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健 , 胡晓湘 , 边成 , 曾谨勇 , 张承华 , 郑恩琴 , 蔡更元 , 刘德武 , 王爱国 , 吴珍芳
2017, 38(1):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1
摘要:【目的】分析温氏某育种场大白猪主要生长性状遗传参数,并探讨不同背膘测定方法的变化(从A超到B超)以及终测体质量的变化(从达100 kg体质量日龄到达115 kg体质量日龄)对育种的影响。【方法】利用DMU软件和单/多性状动物模型计算了达100 kg体质量日龄(AGE)和100 kg体质量背膘厚(BF)的加性方差和窝效应方差,计算各性状遗传力,并分别评估了在只有终测体质量100 kg左右(AGE-100)或只有B超(BF-B)情况下,2016年新测定个体估计育种值 (EBV)与正常遗传评估EBV的泊松相关和秩相关。【结果】AGE和BF遗传力分别为0.21和0.41,窝效应分别为0.27和0.15,单/多性状模型基本保持一致;此外,在去除终测体质量115~130 kg内数据或A超测定数据的情况下,新终测个体EBV与正常情况计算EBV的泊松相关分别为0.96和0.94,秩相关分别为0.96和0.92,单/多性状模型基本保持一致。【结论】调整背膘测定方法比调整终测体质量对选种影响小,应该重新选择校正公式。
单奇 , 白野 , 范晶晶 , 刘书贵 , 尹伊 , 李丽春 , 郑光明
2017, 38(1):5-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2
摘要:【目的】研究马波沙星在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罗非鱼随机分成2组,水温维持在30 ℃,以10 mg·kg-1分别单剂量肌内注射和口服给药,高效液相色谱(HPLC)-荧光检测法测定血浆中马波沙星的质量浓度,用WinNonlin 6.1药动学软件的“非房室模型”分析药动学参数。【结果】肌内注射马波沙星后,药物吸收和消除均较口服快,体内分布广泛。达峰时间(tmax)为0.25 h,峰质量浓度(ρmax)为4.31 μg·mL-1,消除半衰期(t1/2λz)为19.21 h,表观分布容积为3.94 L·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70.36 μg·mL-1·h-1。口服马波沙星后,药物吸收和消除均较慢,体内分布广泛。 tmax为4.00 h,ρmax为2.45 μg·mL-1,t1/2λz为22.67 h,表观分布容积为4.27 L·kg-1,AUC为76.66 μg·mL-1·h-1。【结论】10 mg·kg-1马波沙星能够有效治疗大多数敏感菌引起的罗非鱼感染。
2017, 38(1):9-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3
摘要:【目的】分析广州地区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 FPLV)的自然重组、跨宿主传播以及流行变异情况。【方法】采集疑似感染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的猫粪便样品进行细胞分离,并对阳性病料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并与GenBank中相关的参考毒株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VP2基因与NS1基因的主要氨基酸位点进行差异分析。【结果】成功获得2株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及其全基因组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广州地区分离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FPLV-GZ01、FPLV-GZ02与我国其他分离毒株FPLV-XJ01、FPLV-HRB属同一分支,提示FPLV-GZ01、FPLV-GZ02由FPLV-XJ1进化而来;NS1基因系统进化树显示,FPLV存在与CPV-447重组的可能。主要氨基酸位点分析显示,FPLV在VP2基因中的主要氨基酸位点上的遗传变异比CPV保守;在NS1基因上发现FPLV-GZ01、FPLV-GZ02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氨基酸位点突变。【结论】广州地区分离的猫泛白细胞减少症病毒仍在不断地重组进化。
2017, 38(1):15-2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4
摘要:【目的】克隆玉米Zea mays淀粉合成酶SSⅡa启动子,并分析其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SSⅡa启动子奠定基础。【方法】通过NCBI上公布的玉米基因组序列,在网站MaizeGDB上BLAST查找到SSⅡa 5′侧翼序列,利用PCR方法从玉米B73中克隆SSⅡa启动子;通过PlantCare在线分析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用特异性引物分别克隆出长度为1 407、867、633、483和365 bp的片段,与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3301连接,构建5种5′缺失体的植物表达载体,命名为P1、P2、P3、P4和P5。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获得转基因拟南芥。【结果】 以玉米B73基因组DNA为模板,用特异性引物SSⅡaF/SSⅡaR进行扩增,得到2 526 bp序列;除草剂筛选的阳性拟南芥植株PCR验证均检测出gus基因;GUS组织化学分析表明,5种类型启动子构建的表达载体在成熟期叶片、果荚中均显蓝色;gus基因定量分析表明,成熟期5种转基因拟南芥叶片中,gus基因表达量P1最高,其他基本一致;种子中gus基因表达量P1和P2相近,且高于P3、P4和P5。【结论】成功克隆玉米SSⅡa启动子;构建的5种SSⅡa启动子缺失体表达载体在转基因拟南芥中均具有活性,长度为1 407 bp(P1)和867 bp(P2)的启动子具有胚乳特异性。
