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第39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18, 39(3).

      摘要 (958) HTML (0) PDF 2.36 M (13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18, 39(3).

      摘要 (980) HTML (0) PDF 334.00 K (143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猪圆环病毒2型重组衣壳蛋白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2018, 39(3):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1

      摘要 (2078) HTML (822) PDF 1.05 M (25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在昆虫细胞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PCV2)衣壳蛋白(Cap),并对表达的重组蛋白*Cap进行免疫原性分析。【方法】将含有PCV2-ORF2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质粒Bacmid-ORF2转染昆虫细胞进行蛋白表达试验,再用纯化的*Cap和质粒pcDNA3.1-ORF2分别免疫小鼠,比较二者的免疫效果。【结果】由PCV2-ORF2基因编码的Cap结构蛋白在昆虫细胞中正确表达,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2 000。*Cap能够被PCV2阳性血清所识别,具有良好的抗原性。*Cap免疫组在细胞免疫水平及体液免疫水平的免疫效果均优于pcDNA3.1-ORF2免疫组。【结论】重组蛋白*Cap可替代全病毒,具有PCV2疫苗潜在的应用价值。研究结果为后续的PCV2病毒分子诊断、亚单位疫苗以及分子生物学等研究奠定试验基础。

    • 腹泻犬源大肠埃希菌耐药性以及整合子–基因盒检测研究

      2018, 39(3):6-1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2

      摘要 (1835) HTML (574) PDF 895.81 K (1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腹泻犬源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的耐药性以及整合子携带情况。【方法】采用K-B纸片扩散法对30株分离自腹泻犬的大肠埃希菌进行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PCR检测菌株中是否携带Ⅰ、Ⅱ、Ⅲ型整合酶基因,对携带有整合酶基因的阳性菌株进一步检测sul1qacEΔ1基因以及可变区基因盒携带情况。【结果】30株分离株对19种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共产生18种耐药谱,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的耐药性较高,耐药率分别为90.00%、83.33%、66.67%和63.33%;对其余药物耐药性较低,耐药率低于14.00%;11株分离株含有Ⅰ型整合酶基因且均携带sul1qacEΔ1基因,未检出Ⅱ型和Ⅲ型整合酶基因;Ⅰ型整合子阳性菌株中,有2株扩增出1 879 bp的耐药基因盒:dfrA12+orfF+aadA2。【结论】本次检测的腹泻犬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呈不同水平的耐药性;基因盒介导的耐药性与菌株的耐药表型存在部分相关性,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与Ⅰ型整合子存在一定关系。

    • 广东地区口蹄疫病毒VP13A基因的序列分析

      2018, 39(3):13-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3

      摘要 (1708) HTML (391) PDF 651.11 K (2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广东地区口蹄疫病毒(FMDV)的遗传变异情况,为我国FMDV流行病学的研究及防控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2015—2016年间收集的广东地区猪的病料进行FMDV VP13A基因的扩增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11株O型FMDV均属耿马谱系毒株,7株A型FMDV均属Asia型毒株。11株O型FMDV的VP1基因与流行毒株相比,GD-MM-3株与O/BY/CHA/2010株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5.3%;GD-1株、GD-MM-1株和GD-MM-3株与O/MYA/1/98株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0.8%。7株A型FMDV的VP1基因与流行毒株相比,A/GDMM/CHA/2013株与GD-3株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8%;A/HuBWH/CHA/2009株与GD-3株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1.4%。11株O型FMDV的3A蛋白不存在氨基酸的缺失,7株A型FMDV的3A蛋白存在较多氨基酸的缺失。【结论】广东部分地区FMDV基因型复杂,预防控制困难。

    • 2014—2016年广东省规模化猪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8, 39(3):19-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4

      摘要 (1417) HTML (565) PDF 931.63 K (17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广东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流行情况。【方法】2014—2016年共采集广东省各规模化猪场猪组织样品1 137份进行抗原检测,血清样品9 432份进行抗体检测。对不同年份、不同季度、不同区域的PRRSV抗原抗体检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对分离的病毒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2014、2015和2016年的PRRSV抗原阳性率分别为30.86%、34.35%、37.50%;抗体阳性率为82.86%、68.87%、74.56%。从季度分析来看,第1季度抗原阳性率最高,为40.27%;第2季度抗原阳性率最低,为28.66%;各季度抗体水平均在70%以上。不同区域间的PRRSV感染率差异明显,粤东粤西感染率显著低于珠三角和粤北;在抗体水平上,粤东地区较低,抗体阳性率为69.51%,其他3个区域均高于75%。抗原检测阳性的样品中共分离到69株PRRSV毒株,其中有39株位于Subgenotype I亚群。【结论】广东地区PRRSV抗原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抗体水平较高但并不稳定,从病毒分离结果看,Subgenotype I亚群为省内主要流行亚群。

