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25(1):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1
摘要:利用粳稻台中65及其F1花粉不育近等基因系和它们的F1作研究材料,对这些遗传背景基本相同但具有不同F1花粉不育基因座位材料进行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及花药开裂性的研究.结果为:亲本与杂种在离体条件下的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无显著差异,杂种F1花粉部分败育并未导致花粉愈伤组织诱导率下降,表明F1花粉不育基因与花粉愈伤组织诱导能力性状无直接联系;但亲本与杂种间的花药裂药性却存在显著差异,并随着花粉败育率的提高花药开裂率下降,表明F1花粉不育基因与花药开裂性状有关.
2004, 25(1):5-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2
摘要:选用穗数型常规水稻粤香占和大穗型杂交水稻粤杂122进行强化栽培(SRI)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插植规格增大,粤香占和粤杂122都表现出生育期延迟,个体分蘖数、成穗率、每穗总粒数和千粒质量也相应增加的特点.2个品种各生育期群体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有效穗都随着插植规格增大而减少,但品种间存在明显差异.
2004, 25(1):9-1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3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以汕优63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两优培九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至中肥处理达最大,高肥处理则显著下降;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营养品质、加工品质、蒸煮食味品质的提高,而高肥对整精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主要品质性状均不利.产量和品质在品种间均存在显著差异,4个氮肥处理水平下,两优培九的产量均高于汕优63,品质优于汕优63.
2004, 25(1):14-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4
摘要:通过甘蔗心叶的组织培养,研究了11个甘蔗基因型的愈伤组织的10个生化性状的差异,把这些生化性状与甘蔗在大田种植条件下的田间锤度、蔗茎产量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愈伤组织干物质含量、还原糖含量、蔗糖含量、总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中性转化酶活性、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硝酸还原酶活性在不同基因型问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愈伤组织的干物质含量与产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还原糖含量、酸性转化酶活性和多酚氧化酶活性与田间锤度都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004, 25(1):18-2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5
摘要:利用根箱栽培模拟果园生草栽培,以柑橘Citrus sinensis(L)Osbeck.cv.Luogangcheng和柱花草Stylosanthes gracilis H.B.K.cv.Graham来研究生草刈割、AM真菌和施磷在减轻养分竞争上的作用.结果表明,3种措施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柱花草对柑橘生长的抑制效应,增加了柑橘的株高、叶片数和干质量;柱花草刈割的作用最明显,导致柱花草的根冠比急剧降低,表明刈割可能是通过抑制根系生长来减轻养分竞争.
2004, 25(1):2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6
摘要:利用造纸黑液木质素对尿素进行包膜处理,制成3种不同包膜厚度的缓释尿素(LCU),通过土壤淋溶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木质素包膜尿素氮素释放规律和生物利用效果,结果表明:木质素也膜尿素具有不同程度的缓释性能,木质素包膜尿素中氮素累积溶出速率比普通尿素低12%;施用木质素包膜尿素的玉米生物量均大于普通尿素,尿素氮素利用率平均提高了7.8%.木质素对尿素氮转化影响除了物理控释作用外、其降解产物还具有一定的硝化抑制作用,能减少氮素的淋失和对环境的污染.
2004, 25(1):25-2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7
摘要:研究了以V(锯末)∶V(蛭石)∶V(煤灰)=6∶2∶2为基质培育番茄幼苗时,基质中氮磷钾施用量与幼苗生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氮、磷和氮磷互作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大,在试验范围内,幼苗生长随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直线关系,幼苗各指标在尿素2 4kg·m-3,过磷酸钙29 5kg·m-3时达最大值.氮磷互作对幼苗生长也有促进效应,但磷对幼苗生长的效应取决于氮的水平.低氮时,幼苗生长随磷施用量的增加而减弱;高氮时,磷对幼苗生长则有促进作用.钾对幼苗的生长没有影响,所有偏回归系数均不显著.因此,在以该基质培育番茄苗时,可用氮磷复合肥液替代完全营养液.
