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第41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0, 41(5).

      摘要 (1056) HTML (0) PDF 4.05 M (1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0, 41(5).

      摘要 (895) HTML (0) PDF 336.46 K (17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饲粮添加牛至油对天露黄鸡腹脂沉积的影响

      2020, 41(5):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17

      摘要 (1769) HTML (416) PDF 940.29 K (20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饲粮中添加牛至油对天露黄鸡腹脂沉积及脂肪代谢的影响,并通过模拟生产试验对牛至油降低肉鸡腹脂率效果进行验证。方法 实验室试验:选取24只65日龄雌性天露黄鸡,逐只称质量编号后,根据体质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不含牛至油),处理组分别饲喂含100和200 mg/kg牛至油的饲粮;试验开始前预饲喂3 d,正式试验时间为30 d,自由采食及饮水。模拟生产试验:选取270只65日龄雌性天露黄鸡,逐只称质量编号后,按照体质量相近的原则,随机分为3组,每组6次重复,每次重复15只,试验处理和饲养管理方法与实验室试验相同。实验室试验结束后称体质量计算生产性能指标,并屠宰,采集血液、肝脏、腹脂、胸肌、腿肌等样品,测定屠宰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模拟生产试验结束后称体质量,并取样测定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验证实验室试验结果。结果 实验室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200 mg/kg牛至油可显著提高天露黄鸡的平均日增体质量和胸肌率,显著降低天露黄鸡的耗料增重化和脂肪沉积,腹脂减少率达到23.51%;显著降低天露黄鸡肝脏中与脂肪合成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量,对肝脏中脂肪分解相关基因无明显影响。模拟生产试验结果与实验室试验相符,验证了牛至油具有降低天露黄鸡腹脂沉积的作用,与对照组相比,200 mg/kg牛至油添加组的腹脂减少率达到20.00%。结论 饲粮中添加200 mg/kg牛至油可显著降低天露黄鸡的腹脂沉积,其作用可能与降低肝脏脂肪酸的合成有关。

    • 虾青素对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机制

      2020, 41(5):9-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2019

      摘要 (1851) HTML (1391) PDF 1.06 M (3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虾青素(AS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将虾青素应用于炎症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脂多糖及虾青素对RAW264.7细胞进行不同时间段的处理,通过MTT法确定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对细胞进行最佳处理后,用ELISA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炎症因子的分泌量、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相对表达量。结果 100 μmol/L虾青素和2 μg/mL脂多糖处理3 h的RAW264.7细胞活力处于峰值。与对照组相比,脂多糖组RAW264.7细胞中TNF-α、IL-6和Caspase-1的分泌量分别降低了12.83%、9.66%和20.80%(P<0.05),脂多糖对于TLR4/MyD88/NF-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促进作用,其中,TLR4和NF-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了195.40%和226.95%(P<0.05);与LPS组相比,AST+LPS组中虾青素对炎性因子的分泌及mRNA表达有抑制作用,TLR4、MyD88和NF-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了54.99%、45.70%和28.20%(P<0.05)。结论 虾青素预保护能抑制TLR4/MyD88/NF-кB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进而缓解脂多糖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的炎症反应。

