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8
摘要:采用胡萝卜愈伤组织培养(25 ℃)的方法,测定传入中国温室的相似穿孔线虫6个种群单条雌虫的繁殖力,并比较这些种群经长期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培养保存和在寄主红掌上接种复壮保存的单雌繁殖力.结果表明,在25 ℃条件下,供试相似穿孔线虫种群经长期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培养保存和在寄主植物上复壮后的单条雌虫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均能完成生活史并进行繁殖,同一种群经不同保存处理的后代单雌繁殖力以及不同种群经同种保存处理的后代单雌繁殖力均存在差异;在胡萝卜愈伤组织上长期培养保存和在寄主植物上接种复壮保存都会对相似穿孔线虫的单雌繁殖力产生影响,但不同种群单雌繁殖力所受影响的情况不同.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0
摘要:通过紫外诱变毒死蜱降解菌枝孢霉菌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 Hu-01,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筛选获得12株突变菌株,其中突变株Hu-01-4和Hu-01-6的降解效果明显高于初始菌株Hu-01.突变株Hu-01-4和Hu-01-6经过加药斜面传种10代,Hu-01-6的降解率比初始菌株提高11.74%,并且保持良好的稳定性.突变菌株Hu-01-6在28 ℃、pH6.5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量最大,降解率最高,且均明显高于初始菌株Hu-01.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1
摘要:将氟虫腈与3种端炔氯氨基甲酸酯反应,合成了3种含氨基甲酸酯结构片断的端炔氟虫腈,探讨了其合成条件,结果表明,KOH和四丁基碘化铵(TBAI)[n(KOH)∶ n(TBAI)=20∶ 1]与CH2Cl2的组合为理想的反应体系.在此条件下,3种目标化合物的产率分别为71%、64%和75%.杀虫活性测定结果表明,3种目标化合物对白蚊伊蚊Aedes albopictus、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和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杀虫活性稍优于氟虫腈.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2
摘要:利用倒置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观察印楝素A诱导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perda蛹卵巢Sf9细胞凋亡的显微和超微形态变化.结果表明:1.5 μg·mL-1印楝素A对Sf9细胞具有显著的凋亡诱导作用,从凋亡小体和贴壁细胞数量变化判断,印楝素A处理12 h,细胞开始出现少量凋亡小体,12~24 h凋亡小体逐渐增多,但贴壁细胞未见明显减少,因此24 h之前(0~24 h)属于凋亡早期阶段;24~36 h凋亡小体大量出现,贴壁细胞逐渐减少,属于凋亡中期;处理36 h以上,凋亡小体和贴壁细胞急剧减少,细胞凋亡进入晚期.观察诱导24 h的细胞超微结构发现,胞内的主要细胞器在数量或形态上发生了显著变化,包括溶酶体数量显著增加,线粒体内部嵴变模糊,内质网从囊泡状变成线管状,细胞核出现分页、皱缩以及区域性膨大等.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3
摘要:以静水生物测试法研究了氯酸钾和重金属砷、镉对蝌蚪的单一与联合毒性,同时采用相加指数法对联合毒性进行了评价.单一毒性试验表明:KClO3、Cd2+和As3+对蝌蚪的毒性顺序为Cd2+> As3+ >KClO3,KClO3对蝌蚪24、48、96 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7 459.93、6 459.65、5 753.19 mg·L-1,As3+对蝌蚪24、48、96 h的LC50分别为41.26、25.89、15.24 mg·L-1,Cd2+对蝌蚪24、48、96 h的LC50分别为8.16、6.32、4.98 mg·L-1.联合毒性试验结果表明, KClO3与Cd2+、KClO3与As3+共存时的联合毒性为协同作用,而Cd2+与As3+的联合毒性表现为拮抗作用.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4
摘要:根据野外样方调查数据采用对数级数分布、对数正态分布模型研究了广州从化陈和洞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试图寻找某种适合的理论分布来预测物种多度分布形式,以拓宽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研究的数量分析方法.结果表明,陈和洞自然保护区3个样地中胸径≥ 3 cm的乔木个体共有1 855株,林分平均密度为3 091株/hm2,其中,上库、上库南坡、上库山顶西坡的物种多度分别为648、366和841.以上3个样地的物种多度分布差异极显著(P<0.01),上库、上库山顶西坡处的乔木林树种多度分布格局均遵从对数级数分布和对数正态分布,上库南坡处的乔木树种遵从对数正态分布,但不遵从对数级数分布.总的来说,用对数分布模型描述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度分布格局是基本可行的,同时采用"多度/频度"图解方式来探讨物种多度分布的对数分布,效果较好.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5
