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9卷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8, 39(2).

      摘要 (1087) HTML (0) PDF 43.19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18, 39(2).

      摘要 (841) HTML (0) PDF 327.15 K (1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日本农业航空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8, 39(2):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1

      摘要 (2145) HTML (1030) PDF 1007.30 K (21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日本根据其地形、地貌特征、从事农业劳动的情况选择了从有人直升机到无人直升机航空施药为主的发展模式,研制了几款不同发展时期的植保无人机机型(R50、RMAX、RMAX Ⅱ G、FAZER)应用于水稻植保作业,日本学者对农业航空遥感技术、精准导航控制技术、无人机控制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施药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实用的无人机植保管理体制,确保了日本农业航空的健康、有序发展。本文旨在介绍日本农业航空现状、应用领域、精准施药技术及管理方法,以期为我国农业航空应用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 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gE/gI缺失突变株的构建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2018, 39(2):9-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2

      摘要 (1774) HTML (654) PDF 1.35 M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研制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疫苗提供候选毒株。方法 构建针对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的gE/gI缺失重组转移质粒pMD-LA-RA及携带EGFP标记基因的重组转移质粒pMD-LA-EGFP-RA,将pMD-LA-EGFP-RA与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PRV AH进行同源重组,利用EGFP为筛选标记,获得携带E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 AH gE-/gI-/EGFP+,以此毒株与pMD-LA-RA进行第2次同源重组,筛选去除EGFP基因的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PRV AH gE-/gI-,并通过生长曲线、易感细胞连续传代和动物免疫评价其增殖能力、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结果 通过2次同源重组,结合荧光观察、空斑纯化和PCR检测,成功获得了PRV AH gE-/gI-,经PCR鉴定、荧光观察及测序鉴定,证实该毒株gEgI基因被成功缺失,且不携带EGFP标记基因。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毒株增殖能力与亲本毒株相当,遗传稳定性及免疫原性良好。结论 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成功构建了免疫原性良好的猪伪狂犬病病毒流行毒株gE/gI基因缺失突变株,为研制针对流行毒株的基因缺失疫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 华南地区荷斯坦牛泌乳性能在季节、胎次、泌乳时期影响下的变化规律

      2018, 39(2):16-2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3

      摘要 (1916) HTML (575) PDF 680.99 K (21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华南地区季节变化、繁育胎次、泌乳时期对泌乳性状的影响。方法 采集广州某规模化牛场2015年全年10 450头次的荷斯坦牛的奶牛群改良计划(DHI)测定数据,提取产奶量、乳脂率、蛋白率和脂蛋比等泌乳性状数据,运用统计模型评估季节、胎次、泌乳时期等因素对泌乳性状的影响,分析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季节、泌乳时期和胎次分别对产奶量和乳成分含量产生极显著的影响(P<0.001)。夏季产奶量极显著低于其他季节(P<0.01);在乳成分上,夏季的各项指标均为最低值,且极显著低于春冬季节(P<0.01),春季各项指标值极显著高于冬季(P<0.01);产奶量和乳蛋白率在12月(非气温最低的1月)达到最高值;不同胎次牛的产奶量上,1胎牛在第3个泌乳月份达到泌乳高峰,其他胎次牛则出现在第2个泌乳月且峰值高于1胎牛,但1胎牛产奶量下降速率明显低于其他胎次牛。1胎至2胎牛产奶总量逐渐升高,之后随着胎次的增加而下降;从乳成分的变化来看,各项指标在第1胎次时最高,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步降低,到4和5胎时出现增加。在泌乳时期内,脂蛋比出现前期高后期低的变化规律,且乳脂率和乳蛋白率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r=0.63,P<0.01)。结论 华南地区泌乳牛不仅遭受长期的热应激影响,在冬季同样受到低温冷应激作用而制约其泌乳性能。高胎次(3胎以上)奶牛所占的群体比例较低导致全年泌乳胎次较低,同时当前的日粮营养和饲养水平已严重阻碍高胎次牛在泌乳后期的生产表现。

