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39(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0
摘要:
2018, 39(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1
摘要:目的 对比大豆异黄酮和抗生素对文昌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血浆抗氧化指标的影响,为大豆异黄酮在文昌鸡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用1日龄文昌鸡母雏540只。试验分3组,包括空白对照组、抗生素组和大豆异黄酮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5羽。分小鸡、中鸡和大鸡3个阶段进行试验。结果 生长性能结果显示,1~30日龄小鸡各组之间的平均日增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31~80日龄阶段,大豆异黄酮组的平均日增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1~120日龄阶段,大豆异黄酮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肉品质结果显示,各组的肉色L*、a*、b*和pH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大豆异黄酮组的熟肉率显著提高(P<0.05)。血浆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31~80日龄阶段,大豆异黄酮组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活性显著高于抗生素组(P<0.05);81~120日龄阶段,大豆异黄酮组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活性显著低于抗生素组,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显著高于抗生素组,抗生素组和大豆异黄酮组的T-AOC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鸡阶段饲粮中添加20 mg·kg-1大豆异黄酮可以提高鸡日增质量和抗氧化水平;大鸡阶段饲粮中添加15 mg·kg-1大豆异黄酮能够提高鸡采食量、熟肉率和抗氧化水平。
祝倩 , 查伟 , 姬玉娇 , 李华伟 , 耿梅梅 , 孔祥峰
2018, 39(1):7-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2
摘要:目的 旨在研究母猪饲粮添加脯氨酸对哺乳环江香猪血浆生化参数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5头配种后第16天的环江香猪,随机分成3组,每组5个重复(栏),每个重复1头猪。分别饲喂添加w为0.77% L-丙氨酸(等氮对照组)、w为1.00% L-脯氨酸(脯氨酸组)、w为0.77% L-丙氨酸+w为0.0167%二氟甲基鸟氨酸(DFMO组)的试验饲粮。于产后第7和第14 天,每窝称体质量后随机选取1头哺乳仔猪,测定血浆生化参数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结果 7日龄时,脯氨酸组和DFMO组血氨浓度显著低于等氮对照组(P<0.05)。14日龄时,脯氨酸组仔猪体质量显著高于等氮对照组和DFMO组(P<0.05),血氨浓度和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高于DFMO组(P<0.05),而肌酸激酶活性显著低于DFMO组(P<0.05),血浆葡萄糖和脯氨酸浓度显著高于等氮对照组(P<0.05);脯氨酸组和DFMO组血浆精氨酸浓度显著高于等氮对照组(P<0.05);等氮对照组和脯氨酸组血浆天冬酰胺浓度显著低于DFMO组(P<0.05);DFMO组血浆鸟氨酸浓度显著高于等氮对照组(P<0.05)。结论 母猪饲粮添加脯氨酸可通过影响哺乳仔猪葡萄糖和氨基酸代谢而促进其生长发育。
彭歆 , 罗立新 , 张力 , 熊子墨 , 王慧 , 郭涛 , 陈志强 , 肖武名
2018, 39(1):12-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3
摘要:目的 明确2个水稻突变体的表型特征与遗传方式。方法 通过重离子诱变野生型籼稻种质BBS,从其M2代中筛选出2个突变体,分别命名为m2和m3。通过表型观察和性状比较,对突变体材料进行鉴定;构建了粳稻种质02428(父本)与m2、m3的F2群体,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 与野生型BBS相比,m2全生育期叶宽极显著变窄且内卷;m2剑叶、倒2叶和倒3叶的卷曲度分别为22.30%、38.15%和28.84%,与野生型BBS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m2表现出高度不育。早季播种后第54天、晚季播种后第30天,m3从主茎新叶叶梢开始枯萎,整个叶枯表型持续25 d左右,之后新长出的叶片恢复正常;m3主穗质量和主穗粒数极显著下降,其他农艺性状与野生型BBS无显著差异。遗传分析结果表明,m2/02428的F2群体剑叶宽的频率分布符合正态分布,m3/02428的F2群体中正常个体与叶片枯萎个体的分离比符合3∶1的理论比值。结论 m2为窄叶突变体,其窄叶性状受多个基因控制;m3为叶片枯萎突变体,其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
石桃雄 , 黎瑞源 , 梁龙兵 , 朱丽伟 , 孟子烨 , 陈庆富
