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35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动物科学·兽医学
    • 大豆球蛋白对幼鲤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

      2014, 35(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1

      摘要 (2081) HTML (0) PDF 451.34 K (21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大豆球蛋白(Glycinin)对幼鲤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方法】分别以初始体质量为(10.12±0.08) g鲤稚鱼和初始体质量为(116.89±0.13)g鲤幼鱼为试验对象,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鲤稚鱼和幼鱼的饲料等氮(粗蛋白质量分数分别为40%和36%)等能(总能分别是16.9和15.2 MJ/kg),大豆球蛋白的添加梯度为0、3.0%、6.0%、9.0%、12.0%,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结果和结论】在鲤稚鱼和幼鱼的配合饲料中,不同比例添加大豆球蛋白,会导致其生长性能不同程度地下降.鲤稚鱼3.0%、6.0%、9.0%和12.0%组的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效率、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鲤幼鱼3.0%组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6.0%、9.0%和12.0%组的增质量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另外,随着大豆球蛋白的添加量增加,鲤稚鱼和幼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3.0%组鲤稚鱼和幼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6.0%、9.0%和12.0%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鲤稚鱼和幼鱼肌肉中的水分、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鲤稚鱼配合饲料中大豆球蛋白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3.0%;鲤幼鱼配合饲料中大豆球蛋白的添加比例不应超过6.0%.

    • 生长相关优势基因型在大口黑鲈‘优鲈1号’选育世代中的聚合

      2014, 35(1):7-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2

      摘要 (1557) HTML (0) PDF 403.04 K (21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先前研究所获得的8个与大口黑鲈生长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为检测目标,分析其优势基因型在大口黑鲈选育群体中的分布数量, 探索生长相关分子标记应用于大口黑鲈基因聚合育种的潜在可行性.【方法】采用 STR 基因分型技术对大口黑鲈‘优鲈1号’F2、F3、F5和F6选育群体的生长标记基因型进行检测,8个生长标记中含有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分别位于 IGF-IPOU1F1PSS ⅢMSTN 基因上)和4个微卫星位点(分别是 JZL60JZL67MisaTpw76MisaTpw117).【结果和结论】试验鱼所含优势基因型的数量为0~6个,F2、F3、F5 和 F6 选育群体中优势基因型的分子标记平均数量依次为2.12、2.70、2.90和3.08,呈现逐代递增趋势;优势基因型的分子标记数量与大口黑鲈生长速度呈同步递增趋势,说明人工选育在一定程度上聚合了优势基因.

    • 体外诱导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及其耐药机制研究

      2014, 35(1):12-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3

      摘要 (1871) HTML (0) PDF 431.65 K (22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在亚抑菌浓度喹诺酮类药物培养后,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nas hydrophila 对喹诺酮类的药物敏感性变化及其耐药机制.【方法】以对喹诺酮类敏感的临床分离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和标准菌 ATCC7966 为研究对象,分别在含亚抑菌浓度萘啶酸(NAL)和环丙沙星(CIP)的培养基上逐步诱导培养.提取诱导菌的 DNA,PCR扩增其gryAparC 基因,测序分析其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突变情况;测定诱导菌对诱导药物和11种非诱导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及添加外排泵抑制剂羰基氰化氯苯腙(CCCP)后的 MIC,分析其敏感性变化与基因突变、外排作用的关系.【结果和结论】 诱导后菌株对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的 MIC 分别提高了1 024和64 000倍,对非诱导药物也有不同程度提高;当萘啶酸和环丙沙星诱导浓度分别达到16和32 μg/mL或以上后,诱导菌株 gryA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分别发生 Asp87→Tyr 和 Ser83→Arg 的变化,但两者 parC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均没有发生突变;添加 CCCP 后,只有氟喹诺酮类药物的 MIC 值略有下降,提示嗜水气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存在靶基因突变及主动外排作用等多种耐药机制.

