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27(3):6-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2
摘要:用4个不育系与5个恢复系组成4×5不完全双列杂交进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宜香1A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0.376,II-32A一般配和力效应值为0.169,汕A一般配和力效应值为-0.208.对它们配和力效应值差异作显著性测验的结果是,宜香1A一般配合力极显著优于II-32A和汕A.对水稻不育系宜香1A的香味遗传研究表明,宜香1A的香味由1对隐性主基因控制,是一个选育香型杂交稻的理想不育系.
2006, 27(3):9-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3
摘要:应用近红外谷物分析仪对不同大豆种质材料的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低磷处理对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蛋白质与脂肪含量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而蛋白质含量与蛋脂总量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在高磷条件下,蛋脂总量超过63%的“双高”种质占14.09%;在低磷条件下,蛋脂总量超过63%的“双高”种质占15.45%,这些种质是今后选育“双高”新品种的重要亲本来源.
2006, 27(3):12-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4
摘要:根据深圳市4个荔枝丰产园制定了糯米糍荔枝叶片N、P、K、Ca、Mg、B、Zn 7个元素的标准值范围及其相应比值参比值等参数,运用充足范围法(标准值法)与修正诊断施肥综合法(M-DRIS)对深圳市2个低产园糯米糍N、P、K、Ca、Mg、B、Zn的丰缺状况进行了诊断.结果表明,与充足范围法相比,M-DRIS不但可以衡量养分相对平衡状况,还能够提供施肥次序和养分潜在缺乏的信息,为荔枝平衡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2006, 27(3):16-2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5
摘要:选取2003年1月1日-12月31日的土壤热状况实测数据,探讨了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各层次土壤温度、土壤热通量及与净辐射的关系.结果表明: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温度日变化振幅越来越小,40cm深度处土壤温度几乎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越接近地表,土壤温度月变化越剧烈;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深度处土壤温度与净辐射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P〈0.0001);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振幅明显小于表层,且日变化节律也延滞0.5-1.0h;表层土壤热通量对冠层净辐射的反馈延滞约2.5h,而5cm深度处土壤热通量则延滞3.5h,同时净辐射与表层土壤热通量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2006, 27(3):21-2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6
摘要:基于20个150 m×150 m的网格对东莞林科园进行土壤剖面取样,探讨其土壤水分的水平与垂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水分的水平分布规律是除自然含水量为显著差异(P=0.026 8)外,土壤容重(P=0.000 3×10-4)、最大持水量(P=0.003 0)、田间持水量(P=0.001 4)、毛管持水量(P=0.001 9)和总孔隙度(P=0.000 2×10-4)均为极显著差异;垂直分布规律是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异质性不显著(P=0.381 2),最大持水量(P=0.010 2)、田间持水量(P=0.018 2)、毛管持水量(P=0.082 2)和土壤总孔隙度(P=0.413 6)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但其中毛管持水量和土壤总孔隙度的差异不显著,土壤自然含水量表层0~20 cm的较小,土层20~40 cm的最小,土层40~60 cm的最大,且各层次之间的自然含水量的异质性不显著(P=0.755 8).对5个土壤水分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第一和第二主成分分别解释了68.56%、18.71%的变异,即土壤水分特征主要由最大持水量、田间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总孔隙度决定的.
2006, 27(3):26-2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7
摘要:室内测定了生物源杀虫剂多杀菌素对红火蚁的触杀及胃毒毒力,并根据红火蚁的取食生理学,设计出联杯法测定毒饵的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工蚁的触杀LC50为3.44 mg/L,显著高于对照药剂氟虫腈的LC50值0.76 mg/L;而胃毒LC50为4.22 mg/kg,显著低于氟虫腈的LC50值6.19 mg/kg.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多杀菌素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传导毒力随供药工蚁取食毒饵的活性成分含量上升而增高;当毒饵活性成分为53.64 mg/kg时,处理后8 d受药试蚁死亡率达(64.70±2.37)%.本研究结果显示,多杀菌素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低触杀毒力,适合用于制备红火蚁毒饵的杀虫活性成分,其传导毒杀活性能用联杯法进行测定.