    • 1个水稻紫叶基因pl41的遗传分析与定位

      2018, 39(3):25-3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5

      摘要 (1586) HTML (1010) PDF 893.11 K (22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对水稻材料pl41的紫叶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为pl41基因的图位克隆、功能研究及其育种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在紫叶籼稻品种‘Z3474’与绿叶粳稻品种‘日本晴’的杂交后代中,获得1个紫叶性状稳定遗传的材料pl41。观察pl41表型特征;配制pl41/日本晴杂交组合,利用F1及F2分离群体进行紫叶基因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研究。【结果】pl41紫色性状首先出现在苗期的叶鞘、叶尖和叶缘处,在抽穗期,pl41植株地上部分组织均呈现较深的紫色。与‘日本晴’相比,pl41叶绿素含量在苗期显著高于‘日本晴’,在抽穗期显著低于‘日本晴’,在灌浆期无显著差异;pl41花青素含量在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均极显著高于‘日本晴’。pl41紫叶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定位在第12号染色体短臂289 kb范围内,对该区域5个预测基因的编码区序列进行了测序比对分析,发现其编码区序列在pl41与‘日本晴’之间无差异。【结论】初步定位了水稻pl41紫叶基因的范围,其最终确定还需要候选基因的精细定位、序列比对分析和转录水平分析。

    • 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的诱导与倍性鉴定

      2018, 39(3):31-3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6

      摘要 (1770) HTML (604) PDF 2.22 M (20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索高效的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Benincasa hispida诱变方法组合和寻求简便、快速、大通量、准确的倍性鉴定方法。【方法】以二倍体自交系幼苗为材料,利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06:00—07:00、12:00—13:00、17:00—18:00 共3个时间段“剥滴”处理幼苗生长点来诱变产生同源四倍体黑皮冬瓜,利用植株形态学、细胞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法与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法对变异株进行倍性鉴定。【结果】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不同时间段处理幼苗,均有一定的诱变效果,但秋水仙素的诱变率整体高于Oryzalin处理,且以2 g·L–1的秋水仙素在06:00—07:00处理的诱变率最高,达32.18%;集成植株形态学、细胞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的结果与根尖染色体计数法倍性鉴定的结果一致。【结论】2 g·L–1的秋水仙素在06:00—07:00“剥滴”处理为最高效的诱变组合方法;集成植株形态学、细胞学及流式细胞术鉴定方法能简便、快速、大通量、准确地进行倍性鉴定。

    • 人参叶片中人参皂苷含量、关键酶基因表达和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018, 39(3):39-4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7

      摘要 (1574) HTML (703) PDF 1.10 M (2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人参皂苷生物合成的生理生态机制,揭示生态因子和遗传因素与药材质量的关系。【方法】以4年生不同生长时期的人参叶为试验材料,用HPLC法测定人参叶中8种单体人参皂苷(Rg1、Re、Rf、Rb1、Rb2、Rb3、Rc和Rd)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7个参与人参皂苷合成的关键酶基因(HMGRFPSSSSEDSβ-ASCYP716A47)的表达量;通过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生态因子和人参皂苷合成关键酶表达对人参叶中皂苷合成和积累的影响。【结果】7月13日—9月29日人参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活跃,各个关键酶之间有协同增减的趋势;人参叶中单体皂苷含量最高的是Re和Rg1,在果后参根生长期(8月31日—9月13日)分别达到最大值60.30和39.38 mg·g–1;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水势、相对湿度与叶中人参皂苷含量显著相关(P<0.05);人参叶中HMGR基因的表达与Rb2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SS基因的表达与Rg1、Re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β-AS基因的表达分别与Rc、Rb2含量呈显著(P<0.05)、极显著(P<0.01)负相关;温度、光合有效辐射、土壤水势和相对湿度与人参皂苷含量灰色关联度较高,达到0.727 9~0.871 1。【结论】在生态因子调控下,人参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影响人参皂苷的合成与积累。

    • 劳氏黏虫在4种寄主植物上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2018, 39(3):48-5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8

