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第3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5, 36(4).

      摘要 (783) HTML (0) PDF 501.74 K (12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次

      2015, 36(4).

      摘要 (800) HTML (0) PDF 349.49 K (11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葡萄糖醛酸木聚糖生物合成研究进展(综述)

      2015, 36(4):1-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1

      摘要 (1962) HTML (656) PDF 2.94 M (15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细胞壁在植物形态结构维持、生长发育和抗病虫害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有些细胞壁还可以作为食用或药用材料.近年来植物细胞壁更是作为重要的生物质资源和生物原材料,成为植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作为细胞壁重要成分之一的木聚糖更是在这十年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有必要对其进行总结.【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结合笔者的研究,归纳总结葡萄糖醛酸木聚糖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结果和结论】葡萄糖醛酸木聚糖为植物次生壁最主要的半纤维素组分,其合成需要多种糖基转移酶参与.模式植物拟南芥中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合成相关基因的突变会导致不规则木质部导管坍塌和木纤维细胞壁变薄等.通过这些拟南芥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功能研究,鉴定了多个与葡萄糖醛酸木聚糖的主链、四糖末端和侧链合成有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整体分析有利于更加充分地了解葡萄糖醛酸木聚糖的合成途径.该文对参与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合成的相关基因进行了综述,对葡萄糖醛酸合成中的一些不确定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了一些葡萄糖醛酸木聚糖将来的研究重点.

    • 伪狂犬病病毒 gE 基因主要抗原表位区的原核表达及间接ELISA方法的建立

      2015, 36(4):11-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2

      摘要 (1376) HTML (324) PDF 842.69 K (12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区分伪狂犬病病毒疫苗免疫猪和自然感染猪,建立快速诊断的方法.【方法】利用PCR方法从伪狂犬病病毒中扩增出糖蛋白E(gE)基因的主要抗原表位区,用 BamHⅠ和 Hind Ⅲ双酶切后,插入原核表达载体pET-32a(+)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gE184,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PAGE电泳和Western-blot检测,用纯化后的gE184蛋白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间接gE184-ELISA检测方法.【结果和结论】用该方法检测290份临床猪血清样本,并与商品化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比较,两者的符合率为93.1%.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2015, 36(4):16-2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3

      摘要 (1408) HTML (262) PDF 719.08 K (1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2种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方法】分别以GD-1株PEDV灭活全病毒和原核表达的COE融合蛋白作为包被抗原,确定最佳ELISA条件,检验其重复性、特异性等,并进行临床应用.【结果和结论】确定了2种ELISA方法的最佳条件,重复性试验显示变异系数分别小于4.60%和5.30%,特异性试验检测口蹄疫病毒、猪瘟病毒、猪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均为阴性,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较长的保存期.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223份血清样品总阳性率分别为97.3% (217/223)和98.6% (220/223),2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相近,具有良好的检出率和很高的符合率,为PEDV的抗体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种技术手段.

    •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GD-A株的分离鉴定及 S 基因序列分析

      2015, 36(4):21-2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4

      摘要 (1614) HTML (385) PDF 1.63 M (14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广东省某疑似发生猪流行性腹泻的猪场中,采集病猪的粪便样品,经RT-PCR检测阳性的样品接种于Vero细胞,以分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方法】通过在细胞上的连续传代,直至能稳定增殖.并通过RT-PCR对细胞培养物进行特异性片段的检测,观察细胞病变(CPE)的发生情况,以及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M蛋白,对病毒进行分离与鉴定.【结果和结论】病毒在盲传5代时能观察到典型病变,传至20代时能在Vero细胞上增殖稳定.RT-PCR、CPE与IFA的结果证明,所分离到的病毒为PEDV,并命名为GD-A株.

