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6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5, 36(2).

      摘要 (968) HTML (0) PDF 503.32 K (12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15, 36(2).

      摘要 (891) HTML (0) PDF 281.46 K (11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水稻萌芽期抗旱指标筛选与抗旱性综合评价

      2015, 36(2):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1

      摘要 (3376) HTML (310) PDF 1.03 M (14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干旱胁迫对水稻萌芽期生长的影响,筛选水稻萌芽期抗旱性指标.【方法】以粳型、籼型常规稻及空间诱变稳定后代株系等共62个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利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了干旱处理对水稻萌发期芽鞘长、最长根长、芽干质量、根冠比等8个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变化.利用隶属函数分析方法对所有材料进行综合抗旱能力评价.【结果和结论】干旱胁迫严重影响了水稻的萌发,对根长的抑制最明显;根干物质积累比芽干物质积累受干旱胁迫的抑制更明显.芽鞘长和最长根长与水稻萌芽期综合抗旱能力极显著相关,且2个指标间无相关性,适合用作水稻萌发期抗旱鉴定指标.根据水稻萌发期抗旱性和综合抗旱能力评价,从62个水稻品种(系)中筛选出14个高抗旱品种(系),用于后续抗旱研究.

    • 不同供氮水平下盐胁迫对水稻光合特性和某些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5, 36(2):6-1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2

      摘要 (1814) HTML (396) PDF 988.51 K (16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解不同供氮水平培养的水稻植株对盐胁迫的响应.【方法】以2个北方常规粳稻品种为材料,在5个供氮水平下培养至孕穗期,以3个盐浓度进行胁迫处理,研究了处理后的水稻植株生物量、光合特性及一些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和结论】不同供氮水平培养的水稻植株在盐胁迫后生物量均呈下降趋势;盐胁迫下,2个水稻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表观叶肉导度(AMC)显著下降.低氮水平培养的水稻植株在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是由非气孔限制因素引起的,而高氮水平下其在盐胁迫后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还增加了气孔限制因素.在盐胁迫下,1/2N水平下水稻的叶片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及植株体内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其他N水平,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其他N水平. 1/2N水平的营养液培养水稻可提高水稻的渗透调节能力,从而增强其在孕穗期的抗盐能力;九稻13号的耐盐性高于吉粳88号.

    • 云南省不同小麦资源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相关性状差异及与抗旱指数、抗旱系数的相关性

      2015, 36(2):13-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3

      摘要 (1458) HTML (142) PDF 765.66 K (13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模拟干旱胁迫条件下全生育期抗旱性不同的云南小麦资源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相关性状的差异,寻找早期阶段对全生育期抗旱性强弱有指标作用的种子萌发期性状.【方法】采用PEG-6000高渗溶液渗透胁迫法,观察了2种5亚种70份材料的发芽势、发芽率、胚根数、最大胚根长、胚芽鞘长和胚芽长等6个种子萌发期抗旱性的相关性状,分析了观察平均值及相对值与抗旱指数、抗旱系数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在5个亚种的全生育期抗旱性强-极强品种与极弱的对照品种云选11-12、与中等或弱-极弱的品种比较中,没有一个观察性状的平均值及其相对值有一致的显著差异,也没有一个观察性状的平均值及其相对值与所有5个亚种抗旱性强-极强品种的抗旱指数、抗旱系数有一致的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仅用同一个抗旱性相关性状将所有亚种抗旱性强-极强的品种都区分出来是不现实的,需要利用种子萌发期的一些相关性状(如相对胚根数、相对胚芽鞘长、相对胚芽长、相对最大胚根长和根芽长比等)并结合其与抗旱指数、抗旱系数的相关性,才能筛选出不同亚种的抗旱性强-极强的育种材料.

    • 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优化研究

      2015, 36(2):19-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4

      摘要 (1485) HTML (241) PDF 741.41 K (12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玉米单倍体诱导率.【方法】2011—2012年采用大田试验,分析母本基因型材料、种质和世代的选择、生态环境、授粉时期、果穗部位等5个处理因素对玉米单倍体诱导率的影响.【结果和结论】不同材料同一因素下以及同一材料不同因素下单倍体诱导率均存在差异.母本基因型间单倍体的诱导率差异显著,尚未发现不同杂交模式与诱导率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5大种质类群S1代为单倍体最佳诱导世代;三亚与长春相比更有利于提高单倍体的诱导率;早期授粉的玉米单倍体诱导率高于晚期授粉;果穗底部的单倍体诱导率低于顶部.