      摘要 (1916) HTML (1110) PDF 757.18 K (1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明确寄主植物对劳氏黏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方法】在温度(24±l) ℃、湿度(75±5)%、光周期为12 h光∶12 h暗的室内条件下,分别以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叶片为寄主植物,观察劳氏黏虫各虫态发育历期、存活率、蛹质量、成虫繁殖力并计算生命表参数。【结果】劳氏黏虫幼虫历期取食玉米时间最短,为20.18 d,取食甘蔗时间最长,为25.24 d。非成虫期存活率在玉米上最高(68%),在稗草上最低(58%);雌成虫蛹质量以取食玉米的最高(32.43 mg),取食稗草的最低(22.61 mg);取食玉米的产卵量最多,单雌产卵量为1 019.42粒,取食甘蔗的产卵量最少,单雌产卵量为665.27粒。劳氏黏虫在玉米、水稻、甘蔗和稗草上的内禀增长率(rm)分别为0.13、0.12、0.10和0.10,净增殖率(R0)分别为226.54、211.48、153.71和171.85。【结论】在4种寄主植物中,玉米为劳氏黏虫最优寄主,其次是水稻,甘蔗和稗草可作为寄主或中间寄主。

    • 枯草芽孢杆菌BSF01菌剂制备及对高效氯氰菊酯的降解效果

      2018, 39(3):54-5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09

      摘要 (1564) HTML (693) PDF 889.59 K (23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制备高效氯氰菊酯(β-CP)的降解菌菌剂。【方法】将前期分离驯化的β-CP高效降解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SF01,通过各助剂成分及含量优化,获得菌剂最佳配方。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检验该菌剂对土壤中β-CP的降解效果。【结果】试验明确了BSF01菌剂的最佳配方为:以w为30%的BSF01菌粉为主体,添加w为5%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作为润湿剂、w为7 %的阿拉伯树胶为分散剂、w为4%的磷酸钾为稳定剂和w为1%的糊精为保护剂,并补足载体高岭土至w为100%。该菌剂主要质量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BSF01菌剂芽孢含量为6.50×1011 cfu·g–1,含水量(w)≤0.6%,细度≥99%,润湿时间为32.0 s,悬浮率为78.0%,符合国家标准。将BSF01菌剂稀释100、1 000及2 000倍后,分别投入受β-CP污染的田间土壤,5 d后,以100倍菌剂稀释液处理的土壤中β-CP降解率达到87.50%,有效降低了土壤中β-CP的残留水平。【结论】枯草芽孢杆菌BSF01菌剂可成为消除农田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污染的高效安全生物制品。

    • 玫烟色棒束孢的遗传地理差异及对B型烟粉虱的致病性

      2018, 39(3):60-6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0

      摘要 (1533) HTML (311) PDF 739.64 K (17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地区玫烟色棒束孢Isaria fumosorosea的遗传地理差异,探讨其对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致病性。【方法】从广东、福建和青海地区土壤分离得到16株玫烟色棒束孢菌株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分析供试菌株ITS序列的相似性,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浸渍法测定供试菌株分生孢子对B型烟粉虱2龄若虫的生物活性。【结果】供试菌株与参考菌株(KX057373.1、KX057375.1)ITS序列的相似性高于97.7%;9株广东菌株与6株福建菌株的ITS序列没有地理差异;青海菌株IfTS01与参考菌株KX057375.1的ITS序列几乎相同,且与福建菌株IfFJ02、IfFJ06及广东菌株IfGD17的ITS序列高度相似。16株菌株均以孢子剂量107 mL–1处理B型烟粉虱2龄若虫,处理后第10天若虫的病死率为47%~86%;其中,菌株IfFJ06、IfGD02和IfTS01处理后的B型烟粉虱2龄若虫病死率达80%以上。【结论】不同地区的玫烟色棒束孢菌株ITS序列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其对烟粉虱的致病力与ITS序列及地理分布没有关系。研究发现3株对烟粉虱致病力较高的菌株,具有进一步研究价值。

    • 广州市流溪河沉积物反硝化细菌群落丰度与结构多样性研究

      2018, 39(3):65-7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1

      摘要 (1587) HTML (628) PDF 1.57 M (21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广州市流溪河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探讨环境因子对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基因文库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对沉积物中反硝化细菌的群落结构和丰度进行分析,并结合主坐标分析(PCoA)和冗余分析(RDA)研究反硝化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流溪河流域不同采样位点沉积物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组成和丰度存在明显差异。沉积物中大多数nirS序列与已知的反硝化细菌亲缘关系较远,而与其他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亲缘关系较近,与流溪河沉积物中nirS反硝化细菌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有产黄杆菌属Rhodanobacter、副球菌属ParacoccusPolymorphum gilvum、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陶厄氏菌属Thauera。氨氮(NH4+-N)和硝酸盐(NO3-N)含量对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起决定性作用。反硝化细菌nirS基因拷贝数范围为8.26×101~5.45×104 g-1nirS型反硝化细菌数量与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NH4+-N、和NO3-N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流溪河中化学污染物以及活性氮的大量存在显著影响了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