    • 截短侧耳素衍生物BC-7013在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和生物利用度研究

      2015, 36(4):26-3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5

      摘要 (1531) HTML (286) PDF 1.36 M (14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截短侧耳素衍生物BC-7013 在鸡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及生物利用度.【方法】 6周龄健康白羽肉鸡20只随机分为2组,雌雄各半,分别进行单剂量静脉注射(简称静注,2.5 mg·kg-1)和单剂量口服(15 mg·kg-1)截短侧耳素衍生物BC-7013.以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内标法定量测定血浆中衍生物BC-7013的浓度,采用WinNonlin 5.2药动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统计矩原理分析药物浓度时间数据,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和结论】 鸡静注给药后药动学参数为:t1/2β =(1.37±0.14) h,Vd=(1.87±0.25) L·kg-1,AUC(0→∞) =(2.83±0.56) μg·mL-1·h,CL=(1.14±0.28) L·h-1·kg-1;鸡口服给药后药动学参数为:tmax =(1.94±0.26) h,Cmax =(126.18±6.54) ng·mL-1,AUC(0→∞) =(1.38±0.21) μg·mL-1·h,MRT=(9.49±0.57) h,F =(10.37±1.48)%.截短侧耳素衍生物BC-7013在鸡体内的药动学特征表现为:静注给药后分布广,消除快;口服给药后吸收较快但不完全,生物利用度较低.

    • 二甲氧苄啶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

      2015, 36(4):32-3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6

      摘要 (1609) HTML (344) PDF 847.70 K (13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在猪组织中二甲氧苄啶浓度的检测方法,并对二甲氧苄啶在猪体内的残留消除进行研究,制订该药在猪体内的休药期.【方法】常规饲养条件下,将30头健康猪随机分为6组,按体质量以5 mg·kg-1剂量混饲给药,每天2次,连用7 d,于最后一次给药后6、24、96、168、240和336 h各宰杀1组猪,分别采集每头猪的肌肉、肝脏、肾脏和脂肪组织,采用HPLC法对二甲氧苄啶在各组织的残留量进行测定.【结果和结论】二甲氧苄啶在猪组织中消除较快,给药后第240小时所有检测组织中的二甲氧苄啶已全部低于方法的定量限(40 μg·kg-1),二甲氧苄啶在肌肉中消除最快,在肾脏中消除最慢.根据日本肯定列表规定的二甲氧苄啶在禽组织的最大残留限量(50 μg·kg-1)和WT1.4休药期软件计算结果,建议该药在猪体内的休药期为8 d.

    • 饲料必需氨基酸平衡关联度对框镜鲤生长、蛋白质消化和代谢的影响

      2015, 36(4):36-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7

      摘要 (1664) HTML (187) PDF 908.63 K (13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饲料必需氨基酸(EAA)平衡关联度对框镜鲤 Cyprinus carp 生长、蛋白质消化和代谢的影响.【方法】在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按比例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配成6种等氮等能(蛋白质质量分数31%、能量17 MJ·kg-1)的不同EAA平衡关联度的试验组饲料,同时以鱼粉为主要蛋白源配制对照组饲料(蛋白质质量分数33%,能量17 MJ·kg-1),共7种不同EAA平衡关联度[0.764 9(对照组)、0.704 8(1组)、0.722 0(2组)、0.737 0(3组)、0.759 1(4组)、0.778 0(5组)和 0.800 8(6组)]的饲料饲喂初始体质量(53.29±1.64) g的框镜鲤 8周.【结果和结论】当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78 0(5组)时,其框镜鲤增质量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饲料EAA平衡关联度为0.704 8、0.722 0和0.737 0的1、2和3组(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效率呈现相同趋势.当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较1、2和3组蛋白质效率显著增加(P<0.05),且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框镜鲤的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和谷丙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肝胰脏蛋白酶比活力显著高于1~3组(P<0.05).当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框镜鲤的肝胰脏谷草转氨酶活性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59 1(4组)时,血清总蛋白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血清白蛋白在饲料EAA平衡关联度增加到0.737 0(3组)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在植物蛋白源饲料中添加赖氨酸和蛋氨酸,调控饲料EAA平衡关联度为0.759 1时,可促进框镜鲤生长、蛋白质消化和代谢,可适当降低饲料的蛋白含量,降低饲料成本.