2018, 39(1):18-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4
摘要:目的 研究苦荞Fagopyrm tataricum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揭示影响苦荞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筛选综合性状优良的株系,为高产苦荞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推荐材料。方法 以小米荞与晋荞2号构建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RIL)群体399个家系为材料,对株高、主茎分枝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顶三花枝粒数、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千粒质量、籽粒产量这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和相关性分析,利用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挖掘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子,基于农艺性状表型值将RIL群体进行聚类分析,通过群组间方差分析筛选优良单株。结果 各性状变异系数为13.1%~42.4%。除了主茎分枝数外,其他性状均存在双向超亲分离现象。株高、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质量、籽粒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千粒质量是影响单株粒质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单株粒数对单株粒质量的直接作用和总体效应最大。在欧式距离为22.0处,RIL群体可划分为10类,C5类群籽粒产量最高,C1类群在单株粒质量、单株粒数、主花序二分叉花枝数和籽粒产量等方面表现良好。结论 单株粒数可作为高产苦荞品种选育的重要参考指标,C1和C5类群的株系可作为高产苦荞育种的推荐材料。
祝煜中 , 夏黎明 , 竺思仪 , 刘继辉 , 杨瑞春 , 王青峰 , 李小琴 , 冯发强
2018, 39(1):25-3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5
摘要:目的 研究人工老化处理对甜玉米 Zea mays L. saccharata Sturt. 种子活力、生理特性和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为甜玉米种子贮藏及大田生产提供参考。方法 以甜玉米品种‘农甜88’和‘农甜99’为试验材料,采用人工老化的方法处理玉米种子,沙床发芽法检测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测定了种子的脱氢酶(Dehydrogenase,DHA)活性、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相对电导率(Relative electrical conductivity,RE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SRAP标记检测不同处理时间种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种子生理指标和遗传多样性与种子活力的关系。结果 随老化时间的增加,2个品种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DHA活性和POD活性逐渐降低,而REC和MDA含量则逐渐升高。老化处理6 d后,‘农甜88’和‘农甜99’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DHA活性、POD活性分别比对照下降18.32%和43.15%、10.73%和15.38%、19.43%和23.60%、41.85%和45.70%、69.78%和71.74%、52.02%和71.60%;浸泡24 h的REC分别比对照提高了33.68%和27.68%,MD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41.50%和47.08%。老化处理使种子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老化处理6 d后,‘农甜88’和‘农甜99’等位基因数、有效等位基因数、基因多样性分别比对照下降29.35%和23.58%、25.00%和20.00%、96.99%和83.35%。相关性分析发现,2个品种老化种子浸出液的REC和MDA含量均与种子活力各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DHA和POD活性均与种子活力各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随老化时间的增加,2个甜玉米品种种子的活力以及DHA、POD活性逐渐降低、REC和MDA含量逐渐升高;种子老化处理降低了种子遗传物质的多样性;‘农甜88’种子耐老化能力强于‘农甜99’。
2018, 39(1):31-3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6
