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懋升 , 丁效华 , 张泽民 , 曾瑞珍 , 李文涛 , 张桂权
2006, 27(2):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1
摘要:利用4类粳型亲籼系与携带有2个恢复基因Rf3、Rf4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Xa4、xa5、xa13和Xa21的品系构建回交群体,应用与目标基因紧密连锁的以PCR为基础的分子标记进行辅助选择(MAS).在BC1F1选择到2个恢复基因和4个抗白叶枯病基因全杂合的植株19个.在BC1F2对19个当选株系进行MAS,共选择到28株至少含有4个纯合目标基因的单株,其中3个单株在6个目标基因座位上均带有纯合目标基因型.测交结果表明,选取的2个具6个纯合目标基因的单株对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有良好的恢复力.
2006, 27(2):5-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2
摘要:在田间强化栽培条件下,对常规水稻粤新占和杂交水稻天优372整个生育期的根系活力、植株含氮量以及生育后期的灌浆速率和叶绿素含量变化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强化栽培明显提高了植株的根系活力和灌浆速率;提高生育后期植株的含氮量及成熟期叶绿素含量,延缓生育后期叶片衰老,从而提高了结实率和产量.
2006, 27(2):8-1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3
摘要:以墨兰Cym bidium sinense3个花叶线艺兰品种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为材料,分析了叶片色斑区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对其解剖结构和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并同叶片正常绿色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线艺兰叶斑的形成与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有直接的关系,叶片绿色区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1.680、1.279和1.584 mg.g-1,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185、0.159和0.195 mg.g-1,绿色区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分别为0.110、0.124和0.123;而在叶片黄色区,金嘴、阳明锦和大石门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为0.693、0.465和0.540 mg.g-1,类胡萝卜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145、0.136和0.164 mg.g-1,类胡萝卜素与叶绿素质量分数的比值分别为0.209、0.292和0.304.即黄色区类胡萝卜素相对质量分数较高.绿色区和黄色区的叶绿素a与b比值变化不大,但在3个品种中都以绿色区稍高.在叶片绿色部分的细胞中,可以明显看到较多的叶绿体,叶绿体中基粒较发达,类囊体膜垛叠较紧密,有较多较大的淀粉粒;而在叶片黄斑部分的细胞中,基本上看不到完整叶绿体,淀粉粒逐渐消失,基质中存在很多嗜锇滴.
2006, 27(2):13-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4
摘要:以‘糯米糍’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空中压条苗为试材,利用根箱栽培研究了周年内3株荔枝幼树根系形态、动态生长以及与地上部枝梢生长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荔枝不同类型的根在形态上差异较大,侧根粗壮发达,生长周期长,可持续生长8~10周;须根纤细茂密,寿命只有2~3周.2株苗的根系周年内有2次大的生长峰和2次小的生长峰,根梢生长表现为交替生长.1株苗在周年内只有1次大的生长峰和4次小的生长峰,根梢生长表现为同步生长.3株幼树根梢比值均在1.0左右,表明地上和地下部等量生长.根系生长峰的出现主要表现为新根数量的增加而非原有根系的延长生长.
2006, 27(2):17-1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5
摘要:对上海市浦东农业区蔬菜样品进行硝酸盐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蔬菜硝酸盐含量高低依次为叶菜类、瓜类、豆类、茄果类,大棚蔬菜硝酸盐含量明显高于大田.对蔬菜硝酸盐含量评价结果表明:大棚部分叶菜类蔬菜硝酸盐污染严重;杭白菜、空心菜、毛菜、苋菜与青菜已达三级污染水平,其中毛菜三级污染指数达1.28.蔬菜亚硝酸盐含量大小为叶菜类〉豆类〉茄果类〉瓜类,其中生菜、毛菜、扁豆、空心菜和苋菜超标,占样品总数的13.9%.
2006, 27(2):20-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6
摘要:参考帕默尔(Pahner)旱度模式中土壤水分平衡概念,提出以逐日气温和降水资料,逐日滚动模拟土壤有效水分,并以下层土壤有效含水量构建干旱强度动态指数(DDI).借助GIS技术和包括经度、纬度、海拔、坡度、坡向5个环境因子的地理订正模型,对离散DDI资料进行1km空间分辨率的精细化反演,能够清晰刻画地形、地貌对干旱程度空间分布的影响.结合土地利用信息,开发业务系统,实现对广东干旱发生、发展及其强度、范围的实时动态监测和评估,为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地点开展人工增雨作业提供指挥决策依据,并对作业效果进行定量评估.