摘要:应用石腊切片法,研究了杜鹃红山茶Camellia changii的大小孢子发生及雌雄配子体的发育过程.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具四囊型花药,腺质绒毡层;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小孢子发育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四面体形;花粉粒成熟时具二细胞;胚囊发育属双孢八核葱型,具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显微结构检测结果揭示,自然居群的杜鹃红山茶胚珠败育率达39.4%,这可能是导致自然居群结果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6
摘要:针对目前国内外对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中多种微生物的检测缺乏简捷有效手段这一现实状况,通过PCR-DGGE方法建立了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 4种标准菌株的分子指纹图谱,建立了一套这4种微生物的快速同步检测技术,并用该检测技术对市场上一种饲用微生物添加剂进行分析,结果判定其含有6种优势菌群,包括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本技术还可以推广应用到目前国家允许添加的其他16种饲用微生物的检测,为饲用微生物添加剂产品质量监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7
摘要:为了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对3年生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大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乳源木莲Manglietia yuyuanensis和乐昌含笑Michelia chapensis 6种阔叶树幼林的林地土壤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杉木林地相比,各林分的土壤容重下降8%~26%,非毛管孔隙度增加41%~103%,总孔隙度增加3%~19%,自然含水量显著增加41%以上,毛管持水量增加4%~44%.除了大叶女贞和樟树林地外,其余林地的毛管孔隙略有下降.除了樟树和乳源木莲林地的速效P外,各林地的土壤pH、有机质、全N、全P、全K、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比杉木林地有所提高.除了观光木林地的微生物数量外,各林地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脲酶、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增加.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8
摘要:用500和1 000 mg·L-1稀土溶液喷施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幼苗,置于3 ℃低温下3和7 d后,对其生理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的麻楝幼苗叶片的相对电导率,低温处理3 d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9%和14%,低温处理7 d后分别比对照下降4%和11%.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低温处理3和7 d后增加.低温处理3 d后,5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和1 000 mg·L-1处理的均显著减少13%,低温处理7 d后,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分别比对照显著增加11%和17%.稀土处理的幼苗叶片SOD活性在低温处理3 d后与对照接近或大于对照,低温处理7 d后比对照显著增加8%~11%.低温处理3 d后,500 mg·L-1稀土处理的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增加了8%,而1 000 mg·L-1稀土处理和低温7 d后的2种质量浓度稀土处理比对照减少了7%~11%.可见,5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经历低温7 d后以及1 000 mg·L-1稀土处理的幼苗经历3和7 d后均提高了抗寒性.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19
摘要:新疆野杏Armeniaca vulgaris属于濒危保护植物.用MTT法测定了新疆野杏花粉的生活力和寿命,用开花后人工授粉法测定其柱头可授期,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花粉的亚显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低温可有效延长新疆野杏的花粉寿命,常温储藏时其花粉寿命为40~50 d,4 ℃低温储藏时花粉寿命可达90~105 d.柱头在开花后9 h内授粉坐果率都在40%以上,之后授粉坐果率降低.新疆野杏的花粉形态为超长球形,赤道面观为长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具3孔沟,花粉外壁纹饰呈条纹状,条纹间有穿孔.