    • PI3K 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猪卵泡发育中的表达规律

      2018, 39(2):23-2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4

      摘要 (1729) HTML (806) PDF 1.84 M (21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时期猪卵巢卵泡发生的形态特征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 PI3K)信号通路关键基因在卵泡发生发育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HE染色观察12日龄、30日龄、70日龄、20月龄卵泡期及黄体期、48月龄的长大二元母猪卵巢卵泡发育的形态变化,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I3K通路关键基因在这些时期的表达规律,并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PI3K通路重要的下游效应因子p-rpS6在不同时期猪卵巢的表达情况。结果 12日龄母猪卵巢皮质边缘有大量的原始卵泡,皮质与髓质交界处可见少量初级卵泡及个别的次级卵泡;30日龄母猪卵巢次级卵泡数量增加;70日龄出现3级卵泡;20月龄卵泡期、黄体期分别有大量成熟卵泡、大体积的黄体;48月龄较难观察到原始卵泡。PI3K通路抑制因子PTENTSC1TSC2与激活因子PDK1AKT1mTOR的mRNA均在12日龄表达量最高, 70日龄、48月龄表达量次之, 30日龄和20月龄表达量最低;下游效应基因rpS6的mRNA 30日龄表达量最高,20和48月龄表达量最低, p-rpS6蛋白在12日龄、20月龄、48月龄母猪卵巢高表达,在30日龄、70日龄中几乎不表达。结论 PI3K通路关键基因在不同时期母猪卵巢中的表达水平不同,说明该通路参与了猪卵泡的早期发生及卵泡成熟的调控过程。

    • 碳离子束辐照水稻诱变效应及突变体的筛选

      2018, 39(2):29-3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5

      摘要 (1843) HTML (415) PDF 2.40 M (15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丰富水稻Oryza sativa L.突变体库,快速创造稳定遗传的新种质,为重离子辐照诱变机理研究和水稻遗传育种提供丰富的基础材料。方法 利用碳离子束辐照水稻品种‘IR-55’、‘IR-60’、‘三粒寸’和‘云南陆稻’原种进行诱变,并对诱变后代的多个农艺性状进行多代跟踪调查。结果 4个水稻品种突变株系株高、剑叶长、穗长和粒长宽比等性状呈现出较大变异幅度,且具有明显的正向或负向性,结实率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最低为2%。利用随机选取的SSR分子标记引物对突变体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发现,突变株系与原种的遗传多样性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表明重离子辐照诱变引起DNA序列较大片段的改变,而不是微小的点突变。结论 碳离子束辐照对水稻株高、剑叶长和粒型等多个农艺性状产生正向或负向的诱变效应,在诱变后代中可以筛选出一批农艺性状变异的水稻新种质。

    • 水稻不育系‘培矮64S’空间搭载的“双低”选育与应用

      2018, 39(2):34-3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6

      摘要 (2002) HTML (347) PDF 2.10 M (18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解决水稻Oryza sativa L.两系不育系‘培矮64S’所面临的直链淀粉含量偏高和不育起点温度因遗传漂移而不断上升的问题,选育新的两系不育系。方法 通过利用‘培矮64S’种子搭载“实践八号”农业卫星、地面种植和跟踪、定向筛选,筛选到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稳定不育株系,同时结合水稻光温敏不育系的提纯和原种生产方法,对不育起点温度进行加压选择与鉴定。结果 育成具有低直链淀粉含量(w为8.69%左右)、低不育起点温度(23.0 ℃以下)的新型“双低”不育系,命名为‘航17S’。该不育系株高79.62 cm,剑叶长32.54 cm、宽 1.82 cm,有效穗数11.4个,穗长22.01 cm,每穗总粒数约181粒。除剑叶宽以外,其他主要性状均与野生型‘培矮64S’没有显著差异。结论 ‘航17S’除了具有“双低”特点以外,其他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与野生型‘培矮64S’基本一致,而且保留了‘培矮64S’的异交特性好、配合力强等优良特点,于2015年10月通过了广东省技术鉴定。