    • 金属抗性促生菌对玉米生长和锌积累的影响

      2015, 36(2):25-3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5

      摘要 (1732) HTML (268) PDF 804.35 K (12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金属抗性促生菌对锌污染土壤中玉米生长和Zn吸收的影响,为利用微生物缓解重金属对农作物胁迫和减少重金属吸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促生菌 Ⅱ2R3 和 Ⅳ8R3 是否能够缓减Zn对玉米的毒害作用,减少玉米对Zn的吸收和积累.【结果和结论】促生菌 Ⅱ2R3、Ⅳ8R3 不仅有很强的抗Zn胁迫能力,而且具有较强地吸附、积累Zn的能力.在中、轻度Zn污染(200和400 mg·kg-1)土壤上,单独接种促生菌 Ⅳ8R3 促进了玉米的生长;当土壤Zn污染水平达到800 mg·kg-1 时,同时接种促生菌 Ⅳ8R3 + Ⅱ2R3 显著促进玉米的生长.单独或同时接种促生菌 Ⅳ8R3、Ⅱ2R3 使不同Zn污染水平土壤中的有效Zn含量均显著降低.当土壤Zn含量达到800 mg·kg-1 时,单独接种菌株 Ⅱ2R3 或同时接种 Ⅱ2R3 + Ⅳ8R3 均显著抑制玉米对Zn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而在中、轻度Zn污染(Zn≤400 mg·kg-1)土壤上,3种接种处理对玉米吸收Zn均没有显著影响.表明在高锌污染(800 mg·kg-1)土壤中,接种促生菌 Ⅳ8R3、Ⅱ2R3 能显著抑制玉米对Zn的吸收和向地上部转运;菌株 Ⅳ8R3、Ⅱ2R3 对玉米生长的影响与土壤Zn污染水平和菌株的性质有关.

    • 水土保持植物类芦对氮磷钾养分水平的响应

      2015, 36(2):31-3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6

      摘要 (1353) HTML (240) PDF 783.57 K (13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不同氮磷钾水平对类芦 Neyraudia reynaudiana 生长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液砂培试验,对优良水土保持植物类芦在不同氮、磷和钾供应水平下的响应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和结论】0.750 mmol·L-1 的氮和0.030 mmol·L-1 的钾会显著影响类芦生长,降低类芦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低磷(0.005 mmol·L-1)对类芦地上部生物量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地下部生物量;低磷和低钾(0.030 mmol·L-1)对类芦生长的影响显著小于0.750 mmol·L-1 氮水平的影响,在低磷和低钾条件下,类芦根系长度和根表面积显著增加,表现出对低磷和低钾胁迫较强的适应和自我调节能力.用类芦进行植被恢复时,氮素的补充更为重要.

    • 生物有机肥对冬瓜枯萎病及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

      2015, 36(2):36-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7

      摘要 (2594) HTML (135) PDF 971.56 K (1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生物有机肥对冬瓜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土壤微生物菌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将生防菌剂与腐熟有机肥按比例混合制成生物有机肥(BOF),通过盆栽试验对生物有机肥防治冬瓜枯萎病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和结论】生物有机肥可以降低枯萎病的发生率,且随着施用量的增加效果越显著.将不施肥加病原菌处理(CPC)的防效指定为0时,施用生物有机肥的3个处理(BOF1、BOF2、BOF3)防效分别是42.27%、52.92%和70.15%,均高于防效为31.91%的有机肥处理(OF);在有效养分相同的情况下,BOF2处理的植株株高、茎粗、叶宽和鲜质量均高于OF处理,达到显著水平,表现出明显的促生效果;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真菌和尖孢镰刀菌(病原菌)的数量减少,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均高于不施肥不加病原菌(CK)和CPC处理.表明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土壤酶活性、调节土壤微生物菌落结构、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状况,同时减少病害的发生.

