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41(1):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10031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世界十大害虫之一,其入侵和为害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构成了重大的威胁。草地贪夜蛾寄主范围广,对多种化学药剂和转Bt玉米产生抗性,随着抗药性及农药安全问题的加剧,迫切需要新型防治方法。本文对昆虫种群遗传调控技术,如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统、构建杂交不育平衡致死品系,以及干扰昆虫生殖特性的方法,如控制昆虫性别、干扰昆虫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调整性信息素比例等进行了综述。基于草地贪夜蛾玉米型和水稻型2个品系的杂种不育和交配障碍等生殖隔离现象,探讨了种群遗传调控和生殖特性干扰在草地贪夜蛾防控中的应用前景。以昆虫生殖为切入点,为昆虫不育技术在草地贪夜蛾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20, 41(1):9-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7036
摘要:目的 揭示入侵我国中南三省(区)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种群间可能存在的遗传变异,探讨其入侵来源、入侵路线和扩散方式,为制定有效控制和阻击草地贪夜蛾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遗传信息。方法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从线粒体DNA和核DNA角度研究草地贪夜蛾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结构。对采集自我国广东、广西和湖南3个省(区)的草地贪夜蛾,利用CO I和Tpi基因片段进行了单倍体型分析,利用9个微卫星标记分析种群间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结果 供试样品中,除了湖南张家界群体有2个样品为CO I玉米型单倍体型、1个样品为杂合型,其他群体的个体均为CO I水稻型单倍体型。基于SSR标记的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被检测的群体遗传多样性较巴西等国家的美洲群体低,各群体遗传分化不明显。广东东莞群体与湖南张家界群体的遗传距离最近,与广西南宁群体的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遗传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不一定呈正相关,通过遗传结构的分析有助于推测草地贪夜蛾扩散过程中,天气背景场、地理隔离和人为传播各自所起的作用。入侵湖南省张家界的草地贪夜蛾出现了低频率CO I玉米型和高频率的CO I水稻型单倍体型,说明虫源的非单一性;草地贪夜蛾在入侵地定殖时间较短,目前未形成明显的遗传分化。
2020, 41(1):17-2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6016
摘要:目的 利用不同分子标记对入侵广州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进行寄主型鉴定,以便监测虫源扩散规律以及预测预警虫情。方法 对采集自广州花都玉米植株的草地贪夜蛾,利用3个COI基因标记COI-A、COI-B和COI-C,以及Tpi基因标记进行鉴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序列比对和寄主型分析显示,COI-A、COI-B和COI-C标记鉴定到入侵广州的草地贪夜蛾为已报道的水稻型,且COI-A标记鉴定到草地贪夜蛾与黏虫Mythimna separate的杂合子。基于Tpi基因的标记鉴定到入侵广州的草地贪夜蛾为玉米型,且在第126和第127位碱基为GA/AT杂合。结论 COI-A标记具有较强的物种鉴别能力,能够鉴定到草地贪夜蛾与其他近源种的杂交事件;Tpi标记可用于鉴定草地贪夜蛾寄主型。2个标记结合相互验证可以提高准确率。开发微卫星标记或者寄主取食功能性基因标记可以实现寄主型的精准鉴定。
林素坤 , 刘凯鸿 , 王瑞飞 , 刘本菊 , 张悦 , 吴吉英子 , 程东美 , 徐汉虹 , 张志祥
2020, 41(1):22-2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8012
摘要:目的 评价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力与防效,为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 采用浸叶法与喷雾法测定了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 在室内条件下,0.3%(φ)印楝素乳油处理草地贪夜蛾7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59和0.46 mg/L;40%(w)印楝素干粉处理草地贪夜蛾7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93 和0.79 mg/L。0.3%印楝素乳油处理草地贪夜蛾3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0.30 和0.12 mg/L;40%印楝素干粉处理草地贪夜蛾3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0.53和0.30 mg/L。0.3%印楝素乳油稀释500倍喷雾处理后1、3和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了24.83%、50.34%和75.50%。结论 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与拒食活性,7 d后的防治效果较好;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刘本菊 , 秦得强 , 周游 , 陈孝甜 , 马千里 , 徐汉虹 , 张志祥
