6组单以BSA免疫作对照,结果表明:与BSA免疫组相比,第4、5组及阉鸡组血清睾酮水平均发生显著下降,各免疫去势组公鸡睾丸,鸡冠及肉垂都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睾丸曲细精管发育不良或受到抑制,60日龄免疫去势效果明显比20及40日龄免疫的差,以相同的抗
1997(2):82-84.
摘要:用实验室 ̄20℃条件下保存6年的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病毒BAI-A株鸡传代血浆毒感染1 ̄3日龄的雏鸡,接毒后15 ̄45d陆续发病。取其血浆毒,经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离心,获得较纯的AMV抗原,用此抗原免疫8 ̄10周龄BALB/C小鼠,将其脾细胞与SP2/O瘤细胞进行融合,经ELISA筛选、克隆、共获得6株阳性杂交瘤细胞株,分别采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
1997(2):85-88.
摘要:分绍用RT-PCR(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获取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M41株和广东地方致弱株D41免疫原(S1)基因的详细方法,所用引物为IBV Beaudette株S1基因两侧的对应序列,跨幅为1.7kb,结果表明,两株病毒所获的PCR产物与预期的一致;用此对引物,以IBV D41株S1基因PCR产物为模板,扩增出一样的DNA片段,试验还显示,国内外几家公司有关RT和PCR的分子生物学试剂可以兼用
1997(2):89-93.
摘要:选择最常见的禽致病性大肠杆菌O2和O78菌株,分别以常用的抗菌药物氟哌酸和氯霉素诱导,培育成遗传性稳定的耐药标记弱毒菌株O2(Nor^r,Chl^s)和O78(Chl^r,Nor^s),为进一步运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培育O2和O78融合双价耐药弱菌株打下了基础。
1997(2):94-99.
摘要:1日龄粤黄鸡62只,随机分为4组,第Ⅰ、Ⅱ、Ⅲ、Ⅳ组牛磺酸的添加量依次为:0,0.05%,0.51%,0.45%,试验期98d,试验结果表明,第Ⅳ组鸡只性腺发育明显快于第I组,第Ⅱ、Ⅲ、Ⅳ组公鸡血浆睾酮2高于第I组,其中第Ⅳ组公鸡血浆T浓度显著高于第I组(P〈0.01),第Ⅱ、Ⅲ、Ⅳ组母鸡雌二醇浓度高于第I组,其中第Ⅳ组与第I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第Ⅳ组血浆黄体生成素(LH)浓度显著高于
1997(2):100-104.
摘要:对棘豆属植物中的生物碱提取、分离和鉴定后,证实生物碱中含有苦马豆素。通过对两组小白鼠分别饲添加棘豆属植物粉和生物碱的中毒实验,发现两组小白鼠都发生中毒,其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病理组织变化基本相同,表明生物碱是棘豆属植物中主要毒性成分,实验除采用常规H.E染色外,还应用组织化学和透射电镜等检测手段,较细致地观察了小白鼠束棘豆中毒后的病理变化。
1997(2):105-110.
摘要:众多的试验表明:对于给定的养分离子,吸收动力学参数Imax(最大吸收速率)、Km(I=1/2 Cmax时介质的离子浓度)、Cmin(离子吸收速率为零时介质中离子的最低浓度)和E(离子外溢速率)在不同种类,不同品种的植物间有明显的差异,且受植株的苗龄,养分供应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动力学参烽在研究根系吸收根系,根系对土壤养分的适应性,在鉴定和筛选养分吸收高效基因型及预测根系对土壤养分的吸收等方面具有重要
1997(2):111-116.
摘要:荧光原位杂交是一种原位杂交新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准确和有效等特点,它采用生物示记探针,能够将特定的DNA或RNA序列直接定位于染色体上,该文就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作物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检测重复DNA序列及多拷贝基因家族;2)鉴定异源多倍体物种中的异源染色体或染色体片段;(3)检测和定位低拷贝或单拷贝DNA序列。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发展,FISH技术将会在作物育种的更多
1997(2):117-118.
摘要:茶胚胎发育研究的历史沿革彭海峰严学成(华南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学院,广州,510642)RESEARCHADVANCESONTHEDEVELOPMENTOFEMBRYOINCameliasinensisPengHaifengYanXuecheng(Col...
1997(2):121-122.
摘要:一种更适合培养的番茄叶肉原生质体杨华杰吴定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系,广州,510642)AKINDOFMORESUITABLEMESOPHYLLPROTOPLASTFORCULTURINGOFTOMATOSPECIESYangHuajieWuDingh...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