2004, 25(1):29-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8
摘要:将营养型土壤改良剂施入3种不同理化性状酸性土壤进行恒温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结果表明,土样1(高肥力粘壤土)施入改良剂0~8 0g·kg-1时,有效磷含量有增加的趋势,以施入改良剂8 0g·kg-1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最高;但施入12 0~20 0g·kg-1时,有效磷含量又开始下降.土样2(中等肥力粉壤土)和土样3(低肥力粘壤土)在改良剂施入量0~12 0g·kg-1时,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量随改良剂施入量的增加而增加.盆栽试验结果显示,改良剂施入不同理化性状的土壤后,活化了土壤中的磷,促进了玉米对磷的吸收,提高了磷肥的利用.
2004, 25(1):33-3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09
摘要:以国内早期引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福建乡土树种马尾松Pinus mnssoniana为对照,对从美国种子园引种的21个火炬松Pinus taeda家系及国内早期引种种子园采种的4个火炬松家系进行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火炬松在福建省的总体生长表现优于对照湿地松和福建乡土树种马尾松,树高、胸径、材积等性状在家系间差异显著,且受中等以上遗传力所控制,遗传变异系数多在4.5%以上.火炬松生长性状5年生生长量的家系方差、地点方差和基因型与地点互作方差均达显著水平.通过对生产力指数和回归系数进行二维散点图聚类分析,最终确定25、19、18号家系为速生平均稳定家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可在造林区普遍推广;20、17、23、24、22、16号家系为速生不稳定家系.特别适应于优良环境。
2004, 25(1):37-3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0
摘要:比较了2种不同的防治措施对黄瓜烟粉虱种群雌蜂的防治效果.防治措施包括释放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sp.和喷施2种化学农药.结果发现在相同放蜂密度(3头/株)下,放蜂2次和放蜂1次,3周后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11 76和16 46,干扰作用指数分别为0 4242和0 5938,寄生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分别达到50 40%和33 88%.喷施高效大功臣和高效氯氰菊酯(均为1000×,1次)3周后,烟粉虱种群增长趋势指数分别为6 04和15 66,干扰作用指数分别为0 2179和0 5649.4种处理的防治效果依次为放蜂2次>喷施高效大功臣>放蜂1次>喷施高效氯氰菊酯.
2004, 25(1):40-4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1
摘要:研究了黄瓜大田内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烟粉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吡虫啉和扑虱灵均是防治烟粉虱较好的杀虫剂,其中以吡虫啉效果最佳,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0472,表明吡虫啉施用区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只相当于对照区的4.72%,其次为阿维菌素和扑虱灵,其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分别为0.1019和0.1551.由于烟粉虱对乐果等有机磷杀虫剂具有较强的抗性以及乐果对天敌的杀伤,乐果施用区内烟粉虱出现大量发生和猖獗危害现象,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达到1.0762,即烟粉虱种群数量为对照区的1.0762倍,因此应该停止使用这类杀虫剂来防治烟粉虱.
2004, 25(1):44-47.
摘要:研究了过氧化氢对甲胺磷、毒死蜱及久效磷等3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性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过氧化氢对有机磷农药有明显降解作用,平均比不加过氧化氢的处理降解率提高了5~13倍.紫外光照下,H2O2降解农药比普通光下的降解率提高3~9倍,比无光照处理提高10~20倍.初始pH4~6时,有机磷农药降解率最低,提高酸性或碱性都使农药降解率提高,且碱性比酸性条件更有利于农药的降解.通O2条件对H2O2光催化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效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农药的降解率都随反应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随H2O2初始浓度增大而提高;随农药浓度增加而降低,而降解量则随其初始浓度增加而增加.