    • 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果蝇S2细胞后的转录组分析

      2020, 41(5):17-2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23

      摘要 (1951) HTML (859) PDF 849.17 K (31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英诺克李斯特菌Listeria innocua为李斯特菌属Listeria的一种非致病菌,与致病菌单增李斯特菌L. monocytogenes具有共同的毒力祖先,本文旨在研究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后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为宿主调控、防御单增李斯特菌的危害提供参考。方法 用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果蝇S2细胞,利用转录组测序检测该细菌侵染后果蝇S2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采用qPCR验证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后果蝇S2细胞中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 英诺克李斯特侵染3 h后,宿主果蝇S2细胞中Toll/Imd信号通路发生显著上调,吞噬体和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感染信号通路显著下调;抗菌肽基因DmDef(DmDefensin)、DmDro(DmDrosomycin)、DmDpt A(DmDptericin A)、DmDpt B(DmDptericin B)、DmMtk(DmMetchnikowin)、DmCec A2(DmCecropin A2)、DmAtt A(DmAttacin A)、DmAtt B(DmAttacin B)、DmAtt D(DmAttacin D)、DmCec B(DmCecropin B)均被显著地诱导表达,其中,上调幅度最大的基因是DmDef,上调了9.805倍。qPCR验证结果显示,DmMtk、DmAtt A、DmDroDmDef基因表达分别上调了8.180、7.533、7.204和4.569倍。结论 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果蝇S2细胞后,变化最显著的基因类群为抗菌肽。本研究全面调查了英诺克李斯特菌侵染后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情况,为揭示非致病菌侵染后宿主细胞的反应、细菌与宿主的互作规律提供了参考。

    • 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2020, 41(5):27-3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2022

      摘要 (2061) HTML (941) PDF 2.08 M (3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制备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并建立检测PEDV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方法 以重组表达的PEDV N蛋白为免疫原,免疫8周龄雌性BALB/c小鼠,分离高抗体效价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筛选分泌抗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在已经感染PEDV的Vero细胞中,以抗PEDV N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一抗,FITC−羊抗鼠IgG为二抗,建立PEDV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方法。结果 制备的杂交瘤细胞株可以稳定分泌抗PEDV N蛋白抗体,细胞上清液的ELISA抗体效价在1∶3 200以上,而诱导的小鼠腹水抗体效价在1∶1 000 000以上。将单克隆抗体应用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时,最适条件为-20 ℃ 80%(φ)丙酮溶液中固定30 min;一抗用PBS缓冲液按体积比1∶1 000稀释,4 ℃条件下过夜孵育;二抗用PBS缓冲液按体积比1∶100稀释,37 ℃条件下孵育1 h。以建立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检测细胞中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伪狂犬病毒(PPRV)、猪肠道α冠状病毒(PEAV)、猪轮状病毒(PoRV)和PEDV,只有PEDV显示阳性,其他病毒均为阴性。结论 制备了抗PEDV N蛋白单克隆抗体,以该抗体为一抗建立检测PEDV的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为PEDV的实验室检测及PEDV在培养细胞中的定位和动态分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 四川鲟源海豚链球菌的毒力基因谱及分子分型

      2020, 41(5):36-4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10005

      摘要 (1586) HTML (652) PDF 1.21 M (21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四川鲟源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的毒力谱及分子流行病学特点,为鲟海豚链球菌病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对四川地区17株鲟源海豚链球菌以及海豚链球菌ATCC29178进行毒力基因多重PCR检测, 并通过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重复序列PCR(REP-PCR)分析进行分子分型。结果 所有菌株的7个主要毒力基因pgm scpI simAcpsDsagA pdi cfi均为阳性,部分菌株的simA基因发生了变异。基于RAPD分析,18株菌分为Ⅰ、Ⅱ2个基因型;基于REP-PCR分析,18株菌分为A、B、C、D 4个基因型。结论 四川地区17株鲟源海豚链球菌分离株均为强毒株,毒力谱为pgm/scpI/simA/cpsD/sagA/pdi/cfi,并且同时存在多种基因型的菌株,其中D型为优势流行型。