黄娟 , 邓娇 , 石桃雄 , 梁成刚 , 张启迪 , 陈庆富
2017, 38(1):23-3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5
摘要:【目的】阐明荞麦Fagopyrum中3个种子蛋白基因序列的特征及其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的作用,为探讨荞麦种子发育过程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本地Perl程序、BLASTP、MEGA6、PLANTCARE等,分析了荞麦3个种子蛋白基因(13S球蛋白基因、11S球蛋白基因和谷蛋白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质的进化关系,预测启动子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3个基因在甜荞F. esculentum、苦荞F. tataricum和金荞F. cymosum种子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13S球蛋白基因含有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蛋白序列长515 aa,与苦荞中的一个13S球蛋白(GeneBank登录号:ABI32184.1)仅有6个氨基酸不同,推测二者为同一个基因,在苦荞灌浆中期表达量最高;11S球蛋白基因含有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蛋白序列长914 aa,与欧洲慈姑中的一个11S球蛋白(GeneBank登录号:ABB77213.1)亲缘关系最近,在苦荞灌浆中期表达量最高;谷蛋白基因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蛋白序列长355 aa,与甜菜中的一个B5型谷蛋白(GeneBank登录号:XP_010683769.1)亲缘关系最近,在甜荞灌浆中期表达量最高。3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均含有大量响应逆境和激素的顺式作用元件,以及在胚乳中表达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结论】本研究获得了1个13S球蛋白基因序列、1个11S球蛋白基因序列和1个谷蛋白基因序列,这3个基因可能在胚乳中优势表达,并且参与到逆境胁迫和激素响应的过程中;灌浆中期是种子蛋白积累的关键时期,3个基因均在这一时期大量表达,这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基因功能奠定了基础。
2017, 38(1):31-3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6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不同方法构建的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核心种质资源的优劣,选择能代表原群体遗传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为苦瓜种质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混合线性模型对154份苦瓜种质的第1雌花节位、瓜纵径、瓜橫径、瓜肉厚和单瓜质量等5个性状的基因型值进行无偏预测;基于性状的基因型预测值,采用马氏距离计算苦瓜种质间的遗传距离;通过8种聚类方法和3种抽样方法,按照30%的抽样率构建苦瓜核心种质资源,评价不同聚类方法和抽样方法构建苦瓜核心种质的优劣。【结果】8种聚类方法构建的核心种质所有5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高于原群体;最短距离法构建的苦瓜核心种质5个性状的方差和变异系数均高于原群体,明显优于其他7种聚类方法。优先抽样法和偏离度抽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的极差与原群体一致,但偏离度抽样法构建的苦瓜核心种质有3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其他2种抽样法,表明偏离度抽样法略优于随机抽样法和优先抽样法;基于马氏距离、偏离度抽样法及最短距离法获得了46份苦瓜核心种质,其中,Y5、Y87、Y112和Y139为苦瓜骨干材料。【结论】基于马氏距离、偏离度抽样法及最短距离法获取的46份苦瓜核心资源能够代表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来源于印度及东南亚地区的苦瓜种质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为苦瓜种质资源的收集、评价与高效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2017, 38(1):38-4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7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农业中利用芝麻作为开荒作物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大田种植方式,在南方红壤新垦荒地以芝麻作为先锋作物,大豆和玉米作为对照,调查不同作物对后茬作物玉豆和萝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以及田间杂草的影响。