    • 不同品种果蔗幼苗对低温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评价

      2018, 39(2):40-4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7

      摘要 (1595) HTML (491) PDF 611.77 K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低温是影响北方果蔗Saccharum officinarum L.栽培的主要限制因子,探讨低温条件下果蔗的生理响应和适应低温的生理机制,为果蔗抗寒种质资源筛选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6个果蔗品种幼苗为试材,采用人工模拟低温环境的方法对其进行低温胁迫,测定各品种叶片的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的变化。以果蔗幼苗叶片各项指标的抗寒系数作为衡量抗寒性的指标,利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果蔗品种的抗寒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6个品种的REC以及SS、SP和Pro含量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而持续升高,MDA含量以及POD、SOD、CAT和APX活性先升高后降低。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果蔗品种综合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桂果蔗1号’>‘拔地拉’、‘闽引黄皮果蔗’>‘白玉果蔗’>‘川蔗26号’>‘龙黑果蔗’。结论 隶属函数法简便、准确,可作为果蔗抗寒能力鉴定的一种有效方法。不同果蔗品种对长时间持续低温的适应能力不同,果蔗的抗寒性不仅与自身的遗传因素和生理特征有关,还与外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 缺钾对香蕉苗期地上部、根系生长及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2018, 39(2):47-5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8

      摘要 (1452) HTML (462) PDF 632.61 K (1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探讨缺钾和恢复供钾对香蕉苗生长及氮磷钾营养平衡的影响,为香蕉苗营养诊断和平衡施肥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石英砂培养试验,以正常的完全营养液为对照,观察记录香蕉苗缺钾的表型症状及出现时间,对比研究缺钾和缺钾后恢复供钾条件下香蕉苗的地上部和根系的生物量、根系形态参数、氮磷钾吸收等变化。结果 缺钾的表型症状为:老叶发黄,中部叶片主叶脉先呈现橙黄色,并逐渐向叶缘蔓延,然后部分叶片叶缘出现近椭圆形小枯斑,叶柄呈现浅红褐色,缺钾严重时,橙黄色叶片近叶脉处的叶肉发黑,进而干枯死亡,枯叶呈褐色,完全展开的新叶不挺立,上部叶片柔弱、下披。缺钾显著抑制香蕉苗生长,缺钾处理较正常处理的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降低了31%和39%,其根长、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减少了30%、31%和34%,且细根减幅大于中根。缺钾同时改变了香蕉苗氮磷钾平衡,其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氮含量分别增加了19%、21%和19%,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12%和38%,钾含量分别降低了73%、56%和72%,氮、钾吸收量降低,根系的磷吸收量降低;缺钾处理的地上部、根系和全株的N/K、P/K显著升高,地上部和全株N/P显著降低,根系N/P显著升高。缺钾后恢复供钾,香蕉苗缺钾表型症状消失,但香蕉苗的生物量以及氮、磷、钾含量和吸收量不能同步恢复,香蕉苗生物量仍低于正常处理,各部位的氮含量、根系的磷、钾含量仍高于正常处理,地上部和全株的钾含量和吸收量也未增加至正常水平。供钾后地上部和全株的磷吸收量显著降低,且低于正常处理。结论 缺钾对香蕉苗营养状况的影响显著大于对表型性状的影响,营养状况的恢复滞后于表型性状的恢复,香蕉苗施肥要针对其营养特性施用。