2020, 41(1):28-3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7029
摘要:目的 探究天敌昆虫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捕食潜力。方法 在室内条件下评价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观察并总结异色瓢虫的捕食行为特点。结果 通过观察,发现异色瓢虫捕食草地贪夜蛾幼虫主要经过静止、搜寻、试探、取食和爬行5种行为,其中异色瓢虫成虫捕食3龄草地贪夜蛾幼虫时出现3对足抱握猎物的现象。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96.08和161.29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390 6和1.451 4,处理时间分别为0.005 1和0.006 2 d;异色瓢虫成虫和4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65.36和41.84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145 7和1.271 0,处理时间分别为0.015 3和0.023 9 d,即异色瓢虫成虫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4龄幼虫。结论 异色瓢虫对草地贪夜蛾有一定的潜在控害能力,可用于防控草地贪夜蛾。
2020, 41(1):34-4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1023
摘要:目的 为高致病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Highly pathogenic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HP-PRRSV)的结构功能和致病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运用反向遗传技术将HP-PRRSV JXA1株的全基因组分段克隆至改造过的低拷贝载体pOKq上,并在病毒基因组两端分别添加CMV启动子和BGH终止信号肽以及在病毒全基因组第510位核苷酸突变引入FseI酶切位点,作为遗传标记位点。采取基于DNA-launched途径进行病毒拯救,并对拯救的病毒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 构建的PRRSV JXA1毒株的全长cDNA克隆具有感染性;成功拯救了病毒,命名为rJXA1;成功引入了拯救病毒的遗传标记;拯救病毒与亲本病毒的生长曲线相似,二者达到最高滴度的时间均为感染后72 h。结论 成功构建了JXA1株反向遗传平台,为进一步研究HP-PRRSV的致病机理、基因功能以及新型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龙航宇 , 陶佳梦 , 姜亚杰 , 李晓斌 , 邹佳汝 , 翁亚彪 , 林瑞庆
2020, 41(1):42-4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03
摘要:目的 构建A型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裂解酶重组表达乳酸菌Lactococcus lactis,并检测重组菌及其表达产物的抗菌效果。方法 全基因合成噬菌体裂解酶Cp51基因,构建PNZ8148-Cp51原核表达重组载体,电转化至乳酸菌NZ9000,经乳链菌肽诱导表达可溶性Cp51蛋白;用比浊法检测表达蛋白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抗菌活性;利用细菌液混合培养检测重组菌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 噬菌体裂解酶Cp51在乳酸菌中成功表达,为1 268 bp;质量浓度1 μg·mL-1以上的重组蛋白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具有高效抗菌活性;重组乳酸菌对A型产气荚膜梭菌增殖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混合培养后使产气荚膜梭菌活菌数从9×109 CFU·mL-1下降到约9×108 CFU·mL-1。结论 A型产气荚膜梭菌噬菌体裂解酶重组乳酸菌构建成功,为后续优化表达和临床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郑吉松 , 陈双 , 杨强 , 张静 , 袁聪 , 朱晓彤 , 束刚 , 王丽娜 , 高萍 , 江青艳 , 王松波
2020, 41(1):48-5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36
摘要:目的 研究限饲对初情期小鼠乳腺发育的影响及机制,为动物乳腺发育的营养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用24只4周龄C57BL/6雌性小鼠,分为对照组和限饲组。试验为期4周,每周称体质量并统计采食量和饮水量,在试验结束前对小鼠进行体成像和体组成检测。试验结束后采集小鼠乳腺并称质量。采集血液,测定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和雌二醇(E2)的水平。采用Whole-mount染色观察小鼠乳腺发育情况,统计小鼠乳腺终末乳芽(TEB)和导管分支数量。