摘要:目的 弄清“薄浅湿晒”和干湿交替灌溉方式下稻田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规律。方法 试验设3种灌溉方式(CIR:常规灌溉;TIR:“薄浅湿晒”灌溉;DIR:干湿交替灌溉)和3种施氮处理(FM1:全尿素;FM2:猪粪替代30%尿素;FM3:猪粪替代50%尿素),测定了分蘖期、孕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脲酶、羟胺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并分析了各微生物活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孕穗期不同处理土壤亚硝酸细菌、硝酸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较多,脲酶、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高,且DIR方式下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较高。FM3处理下,与CIR方式相比,DIR方式下的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在分蘖期提高2.31倍,分蘖期至乳熟期的平均土壤硝酸细菌数量及脲酶、羟胺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增加2.07、0.81、554.72和1.78倍,但是4个时期的平均反硝化细菌数量以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分别下降31.34%和43.82%。TIR方式下的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指标与CIR方式的差异因施肥处理和生育期而异。DIR方式下,与FM1相比,FM3处理显著增加乳熟期土壤亚硝酸细菌数量、孕穗期和成熟期硝酸细菌数量、分蘖期和成熟期反硝化细菌数量、乳熟期和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分蘖期和乳熟期土壤羟胺还原酶活性以及孕穗期土壤亚硝酸还原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除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硝酸细菌数量、亚硝酸还原酶活性之间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外,其他指标之间呈显著相关。结论 水稻孕穗期是稻田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的活跃时期,DIR方式能有效提高分蘖期和孕穗期大部分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指标,而TIR方式和FM3处理在乳熟期或成熟期可显著增加土壤氮素转化相关微生物活性。
2018, 39(1):40-4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7
摘要:目的 明确生物炭在水稻育秧中的应用潜力。方法 以木薯秸秆炭为材料,在不同播期条件下研究生物炭施用(φ为25%)对水稻育秧土理化特性、秧苗根系及地上部性状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相比,木薯生物炭施用改善了育秧土理化特性,木薯生物炭施用使育秧土容重降低了0.66 g·cm-3,pH及有机质和碱解氮质量浓度分别增加了0.51、50 mg·cm-3和195 μg·cm-3,木薯生物炭施用促使水稻秧苗的根长、根系表面积、根体积、根系生物量和发根力分别提高了32.4%、30.1%、50.0%、13.7%和21.5%,秧苗叶面积、株高、茎基宽和地上部生物量分别提高了19.2%、8.0%、5.3%和10.2%。生物炭对水稻秧苗性状的影响在不同播期间存在一定差异,温度相对较低的播期生物炭对秧苗性状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木薯生物炭提高了秧苗素质,在温度较低条件下,木薯生物炭更易培育壮秧,可作为水稻育秧基质的良好添加物。
2018, 39(1):45-5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8
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耕作、播种模式的区域适应性,为稻麦轮作区耕作、播种技术的优化及相关精密播种机具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确保稻茬麦的优质高产。方法 利用种子区微气候测试仪监测免耕露播覆草(NT1),免耕条播(NT2)和常规旋耕盖籽(CK)3种模式的稻茬麦种子区微气候条件及其对种子萌发及立苗的影响。结果 田间试验表明,3种模式的种子区微气候差异显著。NT1条件下种子区微气候相对稳定,CK条件下由于旋耕形成大土块,大土块垒结后形成的大尺度孔隙空间使种子区微气候变化较大,不利于保墒。NT2条件下的种子区微气候比NT1和CK相对稳定且温湿度条件更适合种子的萌发。NT1、NT2和CK条件下出苗率分别为 58.39%、71.81%和61.80%。结论 不同耕作和播种模式的种子区微气候条件及种子萌发立苗效果差异显著,使用种子区微气候测试仪能够快速准确评价稻茬麦耕作、播种模式的区域适应性。良好的耕种措施、种床环境以及种土接触是保证小麦出苗生长的关键。
简营 , 全振炫 , 胡福初 , 卢曼 , 王露 , 周碧燕
2018, 39(1):51-5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09