【结果】新垦荒地种植芝麻对后茬玉豆和萝卜单株产量增产率分别为44.25%和148.48%;对土壤pH、有机碳和速效磷含量有增加效应,使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分别减少了89.93%和47.95%;种植芝麻后未发现原生境中的杂草粗耳草,但出现优势杂草凹头苋和三叶鬼针草;杂草种类和生物量受后茬作物种类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芝麻-自然长草处理杂草种类为5.67种,与芝麻-萝卜处理11.67种和芝麻-玉豆处理10种相比差异达显著水平,杂草的地上部净质量为萝卜(1 639.13 g·m-2)>玉豆(976.89 g·m-2)>自然长草(944.13 g·m-2);芝麻-长草与长草-长草处理相比,杂草种类由4种增加到5.67种,但杂草生物量由2 698.6 g·m-2减少到944.13 g·m-2。【结论】芝麻可以提高后茬作物产量,对杂草的生长有抑制作用,适宜作为开荒作物。芝麻凋落物和残茬易腐解,导致土壤有机质和速效磷增加,这可能是后茬作物增产的主要原因。
2017, 38(1):44-4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8
摘要:【目的】 揭示不同种植年限苏打盐碱型水稻土水溶性有机物(WEOM)的变化规律,为苏打盐碱型水稻土固定有机碳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研究种植水稻0、1、3、5、15和20年对苏打盐碱地土壤中WEOM含量(w)及其三维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 随种植年限的延长,土壤WEOM的含量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在种植3年时达最大(259.29 mg·kg-1),而在20年时最小(19.29 mg·kg-1);土壤中WEOM D254 nm随种植年限增加而增加;WEOM的三维荧光图谱形状和荧光线密度不同,荧光线密度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强;随种植年限增加,水稻土中区域Ⅰ和区域Ⅱ的荧光峰的发射光波长发生了蓝移,而区域Ⅲ和区域Ⅴ发射光波长发生了红移;土壤积分值为区域Ⅴ>区域Ⅲ>区域Ⅳ>区域Ⅱ>区域Ⅰ;种植20年后,类腐殖物质占WEOM的百分比降低。【结论】 苏打盐碱型水稻土中类富里酸、类腐殖物质以及含有不饱和双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随种植年限而增加。三维荧光技术适用于研究土壤中WEOM的结构和组分。
武志海 , 孙合美 , 杨美英 , 卢冬雪 , 岳胜天 , 付丽
2017, 38(1):50-5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09
摘要:【目的】为明确水稻根际溶磷菌株溶磷能力及其对水稻植株及根际土壤磷含量的影响。【方法】利用溶磷圈法从水稻根际土壤中分离获得具有较强溶解Ca3(PO4)2能力的2株细菌NDW1和NDW3,根据16S rDNA对菌株进行鉴定。以NBRIP为基础培养基,通过正交试验对2株菌株利用氮源、碳源及初始pH进行优化,鉴定菌株的吲哚乙酸(IAA)分泌量,研究溶磷菌对水稻的促生作用,以及对土壤速效磷和水稻幼苗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菌株NDW1和菌株NDW3分别被鉴定为Enterobacter sp.和Serratia sp.,2株菌株溶磷的最佳条件组合均为葡萄糖、蛋白胨及初始pH 6。2株菌株24 h内最高溶磷量分别为294.95和312.93 μg·mL-1,且都可分泌IAA。土培和沙培条件下,溶磷菌NDW3对水稻株高、根长、最大叶长及地上干质量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并且NDW3在2种种植条件下均显著增加了根际土壤速效磷及水稻植株全磷含量。【结论】从水稻根际土壤分离获得2株溶磷能力较好的细菌菌株Enterobacter sp. NDW1和Serratia sp. NDW3,菌株NDW3对水稻的促生作用强于菌株NDW1。
2017, 38(1):58-6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0