2006, 27(3):30-3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8
摘要:几种昆虫生长调节剂(IGR s)及生物药剂对松毛虫赤眼蜂Ttichogramma dendrolim i、荔枝蝽卵跳小蜂Ooencyrtuscorbetti、蜜蜂Apis m ellifera以及龙眼雌花等的安全性测定结果表明,米满、卡死克、抑太保的安全性优于苦参碱、阿维苏、阿维.鱼酮、新星-I等几种生物药剂.以米满最为理想,其200、100 mg.L-1药后12 h,松毛虫赤眼蜂成虫存活率达68.29%和74.74%,与对照(77.72%)差异不显著,且对成蜂生殖力没有影响;药后24 h,荔枝蝽卵跳小蜂成虫存活率达90%以上,蜜蜂成虫存活率达98.30%;药后7 d,龙眼雌花枯萎率为23.93%,而对照为18.23%,差异不显著.
2006, 27(3):35-3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09
摘要:在温度25℃、光照16h的人工气候箱里研究了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在凤仙花和天竺葵叶片上对西花蓟马1龄若虫的功能反应,以及胡瓜钝绥螨雌成螨在凤仙花叶片上的数值反应.结果表明,胡瓜钝绥螨对西花蓟马的功能反应和数值反应均为HolingⅡ型.在凤仙花和天竺葵上胡瓜钝绥螨的攻击效率分别为1.1947和1.0447,处理时间分别为0.0575和0.1264d,数值反应方程为Na=0.2755N/(1+0.1831N).
2006, 27(3):39-4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0
摘要:通过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组建了垫囊绿绵蜡蚧Chloropuicinaria psidii Mask.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了其在荔枝上自然种群动态发生趋势,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垫囊绿绵蜡蚧的种群趋势指数为3.40;捕食性天敌对该蚧壳虫的种群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排除作用控制指数(EIPC)为2.414,“其他”类因子的EIPC为7.668,说明“其他”类因子是影响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重要因子.
2006, 27(3):42-4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1
摘要:报道了新近发现于越南的黑翅毒蛾Himala nigripennis Kishida,2000为中国新记录,标本采自中越交界的我国广西上思县垌中林场.该种以黑色的翅面极易与其他种区分,并对中国已知的种编制了检索表.
2006, 27(3):44-4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2
摘要:研制了阿维菌素微乳剂和水乳剂配方,并在室内和田间测定了阿维菌素不同剂型对小菜蛾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微乳剂和水乳剂的表面张力、渗透时间、润湿时间等测定值均优于乳油,微乳剂是其中表现最稳定的水性化剂型.毒力测定表明阿维菌素与杀虫双复配剂的增效比值最高.当对照剂型乳油LC50设为1时,其毒力比值达3.24.田间施药后,阿维菌素和杀虫双复配剂对小菜蛾的防效最好,药后7d防效达89.12%,均明显高于阿维菌素单剂,3个单剂处理间差异显著.
2006, 27(3):48-5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3
摘要: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了几种鱼藤Derris根不同生长期和非洲山毛豆Tephrosia vogelii紫花品种叶片和茎杆不同地域鱼藤酮的含量(质量分数ω,下同).结果表明,毛鱼藤D.elliptica、马来鱼藤D.malaccensis、白花鱼藤D.以borubra和边荚鱼藤D.marginata根的鱼藤酮含量都是4月份最高,ω分别为1.44%、0.50%、3.13%、1.89%,只有粉叶鱼藤D.glauca根的鱼藤酮含量11月份最高,ω为0.76%;白花鱼藤在这5个品种中含量最高,4月份达到3.13%;栽种于深圳宝安的非洲山毛豆紫花品种的鱼藤酮含量较广东陆丰、和平、广州和广西南宁的高,叶中为0.43%,茎中为0.25%.对植物中鱼藤酮随品种、生长期和地域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为鱼藤酮资源植物的合理采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2006, 27(3):51-5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4
摘要:利用摇瓶培养试验研究了刺糖多孢菌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的分批培养过程中生物量、培养液pH、葡萄糖消长、多杀菌素含量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利用MATLAB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出了细胞生长动力学模型、基质消耗动力学模型和产物生成动力学模型,得到了细胞生长量、残糖量、多杀菌素产量在发酵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34、0.99266和0.98635.拟合曲线95%置信度区间分析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刺糖多孢菌分批发酵的过程.