    • 土壤含水量对降香黄檀树干呼吸速率、生长和氮含量的影响

      2018, 39(2):54-6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09

      摘要 (1558) HTML (589) PDF 793.02 K (14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为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心材形成的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人工设置4个土壤含水量梯度,即重度干旱(HD)、轻度干旱(LD)、旱季灌溉(DI)和对照(CK),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树体水势(Ψpd)、树干呼吸速率(Rs)、树木生长和边材氮含量及其旱季变化特征的影响。结果 土壤含水量和枝条水势旱季表现为下降趋势,各处理从11月底开始表现出显著差异。各处理的树干呼吸速率与树干温度(θ)均具有良好的指数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 均在0.65以上,各处理的温度敏感系数(Q10)为DI>CK>LD>HD。树干温度和树干呼吸速率均呈现旱季下降趋势,且在1月份达到最低。各处理的树干温度只在气温较低的冬季表现差异显著,树干呼吸速率总体表现为DI增加树干呼吸速率,而干旱(HD和LD)降低树干呼吸速率。树干生长量在12月中旬之前基本保持不变,12月下半月开始显著下降,DI和CK显著高于HD和LD处理。12月之前,边材氮含量保持不变,12月开始降低,且各处理只在冬季表现出显著差异。树干呼吸速率解释了56%的树干生长量,边材氮含量解释树干呼吸速率68%的旱季变化。枝条水势解释了49%树干呼吸速率、48%树干生长量和63%边材氮含量的旱季变化。结论 土壤含水量很可能通过改变树体组织含水量(水势),进而使得树干呼吸速率、树干生长和边材氮含量相互影响。旱季灌溉增强树干呼吸速率,干旱降低树干呼吸速率,而树干温度和边材氮含量只在冬季受土壤含水量影响。树干呼吸速率可能也会对树木心材形成有一定指示作用。

    • 不同种植模式对雷州半岛玄武岩母质砖红壤氮磷钾养分状况的影响

      2018, 39(2):62-6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0

      摘要 (1775) HTML (558) PDF 717.28 K (16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种植模式对雷州半岛玄武岩母质砖红壤氮磷钾养分状况的影响。方法 以我国雷州半岛的典型玄武岩母质砖红壤为研究对象,对8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肥力属性进行方差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研究各养分变量的相互关系、土壤综合肥力特征及其障碍因子。结果 研究区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缓效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显著(P<0.001)。主成分分析表明,8种种植模式的土壤综合肥力区分显著(P<0.000 1),这种差异是由不同种植模式下的土壤田间管理方式引起的。香蕉、蔬菜和水稻地的土壤综合肥力较好,其中香蕉地肥力最高,蔬菜和水稻地肥力次之,香蕉地的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缓效钾分别是木薯地的2.55、2.44、3.50、2.30、15.36和7.73倍,但土壤pH较低是香蕉地土壤肥力进一步提高的障碍因子,其土壤pH较木薯地降低了0.89。有机质含量较低则是蔬菜地肥力的限制因子,速效磷含量较低则是水稻地肥力的限制因子;水稻与甘薯、花生与水稻、花生与大豆轮作地的土壤综合肥力中等;而木薯和甘薯地的土壤综合肥力相对较差,有机质和氮素养分缺乏是其综合肥力最低的主要原因。结论 该区域增施有机肥、有机-无机肥料的合理配施以及对土壤酸度的适当调节是进一步提高耕地土壤综合肥力的关键。

    •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4种杀虫剂的抗药性

      2018, 39(2):70-7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1

      摘要 (1730) HTML (531) PDF 570.85 K (16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测定广东省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ål)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为科学防治水稻褐飞虱提供依据。方法 在室内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采自广东省广州市、雷州市、连州市、南雄市、海丰县、大埔县和怀集县等7个地方田间褐飞虱种群对噻嗪酮、吡虫啉、噻虫嗪和吡蚜酮的抗药性。结果 广东褐飞虱种群对吡虫啉抗性仍处于极高水平抗性阶段(161.9~3576.4倍),对噻嗪酮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93.4~1497.8倍),对噻虫嗪抗性仍处于高水平至极高水平抗性阶段(61.0~517.8倍),对吡蚜酮抗性处于敏感性下降至中等水平抗性阶段(3.7~11.0倍)。结论 在水稻上防治稻飞虱需暂停使用吡虫啉、噻嗪酮和噻虫嗪;减少吡蚜酮在褐飞虱防治中的使用次数,以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 新型芳基吡唑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活性评价