    • 华南地区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组合)的适应性研究

      2020, 41(5):43-4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2018

      摘要 (1789) HTML (640) PDF 637.28 K (29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筛选出适合于华南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组合)直接用于生产,或作为育种材料间接利用。方法 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2019年早季在广东省珠海市对5个优质高产水稻品种(组合)‘华航48’、‘粳籼优0405’、‘粳籼优0505’、‘软华优1179’和‘软华优6100’进行了示范种植试验,考察了产量性状及其构成因素和外观品质性状,对照为优质稻‘美香占2号’。结果 5个参试材料均属于大粒高产类型,单穴有效穗数均不到22,低于对照‘美香占2号’(24);单穗实粒数超过117粒、千粒质量大于20 g,均显著大于对照(对照分别为85.8粒和17.9 g);单穴粒质量大于47.3 g,比对照增产28%以上。5个参试材料外观品质性状均稍逊于对照,表现为粒长<9.7 mm、粒宽>2.5 mm、粒长/粒宽<3.8、粒投影周长<20.5 mm和粒投影面积>16.8 mm2。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穗实粒数、千粒质量、粒宽、粒投影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粒长、粒长/粒宽、粒投影周长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证实了单穗实粒数与千粒质量的增产作用,也反映了外观品质与产量之间的矛盾。结论 ‘华航48’、‘软华优1179’和‘软华优6100’在华南地区早季表现优异,可直接推广应用;‘粳籼优0405’和‘粳籼优0505’适合于产量目标的生产,或作为高产优质育种的中间材料。

    • 镉胁迫对4种基因型大豆生长和体内元素分布的影响

      2020, 41(5):49-5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11023

      摘要 (1726) HTML (524) PDF 948.70 K (21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基因型大豆的镉(Cd)敏感性差异,筛选耐Cd基因型应用于大豆育种。方法 选用‘巴西10号’、‘本地2号’、‘桂夏豆2号’、‘华夏3号’4种基因型大豆,设置不同Cd浓度处理,测定主根长、生物量、总根长、根表面积、Cd浓度以及不同营养元素浓度等指标。结果 在11 mg/kg Cd处理下,‘华夏3号’主根长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其他基因型主根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在高于46 mg/kg Cd处理下,4种基因型大豆主根生长均受到严重抑制。Cd处理降低了大豆生物量,‘巴西10号’和‘本地2号’受到的Cd毒害较严重;‘桂夏豆2号’和‘华夏3号’在10、20 mg/kg Cd处理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巴西10号’和‘本地2号’。4种基因型大豆的根部Cd浓度远高于地上部,在10 mg/kg Cd处理下,‘本地2号’的地上部Cd浓度显著高于‘桂夏豆2号’和‘华夏3号’,表明耐Cd的‘桂夏豆2号’和‘华夏3号’有较少的Cd转移到地上部。Cd处理后4种基因型大豆的根系生长均受到明显抑制,相比于其他3种大豆基因型,‘华夏3号’的总根长和根表面积受到的抑制程度最小。在不同Cd浓度处理中4种基因型大豆各营养元素的浓度有显著差异。结论 4种基因型大豆的耐Cd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巴西10号’和‘本地2号’是Cd敏感基因型,‘桂夏豆2号’和‘华夏3号’是耐Cd基因型。耐Cd能力的差异可能与Cd处理下大豆根系生长和体内元素分布有关。

    • 皇竹草竞争抑制入侵植物假臭草的潜力

      2020, 41(5):58-6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14

      摘要 (1561) HTML (839) PDF 891.11 K (25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索安全有效控制华南地区危害严重的入侵杂草假臭草Praxelis clematidea的方法,检验皇竹草Pennisetum hydridum是否具有竞争抑制乃至替代控制假臭草的潜力。方法 设置一系列不同比例皇竹草与假臭草的混种盆栽试验,测定2种植物的竞争指数及形态特征。结果 假臭草的竞争平衡指数为-0.97~ -0.40,在所有比例的混种处理中均小于0,说明皇竹草始终处于竞争优势地位。皇竹草的单株生物量随着假臭草的种植比例增加而增加,从最低48.98 g增加至最高161.66 g;假臭草与皇竹草混种限制了假臭草的茎、叶的发育和生长,导致混种处理的假臭草单株总叶面积比单种假臭草减少43.4%~68.2%、单株总茎长减少49.4%~63.6%、单株分枝数减少46.1%~71.6%。结论 皇竹草对假臭草有竞争抑制作用,具有替代控制假臭草的潜力。