摘要:目的 探讨干旱、淹水和低温胁迫对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营养生长的控制作用以及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方法 在控温室中对盆栽莲雾进行干旱、淹水和低温胁迫处理,以常温下正常浇水的盆栽莲雾作为对照,观察新梢的抽生情况,测定各处理植株叶片的相对含水量、丙二醛含量和抗氧化水平。结果 3种胁迫处理均有效控制新梢的抽生;干旱和淹水胁迫下,莲雾叶片相对含水量减少,解除胁迫后相对含水量恢复到对照水平;与对照相比,3种胁迫处理均增加了叶片丙二醛的含量,提高了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增加了抗坏血酸和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含量。结论 干旱、淹水和低温胁迫处理有效控制了营养生长,提高了莲雾抗氧化水平。
万正林 , 周艳霞 , 邓俭英 , 李立志 , 武鹏 , 龙明华
2018, 39(1):57-6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0
摘要:目的 探讨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Benincasa hispida(Thunb.)Cogn. 花粉萌发生长与内源激素的关系,为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低稔性机理研究开拓新思路。方法 以同源四倍体及其原二倍体黑皮冬瓜为试材,对自交花粉在雌蕊上的萌发与生长情况及花粉与雌蕊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率低,花粉管在花柱中生长缓慢,且花粉管在生长过程中易出现粗细不均匀、结节、先端膨大、双花粉管及扭曲、折叠等现象。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花粉和雌蕊中促进花粉萌发生长的内源激素玉米素核苷(ZR)和异戊烯基腺苷(IPA)含量极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吲哚乙酸(IAA)含量略低于二倍体(P>0.05),雌蕊中的赤霉素(GA3)含量显著低于二倍体(P<0.05),花粉中的GA3含量略低于二倍体(P>0.05),而抑制生长类激素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高于二倍体(P<0.05),w(IAA+GA3+ZR+IPA)∶w(ABA)极显著低于二倍体(P<0.01)。结论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花粉和雌蕊中内源激素调控了花粉萌发生长,导致花粉管出现异常现象,是引起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自交低稔性的原因之一。
李木楠 , 李双双 , 孟凡爽 , 韩鹏 , 张文慧 , 张林波
2018, 39(1):64-6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1
摘要:目的 研究miR-29a-3p下调表达对小鼠巨噬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为探讨结核病发病机制、研发新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将重组抑制载体pEZX-AM02-miR-29a-3p转染RAW264.7细胞,24、36和48 h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Real time-PCR法检测miR-29a-3p及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caspase7、caspase8、Bcl-2、Mcl-1和Bax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RAW264.7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重组抑制载体转染后,细胞内miR-29a-3p表达水平明显下降;而caspase7、caspase8、Bcl-2、Mcl-1和Bax等基因的表达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随着转染时间延长,细胞凋亡率增加,且36 h凋亡率最高。结论 pEZX -AM02-miR-29a-3p重组载体可抑制小鼠巨噬细胞中miR-29a-3p的表达,通过靶向上调caspase7、caspase8、Bcl-2和Mcl-1等基因的表达促进巨噬细胞的凋亡。
凡泽云 , 范许哲 , 任丽梅 , 王磊 , ALI Shaukat , 邱宝利
2018, 39(1):70-7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2
摘要:目的 研究烟粉虱Bemisia tabaci与桃蚜Myzus persicae的种间竞争。方法 在(26±1)℃的条件下,设置了1∶1、1∶5和1∶10的种间竞争比例,调查烟粉虱和桃蚜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及产卵/仔量情况。结果 种间竞争延长了烟粉虱1~2龄若虫发育所需的时间,但对整个若虫期的发育速度影响不大。烟粉虱∶桃蚜为1∶1、1∶5时对烟粉虱若虫的存活率影响较小,但缩短了烟粉虱雌成虫的寿命、降低了其产卵量;而烟粉虱∶桃蚜为1∶10明显降低了烟粉虱若虫期的存活率,延长了烟粉虱雌成虫的寿命,提高了其后代繁殖量。种间竞争明显延长了桃蚜若虫期的发育时间,降低了若虫期的存活率。相对而言,桃蚜∶烟粉虱为1∶1、1∶5时,桃蚜成虫的寿命有所缩短,但对其单雌产仔量影响较小;桃蚜∶烟粉虱为1∶10显著延长了桃蚜雌成虫寿命的同时,降低了其单雌产仔量。结论 生态位重叠的昆虫的种间竞争对昆虫种群数量影响很大,有时甚至会发生种间的竞争取代。
2018, 39(1):76-8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3