摘要:【目的】探讨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安徽分离物(SRBSDV-AnHui-HN2)的遗传特性,并获得原核表达的P5-2蛋白。【方法】RT-PCR扩增SRBSDV S5片段,克隆、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将S5-2基因插入原核表达载体,重组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并用IPTG诱导,Ni2+-NTA亲和柱纯化融合蛋白,SDS-PAGE分析P5-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SRBSDV-AnHui-HN2 S5片段全长3 167 bp,包含S5-2基因全长612 bp,编码204个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显示,SRBSDV-AnHui-HN2 S5片段与其他SRBSDV分离物S5片段的序列相似性极高,达99.0%~99.7%,而与斐济病毒属(Fijivirus)其他成员S5片段的序列相似性较低,仅为38.0%~71.3%;构建的 S5片段系统发育树表明SRBSDV和RBSDV聚成1个分支,其中6个SRBSDV分离物聚成1个亚分支。原核表达获得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7 000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显示,GST单抗能够与重组融合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SRBSDV各分离物之间亲缘关系非常近,而与Fijivirus其他成员亲缘关系较远,原核表达获得的融合蛋白为靶标蛋白。
代晓彦 , 李翌菡 , 沈祖乐 , 许炜明 , 吴建辉 , 任顺祥 , 邱宝利
2017, 38(1):63-6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1
摘要:【目的】研究2株高致病力菌株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菌株对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及田间防控效果。【方法】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孢子稀释成1×104、1×105、1×106、1×107、1×108 mL-1,室内喷施法研究其对木虱低龄、高龄若虫与成虫的侵染致死效果;在笼罩条件下研究其在半田间条件下对柑橘木虱成虫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 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低龄若虫的致病力高于高龄若虫。7 d后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高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6×104和5.2×104 mL-1,对低龄若虫的LC50值分别为3.5×104和4.2×104 mL-1,而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1.4×105和1.6×105mL-1。在半田间条件下,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对柑橘木虱成虫的LC50值分别为3.7×105和1.2×106 mL-1。同一孢子浓度对柑橘木虱的致死率室内效果优于半田间。2种真菌制剂对柑橘木虱成虫的致死时间与孢子浓度有关,LT50随着真菌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递减,球孢白僵菌孢子浓度为1×105~1×108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2~4.4 d;玫烟色棒束孢孢子浓度为1×106~1×108 mL-1时,柑橘木虱成虫的LT50值为5.3~4.9 d。【结论】球孢白僵菌和玫烟色棒束孢菌株对柑橘木虱有良好的生物防治效果,柑橘木虱各虫态的死亡率与病原真菌的孢子浓度正相关。
黄启通 , 李劲松 , 庄海玲 , 黄珍富 , 汤静 , 王敏 , 范骁凌
2017, 38(1):69-7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2
摘要:【目的】根据中国弄蝶的分布特点划分生物地理区并推断弄蝶现代分布格局的成因。【方法】统计得到中国328种弄蝶及其分布;将中国地图划分成2°×2°的经纬网格,总计294个,依据地形、植被和弄蝶分布的特点将294个网格进一步汇总为28个大小和形状不一的区域,采用特有性简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弄蝶的分布包括10个主要区,即中部地区(B1)、南部地区(B2)、台湾地区(B3)、中北部地区(C2)、西部地区(C3)、北部地区(D2)、秦巴山区(D3)、东北地区(D4)、西南地区(E1)和西藏地区(E2),其中台湾和西藏分别自成一支。通过比对地质板块与弄蝶的分布格局,表明弄蝶主要分布在秦巴山区、藏东南地区、喜马拉雅山东段南坡、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部地区。中国弄蝶的分布区与中国动物地理区划的对比结果显示,两者有5个区基本相符,分别为中部地区(B1)、南部地区(B2)、西部地区(C3)、北部地区(D2)和东北地区(D4)。【结论】中国弄蝶的分布区和中国地质省区的划分基本吻合。