唐倩菲 , 杨媚 , 周而勋 , 敖世恩 , 姜子德 , 陈厚彬
2006, 27(3):55-5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5
摘要:对人工接种香蕉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后香蕉体内总酚及阿魏酸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的和对照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香蕉本身就是一类多酚植物,香蕉体内酚类物质含量随植株生长而增加的缘故.然而,接种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的香蕉体内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例如,接种WG5菌株28d后粉蕉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分别为546和74.8μg/mL,而对照的相应品种在同一时间的总酚和阿魏酸含量分别为184和68.6μg/mL,表明罹病香蕉体内高水平的酚类物质含量与香蕉枯萎病菌的侵染有关.
2006, 27(3):58-6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6
摘要:对广东省新近发现的一种银海枣叶部病害进行了病原鉴定,该病病原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Keissl.以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对该病害进行化学防治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参试的11种杀菌剂中,叶斑净和世高的防治效果最好,对病斑扩展的抑制率分别达52.82%和33.62%.
2006, 27(3):61-6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7
摘要:从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出11株微生物菌株,其中菌株Bmp5表现出较高的溶磷活力.对比研究发现,Bmp5对磷酸钙、磷酸铁、卵磷脂的溶解能力明显高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 As1.867,对磷酸氢钙的溶磷量是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 As1.223的2.17倍.培养条件优化试验表明,Bmp5的适宜pH范围为5.5~8.0,最适碳源为草酸铵、甘油,最适氮源为草酸铵,最佳培养温度为35℃.金属离子Fe^3+、Ca^2+、Mn^2+、Zn^2+对Bmp5解磷能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Cu^2+、Ni^2+则抑制其解磷.经鉴定,Bmp5为蜡状芽孢杆菌B.cereus.
2006, 27(3):66-6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8
摘要:对皂角Gleditsia sinensis的一年生实生苗进行盆栽控水干旱处理,并测定皂角的各个生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的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现先降后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苗木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相对电导率随干旱胁迫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干旱胁迫下,POD活性与CAT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与脯氨酸含量的关系密切.在轻度干旱胁迫下,皂角表现出一定的抗旱性,可能与POD、CAT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有关.
2006, 27(3):70-7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19
摘要: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兰科药用植物金线莲Anoectochilus formosanus Hayata原生质体的分离进行了试验探讨.结果表明,从金线莲叶片组织分离原生质体的效率很高,以含有ω=1%的Macerozyme R-10和ω=2%的Cellurase ONOZUKA R-10的酶解溶液进行5-6h的处理,可以从1g鲜质量的嫩叶材料得到820万个以上的原生质体.
2006, 27(3):73-7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0
摘要:采用乙二醛为交联剂、乙二醇为助剂处理大青杨木材.结果表明,处理材尺寸稳定性和部分力学性能显著提高,当交联处理条件为妒(乙二醛):15%,n(乙二醇):n(乙二醛):1:8时,处理材的抗胀(缩)率(ASE)达68.8%,阻湿率(MEE)达41%,顺纹抗压强度提高17.5%,抗弯弹性模量(MOE)提高31.5%,硬度提高50%以上,可以拓宽大青杨的使用范围.
王修启 , 代发文 , 张常明 , 谭会泽 , 邹仕庚 , 冯定远
2006, 27(3):76-8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1
摘要:选用遗传背景相同的1日龄雄性Arbor Acre(AA)和雄性岭南黄肉雏鸡各120羽,相同日粮饲养60d后,选取接近平均体质量的从鸡和岭南黄肉鸡各12只进行屠宰测定,并进行胸肌组织学和胸肌及腿肌的肉质性状比较.结果表明:①岭南黄肉鸡胸肌率显著低于AA鸡,其余屠宰性状两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②岭南黄肉鸡的色度和嫩度均优于AA肉鸡,其中2个品种间胸肌肉色差异和腿肌剪切力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③岭南黄肉鸡的胸肌肌纤维直径小于AA肉鸡,其胸肌肌纤维密度大于从肉鸡,且两者都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④2个品种的肉鸡胸肌肌纤维直径均与其肌纤维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岭南黄鸡胸肌肌纤维直径与剪切力和胸肌pH34h呈显著正相关(P〈0.05).
2006, 27(3):80-8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2
摘要:在2006年召开的广东省第25次和第26次农作物品种审定会议上,华南农业大学共有10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表1).其中由华南农业大学主持选育的新品种有6个、参与选育的新品种有4个;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中水稻品种有8个,果树新品种有2个.
