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3):1-5.
摘要:以正常水稻品种IR36和 光温敏核雄性不育系培矮64S为材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观察了小孢子发生过程中微管构型的变化,两份材料均形成了前期的核周微管、中期的纺锤体微管和末期的成膜体微管等类型,但减数分裂前期不育系培矮64S的部分小孢子母细胞微管构型表现出一些细微变化,微管排列紊乱,粘成束状,推测这些变化可以与部分小孢子的败育有关。
1999(3):6-9.
摘要:短光低温不育水稻宜DS本身叶缘无色,与不同籼型父本杂交,无论父本的叶缘为紫色或无色,其F1均为紫色,这用于真假杂种的鉴别是一个很好的标记。经初步分析后认为,宜DS叶缘颜色的遗传符合两对基因控制的显性互补作用模式;用无色籼型父本与宜DS杂交,F1组合间叶缘颜色存在深浅差异;用粳型父本与杂交,F1表现为无色,原因待分析。
1999(3):10-14.
摘要:水稻生长前期施氮量与单株分蘖数的正相关极显著、与单株 有效分蘖数的正相关显著。前期施氮水平高,则分蘖终止延迟。施氮水平对分蘖始期的影响甚微。分蘖是否有效,决定于分蘖抽出的时间,与施氮量无关。前期施氮可以改善有效分蘖的穗粒性状,但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分蘖中后期的无效分蘖数量增加,分蘖成穗率下降。
1999(3):15-18.
摘要:用全国统一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鉴定出的稻瘟病攻生理小种中,典型的籼型优势小种,如:ZA13、ZB13、ZC13和ZC15,同一小种不同菌株的致病力不同,当加入辅助品种参测,均可再划分为不同的致病类型(亚小种)。这一结果表明:传统的选用优势小种的代表性菌株来进行水稻品种抗瘟性鉴定的方法是有局限性。
1999(3):19-22.
摘要:对来自15种寄主植物的135个青枯菌株(Ralstonia solanacearum)的产细菌素能力进行了测定,3种指示菌分别为对番茄、烟草和桑树有强致病力的青枯菌株Tm46、Tb32和M1。测定结果表明,在135个试验菌株中,能产生细菌素的菌株有59个,占总数的43.7%.这些菌株产生的细菌素的专化性不同,它们分别对3种、2种和1种指示菌有抑菌作用。
1999(3):23-27.
摘要:从广东省的3种园林植物(红背桂、洋紫苏和马缨丹)上,采集了根结线虫病标本,泽其病原采用形态特征的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进行了分类鉴定。其中,马缨丹根结线虫病病原是花生根结线虫;红背桂根结线虫病病原为爪哇根线虫或南方根结线虫;洋紫苏根结线虫病病原为爪哇根结线虫和南方根结线虫。
1999(3):28-31.
摘要:报道了苦槛蓝油抽提物对菜粉蝶幼虫拒食、毒杀和影响生长发育作用的生物活性。试验表明ρ=10g/L的苦槛蓝叶、茎浸提物对菜粉蝶3龄幼虫的非选择性拒食率均在90%以上,对4龄和5龄幼虫的拒依率分别为80% ̄86%和46% ̄65%.Potter喷雾处理72h后,ρ=10g/L叶甲醇浸提物对3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可达86.1,而ρ=10g=/L叶石油醚浸提物对4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则为88.5%。用苦槛蓝叶氯仿
1999(3):32-35.
摘要:利用RT-PCR技术获得了编码鸽Ⅰ型禽副粘病毒GD-P1分离株F0裂解位点附件884bp的F基因cDNA片段,并将其克隆到pGEM-T Easy质粒中,获得了重组质粒T-pPMV-F-I,核酸序列测定和分析表明,该片段与新城疫病毒强毒株F48E9和HER/33相应区域的同源性分别为87.5%和88.19%,与新城疫病毒弱毒株LaSota和B1株的同源性分别为83.83%和84.15%。该病毒F0裂
1999(3):36-39,44.