    • 鸡饲喂洛克沙胂后排泄物中 As 的形态分析及光降解研究

      2014, 35(1):17-2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4

      摘要 (1673) HTML (0) PDF 414.20 K (26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洛克沙胂在鸡饲后的排泄规律及对环境生态的毒性.【方法】选用健康黄鸡饲喂含洛克沙胂50 mg/kg的全价饲料,连续给药10 d,给药期间及停药后收集不同时间点排泄物样,采用微波消解-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鸡排泄物中总砷和无机As(Ⅴ)、As(Ⅲ)质量分数,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鸡排泄物中洛克沙胂的质量分数.将不同时间点收集的鸡排泄物进行洛克沙胂的光降解试验.【结果和结论】鸡排泄物中砷的排泄量在饲后第108小时质量分数达到稳态(其中洛克沙胂为31.62~35.87 mg/kg,总砷为16.75~21.48 mg/kg),停饲后总砷与洛克沙胂的排泄量呈较快速下降,第120小时时鸡排泄物中已检测不出洛克沙胂,总砷亦降至3.89 mg/kg,此过程中As(Ⅲ)、As(V)含量变化较小,两者最高值分别为0.38和1.81 mg/kg.光降解试验中光照组鸡排泄物中洛克沙胂的降解率为100%,而避光组降解率仅为75.16%,其中无机As(V)、As(Ⅲ)的质量分数均随时间而升高,并以As(V)为主,两者在光照下含量变化速度均比相应避光组快.鸡饲喂洛克沙胂后主要以原形形式排泄,无论在避光或光照条件下鸡排泄物中洛克沙胂均可被降解生成无机砷形态,光照可加速鸡排泄物中洛克沙胂的降解.

    • 一种新的沙丁胺醇人工抗原的合成及单克隆抗体的制备

      2014, 35(1):23-2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5

      摘要 (2259) HTML (0) PDF 559.49 K (31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证明采用 4 - 溴丁酸乙酯半抗原合成人工抗原可制备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单克隆抗体.【方法】将硫酸沙丁胺醇(SAL)与 4 - 溴丁酸乙酯反应制备半抗原(SAL-HS);通过 N - 羟基琥珀酰亚胺活化酯法合成免疫原与包被原,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紫外光谱和质谱方法对沙丁胺醇免疫原及包被原进行鉴定.免疫原免疫 Balb/c 小鼠,采用融合技术产生杂交瘤细胞株,体内诱生腹水法制备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免疫学特性.【结果和结论】筛选出1株杂交瘤细胞株,其细胞培养上清液效价达1∶128 000,腹水效价达1∶2 560 000,免疫球蛋白亚型鉴定为 IGg1;抗体对沙丁胺醇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746 ng/mL;与其他同类结构药物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0.015%.

    • >土壤肥料
    • 普通野生稻苗期耐冷性 QTLs 的互作和聚合效应分析

      2014, 35(1):29-3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6

      摘要 (2557) HTML (0) PDF 2.21 M (19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普通野生稻 Oryza rufipogon Griff.蕴含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对其进行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s)的挖掘和效应分析,可为水稻耐冷性分子育种提供宝贵的基因资源和理论支持.【方法】以籼稻品种9311为受体亲本、普通野生稻品系 DP15 和 DP30 为供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鉴定了18个水稻苗期耐冷 QTLs,将其中分别包含4个耐冷 QTL 且遗传背景一致的4个代换系 qSCT-1-CSSL、qSCT-4-CSSL、qSCT-8-CSSL 和 qSCT-12-CSSL 分别两两杂交得到2个聚合系(qSCT-1/qSCT-12)-CSSL 和 (qSCT-4/qSCT-8)-CSSL,对聚合系中各耐冷 QTL 的互作效应及聚合效应进行研究.【结果和结论】4个耐冷 QTL 对水稻耐冷性有加性效应;互作分析显示各耐冷 QTL 间在聚合系中均存在正向互作.聚合效应在 qSCT-4qSCT-8 间表现为QTL间明显的累加效应,而 qSCT-1qSCT-12 间聚合的累加效应不明显,表现为 qSCT-12qSCT-1 有上位作用.