2006, 27(2):25-2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7
摘要:测定了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交配前后的雌雄虫对荔枝果肉、荔枝果皮的水蒸气提取物、荔枝嫩梢和龙眼嫩梢的正已烷提取物的触角电生理活性.结果表明,荔枝蒂蛀虫的触角电生理活性随提取物种类不同和该虫的交配前后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交配前的荔枝蒂蛀虫对各提取物的反应差异不显著,而交配后荔枝皮提取物对雌虫的活性最大;荔枝皮和嫩梢的提取物体积混合比不同,触角的电生理活性也不同,以荔枝皮和荔枝嫩梢的提取物按体积比4:2混合后活性最大;在不同时间段,触角电生理活性变化明显,在23时到凌晨1时之间呈现高峰期.
2006, 27(2):28-3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8
摘要:通过性引诱剂诱集桔小实蝇雄成虫,应用地理统计学的方法分析研究了桔小实蝇雄成虫空间变异规律,建立了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的间隔距离和半方差值之间的球型模型和指数模型.结果表明,番石榴园中桔小实蝇东西方向上的球型模型显示其变程范围是292.0~920.2m,平均为475.4m,指数模型显示其变程范围是447.6~1567.8m,平均变程是1235.2m;而南北方向上,球型模型的变异曲线除7月18日和7月30日外均表现为块金分布形式,7月18日和7月30日模型显示变程分别为594.6和583.2m,平均为588.9m;指数模型结果显示,只有7月14日呈块金分布,18、22、26、30日的变程范围分别为2514.6、770.4、1496.4、1875.6m,平均为1664.3m.
2006, 27(2):32-3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09
摘要:从田间感病的椰心叶甲虫尸上分离所得病原菌,经逐步筛选获得最优的绿僵菌M etarhizium anisopliaeBM a-9菌株.其菌落生长率为6.14 mm/d,平均产分生孢子量3.91×109mL-1,孢子萌发率87.32%.1×106mL-1孢子悬浮液处理椰心叶甲时,对3龄幼虫具很强感染力,第3 d平均感染率61%,第8 d平均死亡率97%.
2006, 27(2):35-3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0
摘要:通过建立十字花科蔬菜间作甜玉米、黑光灯诱虫育蜂笼这2种田间保护增殖措施,探讨了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拟澳洲赤眼蜂T.confusum以及卷蛾分索赤眼蜂Trichogranunatoidea baarae对小菜蛾Plutella xylonella种群数量控制的作用.结果表明:十字花科蔬菜地间作甜玉米使得玉米螟赤眼蜂对小菜蛾卵寄生率有明显的提高,为4.62%~11.47%;黑光灯诱虫育蜂笼的设立对田间小菜蛾卵寄生蜂的种群数量起到了良好的增殖作用,自2002年4月初到6月底,诱集小菜蛾产卵127300粒,培育卷蛾分索赤眼蜂10万多头.在育蜂笼设立初期,笼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为87.34%,距笼5m之外其寄生率急剧下降,其有效扩散范围不超过20m.2个月后的调查表明,赤眼蜂可逐步扩散到离育蜂笼30m处,各调查点之间寄生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在距笼25m范围内,小菜蛾卵的寄生率维持在50%以上,有效地抑制了小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
2006, 27(2):38-3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48
摘要:
2006, 27(2):39-4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1
摘要:对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突变型)和未经筛选的原品种(原始型)的愈伤组织经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粗毒素处理后24 h内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突变型的PAL、POD和PPO比活性以及木质素含量均明显高于原始型;8 h时,PAL、POD、PPO比活性和木质素含量(D280 nm)在突变型和原始型中分别为5.493 1,0.022 0、24.896 6、2.924 2 U.mg-1.m in-1和2.716 5、0.009 9、18.838 7、1.732 1;上述3种酶活性在突变型中出现波峰的时间一般在8 h,早于原始型的12 h或更迟.由此说明离体筛选的水稻抗纹枯病突变体的抗病机制与一般抗性品种类似.
