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第38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7, 38(6).

      摘要 (1024) HTML (0) PDF 43.60 K (16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17, 38(6).

      摘要 (907) HTML (0) PDF 373.38 K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饮用水中添加脂多糖对小鼠能量代谢及行为的影响

      2017, 38(6):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1

      摘要 (1946) HTML (655) PDF 1.13 M (27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长期饮水添加不同细菌来源脂多糖对小鼠采食、能量代谢以及行为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用48只5周龄C57/BL小鼠,随机分为8组,腹腔注射不同浓度脂多糖,观察采食量。进一步选用24只5周龄C57/BL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饮用水中添加5 μg·mL-1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il O128:B12脂多糖组、5 μg·mL-1大肠埃希菌O55:B5脂多糖组和不添加的对照组,试验周期为12周。试验结束前采用旷场和高空十字迷宫分析小鼠的运动和焦虑行为。试验结束后测定体组成,并采集皮下脂肪和脑核团样本分析相关基因表达。结果 腹腔注射高剂量脂多糖抑制了小鼠采食,而饮用水中添加5 μg·mL-1不同细菌脂多糖均显著提高了小鼠采食量(P<0.05),且上调了下丘脑弓状核中AgRP的mRNA表达量,而对POMC的mRNA的表达量无影响;饮用水中添加5 μg·mL-1不同细菌脂多糖显著降低了小鼠饲料利用率和体脂沉积水平,同时显著促进了褐色脂肪UCP-1和PGC-1ɑ 的表达;饮用水中添加5 μg·mL-1脂多糖对小鼠焦虑行为无影响,但显著促进了小鼠的自发运动。脂多糖显著促进了海马体中c-fosDRD2 mRNA的表达。结论 饮用水中添加大肠埃希菌脂多糖能提高小鼠食欲、促进脂肪代谢和自主运动,这可能与海马体多巴胺神经元系统活性增强有关。

    • 日粮添加赖氨酸和盐酸吡格列酮对育肥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

      2017, 38(6):9-1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2

      摘要 (1560) HTML (242) PDF 617.96 K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日粮添加赖氨酸(Lysine,Lys)和盐酸吡格列酮(Thiazolidinedione,TZD)对肥育猪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肉品质的影响。方法 选用160头体质量均一[体质量=(92.25±0.91)kg]、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肥育猪,随机分成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8头猪(公母各半)。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w(Lys)为0.85%],试验组Ⅰ为基础日粮+15 mg·kg-1 TZD,试验组Ⅱ为基础日粮+w为0.20% Lys+15 mg·kg-1 TZD,试验组 Ⅲ 为基础日粮+w为0.40% Lys+15 mg·kg-1 TZD。试验结束后从对照组和试验组 Ⅲ 每重复选取1头公猪进行屠宰,评定其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在第28天,试验组 Ⅲ 日增质量提高9.45%(P=0.055);在第14天,试验组 Ⅲ 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提高了22.81%(P<0.05);在第28天,试验组 Ⅲ 瘦肉率及背最长肌肉色红度(a* 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提高了7.04%和4.11%(P<0.05)。结论 日粮添加Lys质量分数为0.40%(总Lys质量分数为1.25%)和15 mg·kg-1的TZD可增加肥育猪的日增质量和瘦肉率,并改善肌肉的红度。

    • 虾青素对小鼠肝脏原代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

      2017, 38(6):14-1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3

      摘要 (1727) HTML (321) PDF 1.66 M (22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虾青素对过氧化氢(H2O2)诱导小鼠肝脏原代细胞产生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原位二步灌流法提取ICR小鼠的肝脏原代细胞,用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作为指标、采用H2O2处理建立氧化应激模型。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中活性氧(Rea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及凋亡水平变化,生物化学法测定细胞中MDA和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的活性,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抗氧化酶SOD、GSH-px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blot检测细胞核中Nrf2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使用5 μg·mL-1虾青素预保护细胞3 h,10 μmol·L-1 H2O2刺激3 h的情况下氧化应激模型效果最好。虾青素降低了H2O2诱导后小鼠肝脏原代细胞的细胞凋亡率以及ROS、MDA和GSH含量,提升了SOD、GSH-px的活性以及SOD、GSH-px的mRNA相对表达量,抑制了Nrf2蛋白的核转移。结论 虾青素对H2O2诱导产生氧化应激的肝脏原代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 四带无须鲃透明品系的海分枝杆菌感染模型