2017, 38(1):76-8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3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种质杜仲Eucommia ulmoides雄花氨基酸含量差异,评价杜仲雄花基于氨基酸构成的综合品质。【方法】利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对193份杜仲种质雄花氨基酸含量及组成进行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杜仲雄花氨基酸进行客观评价,计算综合得分及排名。【结果】193份杜仲种质雄花中均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206.23和68.37 mg·g -1,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主要的2种氨基酸。经主成分分析提取了6个主成分,且第1和第2主成分(必需氨基酸因子)对杜仲雄花氨基酸影响较大。按5%入选率确定了氨基酸性状优良的6种雄花资源,综合评价得出9个种质(10419x、10519x、10345x、10444x、10370x、10552x、10589x、10339x和10515x)杜仲雄花氨基酸品质较好。【结论】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有效比较不同种质杜仲雄花氨基酸综合质量。
林玮 , 周玮 , 周鹏 , 周祥斌 , 吴林瑛 , 陈晓阳
2017, 38(1):82-8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4
摘要:【目的】研究任豆Zenia insignis种群遗传多样性,为有效保护任豆种质资源并进行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建立任豆SRAP-PCR反应体系的基础上,对17个任豆种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UPGMA聚类分析,对任豆种源进行类群划分。【结果】12对引物组合共扩增出151条带,平均每对引物获得12.58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6条,平均每对引物8.83条,平均多态率为70.39%。种源间多态位点比率为38.96%~72.73%,平均为59.66%;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75 5~0.313 3,平均为0.256 8;Shannon信息指数为0.249 4~0.450 2,平均为0.369 1;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519 5~1.727 3,平均达1.600 0,种源水平的na为1.724 9;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330 5~1.577 3,平均达1.471 3,种源水平的ne为1.502 6;种源间的遗传一致度为0.703 1~0.886 5;遗传距离为0.120 5~0.352 3。根据聚类结果,将任豆17个种源分为3个地理类群:第1类为广西和贵州种源,第2类为广东、湖南和广西种源,第3类为云南种源,地理距离相近的种源基本上聚在同一类。【结论】任豆种源间和种源个体间均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种源内更丰富,遗传改良时应更注重种源内个体的选择。任豆种源间基因流不高,且根据聚类结果划分的3个类群的地理格局明显,应是由任豆特定的生活环境造成的隔离所致。
郭文冰 , 赵奋成 , 钟岁英 , 邓乐平 , 谭志强 , 容仁立 , 李振 , 李义良 , 吴惠姗
2017, 38(1):90-9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5
摘要:【目的】分析轮伐中期施肥处理对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半同胞家系生长的影响,比较磷肥与石灰的肥效差异。【方法】对13年生的湿地松半同胞子代测定林设置氮钾(对照)、 氮钾+钙镁磷肥、 氮钾+石灰3种施肥处理,分析了土壤和针叶的养分以及湿地松生长性状。【结果】轮伐中期施肥对株高、胸径及单株材积均有显著性影响,处理与家系的互作效应不显著。与对照相比,钙镁磷肥和石灰均促进了株高的生长,分别提高37.1%和29.5%;石灰可以促进材积增量,与对照相比,材积增量提高了22.5%,且石灰处理的胸径增长高于钙镁磷肥处理。【结论】轮伐中期可通过追施氮钾+石灰增加湿地松出材量;石灰对湿地松生长的促进可能与磷有关,与钙无关。
2017, 38(1):96-10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6
摘要:【目的】揭示红椿Toona ciliata 18个种源的苗期生长规律,为培育优质红椿苗木和选择优良种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红椿18个种源一年生苗木的苗高和地径进行定期观测,利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获得遗传变异系数,并利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进行曲线拟合,估算生长参数,分析苗高、地径与地理及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结果】红椿苗期苗高和地径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43.31%和36.25%;参试种源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地理变异以经度控制为主。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均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曲线模式;在观测期间,苗高与地径生长都出现2次高峰;不同种源红椿生长性状的Logistic方程拟合决定系数为0.971~0.998,均达到了显著水平;可将红椿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分为生长前期、速生期及生长后期3个阶段。参试红椿种源在各个时期的起始及持续时间存在差异。【结论】 红椿苗高和地径遗传潜力大。不同种源生长性状的地理变异趋势明显,采种点由东到西苗高及地径生长变快。苗期生长节律存在显著差异。在速生期中,华中及华东地区种源苗高和地径快速生长持续时间较长,但生长量较小,并且年总生长量较低。