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乳腺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限饲组小鼠体质量、体增质量、平均日采食量、平均日能量摄入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其饮水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限饲对小鼠肌肉含量和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限饲使小鼠的乳腺质量降低了29%(P<0.05),对乳腺指数无显著影响。Whole-mount染色结果表明,限饲显著抑制初情期小鼠的乳腺发育,其乳腺组织的TEB数量和导管分支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限饲对血清中E2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血清中IGF-1水平降低了34%(P<0.05)。限饲显著抑制了小鼠乳腺组织中PCNA蛋白的表达。结论 限饲可显著抑制初情期小鼠乳腺发育,这可能与限饲可降低血清中IGF-1水平和乳腺组织中增殖相关蛋白PCNA表达有关。
2020, 41(1):54-6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42
摘要:目的 构建猪FSTL1基因过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探究FSTL1基因对猪前体脂肪细胞分化成脂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通过构建FSTL1基因过表达载体和RNAi载体,在猪前体脂肪细胞中过表达、干扰FSTL1基因并诱导其分化,测定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以及脂肪细胞分化相关调节基因的mRNA表达量。结果 成功克隆得到猪FSTL1基因cDNA序列,其开放阅读框全长924 bp,并将序列提交到GenBank,登录号为KF021281。成功构建猪FSTL1基因的过表达载体pcDNA3.1-FSTL1和RNAi载体pSilencer 4.1-491以及pSilencer 4.1-530。过表达FSTL1基因促进了猪前体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生成,干扰FSTL1基因抑制了猪前体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生成。FSTL1在猪前体脂肪细胞中使PPARγ2 和AP2基因表达分别上调了73%和113%,使LPL、Adiponectin和FASN等基因表达分别下调了44%、79%和16%。结论 FSTL1基因通过上调PPARγ2和AP2基因,下调LPL、Adiponectin及FASN基因的表达,促进猪前体脂肪细胞的分化,提高猪前体脂肪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
2020, 41(1):61-6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13
摘要:目的 比较高浓度氧处理法(高氧法)与传统HCl处理法(HCl法)阻断蚕卵滞育效果的差异,探讨高氧法阻断滞育在家蚕Bombyx mori转基因技术体系上的应用。方法 采用高氧法和HCl法在产后20 h处理二化性蚕品种‘大造’,比较孵化率、孵化时间,调查高氧法的最佳处理条件;将高氧法应用于一化性蚕品种‘土耳其’和转基因二化性蚕品种‘大造’,调查其对一化性蚕品种蚕卵阻断滞育效果及转基因二化性蚕品种显微注射后蚕卵阻断滞育效果。结果 高氧法对二化性蚕卵在孵化率、孵化时间上都与HCl法有相近的阻断滞育的效果,其最佳条件为产卵后20 h用体积分数为70%的O2处理40 h;该方法也能成功阻断一化性蚕品种,孵化率达(71±20)%;高氧法处理的显微注射转基因家蚕卵孵化率达到了(49±9)%,而对照组的孵化率为0。结论 高氧法为今后生产上替代HCl法,采用安全环保的蚕卵阻断滞育技术,解决转基因蚕卵阻断滞育和提高转基因家蚕育种进度的关键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新方法。
王璋强 , 李蕊芯 , 陆怡 , 杨帆 , 刘田田 , 何平 , 张鸿兴 , 熊毅 , 傅雪琳
2020, 41(1):69-7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23
摘要:目的 评价CdCl2溶液对展颖野生稻Oryza glumaepatula单片段代换系(SSSLs)种子发芽及根芽生长的影响,筛选耐Cd SSSLs材料,初步鉴定与芽期耐Cd性状相关的QTLs。方法 对6个栽培稻品种在0、30、50、100、500 μmol·L-1 CdCl2溶液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确定水稻种子芽期耐Cd性研究的处理浓度,筛选耐Cd SSSLs的性状指标。对SSSLs在CdCl2溶液处理下发芽第7天的根长与芽长分析,筛选P=0.01水平耐Cd性较强的SSSLs,鉴定相应性状QTLs。结果 在0、30、50和100 μmol·L-1 CdCl2浓度处理下,栽培稻品种的种子发芽率为91%~95%,差异不显著,但种子根和幼芽伸长生长受到抑制,品种间差异显著。在50和100 μmol·L-1 CdCl2溶液条件下,以发芽第7天的相对根长和相对芽长为指标,在P=0.01水平从8个SSSLs鉴定出5个相对根长QTLs,即qRRL1-1、qRRL2-1、qRRL3-1、qRRL3-2及qRRL6-1,其加性效应为0.19~0.60,表型贡献率为31.18%~100.59%;鉴定出5份SSSLs携带3个相对芽长QTLs,即qRSL1-1、qRSL1-2及qRSL2-1,其加性效应为0.08~0.18,表型贡献率为7.43%~18.95%。结论 展颖野生稻SSSLs携带芽期耐Cd QTLs,可以作为水稻耐Cd基因发掘的重要材料。
彭子艾 , 李丹丹 , 夏澳运 , 王加峰 , 黄翠红 , 王慧 , 郭涛 , 陈志强
2020, 41(1):78-8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18