    • 广东乳源县大桥镇野生大豆自然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2014, 35(1):37-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7

      摘要 (1593) HTML (0) PDF 649.11 K (20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粤北山区的野生大豆是全世界分布最南端的野生大豆自然居群,本研究对来源于广东乳源县大桥镇的一个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为该自然居群的原位保护和异位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广东乳源县大桥镇发现的1个野生大豆自然居群中根据地形等距离采集了98株野生大豆样本,分别用22和73对微卫星(SSR)引物对其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和结论】在98个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7和85个等位变异,平均位点等位变异数分别为1.23和1.02个,居群期望杂合度(He)平均为0.02.聚类结果表明,可将居群分为3个部分,沿坪乳公路两侧分布的野生大豆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综合各指标表明,广东乳源县大桥镇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在保护和利用时选取部分单株即可代表该群体;在对居群遗传多样性初步评价时,用均匀分布的30对引物即可.

    • phyA 基因玉米新种质的创制

      2014, 35(1):43-4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8

      摘要 (2212) HTML (0) PDF 1.60 M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植酸酶基因(phyA) 根部特异表达的重组植物表达载体,并利用其创制磷高效利用的玉米新种质.【方法】通过PCR方法从携带 phyA 的表达载体 pCAMBIA3301 中扩增出 phyA 表达元件 ZmGLU1P-phyA-Nos,并将其插入到带有耐盐基因的中间载体 pCAMBIA1301-BADH 上,获得 phyA 根特异表达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1-ZmGLU1P-phyA-Nos,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并对再生植株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分析.【结果和结论】经PCR检测获得了9株 T0 代阳性植株;T1 代植株的抗盐筛选、PCR检测、Southern 杂交检测及 RT-PCR 检测证明了 phyA 已经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获得6株 T1 代阳性植株;T2 代植株的 RT-PCR 及根组织的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phyA 在转基因植株根部大量表达,植酸酶活性平均比对照植株提高了10.9倍,活性最高的达到5.432 U/g.植酸酶基因在转基因植株根部大量特异表达,获得了转 phyA 的玉米新种质,为创制磷高效利用的玉米新种质、提高玉米的产量奠定了基础.

    • 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品质、土壤肥力及微生物特性的影响

      2014, 35(1):49-5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09

      摘要 (1826) HTML (0) PDF 518.82 K (22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验证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品质的使用效果和对土壤肥力的影响.【方法】试验设3个处理和1个对照,3个重复,共12个小区随机排列,分析了在大田条件下,施用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对番茄品质、土壤肥力及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和结论】施入高效光合细菌菌剂能够显著增加番茄株高、地径、植株鲜质量和干质量,提高番茄抗坏血酸和番茄红素的含量,但对可溶性糖的含量无显著影响;高效光合细菌菌剂的施用能够有效调节土壤 pH,使土壤 pH 趋于中性;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显著提高,对碱解氮无显著影响;高效光合细菌菌剂的施用可以提高土壤基础呼吸强度,显著提高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降低土壤中真菌数量.高效光合细菌菌剂可以作为一种环境友好肥料应用于作物生产和土壤培肥.

    • >植物保护
    • 刺桐姬小蜂雌成虫对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2014, 35(1):55-5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0

      摘要 (1774) HTML (0) PDF 607.53 K (21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刺桐姬小蜂 Quadrastichus erythrinae Kim 对寄主植物的嗅觉行为反应.【方法】利用 Y型嗅觉仪测定了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植物11种挥发物(乙酸叶醇酯、4 - 溴丁醚苄酯、苯甲腈、1,2 - 二甲苯、α-法呢烯、3 - 蒈烯、奎诺二甲基丙烯酸酯、柏木烯醇、水杨酸甲酯、芳樟醇、法呢醇)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和结论】刺桐姬小蜂雌成虫对刺桐属植物挥发物中的11种化合物均具有较强的行为反应;通过嗅觉反应率、选择反应率及选择系数的研究比较,明确了不同物质及不同浓度溶液对刺桐姬小蜂的行为影响;刺桐姬小蜂对寄主挥发物具有一定的嗅觉反应,而且随着各物质浓度的增大而趋于强烈;除苯甲腈外,其余化合物的选择反应率均在50%以上,而且随着化合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苯甲腈在原样和稀释10倍浓度时,刺桐姬小蜂呈负趋性,并且与其他化合物的反应差异显著.

