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3):1-6.
摘要:衡量稻米品质的诸项指标之间并非是相互独立,同步变化的,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这给水稻米质的评估和分类带来困难。文章动用多元因子分析的原理提出了一个对稻米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和分类的方法。
1997(3):7-12.
摘要:对广东优质稻3个当家品种及剖分新育成优质品种18个性状及主要成分分析的研究表明,影响优质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均属穗部性状,按其贡献率大小的排序为:穗粒数→粒长→单株穗重→结实率→穗长→粒宽。文中还结合性状间的关系及当前优质稻品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1997(3):13-17.
摘要:用1个非和时稻品种Ratna和3个香稻品种HKR228,Basmati370及CBⅡ施氮和不施氮处理对比试验结果,施氮可使稻株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株含氮量提高。但是,施氮对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未达差异显著水平。对比非香稻品种Ratna和春稻品种HKR228,施氮对叶片呼吸作用促进作用前者大于后者。
1997(3):18-23.
摘要:以在博罗杨村华作在柑桔场新近选的“塔1”无核Peng突变体与亲本品种为材料,研究了两者形态学特性及果实经济性状表现。结果表明:对照相比,“塔1”Peng柑在形态学特性上具有较大差异,其叶片气孔极显著地小于对照。
1997(3):24-28.
摘要:桑树硬会插穗基部经吲哚丁酸处理后在自然平均水温24.5℃,气温28.8℃条件下进行水培扦插,第25d后抗青10号,剑持,黑油桑,桐乡青的发根率分别为100%、70%、70%和23.3%。对皮孔出根作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1997(3):29-32.
摘要:楝科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柠檬类化化合物按其4个环开裂的不同情况可分为10个组类。这些化合物对昆虫生物活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化合物的环结构以及一些官能团是否存在。
1997(3):33-37.
摘要:以代表不同生化型的4个青枯假单胞菌的膜蛋白为免疫原制备了4个相应的抗血清,对我国植物青枯菌的血清分型进行了研究。琼脂双扩散试验结果表明:秋自我国6个省的19种寄主植物的212个青枯菌株可分为8个血清型,其中血清型Ⅰ为优势类群,包括了主要茄科植物等13种寄主的147个菌株,占全部供试菌株69%。
1997(3):42-47.
摘要:在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广东天 山山地常绿阔叶林的结构特征,天 山山地常绿阔叶林外貌终年常绿,群落的区系组成以亚热带的科属为主,优势科为壳斗科,八角科,山茶科,樟科,冬青科,安息得地料,等优质种亦大部份由之些科的种类组成。
1997(3):48-52.
摘要:探讨了广东省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生阔叶林,次生阔叶林,马尾松针阔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及次生草坡等5个不同演替阶段植物落的土壤理化性质的特点。初步结果显示,不同演替类型的植被,其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差异,原生林的土壤结构和土壤肥力比较好,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有效钾都比较高;
1997(3):53-56.
摘要:对华南赤红壤的主要物理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结构体的含量为42%-48%,并与〈0.005mm颗粒含量具显著正相关:0-10cm土层具有较高团聚体孔隙度和导水率,且在高基质势势范围内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和供水性能。
1997(3):57-61.
摘要:1994年利用密闭箱法观测了广州地区早稻和晚稻CH4的排放,结果CH4平均排放通量早稻为0。22-3.81mg/m^2.h,晚稻为0.36-17.63mg/m^2.h。常规CH4排放明显低于国内其服稻区,对其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
1997(3):62-66.
摘要:采用广州地区农民常用施肥施类型和灌溉方式,研究晚季稻田CH4,N2O排放规律及排放量。试验初步表明,在一定的施肥量及气候条件下,灌溉水管理是决定CH4、N2O排放量的较主要因素,而这一因素对CH4、N2O排放量的影响互为相反,发即施肥稻田处于灌溉淹水状态有利于CH4排放而不利于N2O排放;
1997(3):67-71.
摘要:用人工土快滤处理系统处理城市污水的实际日处理水量为63m^3,年水力负荷率为208m,BOD5负荷为15kg/m^2。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土快滤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是稳定的,其对进水COD、BOD5和SS的年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0%,96%和95%;
1997(3):72-76.
摘要:研究了芒果果实钙吸收的变化动态。结果表明果实钙素积累呈单S型。最大吸收期出现在果实快速生长期,此吸收量约占果实总钙的90%,钙吸收速率与果实鲜重增长速率呈正相关,表明果实生长本笛才是钙乾地果实的首要调控国在子。
1997(3):77-80.