2004, 25(1):48-5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3
摘要:利用配对设计方法,田间自然鉴定及室内离体叶圆片接种鉴定,系统地研究了8个欧亚种葡萄品种(系)及1个欧山杂种对葡萄霜霉病及黑痘病的抗性,同时对其中的7个欧亚种葡萄品种对两病的抗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系)对霜霉病与黑痘病的抗性存在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由此可以推断,控制两病的微效多基因不是同一基因组或它们是连锁强度不大的2个基因组,即抗霜霉病的品种不太抗黑痘病,抗黑疸病的品种不太抗霜霉病,同一品种对两病的抗性表现交错现象
2004, 25(1):52-5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4
摘要:经药剂筛选、盆栽药效比较试验和小区药效表证,结果表明:2,4-D钠盐、2,4-D丁酯2种苯氧羧酸类除草剂防除恶性杂草薇甘菊是较理想的药剂,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生长和危害;施药部位以植株的中部和上部效果最好;在其药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能够提高杀灭薇甘菊活性:不同生长阶段的薇甘菊对苯氧羧酸类除草剂的敏感性有明显差异,以幼苗期至生长盛期防效最高,开花后耐药性明显提高;2甲4氯防除薇甘菊达不到防治上要求。
2004, 25(1):56-5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5
摘要:分析了葛藤节肢动物种类组成以及主要植食性昆虫种类豆突眼长蝽Chauliops fallax、筛豆龟蝽Megacopta crabraria记、龟蝽类Megacopta spp.和Aponsila spp.、叶甲类和叶蝉类的种群数量动态,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15目87科212种,其中植食性节肢动物43科138种,非植食性节肢动物44科74种.主要植食性节肢动物种类的种群水平表现出上半年高于下半年的特点,叶蝉类和豆突眼长蝽的数量水平在5个种类中相对较高,是葛藤天敌调查研究的重点种类.
2004, 25(1):59-6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6
摘要:对常年用人工或除草剂除草的茶园(单一园)和在地面种植长耳节草Hedyotisuncinella的茶园(复合园)的昆虫类群进行了调查,并对昆虫类群结构和类群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单一园调查到11目62种370头个体昆虫,而复合园有11目75种337头个体昆虫.复合园昆虫类群丰富度值为3 8035±0 2682,高于单一园值3 3318±0 2481;复合园Shannon Weiner多样性指数(3 1064±0 1392)显著地高于单一园相应值(2 6077±0 1941);复合园昆虫类群均匀性指数比单一园的高,而类群优势集中性指数比单一园的低.
2004, 25(1):62-6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7
摘要:对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林的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虫口密度随板栗林龄的递增而逐渐上升.间种了农作物的板栗林的栗瘿蜂虫口密度较低.在任何虫口密度下,栗瘿蜂在林间均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其聚集度随着种群密度的升高而增大.栗瘿蜂虫口密度在单株树树冠的东南西北4个方向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在内外层或上下层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双对角线、单对角线、平行线和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均可作为栗瘿蜂虫口数量的调查方法.采用Iwao方法求出了最适抽样数和列出了序贯抽样表.
2004, 25(1):66-6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8
摘要:对基因组RFLP缩减杂交技术进行了改良,即用连接成大分子的Driver DNA与Tester DNA杂交、再利用PCR纯化试剂盒对大片段DNA回收率低的原理去除大部分Driver DNA以及与之杂交的非特异性Tester DNA片段.经过PCR扩增和克隆,获得多态性片段,可快速获得在亲本间有差异的分子标记.用该技术对水稻野败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和正常细胞质DNA进行RFLP缩减杂交,获得了2个在不育系细胞质DNA与保持系细胞质DNA间的差异片段。
徐春香 B.PANIS H.STROSSE R.SWENNEN 李华平 肖火根 范怀忠
2004, 25(1):70-7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19
摘要:分别以3个香蕉品种的多芽体茎尖和5个香蕉品种的未成熟雄花为外植体,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结果分别从2个基因组类型为AAA的品种的多芽体茎尖和未成熟雄花获得了胚性愈伤组织,而未能从基因组类型为AAB或ABB的香蕉品种中获得胚性愈伤组织.胚性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受基因组类型、品种和培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上述4个品种的胚性愈伤组织为起始材料成功建立了胚性细胞悬浮系,不同香蕉品种,从其胚性愈伤组织建立胚性细胞悬浮系的难易程度有所不同.
2004, 25(1):74-7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0
摘要:通过测定超声处理前后发酵液中核酸、蛋白质及1,6-二磷酸果糖(FDP)浓度的变化,研究了功率超声及有机溶剂对酵母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超声作用时间的增加,功率为600、500、400W的处理都使胞内核酸、蛋白质及FDP的渗出浓度逐渐提高,其中,600W超声的作用最为明显.超声处理后,细胞的存活率都逐渐减小,即细胞的破碎程度增大.其中,随着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600W的超声使细胞存活率下降最快.500W超声次之,400W超声使细胞的存活率下降最慢.有机溶剂中,甲苯和氯仿对胞内物质的渗出率影响非常大.但甲苯和氯仿对细胞的损伤非常严重.乙醚对细胞的存活率影响不大.