    • 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鉴定

      2014, 35(1):60-6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1

      摘要 (2526) HTML (0) PDF 2.10 M (3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 Hylocereus undatus 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 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 PDA 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 μm×(2.61~4.52) 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 μm×(3.87~6.07) 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 序列.BLAST 结果显示,该序列与 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 火龙果菌株的 18S-28S rDNA ITS 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 N. dimidiatum.

    • 从羽裂蟹甲草分离的 9 种化合物的杀虫活性

      2014, 35(1):64-6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2

      摘要 (1703) HTML (0) PDF 464.36 K (21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系统评价羽裂蟹甲草Cacalia tangutica的杀虫活性.【方法】采用触杀、胃毒和点滴等方法测定了羽裂蟹甲草中9种化学成分对家蝇Musca domestica、致倦库蚊 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菜粉蝶 Pieris rapae、亚洲玉米螟 Ostrinia furnacalis、红火蚁 Solenopsis invicta的生物活性.【结果和结论】无羁萜对家蝇3龄幼虫的触杀活性明显,1 μg/头点滴处理后48 h,校正死亡率达到86.18%,与鱼藤酮(85.67%)无显著差异.无羁萜和山奈酚对致倦库蚊4龄幼虫的毒杀活性与鱼藤酮不显著,处理后72 h,校正死亡率均超过80%.此外,无羁萜对菜粉蝶3龄幼虫、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红火蚁表现出了一定的触杀活性,无羁萜、槲皮素和山奈酚对红火蚁还具有较明显的胃毒活性.结果表明无羁萜、槲皮素、山奈酚是羽裂蟹甲草中的活性成分.

    • 氟菌唑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残留限量研究

      2014, 35(1):69-7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3

      摘要 (1886) HTML (0) PDF 380.32 K (19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人参中氟菌唑残留动态进行研究,使其在人参上的使用合理化.【方法】通过田间试验和气质联用方法检测了质量分数为30%氟菌唑 WP 施药后0、7、14、21、28和74 d(收获期)在人参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结果和结论】施药剂量为1 000 g·hm-2,施药1次时,氟菌唑在人参和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分别为0.54和0.25 mg·kg-1;半衰期分别为19.9 和25.4 d;收获时鲜人参根中氟菌唑最终残留量为0.04 mg·kg-1、干人参的残留量为0.14 mg·kg-1;综合多方面因素,建议我国鲜人参中氟菌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MRL)暂定为0.05 mg·kg-1、干人参暂定为0.20 mg·kg-1;施药量不高于1 000 g·hm-2,一个生长季节施药1次.安全间隔期无法确定.

    • >生物学·食品科学
    • 春大豆花芽 cDNA 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2014, 35(1):73-7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4

      摘要 (1715) HTML (0) PDF 807.47 K (2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了解大豆多荚、多粒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构建了大豆花芽 cDNA 文库,根据要求初步鉴定了所构建文库的质量.【方法】 以大豆吉农18突变体的幼嫩花芽为材料提取总 RNA,采用 SMART 技术合成双链 cDNA.经蛋白酶K的消化及 Sfi Ⅰ酶切后,将所得 cDNA 克隆到 λTriplEx 质粒载体中,成功构建了大豆花芽全长 cDNA 文库.【结果和结论】 将初始文库经扩增后保存,检测扩增文库滴度为2.13×108 pfu/mL,重组率接近95.3%,菌落PCR鉴定插入片段主要分布在0.5~2.0 kb.插入片段平均大小在1.0 kb左右.表明本研究所构建的文库既满足了目的基因的分离筛选,又可保证全长 cDNA 文库的获得,该文库的构建为进一步开展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