曾庆昌 , 黄敏华 , 缪绅裕 , 陶文琴 , 龙连娣 , 陈伟霖
2017, 38(1):103-10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7
摘要:【目的】比较外来红树植物(无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拉关木Laguncularia racemosa)和本地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卤蕨Acrostichum aureum)的底泥特性,了解外来植物对湿地生态环境潜在的影响。【方法】采用仪器原位测定及土壤常规测定法分析广州南沙湿地公园4种植物林下底泥的温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电导率、有机质和营养元素(N、P、K)含量及机械组成。【结果】外来植物底泥温度(无瓣海桑15.59 ℃、拉关木16.85 ℃)比本地植物(桐花树15.18 ℃、卤蕨15.06 ℃)的高;外来植物底泥pH(无瓣海桑6.97、拉关木6.54)小于本地植物(桐花树7.21、卤蕨7.09);拉关木底泥的Eh(30.16 mV)显著高于其他3种植物(无瓣海桑-5.02 mV、桐花树-11.99 mV、卤蕨-4.85 mV)。外来植物底泥有机质质量分数(无瓣海桑8.41%、拉关木8.75%)显著低于本地植物(桐花树10.22%、卤蕨10.25%)。无瓣海桑底泥为砂质黏壤土,可能导致有效K含量有显著降低,其他3种植物底泥均为壤质黏土。【结论】外来红树植物和本地红树植物的底泥生态因子有明显差异。外来植物生长迅速,可能加快了有机质分解与物质循环过程,从而改变了底泥的特性。
2017, 38(1):109-1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8
摘要:【目的】研究陇东地区甘肃省庆阳市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发挥情况,构建评价模型,为该地区森林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庆阳市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下属7县选取63块样地进行调查,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从油松人工林涵养水源、固碳放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优质种源保存4种功能中筛选11项评价指标,结合调查数据和专家打分的方式确定各指标权重,计算各样地的多功能贡献总分,采用正态等距划分将处于不同地区的油松林多功能评价指标划分为5个等级。【结果】庆阳地区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发挥水平最高的是水源涵养功能,其次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固碳放氧功能和优良种源保存功能发挥水平偏低。油松人工林多功能发挥高效、较高效、中效、较低效和低效的比例分别为12.7%、25.4%、31.75%、25.4%和4.76%,总体多功能发挥一般,发挥最好的地区是正宁县,最差的地区为镇原县。【结论】运用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进行森林多功能评价,应采取经营抚育措施提高庆阳市森林多功能的发挥。
2017, 38(1):116-11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19
摘要:【目的】引入机器视觉技术引导激光切割玉米种子,实现玉米育种行业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采样的自动化。【方法】设计基于视觉的玉米粒形质量检测和姿态识别系统,提出玉米粒形质量检测和姿态识别算法:首先,根据提取的玉米粒形特征参数,剔除粒形尺寸不合格的玉米种子,然后,计算合格玉米种子的姿态,以便姿态调整装置将种子调整到理想切割姿态。【结果】算法处理时间约0.6 s,姿态角平均绝对误差2.00°,满足使用的精度要求。【结论】该方法有助于实现玉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激光自动切割采样。
2017, 38(1):120-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1.020
摘要:【目的】针对玉米、大豆等作物单粒精密播种过程中出现的漏播、重播以及播种量不精准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光电法的单粒精密播种机排种性能监测系统。【方法】采用红外检测装置获取种子下落时的脉冲信号,脉冲信号经单片机处理后统计种子下落时间间隔,并与设定理论时间间隔相比较,计算漏播率、重播率及播种量。以垂直勺轮式排种器为对象,对监测系统进行单粒漏播、重播及播种量监测试验。【结果】该监测系统的单粒监测精度达到 98.8%;与排种器性能检测试验台架检测结果相比,监测系统的漏播率监测误差小于 0.3%,重播率监测误差小于 0.6%;播种量监测精度大于 94.4%。【结论】此监测系统工作稳定,监测精度较高。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