2004, 25(1):77-7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1
摘要:鹅凰嶂自然保护区有珍稀濒危植物20科27属18种.分析了这些植物的分布状况、分布在此区的可能原因和资源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保育对策和建议
2004, 25(1):80-8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2
摘要:调查、研究了地处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之间过渡地带的石门台自然保护区森林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群落多样性.共采获土壤无脊椎动物20045头,分别隶属于3门9纲25目89科(包括小蚓类、螺类和蜱螨类等).其中,蜱螨目占捕获总量的66.0%,弹尾目(主要为等节跳科、长角跳科、棘跳科和疣跳科)占捕获总量的13.7%、为该保护区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优势类群;缨翅目(管蓟马科)和膜翅目(主要为蚁科)为该地区的常见类群,分别占捕获总量的6.8%和5.8%.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密度-类群指数比较2种不同林分的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的结果表明,石门台自然保护区天然常绿阔叶林的土壤无脊椎动物群落多样性远高于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人工林.
2004, 25(1):85-8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3
摘要:简述中国长颚步甲属分类研究概况,列出我国已知种类及分布,描述了产于云南西南部横断山区的该属种类一新种:瘦长颚步甲Stomis elongates Tian et Pan,sp.nov.
2004, 25(1):88-9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4
摘要:用中等毒力新城疫(ND)-Roakin株病毒作为抗原,与ND抗体配制不同比例的复合物,并在37℃感作不同的时间,分别配制复合物疫苗1和复合物疫苗2,用无特定病原菌(SPF)鸡进行免疫对比试验。试验鸡随机分为4组,饲养在隔离器中,除对照组外,试验1、2、3组分别在20日龄接种复合物疫苗1,复合物疫苗2和常规Roakin活疫苗。各组从免疫后第1周起至第7周,每周采血,用HI试验检测血清中ND抗体水平,70日龄时用北京株ND强毒进行攻毒试验,第1、2组在接种疫苗后,有个别鸡出现轻微喘气或羽毛蓬松的症状,2-3d后好转;第3组接种疫苗后,鸡群100%发病,呈典型ND症状,约1周后康复,无鸡只死亡;对照组的鸡群一直保持健康状态。第1、2、3组的抗体水平分别在免疫后的2、3、2周达到高峰,HI效价分别为1:2^9,1:2^8.5和1:2^10,在第7周分别下降为1:2^6.07,1:2^6.07和1:2^7,而对照组的HI效价一直在1:2^2左右。攻毒后,对照组死亡率为100%,第1、2、3组分别为13.3%,6.7%和6.7%。试验结果提示:用中等毒力的NDV和ND抗体配制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疫苗,可以大大减轻疫苗的毒副作用。在保持疫苗良好免疫原性的同时,提高了疫苗的安全性。
2004, 25(1):92-9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5
摘要:以O型口蹄疫病毒(FMDV)流行毒株为研究对象,通过RT-PCR扩增出VP1基因,克隆至表达载体pET-32a中,分析比较不同地区O型口蹄疫病毒VP1基因序列,为构建VP1重组基因工程苗奠定基础.经测序表明,目的基因VP1已以正确的阅读框架整合至表达质粒中,应用大肠杆菌BL21(DE3)为宿主菌,通过IPTG诱导方法,表达包含VP1基因产物的融合蛋白,经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分析,表明表达蛋白表达量高,反应原性良好.
