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东 , 解培培 , 卢静怡 , 梁冰清 , 方心灵 , 朱晓彤 , 高萍 , 江青艳 , 潘木水 , 束刚
2020, 41(2):1-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20
摘要:目的 筛选固态发酵制备α-酮戊二酸的菌株,研究发酵产物对动物生长、肠道结构和免疫机能的影响。方法 对9种菌株(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和曲霉菌Aspergillus等)进行发酵,检测发酵物中α-酮戊二酸含量。发酵过程中添加琥珀酸,研究其对α-酮戊二酸产出率的影响。随后,选用16只4周龄C57/BL小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在普通日粮中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普通发酵物和5%的富含α-酮戊二酸发酵物饲喂4周,分析动物采食和生长、肠道结构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血象。结果 酵母菌固态发酵产生了微量的α-酮戊二酸,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产生了约60 μg/g的α-酮戊二酸,其余菌株均未检测到α-酮戊二酸。枯草芽孢杆菌固态发酵时添加琥珀酸可促进α-酮戊二酸累积,最高产出率达到0.3%。添加质量分数为5%的靶向α-酮戊二酸发酵产物稍微降低了小鼠体质量和体质量增加(P>0.05),显著增加小鼠的比目鱼肌质量(P<0.05),显著降低小鼠的褐色脂肪质量(P<0.05)。发酵产物对小鼠回肠和空肠的绒毛长度和隐窝深度无显著影响。血象和免疫学指标表明,富含α-酮戊二酸发酵产物能显著降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提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增加红细胞血红蛋白质量浓度。发酵产物显著增加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P<0.05)。结论 枯草芽孢杆菌在固态发酵过程中添加琥珀酸可使α-酮戊二酸累积,日粮添加富含α-酮戊二酸发酵物能显著增加小鼠肌肉质量,降低脂肪质量,并能显著提高小鼠的免疫机能。
罗家智 , 刘清神 , 杨镇玮 , 孔令旋 , 李斌 , 刘玉强 , 刘德武 , 李耀坤
2020, 41(2):10-1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43
摘要:目的 分析湛江市雷琼黄牛杂交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促进雷琼黄牛杂交改良技术的应用,提高肉牛生产效益与经济效益。方法 选取西雷杂F1代(西门塔尔♂×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利木赞♂×雷琼黄牛♀)、安雷杂F1代(安格斯♂×雷琼黄牛♀)和雷琼黄牛作为研究对象。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选取初生、3月龄、6月龄和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及雷琼黄牛共390头,测定其体质量与体尺指标;屠宰24月龄的杂交牛F1代与雷琼黄牛各3头,选取其背最长肌进行肉品质分析。结果 利木赞牛对雷琼黄牛杂交改良作用明显,尤其在初生体质量、24月龄体质量以及体尺发育方面效果显著,其中24月龄体质量提高了37.64%。利雷杂F1代肉质嫩度优于其余3组,而西雷杂F1代肉质嫩度最差。西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雷琼黄牛,利雷杂F1代的眼肌面积大于其余3组,3组杂交牛F1代均可改善雷琼黄牛肉色偏白的情况。利雷杂、安雷杂、雷琼黄牛的必需氨基酸含量差异不显著,而西雷杂F1代必需氨基酸含量极显著低于雷琼黄牛。结论 利木赞牛在改善雷琼黄牛体型、生长速度及肉品质上综合表现较好。
徐志婷 , 孙显月 , 滕金言 , 刁淑琪 , 张豪 , 张哲 , 李加琪
2020, 41(2):18-2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36
摘要:目的 分析影响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的因素,并估计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的遗传参数,为猪场育种规划提供理论参考。方法 本研究材料为2011—2016年间采集的华南地区2个场区(A场和B场)大白母猪和长白母猪的繁殖记录。