2006, 27(3):81-8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3
摘要:为了研究植物源性乳酸菌对断奶仔猪生产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取35日龄左右、断奶后平均个体质量为(7.48±0.23)kg的大长二元杂阉公猪165头,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1头,试验期28 d,分别饲喂基础日粮(I组)、基础日粮 金霉素300 mg.kg-1(II组)、基础日粮 乳酸菌10 mL.头-1.d-1(III组)、基础日粮 乳酸菌30 mL.头-1.d-1(IV组)、基础日粮 乳酸菌60 mL.头-1.d-1(V组),结果表明:在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乳酸菌和金霉素能提高仔猪的平均日增质量、降低料增质量比,1~28 d,II、III、IV、V组同I组比较,平均日增质量分别提高了14.8%、8.9%、30.5%和29.6%,料增质量比分别下降了9.6%、7.0%、20.5%和17.9%,1~14和1~28 d的Ⅱ、Ⅳ和Ⅴ组的腹泻率为0,试验得出乳酸菌的最适添加量为30 mL.头-1.d-1;乳酸菌可以提高血清T4和IGF-I的水平;IV组和I组比较:14 d时淋巴细胞转化率显著提高(P<0.05),28 d时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28 d时血清中IgG显著提高(P<0.05),IgA、IgM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乳酸菌对断奶仔猪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
2006, 27(3):85-8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4
摘要:为从动物饲料中快速检测所含牛源组织成分以有效防止疯牛病传入,根据牛线粒体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1对引物,应用CheleX法分离饲料中牛源组织成分的DNA.对分离的DNA进行PCR扩增、基因克隆及核苷酸序列分析,并建立饲料中牛源组织成分的PCR检测方法.用建立的PCR方法对羊、猪、鸡、兔和鱼组织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均无特异条带;将牛组织基因组DNA倍比稀释,分别对各个稀释度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该方法对牛组织DNA检测的敏感度可达25.2pg/μL.用该研究建立的方法对含不同量牛肉粉的鱼粉进行检测,其最小检测量达0.05%(质量分数),整个过程约需3h.
任涛 , 敖艳华 , 曹伟胜 , 张桂红 , 罗开健 , 徐成刚 , 廖明
2006, 27(3):89-9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5
摘要:参考GenBank中的新城疫病毒(NDV)的基因序列,在F基因的3’端相对保守区设计1对引物,利用RT-PCR方法对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禽病学教研室近几年来分离并保存的24株新城疫病毒毒株的F基因进行了扩增,其扩增长度为450bp.测序结果表明:近十几年来,我国流行的新城疫毒株主要为基因Ⅶ型,其氨基酸序列均符合F蛋白裂解位点区(112~117)强毒株的氨基酸序列特征,并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我国最近流行的NDV主要为基因Ⅶ型NDV强毒株.
谢青梅 , 李少璃 , 陈丽 , 周庆丰 , 马静云 , 毕英佐 , 曹永长
2006, 27(3):93-9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6
摘要:采用RT-PCR方法扩增了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广东株的血凝素基因HA.将HA基因克隆到笔者所设计的原核表达载体pMBX上,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MBX-HA.将其转化到E.coli BL-21感受态细胞中表达,经SDS-PAGE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96200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占菌体总蛋白的29.5%.经蛋白可溶性分析看出,融合蛋白90%以上是以可溶形式表达的.Western-blot证实,可溶表达的融合蛋白与H9N2 AIV阳性血清具有良好的免疫反应性.将可溶表达的融合蛋白用体积分数为50%的Ni-NTA树脂过柱纯化,用融合蛋白作抗原,通过ELISA方法,能特异性地检测出禽流感阳性血清.
2006, 27(3):97-9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7
摘要:用Rhodamine-B染料与水配成1g/L的示踪溶液代替农药在水稻田喷雾,借助于荧光分光光度计计算雾滴在水稻某一区域的沉积量.结果表明:在按距离地面40cm以上和20~40、5~20cm对水稻分层时,雾滴沉积分布与各层水稻植株干物质质量成正比,在水稻植株采样质量分别为首层7.325~147.770g、中层8.767~287.933g、底层13.630~571.348g时,获得的雾滴沉积与对应的水稻植株干物质质量的比例系数分别为0.187、0.066、0.016.利用DGPS技术和GIS软件绘制出了试验稻田的雾滴沉积分布总图及不同层间的雾滴沉积分布图.