    • 华南地区5种典型林分类型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018, 39(3):73-8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2

      摘要 (1918) HTML (1368) PDF 780.42 K (27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不同林分类型的林下土壤肥力状况,分析这些评价方法对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的影响及其异同,以期为华南地区森林土壤养分管理和森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相思Acacia spp.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桉树Eucalyptus urophyll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和阔叶混交林的0~2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容重、pH、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通过隶属度函数和偏相关分析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并结合相关关系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内梅罗指数法对5种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5种林分土壤容重变幅为1.24~1.29 g·cm–3,pH变幅为4.11~4.24,有机质含量为21.43~28.18 g·kg–1,速效磷含量为1.12~1.42 mg·kg–1,速效钾含量为40.62~55.20 mg·kg–1,碱解氮含量为106.12~132.28 mg·kg–1,全氮含量为1.03~1.45 g·kg–1;依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分类标准,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属于中上水平,速效磷含量属于很低水平,速效钾含量为低至中下水平,碱解氮含量为中上至高水平。阔叶混交林的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部分人工林。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起最重要的作用,速效磷是影响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子。4种评价方法的综合评价结果一致,土壤肥力大小均表现为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相思林>桉树林。【结论】阔叶混交林可以更好地积蓄土壤肥力,桉树林的土壤肥力较低,华南地区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时应注重磷钾肥的施用和土壤酸度调节。

    • C/N、pH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腐解的影响

      2018, 39(3):82-8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3

      摘要 (1648) HTML (485) PDF 837.99 K (1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银中杨Populus alba×P. berolinensis-玉簪Hosta plantaginea落叶和草坪碎屑为基础材料,通过对混料C/N、pH的调控,筛选混料腐解的最佳条件。【方法】采用室内培养法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进行60 d恒温好氧腐解,设置物料C/N为10、15和20以及pH为4、7和10,探讨其对混料腐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可提取腐殖酸碳(HEC)、胡敏酸碳(HAC)、富里酸碳(FAC)及胡敏素碳(HuC)含量的影响。【结果】将C/N设为10或15时,培养结束后混料HEC及HAC均有所累积,而将混料C/N设为20则更有利于微生物对WSOC、HEC及HuC的矿化及周转。C/N为15或20时,培养结束后混料腐殖质品质有所改善,而在混料中添加更多氮素使C/N为10时,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FAC向HAC的转化。混料C/N为20更有利于其胡敏酸(HA)分子结构的简单化,其次是C/N为10,而C/N为15时更有利于HA分子结构的稳定;混料pH为7有利于微生物对HuC的矿化,使HEC和HAC含量分别增高30.0%和69.0%。混料pH为10时对HAC/FAC的促进程度最大,使之增加78.3%,pH为4或7时对混料HAC/FAC的促进程度较小。【结论】C/N为15、pH为7时,对银中杨–玉簪落叶及草坪碎屑混料腐解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 3种木兰科珍稀濒危树种的光合及固碳特性

      2018, 39(3):90-9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4

      摘要 (2155) HTML (656) PDF 1010.18 K (22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阐明木兰科Magnoliaceae珍稀濒危树种光合及固碳特性,为其保护利用提供理论技术依据。【方法】以亮叶木莲Manglietia lucida、香木莲M. aromatica和开甫木莲M. kaifui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参数特征进行测定分析,并对其固碳释氧量进行估算,综合评价其适应性及生态效应。【结果】3个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在7月份表现为双峰型,在10月份表现为单峰型。其光合效率在7月份为:开甫木莲(5.35 μmol·m–2·s–1)>亮叶木莲(2.87 μmol·m–2·s–1)>香木莲(2.78 μmol·m–2·s–1);在10月份为:香木莲(6.46 μmol·m–2·s–1)>开甫木莲(6.24 μmol·m–2·s–1)>亮叶木莲(5.74 μmol·m–2·s–1)。3个树种的固碳释氧量为:开甫木莲>香木莲>亮叶木莲。【结论】参试植物的生长在10月份比7月份更为旺盛;开甫木莲对强光的利用能力最佳,香木莲对弱光的利用能力最佳;固碳释氧能力最强的植物为开甫木莲。