    • 污泥及强化措施对稀土矿区废弃地土壤的改良

      2020, 41(5):65-7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07

      摘要 (1587) HTML (641) PDF 859.63 K (26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添加城市污泥对稀土矿废弃地土壤的改良作用,以及在添加污泥基础上添加蔗渣和土壤调理剂的强化效果,以期为稀土矿区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城市污泥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方法 以稀土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处理:添加污泥(T1)、添加污泥+蔗渣(T2)、添加污泥+蔗渣+土壤调理剂(T3),矿区土壤作为对照(CK),以剑豆Canavalia gladiata为种植材料,通过盆栽试验验证土壤改良效果;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和剑豆生长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隶属函数分析方法综合分析不同处理的土壤改良效果。结果 与对照相比,3种处理均极大地改善了矿区土壤的理化性质,促进了剑豆生长和氮、磷、钾养分元素吸收。其中,T1处理使土壤容重降低27.64%,总孔隙度提高23.91%,毛管持水量提高42.41%,有机质含量提高11.01倍,全磷、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T2处理的土壤物理性质优于T1,有机质含量提高25.9%,pH提高0.32;T3处理的土壤pH(7.22)最高,较T2提高49.17%,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46%和11.05%。T2和T3处理植株的总生物量显著高于T1和CK,且T2和T3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单株氮、磷、钾的积累量均在T2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34.43、172.07、931.35 mg,且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CK、T1、T2、T3的隶属函数平均值分别为0.06、0.56、0.83、0.90,土壤改良效果排序为T3>T2>T1。结论 添加污泥显著改良矿区土壤,在添加污泥基础上加入蔗渣和土壤调理剂的改良效果显著增强。

    • 尾叶桉响应水肥单、双因素胁迫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020, 41(5):73-8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2002

      摘要 (1694) HTML (534) PDF 1.21 M (22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比较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 对水肥单、双因素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为桉树抗逆育种提供思路和分子基础。方法 以无性系ZQUA44为试验材料,设3个水肥胁迫处理和1个对照(CK)。水肥双因素胁迫:20%~40%田间持水量,基肥[钙镁磷肥(CMPF) 250 g];水分单因素胁迫:20%~40%田间持水量,基肥(CMPF 250 g+复合肥150 g);养分单因素胁迫:60%~80%田间持水量,基肥(CMPF 250 g);CK:60%~80%田间持水量,基肥(CMPF 250 g+复合肥150 g)。水分单因素胁迫和对照在种植2个月后施尿素100 g,8月份施复合肥150 g,第2年春天施复合肥100 g。对受胁迫处理的尾叶桉进行生长指标测定,并取叶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拼接,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获得差异表达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最后随机选择4个具有不同表达模式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可信度。结果 3种胁迫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尾叶桉的生长发育,胁迫处理下尾叶桉各项生长指标多显著低于对照。水肥双因素胁迫、水分单因素胁迫和养分单因素胁迫处理共得到5 547个差异表达基因,分别有2 585、1 472和1 490个差异表达基因,各有1 195、222和665个基因表达上调和1 390、1 250和825个基因表达下调;3种胁迫处理分别获得155、75和108个基因编码转录因子。水肥单、双因素处理的差异表达基因均显著富集在苯丙烷的生物合成路径中。qRT-PCR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说明测序结果可信。结论 尾叶桉在3种胁迫处理下的转录变化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和特异性,综合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比单独胁迫的影响更大,不同胁迫条件下植物可能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