      2018, 39(2):75-8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2

      摘要 (1718) HTML (501) PDF 1.04 M (17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对氟虫腈结构进行衍生改造,寻找作用于昆虫中枢神经系统的新型活性化合物,为新杀虫剂的开发提供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方法 运用中间体衍生化策略,以氟虫腈为原料,经2步反应合成6个新型芳基吡唑脲类化合物(2a~2f),MS、1H NMR和13C NMR分析确认化合物2a~2f的结构;采用浸叶法测定目标化合物对3龄小菜蛾幼虫的生物活性;利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目标化合物对昆虫中枢嗅觉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方式。结果 生测结果表明化合物2a毒力最大,12 h LC50值为6.17 μg·mL-1;电生理数据显示,化合物2b、2d、2e、2f对神经元的作用方式不同于母体化合物,呈现出神经元膜电位短暂去极化,继而膜电位逐渐超级化,并伴随自发电活动被抑制。结论 在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上引入酰胺脲键,是改变农药对昆虫中枢神经系统毒性作用方式的潜在策略,对新农药创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不同林分条件下黄柏膏药病的发生及生理响应

      2018, 39(2):82-8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3

      摘要 (1481) HTML (483) PDF 851.67 K (16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林分因子、黄柏抗性生理指标与黄柏膏药病发生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踏查法进行调查,以树皮肿胀度代表含水量,采用考马斯亮蓝G250法测定蛋白质含量,氮蓝四唑光化还原法测定酶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丙二醛含量。结果 树龄大的黄柏,病情指数更高,阴坡比阳坡发病率高,树种组成单一的黄柏林更易发病。黄柏感病后,树皮含水量大大降低,树皮相对肿胀度与发病率、病情指数极显著负相关。3个样地健康黄柏防御酶活性均较高,感病黄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波动较大,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呈显著下降趋势,3种酶活性与病情指数为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感病黄柏树皮中的可溶性蛋白和丙二醛含量在病害发生最严重时期显著升高。结论 树龄、地形、树种组成等因子对黄柏膏药病的发生有显著影响;树皮含水量、防御酶(SOD、POD、PAL)活性、丙二醛含量等抗性生理指标受病害影响显著。

    • 尾叶桉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2018, 39(2):89-9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4

      摘要 (1439) HTML (368) PDF 753.74 K (16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获得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序列,分析其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及在尾叶桉群体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为研究该基因与尾叶桉抗逆性的相关性提供基础。方法 根据巨桉E. grandisPAL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基因克隆、测序获得尾叶桉PAL基因序列;采用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分析该基因在不同水肥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 PAL基因组全长4 507 bp,包括166 bp的5'非编码区、411 bp的3'非编码区、2 172 bp的氨基酸编码序列(由2个外显子组成,分别为422和1 750 bp)和1 759 bp的内含子区域。PAL基因在AT4处理中表达量最高,在AT5处理中表达量最低。尾叶桉PAL基因与巨桉具有高度相似性。尾叶桉PAL基因的SNP位点主要集中在内含子区域,可见尾叶桉PAL基因在长期进化过程中保持着稳定的遗传。结论 获得尾叶桉PAL基因全长4 507 bp,该基因具有遗传稳定性,且可能在尾叶桉抗逆性中起重要作用。

    • 产酸、耐酸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益生特性

      2018, 39(2):95-10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5

      摘要 (1648) HTML (3903) PDF 1.78 M (2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离筛选高效产酸的乳酸菌Lactobacillus spp.,并进行功能评价,为乳酸菌在饲料行业的应用提供物质基础。方法 以酸性风味食品为样品来源,以溶钙圈大小为指标进行初筛,以耐酸能力为指标进行复筛,并进一步研究了筛选得到的乳酸菌的产酸性能、生长特性、耐酸、耐胆盐以及抑制病原菌的能力。结果 获得了10株可在pH 3.0生长的乳酸菌。其中,菌株SC3A和DJ3被鉴定为戊糖乳杆菌L. pentosus,菌株SC15、SC16、DJ9B、DJ10C、SC8、DJ8A、DJ8B和DJ9A为发酵乳杆菌L. fermentum。戊糖乳杆菌DJ3和SC3A的产酸能力、发酵生长速率和抑制病原菌的能力显著优于发酵乳杆菌。而发酵乳杆菌DJ8A和DJ9B的耐酸和耐胆盐能力较强。结论 从酸性风味食品分离得到了10株具有较强的产酸、耐酸和抑菌能力的乳酸菌,在食品和饲料工业中具有应用潜力。