摘要:采用自行设计的带酶切位点的上下游引物,用PCR技术,从大肠杆菌TACC23743的DNA中,获得了含有编码尿嘧啶DNA糖苷酶(UNG)基因的PCR产物,以该PCR产物构建了重组克隆质粒pGEM/UNG,DNA序列分析结果确证其中含有完整的UNG基因。利用该重组质粒,进一步构建了重组表面质粒pBV/UNG。
1999(3):40-44.
摘要:采用完全闭锁的群体继代法对美系长白、大白、杜洛克、汉普夏及24系种猪进行选育,经过10a6个世代的测定与选择,各希性能指标均达育种目标。所选种猪具有高繁殖率、高生长率、高质、高效的特点;母系种猪(长白、大白)有发情明显、温驯、受胎率高、产活仔数多,长白猪平均窝产活仔10.37头,大白猪平均窝产活仔10.86头。21天龄窝质量,长白猪为54.23kg,大白猪为58.81kg。父系公猪生长速度快,测定
1999(3):45-49.
摘要:研究结果表明裂果程度不同的单株其裂果率与叶片中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裂果严重果园中土壤交换性钙、叶片和果皮中钙含量显著低于裂果较轻的果园;裂果果皮中钙的含量显著低于正常果;喷施含钙盐的防裂素后,既显著提高了叶片和果皮中钙水平,也显著降低了采用前裂果率水分胁迫减少荔枝果皮中钙的积累并增加裂果,特别是在假种皮的快速生长期。因此,认为增加叶片和果皮中钙的含量有利于减少荔枝裂果。
1999(3):50-53.
摘要:研究了储良龙眼果料发育动态和果料发育期间内源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生长素含量的变化,并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果皮和种子中细胞分裂素含量在果料发育前期高,后期低;生长素含量在谢花后29d前很低,花后44d起上升至较高的水平;赤霉素含量在花后14、44和92d出现3次高峰,而低谷是出现在花后29和60d。根据本华柯推测:果实发育前期的细胞分裂与早期高的细胞分裂索含量有关;而落果可能与生长素和
1999(3):54-58.
摘要:在人工气候室中,低温胁迫引起香蕉和大蕉叶片组织中可溶性蛋白质的组分发生明显变化。SDS-PAGE图谱分析表明;当温度降至1℃时,香蕉叶片中分子组成分别约为1.13×10^5和6.45×10^4的2种多肽含量明显增加,并新增加一种分子组成约为1.20×10^5的多肽。低温胁迫下大蕉的表现基本与香蕉的相似,只是分子组成约为1.20×10^5的多态在10℃时已隐约出现。推测该多肽可能与香蕉和大蕉的抗冷性
1999(3):59-62.
摘要:研究了机皮提取物(SPE)对细菌、酵母、霉菌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证明:柚皮提取物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卵黄色八桑球菌和从酸泡菜中分离出的混合细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黑曲霉的抑制作用较差,对啤酒酵母、红酵母和青霉无抑制作用;机皮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受pH值的影响不大。
1999(3):63-66.
摘要: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预处理甘蔗顶端外植体,并以PVP作为附加成分直接加入培养基,均可取得防止接种物褐变坏死的良好效果;但同时发现,当加入培养基中的PVP达到一定浓度,则会表现出延缓分化芽增殖速度的不良作用;对PVP在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应用作出评价。
1999(3):67-71.
摘要:用控制营养钙量(0、5、14mmol/L)的方法,增减大豆幼苗,以获得3种钙水平的大豆叶片作为材料,研究水分胁迫(-0.5MPa)下,不同钙水平大豆叶片中质膜透性、膜脂过氧化程度以及腊脂脂肪酸的组成、脂肪酸不饱和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细胞质膜透性增大,以缺钙叶片变化幅度最大,MD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膜生变化一致。叶片内源抗氧化物质ASA随胁迫时间延长,其含量逐渐下降,但高鲇地片ASA一直
1999(3):72-76.