采用Duncan’s法对影响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的因素进行显著性分析,并使用DMU软件的AI-REML结合EM算法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 分娩胎次和断奶年份对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影响均极显著(P<0.01);断奶季节对A、B 2个场区长白母猪及B场大白母猪的断奶至配种间隔影响均极显著(P<0.01),而对A场大白母猪的断奶至配种间隔影响不显著(P>0.05);带仔数对A、B 2个场区的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影响均不显著(P>0.05)。A场大白和长白母猪的断奶至配种间隔遗传力分别为0.02和0.04,B场大白和长白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的遗传力均为0.06。结论 华南地区母猪断奶至配种间隔为低遗传力性状,受分娩胎次与断奶季节的影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应缩短母猪初产后断奶至配种间隔,并尽可能使母猪在冷季断奶。
陆婷婷 , 邹娴 , 杨镇玮 , 雷放 , 陈奕业 , 柳广斌 , 孙宝丽 , 刘德武 , 李耀坤
2020, 41(2):23-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06
摘要:目的 比较山羊Capra hircus卵巢基质、大卵泡和小卵泡间的mRNA表达图谱,为探究卵泡发育机制提供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发情期川中黑山羊的卵巢基质、大卵泡和小卵泡进行转录组测序,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检测mRNA表达谱,筛选差异基因,对其进行GO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随机抽取5个差异基因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 卵巢基质vs大卵泡、卵巢基质vs小卵泡和小卵泡vs大卵泡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524、180和403个。筛选出INHA、TNFRSF19等15个与卵泡发育相关的基因,其主要富集在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类固醇生物合成、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等信号通路。通过qRT-PCR验证,定量结果与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川中黑山羊卵巢基质、大卵泡和小卵泡的基因表达模式不同,小卵泡与卵巢基质的基因表达模式更相近。
梅明珠 , 杨先锋 , 龙腾 , 张琼 , 赵静 , 田钦 , 彭娇娇 , 罗均 , 姜贺 , 林颖仪 , 林志雄 , 郭霄峰
2020, 41(2):33-39.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7010
摘要:目的 探究狂犬病病毒HEP-Flury M基因重排对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揭示病毒在小鼠神经母细胞瘤(NA)细胞中的表型变化与M基因重排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以及病毒在NA细胞中的生长和扩散试验,对亲本毒株rHEP-Flury和M基因重排毒株M2、M4在NA细胞中的基因转录、表达、生长和扩散进行比较。结果 狂犬病病毒结构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主要受病毒基因组RNA合成的影响,但是在一个完整转录过程中单个结构基因的转录比例与其所在位置相关,M基因重排病毒的Leader RNA (LeRNA)和L mRNA的转录比例显著高于亲本毒株rHEP-Flury。M基因重排病毒在NA细胞中的生长和扩散都劣于亲本毒株rHEP-Flury。结论 狂犬病病毒亲本毒株rHEP-Flury具有狂犬病病毒原始的基因组顺序,在NA细胞中的生长和扩散都明显优于M基因重排病毒。结构基因在基因组中的位置主要决定其在一次转录过程中的转录比例,进而影响病毒在NA细胞中的生长和扩散。
姚丽贤 , 周昌敏 , 何兆桓 , 李国良 , 杨苞梅 , 白翠华
2020, 41(2):40-4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32
摘要:目的 明确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主栽品种成年挂果树养分需求参数及树体营养与立地土壤性质关系,为荔枝养分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在华南主产区挖取树龄约15年的‘妃子笑’等10个主栽品种各1株,调查树体生物学性状,并采集叶片、果实、树干和根系样本,研究树体不同部位养分累积特点及树体营养与土壤养分关系。结果 荔枝单株地上部生物量为158.2~344.9 kg;单株果实生物量为38.4~101.8 kg,占地上部生物量的18.0%~38.1%。荔枝叶片N含量最高,树干则以Ca或N含量最高,外果皮、内果皮、果肉和种子一般以N或K含量最高,根系则Ca含量最高,Mo在多个品种的多个部位中均未检出。