2006, 27(2):45-47,6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3
摘要:对冬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schl.)f.sp.benincasae与节瓜枯萎病菌F.oxysporum(schl.)f.sp.chichqua在形态、致病力、致病速度、毒素分泌量、寄主范围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者的形态基本相似,但在致病力、致病速度、毒素分泌量、寄主范围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从而推断冬瓜枯萎病菌与节瓜枯萎病菌可能不是同一病原物.
2006, 27(2):53-5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5
摘要:以异氰酸酯、聚乙烯醇、丙三醇等为壁材,利用聚合方法制备了印楝油微胶囊.探讨了反应条件对制备印楝油微胶囊的影响,并利用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试验条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分别为15%的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溶液、20%甲苯-2,4-二异氰酸酯(toluene-2,4-diiso-cyanate,TDI)、65%印楝油(neemoil)混合为最佳配比,此时具有73.29%的包埋率.以黄曲条跳甲Phyllotreta striolata成虫作试虫的生物活性测试显示,与直接使用印楝油相比,在一定时间里,微胶囊化后的印楝油更能减少黄曲条跳甲成虫的落虫量、产卵量和成虫的取食面积.其中,对成虫落虫量和产卵量的减少可持续4d,对成虫取食面积的减少可至少持续6d、微胶囊有效地保持了生物活性,延长了药效作用时间,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2006, 27(2):56-6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7
摘要: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国产萝蘑科牛奶菜族11属28种植物叶表皮的外表面和内表面形态特征.该族植物叶片上表皮细胞通常呈多边形,垂周壁平直或近平直;角质层有条纹状、乳突状、粗条状和脊状皱褶等结构;气孔器有平列型和环列型2种类型:眼树莲属孤如矗地、球兰属Hoya和扇叶藤属Micholitzia具有环列型气孔器,其他属均为平列型.结合形态学、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资料,提出牛奶菜族的气孔器可能是从平列型向环列型进化的.
2006, 27(2):65-6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8
摘要: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采用样方法,调查了广东梅州明山煤矿废弃地的植被和植物区系.结果表明:该地自然定居植物共64种,隶属于30科59属.主要包括禾本科(10种)、菊科(7种)、豆科(5种).全部定居植物中,1~2年生草本植物29种,多年生草本植物13种,木本植物18种,藤本植物4种.风播种子和果实是废弃地上植物繁殖体的主要来源.废弃地植物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单种斑块和小群落,这些小群落组成、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总体水平偏低.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猪屎豆Crotalaris mucronata、艾蒿Artemisia argyi等可在煤矿废弃地上成功定居,并成为这些植被中的优势种,可作为废弃地植被恢复治理的优先选用物种.群落存在着由草丛向灌草丛、灌木林演替的趋势;随着废弃地植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群落中物种丰富度增大,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废弃地的坡向和坡度也是影响植物定居的重要因子.
2006, 27(2):70-7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19
摘要:基于南岭乳阳林区7200m^2样地的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群落内共有227种维管束植物,分属于76科138属.群落外貌主要由中高位芽植物决定.整个群落垂直结构可明显分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层间结构等层次.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1.9,均匀度为0.37,生态优势度为0.27,乔木层的这3项指数均高于其他层次,表明乔木层物种丰富,分布均匀.乳阳林区广东松林得以保存下来,主要与乳阳的特殊地形、地貌条件有关.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广东松,首先要保护其适宜的生境,可采取必要的人工抚育措施,保证广东松幼苗幼树的天然更新.
2006, 27(2):74-77,10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0
摘要: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群落内,通过典型样地调查(调查面积共7200m^2),以不同林层作为一维资源位,以个体多度作为计测指标,计测了广东松群落中10个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值.结果显示,在考虑资源利用率和不考虑资源利用率2种情况下,所得出的生态位宽度值不同,2种情况下优势种群排列顺序有很大差异.结合重要值分析结果,认为在考虑资源利用率情况下所计测的生态位宽度值更具有合理性.群落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值大部分较高,各优势种之间能相互适应与互补,整个群落处于稳定状态.广东松与其他优势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值较小,一方面与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有关,另一方面与在不考虑资源利用率情况下其生态位宽度值较小有关.