    • 分散液液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牛奶中酰胺类除草剂

      2015, 36(2):43-4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8

      摘要 (1647) HTML (410) PDF 1.01 M (15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实现牛奶中农药残留快速、准确的分析检测,更好地监督牛奶的食品安全问题.【方法】采用分散液液微萃取技术 (DLLME) 作为前处理方法,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GC-MS) 作为色谱分析仪器,建立了牛奶中4种酰胺类除草剂(甲草胺、乙草胺、丙草胺和异丙甲草胺)的残留分析方法.【结果和结论】对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最终选取40 μL四氯化碳作为萃取剂,1 000 μL甲醇作为分散剂,提取时间设置为1.0 min.在最优的试验条件下,4种酰胺类除草剂质量浓度在0.05~5.00 mg·L-1 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0.997 8.该方法灵敏度高,检出限在0.8~1.4 μg·L-1 (S/N=3)范围内.该方法应用于实际牛奶样品的检测,4种目标物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67.0%~105.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6%~8.3%.

    • 野油菜黄单胞菌中长链3-酮脂酰 ACP 合成酶的鉴定

      2015, 36(2):49-5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09

      摘要 (1788) HTML (255) PDF 1.88 M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野油菜黄单胞菌 Xanthomonas campestris 8004基因组中3个标注为3-酮脂酰ACP合成酶的基因XcfabF1XcfabF2XcfabB 在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的功能.【方法】将这3个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BAD24M,然后转化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fabBfabF 温敏型突变株CY242和CY244,同时利用体外无细胞抽提物酶学分析FabF1、FabF2和FabB蛋白活性.【结果和结论】XcfabF1XcfabB 基因分别能遗传互补大肠埃希菌 fabFfabB 突变,而 XcfabF2 基因则不能互补大肠埃希菌 fabFfabB 突变.体外无细胞抽提物酶学分析表明FabF1和FabB都能完成辛脂酰-ACP的延伸,但FabF2则不能完成该酶促反应.XcfabB 基因编码3-酮脂酰ACP合成酶I,XcfabF1 基因编码3-酮脂酰ACP合成酶II,而fabF2 基因不参与中长链脂肪酸的合成.

    • ‘热研4号’王草和五节芒光合特性的比较

      2015, 36(2):55-6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0

      摘要 (1701) HTML (210) PDF 841.41 K (12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获得生产生物能源的优质原料.【方法】在田间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热研4号’王草 Pennisetum purpureum × P. americanum cv. Reyan No.4和五节芒 Miscanthus floridulus 的光合特性日变化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净光合速率(Pn)与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结果和结论】‘热研4号’王草和五节芒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型”,无光合“午休”现象,且‘热研4号’王草日均Pn(25.45 μmol·m-2·s-1)略高于五节芒(25.08 μmol·m-2·s-1).2种草的蒸腾速率(Tr)、水分利用效率(WUE)、光能利用率(LUE)和气孔导度(Gs)与Pn一样,最大值均出现在13:00时左右,且‘热研4号’王草的Tr、LUE和Gs也都略高于五节芒,只有WUE略低于五节芒.气孔限制值(Ls)日变化呈正钟型,在11:00时左右达最高值(均为0.86 μmol·m-2·s-1),早晚最低,而胞间CO2 摩尔分数(xi)日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此外,‘热研4号’王草和五节芒的Pn均与大气CO2 摩尔分数(xa)呈显著负相关(P<0.05),且分别与空气相对湿度(RH)和Gs呈显著正相关(P<0.05).以上结果说明‘热研4号’王草的光合能力比五节芒强.

    •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对青藏高原25种灌木的抗旱性评价

      2015, 36(2):61-6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1

      摘要 (2095) HTML (225) PDF 1.11 M (1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青藏高原25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了解其水分适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地区造林筛选优良耐旱植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比叶片角质层、上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厚度等12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植物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结果和结论】25种植物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叶片厚度最高为323.00 μm、平均为186.25 μm,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最高为4.83 μm、平均为1.71 μm,上表皮平均比下表皮厚30.00%,气孔小而密集,这是植物长期适应高原干旱环境的进化结果,12项指标的种间差异极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筛选出5项具有代表性的抗旱指标: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树种的抗旱性能评分排序,将25种植物分为抗旱性极强树种、抗旱性较强树种、抗旱性一般树种和抗旱性较弱树种.

    • 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

      2015, 36(2):69-7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2

      摘要 (1763) HTML (389) PDF 710.04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广州市不同城市森林类型的林下植物丰富度和多样性,为广州市的城市森林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2年9—10月对广州市不同森林类型的城市森林林分结构进行样地调查,运用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等指标分析不同森林类型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和结论】天然次生林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样方内共有林下植物71种,隶属于46科60属;人工林林下植物相对较少,样方内共有林下植物31种,隶属于25科31属;正在逐步改造的人工林林下植物也相对较少,样方内共有林下植物31种,隶属于17科30属.由此可见,天然林较人工林而言,植物物种丰富度高,群落结构相对复杂,森林景观层次丰富,因此,广州市的城市森林人工林近自然化经营意义重大.