    • 水稻单片段代换聚合系的产量比较试验

      2015, 36(4):43-4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8

      摘要 (1779) HTML (315) PDF 813.85 K (13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基于水稻单片段代换系聚合而成的品系,是分子设计育种过程中的中间材料,通过评价其优劣,为育种和生产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以25个聚合系为材料,在2013年早、晚两季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测验它们与华粳籼74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显著性,并探讨所考察性状的表型和相关的遗传基础.【结果和结论】5个聚合系P05、P08、P14、P15和P21的产量显著地高于华粳籼74,适于早、晚季种植;另2个高产聚合系P07和P12则仅适于晚季种植.所有考察性状的遗传率变动在0.885 9~0.993 7之间,其中,普通遗传率为0.554 7~0.968 8,互作遗传率为0.024 9~0.331 2.着粒密度降低产量,贡献率为15.5%;而千粒质量增加产量,贡献率达36.6%.试验结果为这些性状的遗传改良和育种上的间接选择提供了依据.

    • 沼液中挥发性有机物去除技术及肥效验证

      2015, 36(4):50-5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09

      摘要 (1334) HTML (358) PDF 918.07 K (14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筛选具有应用价值的去除沼液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方法.【方法】通过热处理、活性炭、通气处理、有机溶剂萃取等方法去除沼液中的VOCs.【结果和结论】不同处理方法的VOCs去除效果最好的条件分别为:热处理70 ℃,去除率57.7%;200 mL沼液用12 g活性炭处理,去除率69.9 %;200 mL沼液采用硫酸、氢氧化钠、过氧化氢处理效果最好时的用量均为20 mL,去除率分别为36.4%、39.2%和39.3%.通氮气、空气和臭氧的VOCs去除率分别为53.0%、67.3%和81.7%;三氯甲烷+石油醚萃取,去除率87.4%;通臭氧和有机溶剂萃取处理相结合,沼液中VOCs去除率达到94.1%,效果十分明显,且未影响沼液的肥效,是沼液除味的有效措施.

    • 福寿螺和田螺的纤维素酶反应体系对不同pH和温度的响应

      2015, 36(4):55-5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0

      摘要 (1796) HTML (320) PDF 616.86 K (16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 Lamarck和本地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Gray纤维素酶活性反应体系对不同pH和温度响应的差异.【方法】采用酶学分析法(羧甲基纤维素法)测定不同反应温度和pH对福寿螺和田螺肝脏与胃纤维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和结论】福寿螺肝脏和胃纤维素酶的活性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均显著高于田螺,其中,不同pH(3.6~7.2)条件下福寿螺肝脏和胃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是田螺的1.51~3.14和1.30~1.90倍;不同温度(30~60 ℃)条件下福寿螺肝脏和胃纤维素酶活性分别是田螺的1.16~1.56和1.32~1.77倍.在pH3.6~7.2、温度30~ 60 ℃的范围内,福寿螺和田螺肝脏、胃纤维素酶活性都呈先上升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温度条件下福寿螺纤维素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大于田螺,但2种螺纤维素酶活性随pH的变化差异不显著.福寿螺肝脏和胃纤维素酶适宜的pH范围分别为5.4~6.6和4.8~ 6.6,适宜的温度范围均为40~55 ℃;田螺肝脏和胃纤维素酶适宜的pH范围分别为5.4~6.0和4.8~6.6,适宜的温度范围均为40~50 ℃.福寿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 2种萱草对铅、镉的吸收累积及其在亚细胞的分布和化学形态特征

      2015, 36(4):59-6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1

      摘要 (1190) HTML (230) PDF 792.79 K (13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2种萱草 Hemerocallis 对铅、镉的忍耐和解毒机理,为运用植物修复铅、镉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2种萱草在铅、镉不同处理时间下对其吸收特性,并采用差速离心与化学试剂提取法分析Pb、Cd在2种萱草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其存在的化学形态.【结果和结论】2种萱草对铅、镉的吸收特性为:地下部分含量总体高于地上部分,随处理时间延长,吸收过程均出现1个峰值,但是吸收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有一定差异;2种萱草对铅、镉的转移系数均减小.2种萱草地上部和地下部亚细胞铅主要分布在液泡及细胞可溶性部分中,其次是细胞壁及残渣部分,分配率最少的是细胞膜及细胞器部分;镉在细胞壁及其残渣部分含量最多,细胞膜及细胞器部分中次之,液泡及细胞可溶性部分中分布很少.大花萱草地上地下部分各化学形态铅含量大小为PbHCl>PbNaCl>PbW>PbE>PbHAc>Pbr,金娃娃萱草:PbHCl>PbHAc>PbNaCl>PbWPbE>Pbr.2种萱草镉的化学形态分布为:CdE>CdNaCl >CdW>CdHAc>CdHCl>Cdr .2种萱草中Cd主要以无机盐、氨基酸盐等可溶性盐的形态存在,其细胞壁在Cd忍耐与解毒中起到重要作用;Pb主要以金属磷酸盐沉淀的形态存在,其液泡在Pb忍耐与解毒中起到重要作用.