    • 近红外漫透射光谱快速无损鉴别家蚕种茧茧壳内蚕蛹雌雄

      2018, 39(2):103-10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6

      摘要 (1459) HTML (576) PDF 823.54 K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近红外漫透射光谱快速无损鉴别家蚕Bombyx mori种茧茧壳内蚕蛹的雌雄,以提高育种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方法 以芙9、9芙、湘7和7湘4个蚕品种为研究对象,采集比较了样本在可见和近红外区间的漫透射光谱,建立比较了各品种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后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以及支持向量机分类(SVM)判别模型,通过分类器特性(ROC)曲线研究了各模型的鲁棒性,采用差值法和遗传算法提取了特征波长。结果 芙9、9芙、湘7和7湘品种利用450~900 nm光谱建模的雌雄鉴别准确率分别为95.20%、95.65%、88.80%和87.50%,利用900~1 700 nm 光谱建模的准确率分别为100%、96.00%、92.22%和94.21%;采用PLSDA、BPNN和SVM模型都能够对蚕蛹雌雄做出较好的无损鉴别,3种模型真雌性率分别为95.96%、95.83%和100%,真雄性率分别为98.98%、96.04%和82.18%,准确率分别为97.46%、95.94%和90.86%,进一步通过ROC曲线分析,PLSDA模型效果最优,BPNN模型次之;手动提取20个波段建立PLSDA模型,鉴别真雌性率为93.75%,真雄性率为95.45%,准确率为94.57%。结论 近红外波段900~1 700 nm的漫透射光谱比可见-近红外波段450~950 nm含有更丰富的蚕蛹雌雄分类信息;3种鉴别模型中,PLSDA模型效果最优;提取特征波段后,准确率能达到生产需要。

    • 金针菇菌渣成型特性研究

      2018, 39(2):110-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7

      摘要 (1326) HTML (1557) PDF 1.07 M (20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菌渣为原料,结合生物质成型技术,开展金针菇菌渣成型特性的研究,探索金针菇菌渣能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方法 利用万能力学试验机制得成型颗粒,以松弛密度(RDS)、Meyer强度(HM)和比能耗(SEC)为成型燃料的技术指标,研究水分含量、温度、压力和原料粒径4个参数对菌渣原料成型颗粒品质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成型颗粒断面微观形态,进一步验证成型条件对成型效果的影响。结果 在选取的水分含量、温度、压力和原料粒径的变化范围之内,菌渣都能压缩成型,结合3个成型指标,确定金针菇菌渣成型的最优工艺参数为:水分含量(w) 11%~14%,温度100~120 ℃,压力3~5 kN,原料粒径0~5 mm。扫描电镜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温度和压力升高可以使成型颗粒粒子间结合更紧密。结论 金针菇菌渣成型效果良好,是一种较易成型的生物质原料。

    • 基于NB-IoT的温室温度智能调控系统设计与实现

      2018, 39(2):117-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2.018

      摘要 (1878) HTML (2696) PDF 1.31 M (2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NB-IoT低速率窄带宽物联网技术为核心,研制一套以5G低功耗海量连接场景前期技术为基础的智能温室环境自动调控系统。方法 应用MSP430F149超低功耗芯片采集环境信息,依托NB-IoT蜂窝物联网平台,云端智能调控系统,结合多传感器融合与模糊PID-分级控制技术, 根据用户需求调节温室环境。结果 该系统在温室大棚内实地应用的结果表明:温室环境信息采集相对误差不超1%,平均控制精度在3.57%(±1.0 ℃),无传输距离限制,实现作物生长温度的自动调节。结论 该系统稳定可靠,为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环境,对作物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