2004, 25(1):96-9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6
摘要:以伪狂犬病毒为模式病毒,按照仔猪体质量分别将100、10、1μg/kg CpG序列同猪伪狂犬疫苗联合免疫接种仔猪,检测仔猪的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CpG序列均能显著提高仔猪的特异性抗体滴度、白细胞介素(IL)-2诱生活性以及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证明CpG序列能显著增强仔猪对常规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
2004, 25(1):99-10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7
摘要:根据Genbank中大肠杆菌K-12外膜蛋白A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禽大肠杆菌O为O2、O78及它们的融合株O2.78(Chl^rNor^r)中分别扩增得到外膜蛋白A基因(ompA),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发现3个菌株的ompA均由2276nt组成,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只有一个大的开放性阅读框(ORF),长1041bp,编码由346个氨基酸组成的前外膜蛋白A(pro-OmpA),前2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信号肽,成熟的OmpA由32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相对分子质量为37000.其氨基酸序列也完全相同.从基因水平上证明了禽大肠杆菌O2和O78菌株存在相同的外膜蛋白A抗原。
2004, 25(1):103-10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8
摘要:从理论方面探讨了精密播种对机插质量的影响,采用外槽轮的播种原理和电磁振动相结合的排种理论,设计出一种新的毯状秧苗精密播种装置.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电磁振动式播种装置进行排种的合格率和均匀度比外槽轮式播种装置的高,排种稳定性好。以每平方厘米2~4粒为合格时,其合格率可达92.8%以上,能够满足水稻毯状秧苗精量播种的农艺要求,为提高机插质量打下基础.
2004, 25(1):107-10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29
摘要:分别以雅致放射毛霉Actinomucor elegans、五通桥毛霉Mucor wutungkiao和少孢根霉Rhizopusoligosporus.saito为菌种,研究菌种种类及菌种接种量、发酵时间对腐乳前发酵过程中异黄酮含量(质量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菌种的前发酵腐乳,其异黄酮含量变化有显著差异,少孢根霉前发酵腐乳异黄酮含量较五通桥毛霉和雅致放射毛霉分别高90%和133%.
2004, 25(1):110-1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30
摘要:就化工等行业中普遍存在的产品质量稳定而工序能力指数偏低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上述问题是由于工序产品的质量指标X在局部范围内不服从正态分布所导致,进而指出了现行的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方法在某些行业(如化工等行业)的不适用性.根据该研究结果,当产品质量指标X在服从上述非正态分布时,依据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在导致第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不大于0.27%的前提下,重新定义工序能力指数的计算公式即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2004, 25(1):112-1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32
摘要:通过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表征聚乙二醇(PEG)/蒙脱石复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PEG以单层或双层平卧于蒙脱石层间;PEG通过转换部分层间水进入蒙脱石层间通道内;大分子量的PEG与蒙脱石层间表面有更强的相互作用.
2004, 25(1):115-1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33
摘要: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比格犬(Beagle)脑垂体结节部实质中含有2类细胞,即含分泌颗粒的细胞和不含分泌颗粒的细胞.前者根据分泌颗粒的大小至少可以分为3种,其分泌颗粒直径分别约为310~605、155~388和124~202nm。
2004, 25(1):118-11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34
摘要:通过线粒体类质粒分析,表明华中农业大学发现的新雄性不育胞质WB带有S组特有的S1、S2类质粒,据此将WB确认为S组雄性不育胞质.
2004, 25(1):120-12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35
摘要:报道中国植物志51卷(堇菜科,1991)尚未记录的10种堇菜属植物,它们是光萼堇菜、Viola yunnanfuensis W.Becker.杜氏堇菜Viola duclouxii W.Becker.暗色堇菜Viola pulla W.Becker.卵萼堇菜Viola gan-chouenensis W.Becker、荠叶堇菜Viola dentariaefolia Boissieu、法氏堇菜Viola forgesii Boissieu、梅氏堇菜Viola mairei Leveille、矮堇菜Viola perpusilla Boissieu、条纹堇菜Viola striatella Boissieu以及矛叶堇菜Viola belophylla Boissieu。所有标本及文献均引自英国邱园及爱丁堡植物园。
2004, 25(1):122-123.
摘要:报道了海南岛5种新记录植物,包括紫果槭Acer cordatum Pax,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Tobl.)Rehd.、华南龙胆Gentiana loureirii(G.Don)Griseb.、假臭草Eupatorium catarium Veldk.以及假向日葵Tithonia diversifolia A.Gray.引用的标本全部存放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SC)。
2004, 25(1):124-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4.01.036
摘要:报道了广东省霉草科Triuridaceae 1种分布新记录——大柱霉草Sciaphila megastyla Fukuyama et Suzuki.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