    • 60Coγ 射线对海滨雀稗成活率及生长特性的影响

      2015, 36(4):65-6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2

      摘要 (1703) HTML (267) PDF 681.67 K (16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海滨雀稗Paspalum vaginatum Swartz适宜的辐射剂量,为海滨雀稗辐射诱变育种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方法】以海滨雀稗2个品种Sea Isle 2000和Platinum为材料,设置 60Coγ 射线剂量为0、40、50和60 Gy,对海滨雀稗匍匐茎进行辐射处理,研究其适宜的诱变剂量及生长特性的变化.【结果和结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匍匐茎成活率显著降低.Platinum匍匐茎的适宜辐射剂量范围为41.38~49.75 Gy,Sea Isle 2000匍匐茎的适宜辐射剂量范围为54.07~64.89 Gy.辐射处理使2个品种叶片变窄,使Sea Isle 2000匍匐茎节间长度缩短,2个品种的质地均得到明显改善.40~60 Gy可认为是海滨雀稗诱变育种适宜的辐射剂量.

    • 华南地区推广应用大豆品种对疫霉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2015, 36(4):69-7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3

      摘要 (1363) HTML (352) PDF 769.81 K (13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评价华南地区大豆 Glycine max (L.)Merrill品种(系)及其亲本对7个大豆疫霉菌 Phytophthora sojae 的抗性.【方法】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鉴定67个品种(系)及其亲本对7个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菌菌株的抗性.【结果和结论】67个品种对7个不同毒力菌株PGD1、Pm14、Pm28、PNJ1、PNJ3、PNJ4、P6497的侵染率不同,接种大豆疫霉菌PGD1的侵染率最高,PGD1是华南地区发现并分离的大豆疫霉菌新种,抗PGD1的品种有华夏6号、粤夏2011-4、桂春6号、桂春10号、桂夏1号、浙春3号,占鉴定品种的9%;其次是Pm28和Pm14,接种PNJ1和PNJ4的侵染率较低;另外,对7个大豆疫霉菌菌株都表现感病的品种有29个,占鉴定品种的43.3%.华南地区抗或多抗大豆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较少,需要加强大豆品种抗病种质资源筛选和抗病育种研究.

    • 华南地区瓜实蝇田间种群的抗药性监测

      2015, 36(4):76-8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4

      摘要 (1346) HTML (210) PDF 628.31 K (12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华南地区瓜实蝇 Bactrocera cucurbitae 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我国瓜实蝇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年6—10月采集了广州、湛江、茂名、清远、南宁、长沙、无锡等地瓜实蝇田间种群,并用药膜法监测了其对敌百虫、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阿维菌素、多杀霉素的抗性.【结果和结论】所监测地区中,广州和无锡种群对敌百虫抗性倍数为2.03和2.14,湛江种群对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抗性倍数为2.69,仍处于敏感水平,其余地区种群对6种药剂均达到了低水平或中等水平抗性.

    • 基于线粒体 COI 序列对云南地区柚喀木虱单倍型的鉴定

      2015, 36(4):81-8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5

      摘要 (1924) HTML (391) PDF 1.25 M (13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采自云南的柚喀木虱 Cacopsylla citrisuga Yang & Li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基因(COI)条形码片段对采自云南瑞丽和石屏的柚喀木虱样本进行描述,并进行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和结论】经鉴定共得到2种单倍型C1和C2,瑞丽种群的单倍型均为C1,而石屏的种群分化出了2种单倍型C1和C2.分析表明,柚喀木虱的最大序列分歧度特别低,仅为0.16%.此COI片段能很好地区分柚喀木虱与同属的其他几种木虱.