2006, 27(2):78-8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1
摘要:对南岭石坑尾广东松Pinus kwangtungensis林7200m^2的样地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广东松林的植物区系组成及其生态特征.结果显示,广东松林内含有维管束植物76科138属227种,以乔木为主要成分,其中双子叶植物占大多数.从植物属的地理分布来看,南岭广东松林种子植物可以划分为12个分布区类型和7个变型,包括世界分布、热带分布和温带及温带为主的分布3大类,其中以热带分布为主,兼有温带性质.广东松在主林层中占有明显优势,而在演替层中与大果马蹄荷Exbucklandia tonkinensis、长叶木姜Litsea elongata等耐阴阔叶树种相比较矮.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针叶树种广东松的外貌及其在分层频度中的分布与阔叶树种有明显差异,而阔叶树种青冈Cydobalanopsis glauca和长叶木姜非常类似,二者的高度、胸径、枝下高以及分层频度的株数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2006, 27(2):83-8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2
摘要:通过线路调查法对广州帽峰山森林公园进行了植物调查,在采集、鉴定标本和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的植物区系组成及特点.据统计,帽峰山森林公园有维管植物610种(含种下等级),隶属146科398属.樟科、桑科、山茶科、壳斗科、紫金牛科、芸香科、金缕梅科、冬青科等是该区系的主要表征科,构成了其各森林类型的主要树种组成.该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种子植物共有375属,划分为13个类型和12个变型,其中以热带一亚热带成分占明显的优势,占该地区种子植物属的80.21%,热带及温带区系成分均有相当的影响,各种区系成分互相渗透.通过对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区系的归属问题的讨论,认为帽峰山森林公园植物区系是中亚热带向南亚热带过渡的区系类型;是在华南台地上发育起来的,为华南植物区系组成部分,隶属于古热带植物区系.
2006, 27(2):88-9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3
摘要:依据对东莞林科园20个土壤剖面的调查取样,用电位法、碱解扩散法、氟化氨一盐酸浸提法、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法、重铬酸钾氧化-远红外加热法分别测定了土壤pH、速效N、速效P、速效K和有机质.在分析土壤养分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东莞林科园土壤划分为6种养分类型:类Ⅰ为低肥力土壤;类Ⅱ为中氮土壤;类Ⅲ为高氮低磷土壤;类Ⅳ为富有机质的缺氮缺磷土壤;类Ⅴ属富磷高氮土壤;类Ⅵ属富氮土壤.其中,前3类是林科园的主要土壤养分类型.所划分的养分类型能反映各网格单元的地形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式.
陈丽 , 谢青梅 , 李少璃 , 王敬师 , 马静云 , 毕英佐 , 曹永长
2006, 27(2):92-9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4
摘要:禽流感病毒(AIV)非结构蛋白NS1在病毒粒子中不存在,因此,可以通过检测NS1抗体来鉴别禽流感病毒感染鸡群和免疫鸡群.将ns1基因和T4噬菌体soc基因在大肠埃希氏菌中融合表达,融合蛋白可以作为鉴别禽流感免疫鸡群和感染鸡群的检测抗原.采用RT-PCR方法扩增禽流感病毒H9N2的ns1基因(654bp);将该片段克隆至pSOC质粒soc基因3’端,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pSOC-NS1,用该重组质粒转化EcoliB121(DE3)感受态细胞,以终浓度1mmol/mL的IPTG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pSOC-NS1融合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39000.Western-blot证实,表达产物与AIV H9N2病毒感染的小鼠血清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2006, 27(2):96-9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5
摘要:根据鸡缩胆囊素(choleystokinin,cck)-33基因的碱基序列及大肠杆菌高频密码子,设计了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偏爱的cck基因序列.将cck-33基因克隆至pRSETA质粒上,利用载体上的同尾酶构建cck基因四串联体并在大肠杆菌EcoliBL21中成功表达.将所表达的融合蛋白进行纯化后,以纯化的蛋白为免疫原制备油佐剂疫苗主动免疫胡须肉鸡.结果表明,CCK蛋白主动免疫肉鸡后,抗血清水平显著升高,P/N值远远大于2.