      2017, 38(6):20-2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4

      摘要 (1277) HTML (298) PDF 4.99 M (14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了解海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marinum对四带无须鲃Puntius tetrazona透明品系的感染特性,构建感染模型。方法 分别采用腹腔注射、肌肉注射及与感染鱼共居的感染方式,研究海分枝杆菌对四带无须鲃透明品系的感染特性;组织切片和压片观察细菌在四带无须鲃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及其引起的特征病理变化。结果 2种注射方式均在感染部位周围观察到病变,并导致鱼体死亡;共居感染鱼病程发展较为缓慢,并出现消瘦、体色苍白等症状。感染鱼均可分离到病原菌,主要器官观察到典型肉芽肿结构,且抗酸染色能将其中细菌特异染色;各器官有黑色素巨噬细胞中心形成,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结论 四带无须鲃透明品系对海分枝杆菌敏感,症状便于观测,病理变化典型,可作为感染模型系统发展。

    • I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广东株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

      2017, 38(6):27-3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5

      摘要 (1392) HTML (739) PDF 3.51 M (18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广东地区疑似心包积液-肝炎综合征患病鸡进行腺病毒分离鉴定并研究其分子特征。方法 采集的病料样品,通过鸡胚有限稀释法经SPF鸡胚传代分离纯化病毒,进行致病性试验,并对病毒的hexonfiber-2ORF19ORF29基因进行PCR扩增,分析其分子特征。结果 hexon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此次分离的毒株为Ⅰ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命名为WM-XC株),SPF鸡接种分离毒株后,致死率达90%,死亡鸡只出现明显的心包积液、肝炎等变化,肝脏病理切片可观察到明显的嗜酸性包涵体,显示分离毒株具有致病性。fiber-2基因序列同经典毒株ON1和KR5相应序列的相似性达96.1%和97.0%,与2015年以来国内分离的毒株序列相似性则达到100%;ORF29序列与2013年国内分离到的毒株JSJ13和JN13的相应序列相比存在33个碱基的缺失;WM-XC分离株与2015年以来国内分离毒株序列相同,但相比经典株ON1和KR-5,缺失ORF19序列。结论 此次从广东地区分离到的血清4型Ⅰ群腺病毒,和近年国内其他地区分离的流行毒株一样,其fiber-2ORF19ORF29基因序列与经典毒株差异明显。

    • 拔节期光强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及机理

      2017, 38(6):34-4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6

      摘要 (1864) HTML (467) PDF 896.81 K (21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拔节期光强对水稻Oryza sativa L.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方法 通过人工气候箱光强控制试验,在基部第1、第2、第3节间伸长期及第1~3节间伸长期进行不同光强处理,测定水稻茎秆倒伏指数和基部节间的形态和材料力学性状。结果 倒伏指数随着光强增加显著下降。在第1~3节间伸长期连续用中、高光强处理,茎秆倒伏指数比低光强处理降低34.8%~73.9%。倒伏指数与节间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节间粗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呈显著负相关。第2节间伸长期是茎秆抗倒伏能力对光强反应最敏感的时期。光强对水稻抗倒伏能力的影响有累积效应。第1~3节间伸长期连续处理条件下,倒伏指数和多数形态、材料力学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单个节间伸长期处理。结论 节间长度、茎壁厚度和节间充实度是影响茎秆抗倒伏性的关键因子。光强改变了节间长度、单位体积节间干质量和茎壁厚度等形态特性,进而影响茎秆抗折力和弯曲力矩等材料力学性状,最终影响水稻抗倒伏能力。

    • 大豆生育后期根系伤流液中养分元素含量的研究

      2017, 38(6):44-5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7

      摘要 (1665) HTML (344) PDF 683.26 K (14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生育后期根系伤流液中氮素等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生理依据。方法 以3种不同产量水平(低、中、高产)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栽培管理条件相同,测定开花期(R2期)、结荚期(R4期)和鼓粒期(R6期)大豆根系伤流强度及伤流液中氮素(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氨基酸)以及磷、钾、钙和钠等养分含量。结果 整个生育后期高产大豆品种根系伤流强度、总氮、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中、低产品种,平均值分别高13.4%和24.0%、31.9%和74.2%、46.3%和81.0%。根系伤流液中硝态氮含量高于低产品种,平均值高19.9%;铵态氮含量低于低产品种,平均值低16.5%;根系养分元素磷、钾、钙含量均高于中、低产品种。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品种伤流强度的最高值均出现在R4期,R4期籽粒产量与伤流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65**);根系伤流液中总氮和氨基酸含量在R2期达最高值,磷、钾在R4期含量最高。结论 在开花期以后,高产大豆品种根系代谢旺盛,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活力,这可能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