    • 象耳豆根结线虫对7个品种番茄生长的影响

      2015, 36(4):87-9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6

      摘要 (1412) HTML (211) PDF 601.90 K (12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象耳豆根结线虫 Meloidogyne enterolobii 对番茄品种的最低接种数量,以及接种量对7个番茄品种致病力及生长的影响.【方法】 通过温室大棚盆栽番茄,将孵化的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悬浮液制成10个不同浓度,通过灌根的方法将悬浮液接种至番茄根部,60 d后,测定番茄植株高度、地上部分鲜质量、根结数量、卵块数量和根内幼虫总数量,比较致病力差异.【结果和结论】象耳豆根结线虫二龄幼虫最低接种量为0.08条·cm-3,与其他不同种类的根结线虫相比,具有更强的致病力.象耳豆根结线虫强致病力对番茄抗性和易感病品种均造成严重伤害.

    •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高产多糖的罗尔阿太菌菌株

      2015, 36(4):91-9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7

      摘要 (1587) HTML (278) PDF 1.01 M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选育罗尔阿太菌多糖高产、草酸低产的优良罗尔阿太菌菌株.【方法】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以罗尔阿太菌菌株AY6657741为原始菌株,以紫外和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的2株多糖高产的诱变株Ar-1和Ar-2为双亲菌株;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原生质体的制备条件.【结果和结论】5.56 mmol·L-1β-巯基乙醇处理菌悬液,0.4 mol·L-1的 KCl作为渗透压稳定剂, 3.1 mg·mL-1 的复合酶液(纤维素酶φ为2%、蜗牛酶φ为2%、溶壁酶φ为4%),pH 5.5,32 ℃酶解55 min,原生质体形成率93.534%,再生率18.921%.0.4 g·mL-1 的聚乙二醇6000在30 ℃条件下融合25 min,选育出1株多糖高产、草酸低产的菌株,命名为AY-3.菌株AY-3多糖产量达24.673 g·L-1,比原始菌株AY6657741的产糖量提高了54.42%,草酸质量浓度降低至0.281 g·L-1,比原始菌株草酸的质量浓度降低了43.57%.

    • 珍稀濒危植物伯乐树的潜在适生区预测

      2015, 36(4):98-10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8

      摘要 (1755) HTML (410) PDF 2.57 M (10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伯乐树 Bretschneidera sinensis 地理分布格局,预测其潜在适生区,探讨环境和气候因子对其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基于1950—2000年期间及21世纪70年代的19个气候因子数据以及中国13个省区、110个有记录的地理分布点,利用最大熵算法模型(Maxent),结合地理软件DIVA-GIS和ARCGIS,预测伯乐树的潜在适生区.结合野外调查和标本数据,以海拔图层和植被覆盖图层为底图绘制该种地理分布.【结果和结论】伯乐树潜在适生区位于华南地区,最适分布区位于南岭地区以及罗霄山和幕阜山.该种常见于海拔500~2 000 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落叶阔叶林,适宜气候条件为最暖季度平均雨量500~2 750 mm,昼夜温差7.8~9.8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该种潜在适生区北移,最适分布区面积减少.基于此,还分析了主导环境和气候因子对该种地理分布格局的影响,并对其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

    • 基于“高分一号”遥感影像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

      2015, 36(4):105-1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19

      摘要 (1506) HTML (269) PDF 2.53 M (1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广州市增城试验基地为例,探索国产高分卫星影像数据在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的应用.【方法】根据2013年10月1日“高分一号”影像数据和相应的亚热带典型作物的实测数据,建立植被指数与典型作物冠层SPAD之间的关系模型,并分别探讨9种植被指数与SPAD之间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以便获得最佳的植被指数和相应的回归模型反演华南地区亚热带作物冠层叶绿素相对含量.【结果和结论】7种植被指数均与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有极显著的相关性,其中比值植被指数(RVI)相关性最好,其次是差值植被指数(DVI).经分析,RVI的指数回归模型Y=31.445e0.141XR2 =0.889)是反演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的最佳回归模型,实际拟合精度达92.75%,故使用该回归模型估测研究区内大范围亚热带典型作物冠层SPAD是可行的.