以生产50 kg果实计,地上部N、P、K、Ca和Mg累积量分别为811.9 、86.4 、586.0、792.5和112.8 g,随50 kg果实收获带走的养分量为N 114.5 g、P 14.4 g、K 105.1 g、Ca 21.6 g和Mg 12.5 g,带走养分量占地上部树体各养分总量的 15.8%、18.9%、20.2%、3.4%和12.6%。叶片K、Ca、Mg含量与土壤有效K、Ca、Mg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他元素含量与土壤养分相关性不显著。结论 为维持荔枝立地土壤肥力、保障树体正常生长发育,荔枝收获果实及修剪带走的养分量是荔枝翌年养分施用量的下限。土壤有效K、Ca和Mg含量可预测荔枝叶片K、Ca、Mg含量。今后将加强对荔枝Ca、Si和Mo营养的研究。
2020, 41(2):48-5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11
摘要:目的 研究蚯蚓添加对华南地区赤红壤酸化特征和铝(Al)形态的影响,为华南赤红壤的酸化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用赤红壤培养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 40 d后测定蚓粪和土壤pH、有机质、全氮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连续浸提法测定土壤各铝形态含量,包括交换态铝(AlEx)、弱有机结合态铝(AlOrw)、有机结合态铝(AlOr)、无定形态铝(AlAmo)、氧化铁结合态铝(AlOxi)、非晶态铝硅酸盐和三水铝石(AlAag);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不同处理土壤中铝的形态分布。试验以未添加蚯蚓的土壤为对照。结果 与对照相比,蚓粪的pH提高了1.27,全氮、CEC、AlOr以及交换性K、Na、Ca含量分别提高了62.16%、38.22%、355.70%、151.38%、65.38%和51.90%;蚓粪和土壤AlEx含量分别降低了50.95%和53.14%。蚓粪的pH、CEC、AlOr含量和交换性K、Na、Ca含量显著高于未吞食土壤。结论 蚯蚓可提升土壤pH和土壤AlOr的含量,促进交换性Ca、Mg的释放,降低土壤AlEx含量。
石琪晗 , 马玲 , 石奥情 , 李其斌 , 曾雅君 , 马启彬 , 程艳波 , 年海 , 连腾祥
2020, 41(2):55-6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6029
摘要:目的 从细菌多样性和组成结构角度评估化学肥料与硅酸钠或蚯蚓结合施用对废弃矿区大豆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为日后矿区复垦和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梅州市黄畲村废弃矿区种植大豆‘华春9号’,试验设置4个施肥处理:氮磷钾肥结合硅酸钠(3NPK+S和5NPK+S),氮磷钾肥结合蚯蚓20条·m-2(3NPK+E和5NPK+E),以不施肥为对照(3CK和5CK)。在施肥后3和5个月时对大豆根际土壤进行采样。通过提取土壤细菌总DNA、16S rRNA测序和测定土壤基本化学性质,探究该矿区大豆根际细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动态响应过程。结果 与3CK相比,3NPK+E处理显著增加了Chao1和Shannon指数;与5NPK+E处理相比,5NPK+S处理显著增加了Shannon指数。主坐标分析(PCoA)表明,不同处理下的根际细菌群落组成在操作分类单元(OTU)水平上出现显著分离。从属的相对丰度来看,Uncultured_f_Anaerolineaceae是3NPK+S、3NPK+E、5NPK+S、5NPK+E处理土壤中的优势菌属。基于Mantel检验和典型关联分析(CCA)显示,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全碳含量对5NPK+E处理的根际细菌群落有显著影响。结论 施加NPK+S和NPK+E肥料均能有效提高矿区土壤细菌多样性,从而间接对土壤修复起促进作用。施肥方式和处理时间均会显著影响细菌群落组成,并且施肥处理时间越长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越明显。Uncultured_f_Anaerolineaceae富集在施肥处理下的土壤中,这类细菌可能在促使碳转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还具有修复土壤污染的潜力。NPK+E施用增加了有机质含量,对细菌群落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2020, 41(2):66-7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7007