2006, 27(3):100-10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8
摘要:针对车牌字符提取中的图片矫正和切割关键部分,提出了一种基于Hough变换的车牌字符倾斜角度的自动检测矫正算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分析的二值化算法的投影判断法.对字符目标的灰度和纹理分布进行优化提取.经实地测试检验,字符切割的正确率提高了15%.
2006, 27(3):103-10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29
摘要:以绿茶鲜汁饮料为对象,研究灭菌及贮藏老化处理对绿茶鲜汁饮料的感观品质及相关生化成分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的加工特性.结果表明:菊花春和浙农121品种有较高的浸出率,分别达到27.71%和24.71%,但处理间除菊花春外其余差异不明显.高温灭菌和老化处理过程中,菊花春和福鼎饮料汤色变化较小,明度的变化率分别为0.77%和1.25%,故品质较为稳定.多酚类含量以鸠坑和福鼎品种较高,分别达到1.557和1.377 g.L-1;而碧云和龙井43氨基酸含量较高,分别达到0.409和0.242 g.L-1;碧云和浙农121咖啡因含量较高,分别达到0.735和0.662 g.L-1.而感观评定结果表明,菊花春和福鼎滋味品质较好.从提取率、色差、滋味品质、浑浊度变化等角度综合考虑,菊花春、福鼎品种较适宜于绿茶鲜汁饮料的生产.
2006, 27(3):108-1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30
摘要:用概率神经网络的方法,以广东省土地资源为对象进行了土地资源评价的研究,并与BP网络的评价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用概率神经网络进行评价的结果比BP网络的评价结果更加准确,更加切合实际情况,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了土地资源评价的准确性.
2006, 27(3):111-11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32
摘要:设f(z)为超越亚纯函数,a(≠0)为有穷复数,n(≥2)为正整数.若f(z)没有单重极点,则f+a(f’)^n取每个有穷复数无穷多次.
2006, 27(3):113-114,1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33
摘要:对华南稻区最新育成的6个早籼超级稻品种(组合)在幼穗第2次枝梗及颖花原基分化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研究,提出其理想形态性状的量化指标为:株高85~90 cm;主茎叶片数11片左右(叶龄余数为2.2~2.9);每蔸茎数18~20条;心叶下1叶长、宽分别为53~61和1.37~1.39 cm;心叶下2叶长、宽分别为42~48和1.29~1.34 cm;心叶开张角为10~22°.
2006, 27(3):115-1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34
摘要:采用平板涂布法、滤纸片法等对荸荠英提取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其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在pH7条件下,提取物对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对金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为0.63g/L,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低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25g/L,强于山梨酸钾,而对霉菌、酵母的抑菌效果则较差,弱于山梨酸钾.
2006, 27(3):118-12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35
摘要:对华南农业大学树木园这一重要的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基地引种的稀有濒危植物和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种类及生长状况做了跟踪研究.结果表明:现有维管植物171科608属1200种;稀有濒危植物88种,分属46科75属,其中濒危植物14种,渐危植物49种,稀有植物25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8种,分属35科39属,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15种,国家Ⅱ级保护植物43种.对树木园在植物的迁地保护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廖升荣 , 乐学义 , 卢其明 , 刘小平 , 熊亚红 , 林庆斌
2006, 27(3):122-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06.03.036
摘要:合成了4个新的配合物:[Cu(Phen)(L-Phe)(H2O)]C l.2H2O、[Cu(Phen)(G ly)(H2O)]C l.2.5H2O、[Cu(Phen)(L-Arg)(C l)]C.l2.5H2O、[Cu(Phen)(L-Ile)(H2O)]C l.2H2O(Phen:1,10邻-菲咯啉;L-Phe:苯丙氨酸;G ly:甘氨酸;L-Arg:精氨酸;L-Ile:异亮氨酸).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热重等方法对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改进的氯化硝基四氮唑蓝(NBT)光还原法测定了这4个配合物催化歧化超氧阴离子(O2.-)的能力.结果表明,这些配合物在10-8~10-7mol.L-1的浓度范围内对NBT光还原速率均能达到50%以上的抑制率.
2006, 27(3):F0002-F0002.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