黄志君 , 钟仰进 , 邓小娟 , 贺湘仁 , 梁红 , 潘忠
2006, 27(2):100-10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6
摘要:通过整蚕(蛹)石蜡切片甲基绿-派罗宁和孚尔根染色的方法对变态期家蚕中肠、丝腺的形态结构进行显微观察.试验结果表明,家蚕中肠变态过程中肠腔内出现大量无定形细胞团块,这些细胞团块有2个来源,一是由肠壁再生细胞向内不断分生新的一簇簇细胞,这些成簇的细胞团逐渐与肠壁分离脱落进肠腔形成无定形团块;二是肠壁内折,形成内陷,内陷外围细胞又重新粘合生长成新的肠壁,被包在肠腔内的内陷细胞变成了无定形团块.蛹变态期,随着吐丝的进行,丝腺内部的丝物质逐渐排空,体积不断缩小,外膜褶皱逐渐增加,细胞内空泡不断增多,细胞核由分枝状逐渐变成束状,再浓缩成团状,最后发生溶解、消亡.
2006, 27(2):104-10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7
摘要:以家蚕原种为研究材料,探讨小蚕用人工饲料育及继代中,蚕生长发育、蚕卵蛋白质质量分数及SOD和CAT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32和芙蓉经过3代的选择,疏毛率分别从14.6%和9.4%提高到52.4%和53.8%,存活率从20.5%、19.2%提高到38.2%、32.0%;而湘晖、7532选择效果不明显.(2)人工饲料育的湘晖和7532的卵蛋白质质量分数都比桑叶育低;而932和芙蓉三代的卵蛋白质质量分数分别保持在52.50~55.00和41.50~52.50mg/g,与桑叶育基本保持不变.(3)蚕卵的SOD和CAT的活力与蚕品种和饲料有关,人工饲料育蚕卵的SOD和CAT活力比桑叶育高.
2006, 27(2):108-1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8
摘要:为了实现对屋顶隔热层生态环境相关参数的自动采集,设计了以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的多路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该系统可对多路信号循环采集,经过运算处理,相关数据可通过液晶显示和微型打印机输出,还可通过RS232串行方式将数据送到PC机进行统计分析,有效提高了数据采集工作的效率和稳定性.
2006, 27(2):111-1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29
摘要:为了解决服务器负载超重、网络拥塞等问题,需要在企业网软交换系统中引入组播技术.系统使用TCP/UDP协议传送控制流和数据流,并采用组播技术实现网络会议功能,编程基于Winsock1.1实现.测试结果表明用IP组播技术有效减少了带宽需求,降低了服务器负载.
2006, 27(2):115-1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30
摘要:提出了一种可减少计算量的求解广义半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的模拟退火算法,用示例展示新算法在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中的应用.
林小敏 , 孙彦伟 , 余业东 , 罗满林 , 林绍荣 , 贺东生
2006, 27(2):118-12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31
摘要: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全基因序列数据,设计了多对引物,采用RT-PCR的方法,分别对R株编码区和非编码区基因进行扩增,将各片段克隆至pMD18-T载体,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按顺序拼接各基因的序列,将结果序列与GenBank上各FMDV毒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和同源性分析.序列的比较和分析表明,R株编码区全长为6966个核苷酸,共编码2322个氨基酸;非编码区5’端内部核糖体结合位点(intemal ribosome entry site,IRES)长约450个核苷酸,3’非翻译区(untranslatable region,UTR)从TAA始至Poly(A)前长度为94个核苷酸,所测出Poly(A)尾长度为18个核苷酸.与GenBank世界流行毒株的序列比较,编码区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8%~90%,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88%~95%.
2006, 27(2):121-122,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32
摘要:报道了大戟科叶下珠属中国新分布种瑞氏叶下珠Phyllanthus rheedii Wight及香港的新逸生种纤梗叶下珠P.tenellus Roxb.和广东、海南的新逸生种锐尖叶下珠P.debilis Klein ex Willd.
2006, 27(2):123-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2.033
摘要:报道了越南2种植物分布新记录,包括夹竹桃科Apocynaceae的保亭鳝藤Anodendron howii Tsiang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的枝翅珠子木Phyllanthodendron dunniarmm Levl.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