摘要:目的 探究广东省不同地区柑橘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 (CLas)的种内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情况;评价用多基因位点分析柑橘黄龙病菌遗传多样性的科学性。方法 基于原噬菌体区域(SC1、SC2和PJXGC)、转座子位点(CLIBASIA_05620~CLIBASIA_05625)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1(CLIBASIA_03080)、STR12(CLIBASIA_01215) 6个基因位点的多态性,对来自广东省10个市(县)的176个黄龙病样品进行病原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 基于噬菌体类型鉴定出6组菌株,其中携带Type II类型原噬菌体的菌株为优势种群(85.23%);基于转座子位点鉴定出4种类型菌株,含有缺失MCLas-A类型转座子的B350片段的菌株为优势种群(76.70%);基于短串联重复序列STR1和STR12分别鉴定出9和10类菌株,且STR1位点上含有3个“CAGT”串联重复的菌株为优势种群(56.82%);STR12位点上多态性条带分布不集中,没有优势条带类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湛江、茂名和深圳的种群与其他地区种群的差异较大,而清远和梅州的黄龙病菌种群关系较近。结论 基于不同位点和基于所有位点所得的聚类结果不尽相同,说明利用单个或单种基因位点对黄龙病菌进行种群遗传结构分析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丁唯嘉 , 李明哲 , 陈泽林 , 蔡佳纯 , 张梓娜 , 李月婷 , 孙晨昊 , 李春远
2020, 41(2):76-8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34
摘要:目的 研究小菜蛾共生真菌棒曲霉Aspergillus clavatus XCE02代谢产物及其抗植物病原真菌的活性。方法 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XCE02代谢产物,并运用波谱技术鉴定结构;滤纸片扩散法测试代谢产物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的抑菌活性。结果 分离鉴定出gliomasolide A、Sch725674、gliomasolide C、clavatustide A、clavatustide B、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黄嘌呤、麦角甾醇、过氧化麦角甾醇和丁二酸10个化合物。在250 μg/mL时,gliomasolide A、Sch725674和gliomasolide C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显示了高度抗菌活性,clavatustide A和clavatustide B对香蕉炭疽菌和小麦赤霉菌显示了中度抗菌活性,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对小麦赤霉菌显示了中度抗菌活性。结论 从曲霉属分离到了gliomasolide A、gliomasolide C和20-羟基麦角甾-4,6,8(14),22-四烯-3-酮,gliomasolide A、Sch725674和gliomasolide C可作为相应抗菌农药先导化合物开展深入研究。
余成鹏 , 胡蓉花 , 林培炯 , 李杏蔚 , 钟敏 , 刘琼光
2020, 41(2):82-8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22
摘要:目的 明确不同噬菌体混合对茄劳尔氏菌(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裂解能力和对噬菌体抗性产生的影响,了解4种噬菌体的作用受体。方法 将4种噬菌体P1556-1、P1556-2、P7-1和P1521两两混合后,比较其在青枯菌平板上产生的噬菌斑大小;噬菌体与青枯菌混合培养测定青枯菌对噬菌体的抗性;通过噬菌体与脂多糖和膜蛋白的吸附试验测定噬菌体的作用受体。结果 噬菌体P1556-1产生的噬菌斑最大,裂解青枯菌的能力强。4种噬菌体两两混合产生的噬菌斑与单一噬菌体产生的噬菌斑大小没有显著差异,但可延缓抗噬菌体的青枯菌产生。噬菌体P1556-2可被青枯菌的脂多糖吸附,P1521能被脂多糖和膜蛋白吸附,而P1556-1和P7-1均不能与脂多糖和膜蛋白作用。结论 不同噬菌体混合不能提高其裂解青枯菌的能力,但可以延缓抗性青枯菌的产生;不同噬菌体作用受体不同。
张荣 , 徐丹丹 , 姜焰鸣 , 江立群 , 习平根 , 陈厚彬 , 姜子德