彭剑华 , 肖泽鑫 , 詹潮安 , 杨海东 , 谭一波 , 吴凯胜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0
摘要:基于广东南澳岛中华楠Machilus chinensis群落调查,分析了群落的结构特征、物种多样性和种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 400 m2的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45种,隶属29科39属.群落的主要优势树种为中华楠、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鸭脚木Schefflera octophylla,整个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及Pielou均匀度指数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16个乔木层优势树种的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中有9个种对存在显著相关.
刘穗华 , 曹俊明 , 黄燕华 , 赵红霞 , 蓝汉冰 , 严晶 , 张荣斌 , 刘丽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1
摘要:试验选用初始体质量(0.33±0.00) g/尾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在42 d的饲养期中分别投喂1种含6%鱼油的对照饲料(FO)和3种添加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的试验饲料,鱼油和豆油分别为:4.5%+1.5%,3.0%+3.0%和1.5%+4.5%(分别记作25SO、50SO和75SO),观察了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鱼油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和肝体比的影响.养殖试验结束后,各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豆油比例的增加,试验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O(P<0.05),其中75SO组存活率最高.与对照组FO相比,各试验组对虾的饲料系数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75SO组饲料系数最低.随着豆油添加量增加,肝体比呈上升趋势,25SO组和50SO组肝体比与FO组无显著差异(P>0.05),75SO组肝体显著高于FO组(P<0.05).结果表明,在凡纳滨对虾幼虾饲料中,豆油可以部分替代鱼油,而不显著影响其生长性能.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到增质量率(y)与饲料中不同比例豆油替代量(x)的关系为y=-0.016 8x2+1.207 4x+435.7,R2=0.781 9,当饲料中豆油替代鱼油比例为35.93%时,凡纳滨对虾获得最大增质量率457.39%.
潘文 , 王波 , 薛红 , 赵明秋 , 琚春梅 , 陈金顶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2
摘要: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流产布鲁菌种特异的omp25基因序列及牛分枝杆菌特异保守的16S rRNA加工蛋白rimM基因序列设计了2对特异性引物,通过对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了快速鉴别检测牛布鲁菌Brucella abortus和牛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bovis的双重PCR方法.对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在牛布鲁菌和牛分枝杆菌中分别扩增出448、269 bp的特异性目的条带,作为对照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八叠球菌Sarcina lutea、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枯草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及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牛布鲁菌和牛分枝杆菌的DNA 最低检出量均为10 pg;牛奶样品中人工污染的牛布鲁菌和牛分枝杆菌的检测敏感性分别为7.9×103 CFU/mL、3 ng/mL.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3
摘要:采用色谱柱Kromasil-C18柱(250 mm ×4.6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水(体积比13∶ 87)、检测波长为239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为室温的检测条件建立了复方清开灵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栀子苷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表明,栀子苷进样量在0.5~25.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0.999 9,加样平均回收率为100.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3%(n=6).
张青杰 , 郭宏斌 , 郑亚秋 , 贺利民 , 魏艳玲 , 骆飚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4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鸡蛋、牛奶中氯羟吡啶残留的检测方法.采用甲醇提取鸡蛋、牛奶中待测物,经碱性氧化铝层析柱净化,Sylon BFT衍生剂80 ℃衍生60 min,对氯羟吡啶三甲基硅烷化衍生物采用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进行检测.氯羟吡啶衍生物的响应信号与其质量浓度在5.00~500.00 μ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大于0.99;在5、10和20 μg/kg添加水平下,鸡蛋中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68.4%、75.2%和80.1%,牛奶中待测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79.5%、87.1%和90.0%,批内、批间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10%;以3倍信噪比(S/N)计算方法的检出限达2.0 μg/kg;以10倍信噪比(S/N)计算方法的定量限为5.0 μg/kg.