    • 施肥对掌叶覆盆子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2017, 38(6):51-5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8

      摘要 (1331) HTML (263) PDF 972.42 K (1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掌叶覆盆子Rubus chingii的需肥特性,为其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和指导。方法 以掌叶覆盆子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肥料的低(L)、中(M)和高(H)水平处理对掌叶覆盆子的叶绿素、株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 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掌叶覆盆子的叶绿素含量、株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指标均呈上升趋势。NPK肥L、M和H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增幅稳定,依次增加36.3%、41.3%和53.4%,且各水平间差异显著;复合肥能迅速提高叶绿素含量,但各施肥水平无显著性差异;有机肥在M与H水平,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明显。NPK肥与株高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且长势最优,L、M和H水平依次增高40.5%、50.2%和64.4%;有机肥次之,依次增高18.3%、44.0%和56.2%;复合肥稍弱,依次增高16.1%、20.3%和40.7%。NPK肥在各施肥量下,Fv/FmΦpsⅡ、qP均为最高水平,复合肥和有机肥与4个叶绿素荧光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但复合肥处理下,qP在3种肥料中处于最低水平,有机肥处理下的Fv/FmΦpsⅡ最低。NPK肥与4种生理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各施肥处理下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脯氨酸的含量达最高水平,丙二醛含量最低;复合肥在H水平,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含量增幅分别为8.4%和2.1%,处于最低水平;有机肥在H水平处理下丙二醛含量增幅36.8%,达到最高水平。结论 随着施肥量的递增,NPK肥处理下的掌叶覆盆子叶绿素含量和株高差异显著,叶绿素荧光参数和生理指标也表现出优良的特性。

    • 有机肥对高速公路建设损毁土壤的微生物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

      2017, 38(6):58-6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09

      摘要 (1335) HTML (273) PDF 763.71 K (13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短期内对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赤红壤的微生物学性状及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利用温室盆栽类芦Neyraudia reynaudiana试验,以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损毁的赤红壤为对照(CK),设计3个处理,分别为与蚓粪等NPK量的化肥(HF)、牛粪(NF)和蚓粪(YF),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施NF处理较施HF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土壤呼吸、代谢熵、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显著提高了70%、96%、1 239%、699%、300%、1 155%和272%,土壤转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苷酶、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1%、37%、36%、119%、259%、1 973%、175%和550%,YF处理较施HF处理的相应微生物指标分别显著提高了80%、130%、1 458%、773%、295%、324%和285%,相应土壤酶活性分别显著提高了66%、40%、52%、128%、302%、1 641%、182%和428%(P<0.05)。结论 短期内,施NF和YF的有机肥处理比施HF处理更有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酶活性,提升工程建设损毁土壤的综合质量;施NF和施YF处理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和酶活性的影响差异不大。添加有机肥是快速修复工程建设损毁土壤的有效方式。

    • 拟南芥细胞分裂素受体AHK3亚细胞定位信号的研究

      2017, 38(6):64-7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0

      摘要 (1366) HTML (1028) PDF 1.97 M (28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细胞分裂素受体在细胞内定位分布的具体信号及其机制。方法 构建拟南芥细胞分裂素受体蛋白——组氨酸蛋白激酶3(Arabidopsis histidine kinase 3,AHK3)的一系列亚细胞定位相关表达载体,转化到拟南芥原生质体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研究AHK3的亚细胞定位信号。结果 AHK3定位于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ER);AHK3的N端和C端均含有ER定位序列。结论 AHK3在ER中实现对细胞分裂素的感知及受体蛋白之间的相互应答,并进行下游的信号转导;AHK3含有多段ER驻留信号。

    • 表面活性剂对加利利链霉菌AF1发酵的影响

      2017, 38(6):72-7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1

      摘要 (1239) HTML (239) PDF 1.66 M (2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表面活性剂对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galilaeus AF1菌株发酵的影响。方法 利用单因素试验优化表面活性剂的添加种类、初步浓度及最佳添加时间,采用Box-Behnken试验和响应面分析对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浓度进行组合优化。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荧光强度,确定表面活性剂对AF1菌株细胞膜的影响。结果 表面活性剂的最优添加质量浓度:吐温-80为8.95 g·L-1、曲拉通X-100为2.09 g·L-1、山梨醇为3.89 g·L-1,最优添加时间为接种后5 d;细胞膜透性测定结果表明,试验组的AF1菌株细胞荧光强度极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试验得到的响应面模型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达94.89%,具有实际意义;添加最优表面活性剂组合后,加利利链霉菌AF1的细胞膜通透性极显著增大,间接导致胞内活性物质的外排量增加,提高了抗菌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量。