    • 牛白细胞介素 -17 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

      2014, 35(1):79-8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5

      摘要 (1786) HTML (0) PDF 2.39 M (1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体外分离培养牛乳腺上皮原代细胞,并构建牛白细胞介素 -17(bIL-17) 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观察重组质粒在牛乳腺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提取牛脾脏细胞总 RNA,通过 RT-PCR 扩增 bIL-17,将 bIL-17 连入 pMD19-T 进行测序,测序成功后将 bIL-17 插入含有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EGFP-N3上,构建真核表达质粒 pEGFP-N3-bIL-17.用脂质体法将 pEGFP-N3-bIL-17 质粒转染于牛乳腺上皮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RT-PCR 检测 bIL-17 基因在细胞内的转录,定量 ELISA 检测 bIL-17 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和结论】成功构建具有绿色荧光和新霉素抗性的双选择标记的牛白细胞介素 -17 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牛乳腺上皮细胞成功表达.

    • 不同潮汐淹浸程度下 2 种红树植物化学计量特征

      2014, 35(1):86-9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6

      摘要 (1562) HTML (0) PDF 602.52 K (20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化学计量学和水文学的分析,摸清主要红树植物尖瓣海莲 Bruguiera sexangula var. rhynochopetala 和白骨壤 Avicennia marina 的适生环境,为中国红树林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借助室内潮汐模拟系统,分析尖瓣海莲和白骨壤幼苗的叶、茎、根在每天不同淹浸时间梯度下8种大量元素和5种微量元素的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结果和结论】K、P、Na、Cl、Mg、Ca、Al、Fe、Mn、B 元素含量在每天不同程度的潮水淹浸下存在明显差异.淹浸时间的长短能够显著影响幼苗各器官的化学计量特征,且2个物种化学计量特征区别较大.潮水淹浸对尖瓣海莲和白骨壤各器官矿质元素的影响以叶片的变化最明显,茎干和根部变化较小.随每天淹浸时间延长,Fe、Al、Mn、Ni、B 等元素在叶片中不断累积增加,在根中略有减少,尖瓣海莲叶中 Fe、Al 在淹浸20 h时的含量是淹浸2 h的4.2和6.6倍.白骨壤叶片中Fe、Al、Mn、Ni 和 B 在每天淹浸24 h时的含量是每天淹浸2 h的4.7、1.1、3.5、4.0和1.5倍.这可能是红树植物受水淹胁迫后在元素化学计量上的重要表现之一.2种植物各个器官内 Mg、Ca 2种元素含量变化与淹浸程度均显著相关.

    • 罗汉果甜苷 Ⅴ 合成生理规律的研究

      2014, 35(1):93-9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7

      摘要 (1780) HTML (0) PDF 453.40 K (33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罗汉果甜苷Ⅴ合成生理规律.【方法】通过不同品种以及遮阴、气调贮藏、低温贮藏比较试验,分析罗汉果苷类和糖类代谢的关系,以及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温度对它们代谢的影响.【结果和结论】不同品种罗汉果和遮阴果实均在30 d时只含罗汉果苷ⅡE、苷Ⅲ,蔗糖、葡萄糖含量较低,30~70 d时罗汉果苷ⅡE、苷Ⅲ迅速减少、消失,蔗糖、葡萄糖含量持续升高,甜苷Ⅴ出现并急剧积累接近最高含量,70~90 d时仅含甜苷Ⅴ,蔗糖含量继续升高,葡萄糖含量则明显下降;但是,光合速率高的品种果实葡萄糖和甜苷Ⅴ含量也高;遮阴使叶片光合速率降低,果实葡萄糖和甜苷Ⅴ含量却均升高;气调和低温贮藏均促进果实葡萄糖积累,而抑制甜苷Ⅴ合成.这些结果表明,罗汉果甜苷Ⅴ由低糖苷与葡萄糖逐渐结合转化而来,通过调控生育后期叶片光合速率与果实呼吸来增加葡萄糖量不能促进其合成积累,其合成积累所需葡萄糖量是充足的,主要限制因子可能是低糖苷量和合成关键酶活性.