2020, 41(2):88-9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7040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温度和露时条件下荔枝霜疫霉Peronophythora litchi病菌孢子囊的萌发和侵染动态,并以此为变量构建数学模型,以期为病害精准预测预报及防控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在人工控温、控湿条件下,研究温度(15~30 ℃)和露时(2~24 h)对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和侵染的影响;选用韦布尔模型的修正式,在SAS软件中拟合得到准确度较好的孢子囊萌发和发病严重度模型,进而绘制其对应的等高线风险预测图。结果 温度、露时及其交互作用可显著影响荔枝霜疫霉孢子囊的萌发及寄主发病的严重度。荔枝霜疫霉孢子囊萌发率和寄主发病严重度随着露时的延长而逐渐升高。在温度为25 ℃时,所有露时处理条件下的孢子囊萌发率达到最高;露时相同的条件下,当温度为25 ℃时,孢子囊侵染荔枝果实发病严重度最强。当温度为22~30 ℃、露时为3~24 h时,叶片的病害严重度超过0.2;孢子囊侵染果实发病迅速且严重,当温度为15~30 ℃、露时约2~3 h时,果实发病的严重度高于0.6。荔枝霜疫霉侵染叶片和果实发病严重度模型分别为f(t,θ)={1-exp[-(0.194 3×t)2]}/cosh[(θ-27.769 6)×0.927 7/2]和f(t,θ)={1-exp[-(0.469 3×t)2]}/cosh[(θ-24.556)×0.170 9/2]。结论 荔枝霜疫病发生依赖于温度和露时,本研究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指导生产上防治该病害的施药时间和次数。
林昕 , 董强 , 王平 , 姜丽丽 , 胡嘉丽 , 汪诗平 , 纪宝明
2020, 41(2):95-10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3017
摘要:目的 探究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生态系统中丛枝菌根真菌(AMF)群落对氮、磷添加的响应及其驱动因子,补充目前高寒草甸AMF对施肥响应研究的不足。方法 通过常规分析和高通量(Illumina-Miseq)测序,分析氮(0、7.5、15.0 g·m-2)、磷(0、7.5、15.0、30.0 g·m-2 P2O5)添加3年对青藏高原高寒小嵩草草甸土壤化学性质、AMF侵染率、OTU丰度、 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AMF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 测序共发现36个AMF的OTU,归属于7个科。氮、磷的添加及其交互作用对AMF侵染率、OTU丰度和 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影响。相对于低施氮处理,高施氮处理显著降低球囊霉门的相对丰度。土壤有机碳、硝态氮、有效磷和全磷含量均是影响AMF群落的土壤因子。结论 青藏高原高寒嵩草草甸根系AMF群落不受氮、磷添加的影响,群落分布与土壤因子有显著相关性。
欧阳锦逵 , 吴春银 , 王裕阳 , 张成彬 , 毛子翎 , 单体江
2020, 41(2):104-1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5004
摘要:目的 确定内生真菌Eef-10的分类地位,分离和鉴定该真菌中的次生代谢产物并评价其抗细菌和抗肿瘤细胞活性,以期得到具有抗细菌和抗肿瘤活性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方法 内生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次生代谢产物的分离和纯化主要采用减压硅胶柱层析、葡聚糖凝胶LH-20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化合物的鉴定主要依据1H NMR和13C NMR等波谱学数据以及相关的参考文献;采用MTT显色法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5种不同供试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CCK8法测定了次生代谢产物对2种不同癌细胞的抑制活性。结果 从内生真菌Eef-10中分离到的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Atraric acid(化合物Ⅰ)、2, 4-二羟基-3, 6-二甲基苯甲酸乙酯(Ethyl 2, 4-dihydroxy-3, 6-dimethylbenzoate)(化合物Ⅱ)和4-甲基-5, 6-二氢-2H-吡喃-2-酮(4-methyl-5, 6-dihydro-2 H-pyran-2-one)(化合物Ⅲ)。化合物Ⅱ对5种革兰阴性细菌表现出强抑制活性,最大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35.87~55.50 μg/mL,化合物Ⅰ的IC50为67.25~130.55 μg/mL,化合物Ⅲ的IC50均大于200 μg/mL。抗肿瘤细胞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Ⅱ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IC50为1.50 μg/mL,活性强于阳性对照喜树碱(IC50为3.6 μg/mL)。结论 从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 Eef-10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Ⅲ,化合物Ⅱ对桉树青枯病菌和Hep-G2细胞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刘士玲 , 陈琳 , 庞圣江 , 张培 , 杨保国 , 韦菊玲 , 李朝英 , 贾宏炎