    • 育苗密度与基质对柚木小棒槌苗生长的影响

      2015, 36(2):74-7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3

      摘要 (2327) HTML (126) PDF 669.48 K (13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出培育柚木 Tectona grandis 小棒槌苗的最佳育苗基质和育苗密度.【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基质和育苗密度对柚木小棒槌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在不施肥情况下,6个月生和12个月生不同处理间柚木小棒槌苗的地径、根粗、地下鲜质量等指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各处理小棒槌苗棒槌度均达到规格要求(棒槌度>1.57);12个月生小棒槌苗的品质进一步提高,V(黄心土)∶V(河沙)=2∶1,密度150株·m-2V(黄心土)∶V(河沙)=2∶2,密度200株·m-2V(黄心土)∶V(河沙)=3∶2,密度150株·m-2 3个处理达到了出圃造林的要求(棒槌度>1.57,0.8 cm<地径<1.6 cm);不同育苗基质配比间和不同育苗密度水平间,地径、根粗和地下鲜质量等指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对培育柚木小棒槌苗品质的影响是密度>基质.生产12个月生柚木小棒槌苗的基质以V(黄心土)∶V(河沙)=2∶1或2∶2,密度以150~200株·m-2为佳.

    • 马大杂种相思组培快繁技术

      2015, 36(2):79-8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4

      摘要 (2000) HTML (232) PDF 1.25 M (13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马大杂种相思 Acacia mangium × A. auriculiformis 良种的快速繁殖效率与推广种植力度.【方法】以马大杂种相思新生枝条带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马大杂种相思组培快繁体系.【结果和结论】用质量分数为0.1%的升汞和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分别处理当年新生枝条第3~5个腋芽茎段15 min和30 s,然后接种至MS培养基进行初代培养,芽诱导率为95.68%;最佳增殖培养基为改良MS+6-BA 1.5 mg·L-1+NAA 0.1 mg·L-1+蔗糖30 ~40 g·L-1,35 d的有效增殖倍数为3.97;将增殖芽接入含IBA 600 mg·L-1的MS固体培养基上预培养4~8 h后转接至无激素1/2 MS培养基上,15 d即可全部生根;或将增殖芽直接接入1/2 MS+IBA 1.0 mg·L-1+NAA 0.5 mg·L-1+蔗糖30 g·L-1生根培养基上,第15天时生根率为99.43%.将生根苗移栽至以黄心土为基质的营养袋内,存活率为94.67%.

    • 湿热处理对糯小麦淀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2015, 36(2):85-8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5

      摘要 (1917) HTML (232) PDF 1.44 M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湿热处理条件,包括时间、温度和水分含量,对糯小麦淀粉性质的影响.【方法】以糯小麦淀粉糊的透明度、溶解度和膨胀度、冻融稳定性、颗粒形貌及颗粒结晶性质的变化考察湿热处理对糯小麦淀粉的影响.【结果和结论】与原淀粉相比,经湿热处理后,糯小麦淀粉糊的透光率,溶解度,冻融稳定性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而膨胀度有一个先降低后增加的过程.湿热处理后糯小麦淀粉的颗粒形状和大小基本没有发生改变,但颗粒表面变得不均匀,中央部位变得模糊,出现了裂纹和压痕,偏光十字强度减弱.X射线衍射分析数据也证实了偏光显微镜得到的结果,淀粉的相对结晶度降低,但湿热处理未改变糯小麦淀粉的结晶结构类型,仍为A型.