宋敏 , 赵永达 , 刘帅帅 , 倪姮佳 , 黄显会 , 张云 , 付美琴 , 唐国洋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5
摘要:为了研究催奶灵注射液对哺乳母猪的临床安全性,将24头哺乳母猪分为空白对照组、催奶灵注射液组、催奶灵3倍浓缩注射液组和催奶灵5倍浓缩注射液组,分别在给药前及第2次给药后1、7和15 d测量母猪体温,称量其仔猪窝质量,并对母猪进行颈静脉采血,检测其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同时每天观察母猪及仔猪的一般临床表现,试验结束后对催奶灵5倍浓缩注射液组1头母猪的主要组织器官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各组母猪及其仔猪临床表现正常,各给药组母猪给药后均出现体温升高的现象,但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体温;各给药组仔猪的体增质量情况与空白组仔猪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除了给药组的血糖有所降低外,各给药组给药后的血常规和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给药前相比差异性不大(P>0.05);对催奶灵5倍浓缩注射液组1头母猪的主要组织器官进行了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异常变化.本试验结果说明催奶灵注射液对哺乳母猪及仔猪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张停婷 , 程晓亮 , 林文耀 , 陈筱薇 , 张桂红 , 廖明 , 樊惠英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6
摘要:利用特异性引物从圆环病毒2型(PCV2)毒株克隆出Rep基因,并将其插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和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FastbacHT(B)上,利用大肠杆菌BL21(DE3)株原核系统以及Bac-to-Bac杆状病毒系统表达Rep蛋白.Western-blotting表明,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均能表达出圆环病毒2型Rep蛋白,电泳分析表明,不同系统表达得到的Rep蛋白有不同的电泳特性,揭示Rep蛋白存在翻译后修饰.
李伟 , 段新华 , 杨阳 , 朱许强 , 钟家林 , 沈祥广 , 丁焕中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27
摘要:健康猪7头,按拉丁方设计进行单剂量静注多西环素普通注射液、肌注10%和20%多西环素注射液的药动学试验,给药剂量根椐体质量以多西环素计均为 20 mg/kg.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WinNonlin计算机程序分析处理.猪静注多西环素注射液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141.76±20.38) mg·h·L-1,体清除率(Cl)为(0.14±0.02) L·kg-1·h-1,表观分布容积(Vss)为(1.36±0.17) L·kg-1,消除半衰期(t1/2β)为(9.44±2.60) h;肌注10%和20%多西环素注射液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分别为:AUC为(75.74±21.22)和(90.86±12.11) mg·h·L-1,达峰时间(tmax)为(1.05±0.24)和(1.30±0.30) h,峰浓度(Cmax)为(2.55±0.65) 和(2.28±0.26) μg·mL-1,t1/2β为(32.74±8.66)和(58.36±7.33) h,生物利用度(F)为(52.42±8.97)%和(64.49±6.22)%.结果表明10%和20%多西环素注射液肌注后吸收较快,消除缓慢,消除半衰期延长,给药后72 h仍能达到对常见病原菌的有效血药浓度.
于洁 , 王耀雯 , 马文清 , 王建岭 , 王育荣 , 赵开军 , 王春连 , 刘丕庆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1
摘要:将野生稻中发现的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转入3个优良恢复系中,为培育新的抗白叶枯病品种奠定基础.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和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快速选育抗白叶枯病新品系.选取前期所得的材料进行P6菌接种鉴定,利用Xa23基因连锁的EST标记C189对接种所得的272份接种鉴定表现有抗性的材料进行标记检测,共得到含有Xa23基因的材料254份,研究发现所得到的材料已经基本稳定,可选取最优品系参加新品种的区试.