摘要:目的 优化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产绿僵菌素A的培养条件,提高绿僵菌素的产量。方法 应用响应面法设计试验,以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和中心组合试验设计筛选得到影响绿僵菌液体发酵的关键因素。结果 试验得到1个拟合程度高、误差小的模型,该模型给出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蔗糖22.7 g·L-1、蛋白胨13.4 g·L-1和发酵时间9.70 d,预测绿僵菌素A最大质量浓度为6.90 μg·mL-1,实际测得质量浓度为6.89 μg·mL-1。结论 结果可为绿僵菌大规模发酵获得粗毒素提供理论依据,使绿僵菌粗毒素的广泛开发与应用成为可能。
冯嘉仪 , 储双双 , 王婧 , 吴道铭 , 莫其锋 , 高婕 , 林佳慧 , 曾曙才
2018, 39(1):83-9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4
摘要:目的 探讨华南地区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等4种林分土壤有机碳积累特征,为森林土壤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桉树、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以及经济林的0~100 cm土层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4种林分类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及其垂直分布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结果 4种林分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为8.52~11.84 g·kg-1,有机碳密度为2.22~3.04 kg·m-2;经济林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林分,而桉树人工林与杉木、马尾松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林分和不同土层深度之间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表现出中度的变异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50%以上。有机碳密度(y)与有机碳含量(x)的拟合曲线决定系数和斜率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递增趋势。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均与土壤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碳含量与毛管持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机碳密度仅与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 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比,桉树人工林并未显著减弱土壤有机碳的积累效果,有机碳分布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和通气孔隙度极显著影响林地土壤有机碳积累。
2018, 39(1):91-9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5
摘要:目的 通过引入阔叶树种对加勒比松Pinus caribaea林进行林分改造,为科学经营加勒比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一部分加勒比松林的株间和行间插种黎蒴Castanopsis fissa、大叶相思Acacia mangium、红桂木Artocarpus nitidus ssp. Lingnanensis和油茶Camellia oleifera(简称P1样地),在一部分加勒比松林的株间和行间插种荷木Schima superba、光叶山矾Symplocos lancifolia、竹节树Carallia brachiata和油茶(简称P2样地),同时,保留一块加勒比松林作为对照样地(CK)。在3个样地分别以五点取样法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用常规方法测定土壤的pH、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用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和高锰酸钾滴定法测定过氧化氢酶酶、磷酸酶及脲酶活性。结果 3个样地0~20和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均为P2样地> P1样地> CK样地,0~2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含量均显著大于20~40 cm土层土壤;3个样地0~20 cm土层的土壤全磷含量均较低,全钾含量为CK样地> P1样地> P2样地;样地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与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显著相关;磷酸酶活性与pH及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全钾含量显著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相关。结论 林分改造明显提高了森林的土壤肥力,且P2样地的树种组合模式优于P1样地,具有较好的土壤改造效果,可用于林分改造。