    • 农业废弃物制备颗粒活性炭的工艺优化研究

      2015, 36(2):90-9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6

      摘要 (1685) HTML (187) PDF 780.47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农业废弃物颗粒活性炭的制备工艺,得到较佳的制备工艺参数.【方法】根据颗粒活性炭的特性,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玉米秸秆、花生壳和松籽壳3种原料在不同粘结剂含量和活化时间的组合上对制得颗粒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和结论】在试验设计取值范围内,原料种类对颗粒活性炭吸附性能的影响较显著,粘结剂含量和活化时间的影响次之.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得出较佳的制备工艺参数,即原料种类为玉米秸秆,粘结剂含量(w)为35%,活化时间为45 min.以此工艺参数组合制备出的颗粒活性炭碘值为828.60 mg·g-1,亚甲基蓝吸附值143.22 mg·g-1 ,比表面积604.98 m2·g-1,研究结果对提高颗粒活性炭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基于 μC/OS-II 的粮仓多点温湿度无线采集系统的设计与测试

      2015, 36(2):95-9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7

      摘要 (1566) HTML (144) PDF 1.51 M (19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粮仓环境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特点及数据无线传送的要求,构建实时嵌入式粮仓多点温湿度无线采集系统.【方法】本设计利用多点单总线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以及湿度传感器HIH3605检测粮仓环境,移植了典型的实时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II到LPC2103高性能处理器平台,采用JZ877进行无线数据传送.【结果和结论】实践证明系统可实现对粮仓内部多点温湿度的有效实时采集和监控(报警),具有无线数据传送、数据存储和处理等功能,人机操作界面简洁,易于网络扩展.

    • 基于松弛试验的蓖麻籽压榨非线性流变模型

      2015, 36(2):100-10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8

      摘要 (1560) HTML (146) PDF 741.70 K (12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蓖麻籽压榨过程中的流变特征.【方法】利用单轴压榨试验装置进行应力松弛试验,获取了松弛过程中应力与时间关系.基于试验结果和半理论半经验法,利用改进的广义 Maxwell 模型建立了蓖麻籽压榨非线性流变模型,使用非线性回归法分段对模型参数进行求解,并将模型计算值与试验结果对比.【结果和结论】 综合对比结果可知:模型模拟值与应力松弛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压榨应变大于 0.65 时蓖麻籽的非线性流变特性.

    • 基于气象数据挖掘的广东省农业高温灾害预测研究

      2015, 36(2):106-11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19

      摘要 (1425) HTML (193) PDF 2.10 M (10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广东省气象观测数据挖掘分析,以广东省农业气象灾害中的高温为例,预测可能存在的灾害及其等级.【方法】在缺乏灾害判定规则和历史灾情等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应用模糊 C 均值聚类算法(FCM)挖掘得出关键属性的聚类中心和隶属度矩阵,建立灾害等级判定规则,进而通过气象观测数据预测可能即将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等级.通过误差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算法对气象观测历史数据及同期发布的灾害等级数据进行学习,训练后的网络模型可以准确地揭示内在的灾害发生规律,进而通过气象观测数据精确地预测可能即将发生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其等级.【结果和结论】BP和FCM 2种数据挖掘方法在缺乏先验知识的条件下,均可以通过气象观测数据准确预测农业气象灾害,结果对比表明前者预测气象站点灾害等级的精度略优于后者.

    • ‘观音绿’荔枝香气成分的顶空固相微萃取GC-MS分析

      2015, 36(2):113-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20

      摘要 (1974) HTML (185) PDF 680.98 K (1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明‘观音绿’荔枝的香气成分.【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 HS SPME)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观音绿’荔枝的香气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和结论】在‘观音绿’成熟荔枝果实中共检出66种化合物,其中:烯类20种,醇类11种,酯类11种,酮类3种,烃类6种,醛类4种,芳香族化合物2种,其他化合物10种.‘观音绿’荔枝的主要香气成分是柠檬烯、甲基丁烯醇、萜品油烯、月桂烯、乙酸乙酯、梨醇酯、橙花醇、3-甲基-3-丁烯-1-醇、1-辛烯-3-醇、δ-愈创木烯等.‘观音绿’荔枝品质特优可能与其香气成分中烯类的种类和相对含量有关.

    • 聚丙烯酰胺电泳条带中微量DNA片段的回收与再扩增方法的改进

      2015, 36(2):117-12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2.021

      摘要 (1634) HTML (221) PDF 1.32 M (3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条带中微量DNA片段的回收和再扩增.【方法】比较了4种方法溶解聚丙烯酰胺凝胶的效果和回收微量核酸的效率.【结果和结论】Bioteke溶胶/结合液能获得极高的DNA片段回收率,可从仅含1.0~7.5 ng 核酸的PAGE胶中有效回收到足量的片段;再扩增的效果与回收效率呈正相关;将液态混合液与杂质分离是成功进行再扩增的关键.本研究构建的一套快速、高效的PAGE多态性条带回收及再扩增的方法为分析生物遗传多样性成因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