    • QuEChERS-GC-MS法检测当归中9种除草剂残留

      2017, 38(6):79-8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2

      摘要 (1317) HTML (740) PDF 655.83 K (20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当归中除草剂的残留分析方法。方法 阿特拉津、异恶草酮、乙草胺、扑草净、异丙甲草胺、二甲戊灵、丁草胺、丙草胺和乙氧氟草醚9种除草剂残留分析采用QuEChERS方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样品用乙腈提取,采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炭黑(GCB)净化,选择离子监测模式(SIM)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对影响提取和净化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 在0.01~5.00 mg·L-1的范围内,各除草剂的峰面积与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添加量分别为0.01和0.10 mg·kg-1的水平下,9种除草剂在当归样品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4.58%~96.37%,相对标准偏差均低于11.73%,各除草剂的检出限范围为0.52~6.60 μg·kg-1结论 该方法简单、快速、有效,能够用于实际当归样品中多种除草剂的残留检测。

    • 亮腹釉小蜂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及寄生行为

      2017, 38(6):84-8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3

      摘要 (1594) HTML (753) PDF 1.79 M (2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优势寄生蜂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a的个体发育形态学及寄生行为,为柑橘黄龙病的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方法 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为60%~80%的试验条件下,观察亮腹釉小蜂寄生行为及个体发育形态,并测量形态学指标。结果 亮腹釉小蜂寄生柑橘木虱3~5龄若虫产卵;亮腹釉小蜂整个发育历程分为卵、幼虫、蛹、成虫4个阶段;室内条件下其世代发育历期约为13.40 d;雌虫个体明显大于雄虫;雄虫触角刚毛发达,几乎覆盖整个触角基节,而雌虫触角刚毛很短,触角基节清晰可见;雌虫腹部背面黄色区域明显大于雄虫。结论 亮腹釉小蜂为柑橘木虱体外寄生蜂,雌、雄成虫形态有显著差异。

    • 土沉香对黄野螟的抗性研究

      2017, 38(6):89-9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4

      摘要 (1851) HTML (521) PDF 1.91 M (16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是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的重要食叶害虫,通过大面积林间调查土沉香受害情况,筛选可能存在的抗虫植株,为黄野螟的科学预防和土沉香抗虫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方法 在黄野螟危害盛期,对野外土沉香林定期进行大面积调查,在严重受害的土沉香林中,观察不同受害水平土沉香的外观形态和叶片物理结构,同时采集具有不同抗虫性植株的叶片饲养黄野螟幼虫,观察初孵幼虫对不同抗性植株叶片的选择和拒食情况,取食不同抗性土沉香叶片后,测定黄野螟幼虫存活率、生长发育、化蛹和羽化的差异。结果 在土沉香严重受害的林分中发现了2株未受害的土沉香植株,其表现出较好的抗虫性(抗1和抗2)。抗性植株(抗1和抗2)与感虫植株在叶片长度和厚度上差异显著(P<0.05),而叶片长宽比无显著差异。在叶片物理结构上,抗2土沉香叶片的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感虫叶片。抗2土沉香植株对幼虫取食抑制率高于抗1土沉香植株,两者均达44.81%以上。强迫取食抗性土沉香试验的幼虫存活率、成虫羽化率、蛹质量、成虫寿命均显著低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幼虫的相应指标,而取食抗性土沉香的幼虫、蛹发育历期均显著长于取食感虫土沉香叶片的害虫。结论 叶片嫩绿的土沉香植株较易受黄野螟的为害,而叶片厚的或叶片颜色偏黄、墨绿的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具有较强的抗性。抗性土沉香植株对黄野螟幼虫取食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幼虫的发育有阻碍作用。