    • 模拟荔枝酒体系中儿茶素非酶褐变的研究

      2014, 35(1):100-10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8

      摘要 (1711) HTML (0) PDF 512.52 K (31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4种有机酸、pH、SO2 以及金属离子 Cu、Fe 对荔枝酒贮藏期间非酶氧化褐变的影响.【方法】在模拟荔枝酒体系加速褐变条件下,研究酚类物质儿茶素的变化.【结果和结论】在模拟荔枝酒体系中,酒石酸和金属离子能够加剧非酶褐变的反应过程,其中 Fe3+ 与模拟酒的褐变呈极显著的正相关,Y =0.179X -0.009X 2R 2=0.990.SO2 添加量在40 mg/L以上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非酶褐变的发生,而当pH在3.2~4.0时,调整 pH 对抑制或延缓褐变效果不明显.

    • >研究简报
    • 林可霉素 - 大观霉素注射液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研究

      2014, 35(1):106-10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19

      摘要 (2390) HTML (0) PDF 382.83 K (3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一种盐酸林可霉素 - 硫酸大观霉素注射液在猪组织中的残留消除进行研究,并制订该制剂在猪体内的休药期.【方法】常规饲养条件下,将30头健康猪随机分为6组,按猪体质量以15 mg/kg(即林可霉素5 mg/kg和大观霉素10 mg/kg)剂量颈部肌内注射盐酸林可霉素 - 硫酸大观霉素注射液,每天1次,连用5 d,于最后一次给药后8、24、72、144、240、336 h各宰杀1组猪,分别采集每头猪的肌肉、肝脏、肾脏、脂肪和注射位点5种组织,采用 LC-MS/MS 法和 HPLC-UV 法分别对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进行残留量测定.【结果和结论】林可霉素在猪组织中消除较快,大观霉素消除较慢,给药后第6天所有检测组织中的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已全部低于最高残留限量,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在猪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残留浓度大小顺序均为:肾脏>肝脏>注射部位>肌肉>脂肪,表明肾脏是二者的靶组织.结合农业部规定的林可霉素、大观霉素在猪体内的最高残留限量和 WT1.4 休药期软件计算结果,建议该制剂在猪体内的休药期为8 d.

    • 甜玉米雄穗一级分枝数 QTL 定位

      2014, 35(1):110-11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20

      摘要 (2089) HTML (0) PDF 374.93 K (29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改良玉米雄穗性状.【方法】以雄穗一级分枝数有显著差异的超甜玉米自交系 T4 和 T19 为亲本,构建了包含232个单株的 F2 群体,考察雄穗一级分枝数,利用复合区间作图法进行 QTL 定位.【结果和结论】结果获得一张包含77个 SSR 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全长868.7 cM,标记平均间距为11.28 cM,共检测到4个与超甜玉米雄穗一级分枝数相关的 QTL 位点,分别位于玉米第4、7、8染色体上,可解释5.08%~17.71%的表型变异.主效 QTL 位点 qTBN-4 位于第8染色体,可解释17.71%的表型变异.这些 QTLs 将为雄穗一级分枝数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 中国黑蓟马属一新记录种记述(缨翅目:黑蓟马科)(英文)

      2014, 35(1):114-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4.01.021

      摘要 (1809) HTML (0) PDF 471.29 K (19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调查中国缨翅目黑蓟马科的种类和分布.【方法】用拍打法采集各种植物上的蓟马标本,并制成玻片标本,进行形态学分类和鉴定.【结果和结论】黑蓟马科在中国仅发现1属3种,其中1种为中国新记录种:克氏黑蓟马 Melanthrips knechteli Priesner. 本文描述了该新记录种并提供了中国该属已知种的鉴别特征和检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