    • 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变化

      2015, 36(4):112-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20

      摘要 (1294) HTML (407) PDF 1.45 M (13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渥堆过程中四川黑茶品质成分及主要酶类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测定方法和常用测定方法对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品质成分含量和酶类活性进行全程监测.【结果和结论】除咖啡碱含量变化不明显外,茶多酚、儿茶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纤维素、原果胶、蛋白质、氨基酸、水溶性果胶、可溶性糖含量均在渥堆工艺中下降,其含量降幅分别为69.2%、43.7%、79.3%、81.7%、52.4%、9.6%、60.0%、62.3%、66.2%、32.2%和37.2%.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在渥堆的第19和12天达到峰值,纤维素酶、果胶酶活性在渥堆的第17天达到峰值,相较于刚扎堆时,其酶活性分别提高了246%、371%、371%和223%.四川黑茶渥堆过程中主要品质成分及酶类活性复杂的变化,促成了其相关品质特征的形成.

    • 1-甲基环丙烯对无核黄皮贮藏品质和生理的影响

      2015, 36(4):117-12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21

      摘要 (1278) HTML (197) PDF 853.56 K (1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1-甲基环丙烯(1-MCP)对无核黄皮 Clausena lansium 果实常温贮藏效果和采后生理的影响.【方法】广东郁南无核黄皮分别经0.1和1.0μL·L-1 1-MCP熏蒸处理24 h后,置25 ℃条件下贮藏10 d,测定贮藏过程中果实的营养品质和生理变化.【结果和结论】无核黄皮的呼吸速率在贮藏期间持续增加,但无呼吸峰出现,其呼吸类型属于后期上升型. 2个1-MCP处理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黄皮的好果率和可食率,有利于保持果实硬度,降低了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同时,抑制了果实乙烯的产生和减缓了呼吸速率的上升,延缓了果皮抗氧化酶SOD和POD活性的下降,以及细胞膜透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增加.1μL·L-1 1-MCP处理的效果较显著.

    • 羊草 CDPK 基因全长 cDNA 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2015, 36(4):123-12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22

      摘要 (1476) HTML (416) PDF 2.21 M (11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通过对羊草 Leymus chinensis CDPK 基因进行克隆及原核表达,为进一步研究CDPK基因的功能,探讨羊草适应生境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羊草钙依赖蛋白激酶(CDPK)基因,命名为Lc-CDPK;构建了羊草CDPK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经SDS-PAGE分析CDP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和结论】羊草CDPK基因全长cDNA序列为1 704 bp,包括1个1 64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548个氨基酸,从第81~339个氨基酸构成了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催化活性的S-TKc结构域,有4个保守的EF手型结构域;编码区核苷酸序列与其他禾本科作物比对后发现,与小麦CDPK基因的相似性最高,相似度为96%;IPTG诱导表达出相对分子质量为61 350的融合蛋白,表达产物大小与预计理论值相符.诱导7 h蛋白表达量最高,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9.1%.

    • 5-氯甲基水杨醛缩 L-酪氨酸锰(II)配合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2015, 36(4):129-13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5.04.023

      摘要 (1411) HTML (270) PDF 1.78 M (13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甲醇溶剂体系中合成5-氯甲基水杨醛缩L-酪氨酸Schiff碱配体及其Mn(Ⅱ) 配合物.【方法】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及差热-热重方法确定它们的分子组成;采用滤纸片法、光还原NBT法及荧光猝灭法测定该配合物的抗菌活性、SOD活性及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和结论】 5-氯甲基水杨醛缩L-酪氨酸Schiff碱配体及其Mn(Ⅱ) 配合物的分子组成分别为K2L·3H2O(L=C17H14NO4Cl2-)和K[MnL(CH3COO)]·2H2O,配合物中Schiff碱配体上的亚胺基N、羧基O及酚羟基O均与Mn(Ⅱ)配位.该配合物的抗菌活性高于配体,且对革兰阴性菌大肠埃希菌的抗菌活性高于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SOD活性,其IC50为1.616 μmol·L-1;基于静态猝灭机理,该配合物能有效猝灭BSA的内源荧光,并与BSA结合形成1种基态复合物,25 ℃条件下与BSA的结合位点数n约为1,结合常数KA为1.62×106 L·mol-1,且分子内可能发生非辐射能量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