摘要:紫花芒果在冷害低温中贮藏,对其进行间隙升温处理。结果表明:芒果发唾冷害以后,其内源SPD和SPM含量显著增加,但内源PUT和CAD含量的变化不显著;冷害还导致了ACC的累积。间隙升温处理显著地减轻了芒果的冷害,延迟了多胺及ACC含量的上升。
1997(3):81-85.
摘要:通过酶谱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芒果分别经热水,保鲜剂,热水加保鲜剂处理后,在储藏实期,体内过氧化笺酶同工酶比对照减少。试验中发现,芒是要在储藏期间,体内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经历复杂的“调整改组”过程。
1997(3):86-90.
摘要:采用脱氨再生几丁质凝胶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得到电泳纯萝卜溶菌酶酶液,研究了一些常用酶制的稳定剂的防腐剂对萝上眩溶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Cl对酶有少量的激活作用;NaF,CaCl2,苯甲酸等在不同程度上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而乙醇和甘油对该酶活性影响不大。
1997(3):91-95.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5-20mg.L^-1的去莠津使黄瓜叶片过氧化氢活性和蛋白质含量分别升高7.55%-10.07%和1.42%-7.67%。10-20mg.L^-1的去莠津分别使黄瓜叶片DNA和RNA含量量升主同8.17%-10.95%和4.47%-8.69%。去莠 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
1997(3):96-99.
摘要:研究了采后草菇的品质劣变与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采后草菇在3种不同的贮藏温度下,鲜重损失率、变形度及电解质渗透率明显增加。在丙二醛发生累积的同时,草菇体内SOD活性及GSH含量下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丙二醛含量的增加与鲜重损失率,变形度及电解质渗透率的上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SOD活性及GSH含量的下降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证明膜脂过氧化作用可能是采后草菇贮藏期间品质劣变的重要原因。
1997(3):100-104.
摘要:测定了冷藏期间鲫鱼和罗非鱼肉中三甲胺、次黄嘌呤含量及鱼新鲜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鲜活的鲫鱼和罗非鱼肉中均不含三甲胺,次黄嘌呤含量也不同。冷藏期间三甲胺,次黄嘌呤含量随着冷藏时间延长而升高,三甲胺含量<20μg/g,次黄嘌呤含量增加在50%以内鱼肉保持新鲜;三甲胺含量超过35μg/g,次黄嘌呤增加至100%,鱼肉开始腐败变质,不具食用价值。
1997(3):105-109.
摘要:将插有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ILTV)糖蛋白B(gB)基因的重组质粒pILgB克隆,然后用碱法抽提,乙醇沉淀。质粒pILgB经EcoRI酶切后,用地高辛标记,获得ILTVgB基因的核酸探针。该探针分别与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禽流感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新城疫病毒核酸斑点杂交,发现只有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的核酸有阳性反应,说明该探针对ILTV有高度的特异性。gB基因核酸探针与不同浓度的核酸杂交,能检出0.01μg的核酸,表明该探针高度敏感。实验结果还显示,探针能重复多次使用,检测效果不变。
1997(3):110-115.
摘要:应用5种组化染色法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鸭淋巴器官中含有大量的肥大细胞,它们在形态大小,异染性,颗粒的粘多糖成分,染色特性和超微结构等方面存在异质性。胸腺、淋巴结和腔上囊中的肥大细胞大小不一,形态多样,而脾脏中的肥大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
1997(3):116-120.
摘要:利用猪场现场测定资料分析杜洛克,长白,大白3个品种1035头母猪的4232胎的分娩资料,研究了不同品种,胎次,交配方式及选育年度对窝仔数,妊娠期和产仔间距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妊娠期有差异,杜洛克最短、长白次、大白最长;在常规选育过程中,不同年 度窝仔数开始时有所提高,而产仔间距则未有改进。
1997(3):121-125.
摘要:为了进行室内模拟加载,研制了一套计算机控制的磁粉制动器模拟加系统。本系统由计算机,PC-6313接口卡,加载装置,测试装置等硬件组成,加载系统的软件用TurboC与汇编语言混编写,采用比例控制方法,以汉字系统为工作平台。所研制的系统可以作为农机行业通过用的模拟加载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衫价值。
1997(3):126-128.
摘要:肉桂数量性状变异调查研究黄少伟1谢治芳1汤松林2(1华南农业大学林学院,广州,510642;2福建省华安金山林场)VARIATIONOFTHEQUANTITATIVECHARACTERSOFCinnamomumcasiaPresl.HuangShao...
1997(3):129-130.
摘要:印楝叶组织培养繁殖研究黄光斗1曾鑫年2钱辉3余标3赵善欢2(1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儋州,571737;2华南农业大学昆虫毒理研究室;3广东东莞德星公司)PROPAGATIONOFNEEM(Azadirachtaindica)VIALEAFTISSUEC...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