摘要:目的 研究磁性纳米颗粒(MNP)负载质粒 DNA形成的纳米载体-基因复合物的生物物理学特性、负载形态与负载机理,为基于磁性纳米载体定向编辑技术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以MNP作为基因载体,与质粒 DNA pRGEB32制备纳米载体-基因复合物MNP-pRGEB32,分析MNP负载、保护pRGEB32的能力,并对其粒度分布、Zeta电位、结合形态进行研究。结果 MNP通过静电作用压缩、吸附、聚集pRGEB32,形成纳米载体-基因复合物。MNP能有效负载并保护pRGEB32。结论 MNP可作为一种理想的基因转移载体。
崔莹莹 , 吴家龙 , 张池 , 周波 , 任宗玲 , 戴军
2020, 41(1):83-9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34
摘要:目的 综合分析华南地区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团聚体水稳定性以及土壤团聚体破坏率的影响,以期为蚯蚓改善土壤结构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方法 采用室内盆栽培养试验,在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赤红壤和红壤中分别接种生态类型不同的4种蚯蚓: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南美岸蚓Pontoscolex corethrurus、壮伟远盲蚓Amynthas robustus和参状远盲蚓A. aspergillum,研究不同生态类型蚯蚓对土壤结构的影响。结果 与空白对照相比,南美岸蚓、壮伟远盲蚓和参状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增加了2种土壤中的大团聚体(d>2 000 μm)比例(P<0.05),其中,赤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35.20%、44.81%和37.88%,红壤中其分别提升了14.92%、25.31%和20.18%;与空白对照相比,壮伟远盲蚓的添加均显著降低了赤红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和水稳性小团聚体(250 μm≤d≤2 000 μm)的比例,却显著提升了赤红壤水稳性微团聚体(d<250 μm)的比例(37.84%,P<0.05);4种蚯蚓的添加均显著提升了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P<0.05),其中添加参状远盲蚓的2种土壤的团聚体破坏率均最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不同的土壤中,不同蚯蚓作用后土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华南不同生态类型的蚯蚓对赤红壤和红壤的团聚体分布和稳定性的影响不同;内栖型蚯蚓(南美岸蚓和壮伟远盲蚓)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结构的改善效果最好;深栖型蚯蚓(参状远盲蚓)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破坏作用最小。
阳洋 , 黄伟濠 , 卢瑛 , 李博 , 欧锦琼 , 唐贤 , 王超 , 陈勇
2020, 41(1):91-9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1032
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土壤游离铁精确预测模型,简单、快速、经济地预测土壤游离铁,有助于研究土壤发生和分类。方法 采集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铁铝土、富铁土、淋溶土和雏形土等82个旱地土壤剖面的B层土壤,进行室内土壤化学分析、光谱测定,分析不同光谱变换后的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游离铁含量的相关性。基于特征波段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和逐步多元线性回归(SMLR)法建立土壤游离铁含量光谱预测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预测偏差(PRD)确定最优模型。结果 土壤光谱曲线分别在457、800和900 nm波段附近有明显的游离铁吸收和反射峰特征;土壤游离铁含量与原始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原始光谱经过微分变换后,游离铁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相关性显著提高;基于400~580和760~1 300 nm特征波段和一阶微分光谱变换的SMLR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其验证集的R2和RPD分别为0.85和2.62,RMSE为8.41 g·kg-1。结论 将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应用于土壤游离铁含量高效快速地预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广西旱地土壤光谱反射率与土壤游离铁含量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应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可以很好地建立土壤游离铁含量反演模型。
苏建花 , 王玉军 , 马秀兰 , 韩兴 , 王婷 , 王柯坛 , 刘仕超
2020, 41(1):100-10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6010