    • 外源性氮和磷对火力楠和马尾松混合凋落叶分解的影响

      2017, 38(6):97-10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5

      摘要 (1381) HTML (108) PDF 772.88 K (13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外源性N和P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和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叶分解速率的影响,以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了解混合凋落叶分解对外源性N和P的响应机制,为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将火力楠和马尾松混合凋落叶置于火力楠林地及马尾松林地,分别设立4块5 m×5 m的小样方,喷施N、P和N+P,比较其分解速率及分解过程中的N、P、K含量变化。结果 在2种林地的不同处理下,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4.99 g)> 对照(4.14 g)> 施N+P(2.17 g)> 施P(1.16 g),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残留量为施N(2.72 g)> 对照(1.21 g)> 施N+P(0.36 g)> 施P(0.16 g),施N对火力楠和马尾松林下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有抑制作用;施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均不同程度地有所加快;施N+P后两者的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也均加快,但慢于施P处理。马尾松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均小于火力楠林下混合凋落叶残留量。分解24个月后,火力楠林地施N、P和N+P的混合凋落叶N质量分数分别为13.72、12.34和13.70 g·kg-1,而马尾松林地分别为12.63、13.46和14.54 g·kg-1,均显著大于其凋落叶的初始N质量分数(9.90 g·kg-1);施P和N+P处理的火力楠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0.86和0.74 g·kg-1,而马尾松林地混合凋落叶P质量分数由初始的0.38 g·kg-1分别增至1.37和1.05 g·kg-1。凋落叶K含量的变化无规律。结论 火力楠和马尾松混交可促进火力楠凋落叶分解,提高混合凋落叶的分解速率。

    • 基于云模型的农业移动机器人人机合作路径规划

      2017, 38(6):105-1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6

      摘要 (1824) HTML (324) PDF 1.48 M (16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实现农业移动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的农业环境中实时准确地无碰撞行驶。方法 基于云模型的不确定性在线推理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云模型的动态引导A*(CDGA*)算法进行人机合作路径规划,将人的专业知识和喜好等引入DGA* 优化中,实现机器人更快速的路径规划。利用Matlab软件对CDGA* 算法与DGA* 算法进行仿真对比分析。结果 静态路径规划中,DGA* 算法与CDGA* 算法的close的点数分别为158和96,人员规划时间分别为8.8和4.0 s,规划总时间分别为15.6和8.9 s;动态路径规划中,DGA* 算法与CDGA* 算法的人员规划时间分别为12.5和5.8 s,规划总时间分别为23.3和14.6 s。结论 提出的CDGA* 算法能够大大减少产生的节点数,缩短规划时间,提高搜索效率。

    • 机器人采摘荔枝的跌落碰撞损伤试验

      2017, 38(6):112-1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7

      摘要 (1634) HTML (477) PDF 1.69 M (1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减小机器人采摘荔枝时因回收放置不当产生的跌落碰撞损伤。方法 对荔枝进行跌落碰撞试验,分析不同的跌落碰撞条件对荔枝失质量率及果壳褐变指数的影响。结果 荔枝失质量率及果壳褐变指数随着采摘回收下放高度的提高和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分别增加;相同下放高度,碰撞接触材料为PVC板时,荔枝失质量率及果壳褐变指数最大;试验范围内,回收装置采用塑料框时,储藏2 d机器人采摘回收的最大起始下放高度为60 cm,储藏1周为30 cm;回收装置为瓦楞纸果箱,储藏2 d机器人采摘回收的最大起始下放高度为75 cm,储藏1周为45 cm;回收装置底层布满荔枝后,储藏2 d机器人采摘回收的最大起始下放高度可提高到90 cm,储藏1周可提高到60 cm。结论 该研究可为荔枝机器人采摘回收放置减损策略的构建提供指导。

    • 甘蔗尾茎泊松比的试验分析

      2017, 38(6):118-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7.06.018

      摘要 (1199) HTML (446) PDF 2.59 M (18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甘蔗断尾机构的设计及数学模型的建立进行动力学仿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精密型微控电子万能试验机和静态电阻应变仪对甘蔗尾茎生长点以下第5、6节甘蔗皮、芯、节部位进行拉伸试验,并用电测法与力学分析得出各组分的泊松比参数。结果 甘蔗尾茎生长点以下第5节甘蔗皮同性面泊松比小于0.028,异性面泊松比为0.233;第5节甘蔗芯同性面泊松比小于0.174,异性面泊松比为0.271;甘蔗尾茎生长点以下第6节甘蔗皮同性面泊松比小于0.001,异性面泊松比为0.238;第6节甘蔗芯同性面泊松比小于0.223,异性面泊松比为0.289;甘蔗节同性面泊松比小于0.305,异性面泊松比为0.344。结论 甘蔗尾茎内部不同部位的同性面泊松比存在显著差异,异性面泊松比差异不大;甘蔗尾茎生长点以下第5、6节皮、芯同性面泊松比有显著差异,异性面泊松比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