韩冬梅 , 李建光 , 李荣 , 吴振先 , 潘学文 , 郭栋梁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2
摘要:以19个龙眼Dimocarps longana Lour.品种的果实为试材,对品种间耐贮性和评价指标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质量损失率和商品率的关系.结果表明,19个龙眼品种的果实在低温(5 ℃)和室温下的耐贮性均有较大差异,部分在室温下较耐贮的品种在低温下耐贮性有所下降.各评价指标在决定龙眼果实耐贮性中的作用和关系,在不同贮藏状态下表现不同,在室温密闭条件下,质量损失率与果实的耐贮性关系不大,霉变率和烂果率是影响贮藏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低温密闭条件下,贮藏前期的果皮褐变与后期的果肉自溶腐烂是影响贮藏效果的主要原因.影响好果率的因素主要是烂果率,其次是霉变率.质量损失率与褐变指数无显著相关性,但与商品率显著正相关.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3
摘要:以4个花生品种为材料,对比研究其全生育期叶片光合特性及光合生理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个花生品种全生育期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及叶面积指数(LAI)的变化规律大致相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差异分析表明,HY16在生育中后期具有较高的Pn、Tr以及较大的LAI.(2)4个花生品种叶片叶绿素含量均呈先降后升再降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结荚盛期.除花针期外,其他时期各品种间差异基本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3)4个花生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HY22在结荚初期达最大,而LH12在结荚盛期出现峰值,且在这2个时期分别都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1).说明不同花生品种光合产物向籽粒中运转的时期有所不同.(4)整个生育期4个花生品种Pn与Tr呈显著正相关(P<0.05),但与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4
摘要:在室内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外源Cr3+、Ni2+单一及复合污染对水稻土脲酶、酸性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Ni2+处理对脲酶、酸性磷酸酶有不同程度的激活作用,而对过氧化氢酶起一定的抑制作用;中、高浓度Ni2+及各污染水平的Cr3+、Cr-Ni复合污染处理对3种酶活性均表现为抑制作用;Ni2+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抑制效应顺序为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Cr3+和Cr-Ni复合污染处理对脲酶活性的抑制效应最大,对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的抑制效应相似;Cr-Ni复合污染处理对脲酶、酸性磷酸酶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则主要在污染初期表现为协同作用.
赵志轩 , 金鑫 , 王凌河 , 张诚 , 魏芳菲 , 严登华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5
摘要:在分析自然生态系统与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内涵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给出了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指出维持较高的系统产出是系统稳定性的基本特征,动态波动性是系统动态稳定性的典型特性;分析了农田生态系统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分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自然和人工投入、产量形成过程和经济社会过程4类共19项指标;利用本文提出的评价模型,以东莞市农田生态系统为例,从时间尺度上对其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莞农田生态系统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反映了评价模型的正确性.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6
摘要:研究了高密度胁迫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 (Hendel)成虫行为及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雌、雄虫单独存在时随着密度的增大雌虫挑衅和梳理行为逐渐增加,活动行为逐渐下降;雄虫挑衅和梳理行为逐渐增加,取食、振翅和活动行为呈下降趋势.与独立存在相比,两性共存时雌、雄虫的活动次数随着性比的增大明显增多.活动频次增大是桔小实蝇成虫对性比和密度增大的有效响应.高密度下成虫寿命缩短,雌虫生殖力下降.每笼30对雌雄成虫时单雌日产卵量为40.96粒,显著低于3对雌雄成虫的107.9粒.由高密度幼虫发育而来的成虫寿命和雌虫生殖力也显著降低,死亡速率明显较快,日累积存活率与年龄之间符合抛物线关系,而对照符合直线方程.幼虫期高密度提高了蛹期对高温的耐受力.
王泽槐 , 马锞 , 张瑞萍 , 罗诗 , 李建国 , 尹金华
2010, 3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0.04.007
摘要:利用网室测试了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完全成熟果和腐烂果对桔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性成熟与性未成熟的雌、雄成虫的引诱作用,采用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2种类型番石榴果实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种番石榴果实对性成熟与性未成熟的雌、雄成虫均有引诱作用,但腐烂果显著高于完全成熟果.完全成熟果和腐烂果共检测和鉴定出30种挥发物,其中,乙酸乙酯、α-玽玐烯和β-石竹烯3种为两者所共有,但相对含量不同,如乙酸乙酯在腐烂果中的相对含量为59.85%,而在完全成熟果中只有3.22%;有己醛等14种化合物只在完全成熟果中检出,另外有乙酸等13种化合物只在腐烂果中检出.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