摘要:目的 提高膨润土对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方法 采用氢氧化钠和壳聚糖对膨润土进行改性,分别得到碱改性膨润土(B-NaOH)、壳化膨润土(B-CS)和壳化碱改性膨润土(B-NaOH-CS)。以钠基膨润土(B)为对照,利用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比表面积分析仪表征3种改性膨润土的理化性质,研究其对Cr(Ⅵ)的吸附性能。结果 B-NaOH-CS中出现了强N—H吸收峰以及增强的C—H对称弯曲峰,同时B-NaOH-CS表面片状结构卷曲分散,层间孔隙增多,比表面积是其他膨润土的1.2倍以上。当Cr(Ⅵ)质量浓度为50 mg·L-1时,B-NaOH-CS对Cr(Ⅵ)的平衡吸附量为1.03 mg·g-1,分别是B-CS、B-NaOH的1.26、1.84倍。描述膨润土吸附Cr(Ⅵ)的动力学过程,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优于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描述膨润土吸附Cr(Ⅵ)的热力学过程,Langmuir等温模型优于Freundlich等温模型。热力学参数△H>0、△G<0、△S>0,表明膨润土吸附Cr(Ⅵ)为吸热、自发、无序反应。B-NaOH在pH=7.0时对Cr(Ⅵ)的吸附量最大,B-CS、B-NaOH-CS在pH = 3.0时对Cr(Ⅵ)的吸附量最大。结论 B-NaOH-CS对Cr(Ⅵ)的吸附效果最好,改性膨润土对去除Cr(Ⅵ)污染有重要作用。
2020, 41(1):108-1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15
摘要:目的 生防菌株的种类鉴定及对禾谷孢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防治效果。方法 以形态学特征和rDNA-ITS序列比对及系统发育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鉴定生防菌的种类,测定菌株A1和B1发酵液对孢囊、卵和2龄幼虫的活性及对小麦孢囊线虫病的盆栽防治效果。结果 菌株A1和B1分别鉴定为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和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lbrachiatum。处理14 d后,A1和B1的菌丝对线虫孢囊的寄生率可达80.00%以上。处理12 d后,菌株A1和B1的发酵液原液对卵孵化的抑制率分别为63.98%和67.56%,处理72 h后,对2龄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68.14%和92.98%。盆栽试验发现,菌株A1和B1的3%菌肥培养物处理90 d后,孢囊减少率分别为31.71%和36.04%,小麦根长分别增加28.82%和59.62%,株高分别增加20.38%和21.43%。结论 菌株A1和B1对禾谷孢囊线虫具有防治作用,是2株极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株。
2020, 41(1):116-12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25
摘要:目的 对氮(N)、磷(P)添加条件下4种种植密度的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幼苗各器官碳(C)含量、储量和分配比例进行研究,以期为氮沉降和磷添加背景下森林碳储量分配格局的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1年生樟树幼苗为试验材料,选择氯化铵(NH4Cl)作为氮肥模拟氮沉降,以二水合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作为磷添加,设置4个水平:不加N和P(对照,CK),加N,加P,加N和P(N+P)。N、P及N+P每年的添加量分别为NH4Cl 40 g·m-2、NaH2PO4·2H2O 20 g·m-2和NH4Cl 40 g·m-2+ NaH2PO4·2H2O 20 g·m-2;种植密度设置4个水平,即10、20、40和80株·m-2。结果 各氮、磷添加和密度处理下幼苗的根、茎和枝的C含量基本上差异不显著,而添加N和N+P能够促使樟树幼苗叶的C含量上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樟树幼苗叶片C含量表现出下降的趋势;N、P添加处理基本上能够促进幼苗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的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单株幼苗C储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结论 樟树幼苗叶的单株C储量和单位面积C储量分配比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逐渐减小。高密度种植有利于茎的分配比例增加。N+P添加处理对幼苗C储量的促进效果大于单一N或P添加处理。
张卓 , 汪小旵 , 赵进 , 刘景娜 , Morice O. ODHIAMBO
2020, 41(1):124-1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1005
摘要:目的 为解决长江三角洲地区冬季没有加温设备的温室或大棚中盆栽作物易受低温冷害的问题,设计一种适用于矮株作物的根区加热系统。方法 研制了一种嵌套式双层栽培盆,夹层采用绝缘脂发泡剂填充,栽培盆基质内分别放置2块80 W/m2、15 cm×12 cm的硅橡胶加热板,加热板由STM32单片机输出信号到固态继电器进行加热功率控制,使用模糊PID控制算法,实时控制作物根区温度到设定值。结果 根区温度控制相对误差不超过5%。在连续低温条件下(连续一周平均气温低于5 ℃),当根区温度分别设定为15、20和25 ℃时,相比于对照组,高度为25~35 cm的作物地上部分日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1.4、2.6和3.7 ℃,夜间平均温度分别提高2.1、2.9和4.0 ℃;且与普通栽培盆相比,本文设计的保温栽培盆在3种不同根区温度下分别节省电能24.2%、25.3%和23.8%。结论 设计的作物根区加热系统,在连续低温条件下,不仅能有效提高作物根区温度,同时对作物地上部分也具有升温效果,一定条件下可缓解低温胁迫对冬季作物生长的影响。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