摘要:以曼生和矮生长豇豆,研究其干物质积累和分配、地上器官与地下器官、营养器官与生殖器官及生殖器官与同化器官的生长相关等。结果表明,两类长豇豆生育过程中植株和各器官干物质不断增加,均呈S型趋势变化。蔓生长豇豆比矮生长豇豆的干物质积累量高,蔓生长豇豆中白荚品种比青荚品种高。生育过程中根系分配的干物质越来越少,地下器官与地下器官的比例逐渐升高;随着干物质分配的中心由茎叶逐渐转移至花荚,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的比
1999(3):77-80.
摘要:设置50%遮光及70%遮光处理,研究不同遮光水平对丽莎蕨叶片生长、产量及一些生理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70%遮光处理比50%遮光处理,能促进叶片的生长,增加其商品产量,同时能提高叶片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的含量,明显增加POD活性及叶片中K的含量;对叶片的解剖结构无明显影响,但能明显促进细胞内含物的积累。
1999(3):81-84.
摘要:对林木生产周期与林地价格的关系进行了剖析,认为林地价格决定于林木生产效益状况,林地资产评估方法因林木所处生产阶段而异,并给出了具体的计算方法;同时指出林地使用期限也是林地资产评估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999(3):85-89.
摘要:以广东省斗门县为对象,利用第2次土壤普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等获得的资料和相关的研究成果,在Sun工作站及联网微机、ARC/INFO和Foxpro等硬、软件的支持下,建立中比例尺(1:50000)土地资源信息系统(land resources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为LRIS)。实现土地资源信息共享,为珠江三角洲地区县市的土地资源信息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模式。
1999(3):90-93.
摘要:研究了玄武岩和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砖红壤磷的有效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元素关系。结果表明:浅海沉积物发育砖红壤磷的有效性显著高于玄武岩发育砖红壤;砖红壤磷有效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土壤活性铝、铁、锰含量高,另外与土壤中不同形态无机磷占无机磷比例有关。因此,提高土壤中Al-P占无机磷的比例和降低铝、铁、锰的活性是提高砖红壤磷有效性的主要措施。
1999(3):94-98.
摘要:城市污水厂在净化污水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含高浓度重多金属离子(M^n+)等有害物的剩余活性污泥(WAS),如何有效地处置利用它已社会的广泛关注,将部分WAS作吸附剂回流至初沉池来降低污水及污泥中M^n+含量,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新设想,该研究旨在作有关WAS的静态实验,发现其吸附规律和几个主要因子(pH,吸附时间,投配比等)的最佳值,结果表明活性污泥对Cu^2+和Zn^2+有很好的吸附效果。
1999(3):99-103.
摘要:针对发动机性能研究中试验设计的需要,用拟因素追加法设计了7^1×3^2×2^2多因素不等水平的试验方案,并介绍了其数据处理方法及对因素和试验误差的偏差平方和进行修正的方法,求出了最佳组合方案.
1999(3):104-107,116.
摘要:在热泵除湿与热风干制试验台上,采用了二次正交旋转回归方法,对金针菇进行了干制试验研究。探讨了平均风速、热泵除湿与热风调换时物料含水率、热风温度对脱水速率、能耗和干制品的复水比的影响规律,提出了最成干制工艺参数。
1999(3):108-111.
摘要:合成了配合物Cu(ibtmb)2X2和Cu(ibtmb)X2[Cl和Br,ibtmb=2-(异丁硫甲基)苯并咪唑],并用元素分析、摩尔电导、IR、UV/Vis谱以及电化学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水溶液中E^0Cu(Ⅱ)/Cu(Ⅰ)相比,所研究配合物均具有异常高的氧还电势,类似于对蓝铜蛋白所获得的结果。
1999(3):112-116.
摘要:证明并给出一种构造可以对角化矩阵的相似逆变换矩阵的新方法.
1999(3):117-122.
摘要:乙醇酸氧化酶是植物光呼吸代谢的关键酶,近年有关该酶的分子结构、酶蛋白翻译后的转运与组装和该酶基因的表达与调控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该文将就这些方面作综述。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