2018, 39(1):98-10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6
摘要:目的 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火力楠Michelia macclurei凋落叶分解速率以及分解过程中N、P、K含量变化的影响,为科学合理经营火力楠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云勇林场的火力楠林地上建立4块5 m×5 m的小样地,将凋落叶放入尼龙网袋,并分别喷施N、P或N+P,每隔3个月取样测定凋落叶分解速率和N、P、K含量的变化。结果 施N、P及N+P后凋落叶的分解速率有不同程度的加快,分解24个月后,对照及施N、P和N+P的凋落叶分别分解了52%、66%、78%和73%;对照及施N、P和N+P的凋落叶N含量分别增加了23%、33%、23%和31%,火力楠林地各处理的凋落叶N含量显著大于凋落叶的初始N含量,其中施N和N+P的凋落叶N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对照及施N、P和N+P的凋落叶P含量分别增加了7%、18%、59%和46%,且显著大于初始P含量,其中施P和N+P的凋落叶P含量显著大于对照。各处理的凋落叶K含量变化无规律,施 N和N+P的凋落叶K含量显著小于对照,而施P的显著大于对照。对照的凋落叶N和K残留量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而施N处理的凋落叶P残留量显著小于对照。结论 施N、P及N+P均可促进火力楠凋落叶的分解,其中施用P肥效果最佳,建议在火力楠林地可适当施用P肥,促进火力楠林的养分循环。
黄聪 , 李继宇 , 兰玉彬 , 叶伟鑫 , 李思嘉 , 邢航
2018, 39(1):105-1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7
摘要:目的 针对目前相关设备风场自干扰大的问题,为更好地获取无人机(Unmanned arial vehicle,UAV)近地风场参数信息,以风压信号为基础,采用皮托管风速传感器设计一种风压转换近地风速检测装备。方法 利用轴流风机对叶轮风速传感器和皮托管风速传感器的感应位置进行风速干扰对比试验,利用热线式标准风速仪测定干扰前后的风速变化,利用轴流风机以相同的风速检测该装备所有传感器的测量风速并记录,得到该系统的一致性。将同一风速下标准热线式风速仪的测量风速和该系统的传感器测量风速进行对比,找出皮托管风速传感器准确度较低的风速段,利用Matlab软件对风压信号-风速值进行拟合。结果 在10.00~15.00 m·s-1风速下皮托管风速传感器对直流风速的削弱不超过1%,而叶轮传感器达到20%以上。系统所采用的30个风压变送器在风速为15.00 m·s-1时的最大绝对差异为0.96 m·s-1,最大相对差异为6.40%,变异系数为1%。以三次公式进行拟合后,误差平方和(SSE)为 0.099 6,拟合优度(R2)>0.96。结论 本系统能够有效检测无人机下旋翼风速数据,且比叶轮式风速传感器网络测量系统在减少干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为研究无人机田间作业提供有效帮助。
许佩全 , 沈明霞 , 刘龙申 , 何灿隆 , 康健 , 陶源栋
2018, 39(1):112-11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8
摘要:目的 在“互联网+农业”的大背景下,实现对猪舍中的环境因子、图片信息采集等实时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提高系统计算能力、数据存储能力,提升系统可维护性、安全性,降低运维成本。方法 采用MSP430F149单片机和CC1101无线传输模块采集环境信息,实现Socket、Http等网络通信,使底层设备具有网络通信功能。综合利用阿里云(Elastic compute service,ECS)技术,将系统部署在云端,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等电气装置监控猪舍。结果 在Web端和手机终端上能够实时监测环境信息、监控猪舍画面,可从上位机发指令远程调节猪舍内小环境。结论 该系统稳定可靠,服务器部署在云端可降低生产管理成本,保证数据不丢失,从而提高生产养殖的综合效益。
2018, 39(1):120-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1.019
摘要:目的 设计1种从动型旋转齿盘分草装置,弥补现有分草装置结构复杂、清除率不高、对秸秆覆盖适应性差等不足。方法 优化设计1种由从动齿盘和分草栅条组成的分草装置;以秸秆覆盖高度及机具行走速度为影响因子对分草器进行EDEM仿真试验;进行田间通过性及种床带上秸秆清除效果试验。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该分草装置可以在秸秆覆盖高度100~200 mm时稳定工作,清除率为49.0%~57.5%。随着机具前进速度和秸秆覆盖高度的增加,清除率增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作业速度为3 km·h-1时,机具发生2次轻微堵塞,秸秆清除率为50.9%;当作业速度达到5 km·h-1时,机具无堵塞,通过性良好,秸秆清除率为57.5%。结论 该装置清草效果良好,可以满足小麦田间免耕作业的实际需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