2020, 41(2):111-1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4005
摘要:目的 研究施氮、磷肥对西南桦Betula alnoides无性系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筛选适宜的施肥配方。方法 以4个西南桦优良无性系组培苗(A5、FB4、FB4+、BY-1)为研究对象,试验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每株施N(0、200、400 mg)和施P(0、70、140 mg)共9个组合处理,研究施肥处理间及无性系间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分枝数、叶面积和叶片养分含量等差异。结果 不同施肥处理幼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根冠比和叶面积差异均极显著,且施肥处理和无性系的交互作用对苗高、地径、根冠比和分枝数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各无性系均为处理5的幼苗生长表现最优,其苗高、地径、生物量、分枝数和叶面积比其他施肥处理分别提高了2.10%~74.13%、6.67%~91.45%、12.24%~358.33%、2.76%~712.64%和2.46%~456.31%。施肥处理对西南桦无性系幼苗叶片的N、P养分含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之间及无性系和施肥处理的交互作用对叶片养分含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叶片的N、P含量随着氮磷肥的添加而增加,添加氮磷肥能够显著提髙叶片中该种养分的含量。叶片N、P含量及其比值与生物量均符合抛物线关系,且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0 1),处理5的叶片N/P质量比约为15,这可能是影响西南桦生长的N/P限制比例。结论 施肥显著促进了西南桦无性系幼苗的生长并提高了叶片养分含量,但无性系之间差异不显著。综合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养分含量指标,处理5(每株施N 200 mg和施P 70 mg)条件下西南桦无性系生长表现最优。
刘宇峰 , 姬长英 , 田光兆 , 顾宝兴 , 魏建胜 , 陈凯
2020, 41(2):117-12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9010
摘要:目的 实现自主导航农业机械作业时静态障碍物避障功能。方法 在已知工作环境条件下提出2种避障路径规划算法。以农机运动规律为基础,依据障碍物位置和尺寸信息提出单障碍物避障算法。在单障碍物避障算法基础上,依据安全行驶区域大小,参考左右双向避障策略提出双/多障碍物避障算法。结果 单障碍物位于不同位置、农机行驶速度为0.3 m·s-1时,行驶路径分别比L算法减少35%、26%,行驶路径累计误差减少53%、82%,方差减少64%、66%;行驶速度为0.5 m·s-1时,行驶路径减少38%、22%,行驶路径累计误差减少66%、62%,方差减少41%、71%。多障碍物路况,农机行驶速度为0.3、0.5 m·s-1时,行驶路径累积误差分别为9.99、4.13 m,方差分别为0.022 1、0.027 0 m2。结论 本文算法在行驶路径、行驶路径累计误差、规划路径跟踪稳定性和路况适应性上均体现出一定优势。
2020, 41(2):126-1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06043
摘要:目的 研究激光淬火后小麦磨粉机磨辊表面材料性能变化,解决磨辊磨损严重、使用寿命较短等问题。方法 采用响应曲面的旋转二次组合设计原理,按照3因素5水平试验方法建立激光功率、光斑直径、扫描速度与磨辊材料表面硬度的数学模型,分析激光功率、光斑直径与扫描速度3因素及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对磨辊金属材料表面硬度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优的参数组合,探讨淬火后磨辊表面材料的磨损机理。结果 激光功率、光斑直径与扫描速度对磨辊材料表面硬度影响显著;激光功率、光斑直径和扫描速度对磨辊材料表面硬度的影响依次由强到弱;最优工艺参数组合为激光功率190 W、光斑直径0.70 mm、扫描速度220 mm/s,该参数组合下得到的试样表面硬度为688.67 HV,比原始硬度提升了35%;经激光淬火最优参数组合处理的试样磨损质量损失约为未处理试样的7%;经激光淬火后的磨辊表面材料与小麦粉料间的摩擦磨损作用减弱,小麦粉料在试样表面产生的划痕较轻较短,沟槽更加浅窄。结论 磨辊表面材料经激光淬火处理后其抗小麦粉料磨损性能明显增强。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