    • 高温热处理木材中纳米铜的原位制备及防霉变性能研究

      2018, 39(3):96-10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5

      摘要 (1488) HTML (756) PDF 1.73 M (18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提高热处理木材的防霉变性能,为扩大高温热处理木材的使用范围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依据液相还原反应原理,以含铜浸渍液加压处理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运用木材热处理技术,获得热处理木材,依据改良的霉变箱法测试该材料的防霉变效力。【结果】对照组马尾松经高温220 ℃、3 h以上热处理之后,木材的防霉效力为20%以下;同等条件下,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材防霉效力达90%以上。扫描电镜(SEM)与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表征含铜马尾松热处理木材内生成了纳米铜。【结论】含铜热处理木材受热原位生成的100 nm铜能够极大地提高木材的防霉变效力。

    • 基于深度学习的龙眼叶片叶绿素含量预测的高光谱反演模型

      2018, 39(3):102-1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6

      摘要 (1932) HTML (1055) PDF 1.38 M (34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 叶片发育过程中叶绿素含量二维分布变化规律,实现无损检测病虫害对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布的影响,为评估嫩叶抗寒能力、龙眼结果期的施肥量和老熟叶的修剪提供参考。【方法】利用高光谱成像仪采集龙眼叶片在369~988 nm区间的高光谱图像,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域,利用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基于皮尔森相关系数(r)分析了龙眼叶片生长过程中各波段光谱响应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相关性,建立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了特征波段图像纹理特征与叶绿素含量相关性,将光谱特征和纹理特征结合导入深度学习中的稀疏自编码(SAE)模型预测龙眼叶片叶绿素含量,结合“图谱信息”的SAE模型预测龙眼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龙眼叶片3个生长发育期相关系数的曲线均在700 nm附近出现波峰,嫩叶、成熟叶和老熟叶3个阶段相关性最高的波长分别为692、698 和705 nm;全发育期的最敏感波段相关性远高于3个生长发育期,r达到0.890 3。回归模型中,吸收带最小反射率位置和吸收带反射率总和建立的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c2=0.856 8,RMSEc=0.219 5;Rv2=0.771 2,RMSEv=0.286 2),其校正集和验证集的决定系数均高于单一参数建立的预测模型。在所有预测模型中,结合“图谱信息”的SAE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c2=0.979 6,RMSEc=0.171 2;Rv2=0.911 2,RMSEv=0.211 5),且预测性能受叶片成熟度影响相对较小,3个生长阶段Rv2的标准偏差仅为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标准偏差的29.9%。【结论】提出了一种自动提取感兴趣区域的方法,成功率为100%。基于光谱特征的回归模型对不同生长阶段的叶片预测效果变化较大,而基于“图谱信息”融合的SAE模型预测性能受叶片成熟度影响相对较小且预测精度较高,SAE模型适用于不同成熟度的龙眼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布预测。

    • 基于响应面法的玉米籽粒离散元参数标定

      2018, 39(3):111-1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7

      摘要 (1755) HTML (701) PDF 756.37 K (22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离散元法普遍用于模拟农业物料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运动状态。离散元模拟的准确度取决于所使用的离散元参数,对颗粒离散元参数进行标定,为其在仿真试验中的应用提供可靠基础。【方法】以玉米籽粒为研究对象,以堆积角为响应值,将采用不同参数组合的仿真试验结果与实体试验结果对比,提出一种基于响应面法的离散元参数标定方法。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玉米籽粒离散元参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筛选对响应值影响显著的因素;根据最陡爬坡试验确定显著性因素的最佳水平范围;采用中心组合设计进行3因素5水平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玉米泊松比与玉米–玉米静摩擦系数交互作用显著,得到玉米籽粒离散元参数最佳组合为玉米泊松比0.438、玉米–玉米静摩擦系数0.182、玉米–玉米滚动摩擦系数0.051。采用标定好的参数进行仿真试验得到堆积角平均值为26.89°,接近实体试验的堆积角值。【结论】基于响应面法的玉米籽粒离散元参数标定方法是可行的,可以提高玉米籽粒离散元仿真试验的准确性。

    • 地下LoRa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传输测试系统研究

      2018, 39(3):118-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8.03.018

      摘要 (1727) HTML (1401) PDF 1.13 M (27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研制成本低、使用简单的面向LoRa地下无线数据传输的测试系统。【方法】该测试系统由安装了测试用的App智能手机和与之匹配的地下测试节点组成。利用该系统进行场景测试,测定影响土壤中LoRa无线数据传输效果的因素并讨论对应的数据传输方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可靠、使用方便灵活,LoRa低功耗广域网技术亦可以较为可靠地满足土壤介质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传输需求。【结论】本系统可为未来地下LoRa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工程应用提供相应的测试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