    • 广西红椎树干径向生长研究

      2020, 41(5):82-9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2005

      摘要 (1428) HTML (489) PDF 1.23 M (19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红椎Castanopsis hystrix树干径向生长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探讨其径向生长的影响因子及作用机制,丰富南亚热带树木径向生长动态的观测数据,提高全球气候变化下红椎生长的可预测性。方法 利用树干径向变化记录仪,连续记录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变化过程,同步监测气象环境因子,分析树干径向生长与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年尺度上的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均为夏季模式,优势木的径向变化峰值、谷值和振幅明显大于一般木和被压木。红椎树干径向累积生长表现为“S”型曲线。树干径向累积生长量表现为优势木最大(7 138 μm),一般木次之(2 466 μm),被压木最小(267 μm)。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优势木、一般木和被压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最大速度分别为46.14、12.21和1.70 μm·d-1, 分别出现在一年中的第146、163和190天。优势木主要生长时期为一年中的第59~331天,一般木为第73~317天,被压木不存在主要生长时期。Pearson相关系数、主成分分析和偏相关分析表明,影响优势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RH)、日降雨量(P)和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φs20);影响一般木树干径向生长的气象环境因子主要有日均相对空气湿度、日降雨量、深度为20 cm土壤的日均含水率和日均辐射(SR);得出优势木和一般木的树干径向日生长量(SRI)模型分别为SRI=0.955RH+1.909P−418.406φs20和SRI=−0.002SR+1.101RH+1.139P−579.751φs20R2分别为0.525和0.342。结论 不同分化等级红椎树干径向生长月均日变化循环模式一致,但径向累积生长量、径向最大生长速度及其出现时间、对气象环境因子的响应在不同样树间均存在较大差异。

    • 基于GNSS航向微分和MEMS陀螺仪的农机轮角测量方法

      2020, 41(5):91-9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2014

      摘要 (2049) HTML (706) PDF 2.21 M (25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设计一种农机前轮转角测量方法,代替安装复杂的连杆式轮角传感器。方法 采用GNSS天线测量航向和速度,MEMS陀螺仪测量车身和车轮的合转动速率,计算MEMS陀螺仪与GNSS航向微分差值,获得车轮转动速率;设计自适应卡尔曼滤波器进行信息融合和校正,获得车轮转向角,并进行性能验证和田间应用试验。结果 与连杆式轮角传感器测量结果对比,轮角测量方法的拖拉机在偏离航线2.5和1.5 m进行上线时,平均绝对误差(MAE)分别为1.13°和0.87°,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90° 和0.68°,上线时间分别为29.4和23.5 s;以4 km/h田间导航应用时,MAE为0.44°,RMSE为0.87°,满足拖拉机旱地作业要求。结论 GNSS航向微分和MEMS陀螺仪轮角测量方法与连杆式轮角传感器测量性能相当,能够替代轮角传感器用于较低速农业机械导航。

    • 马铃薯跌落碰撞时的接触应力分布特性

      2020, 41(5):99-10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05

      摘要 (1785) HTML (581) PDF 1.33 M (38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马铃薯跌落碰撞时的损伤原理。方法 采用Prescale感压胶片和高速摄像技术测量在不同跌落高度马铃薯与5种材料碰撞时的接触应力分布特性和规律,确定马铃薯损伤和接触应力分布的关系。结果 正交试验的响应曲面分析表明,碰撞材料、跌落高度、马铃薯质量对马铃薯碰撞的冲击压缩变形量影响显著,且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为碰撞材料>跌落高度>马铃薯质量。研究结果发现,碰撞材料为65Mn钢、跌落高度为300 mm时,马铃薯开始出现损伤,碰撞材料为塑料ABS、土块、马铃薯和丁晴橡胶、跌落高度为400 mm时,马铃薯开始出现损伤。跌落高度200~800 mm,接触应力≤0.50 MPa占主要的接触面积,对马铃薯的损伤起主要贡献作用。马铃薯与不同材料碰撞在跌落高度<400 mm (65Mn钢<300 mm)时,接触应力≤0.20 MPa的区域占主要的接触面积,在跌落高度≥400 mm (65Mn钢≥300 mm)后,接触应力(0.20,0.60] MPa的区域为主要接触面积,0.20 MPa为马铃薯跌落碰撞损伤的临界应力。跌落高度与接触面积呈高度线性正相关,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接触应力和接触面积的乘积(碰撞冲击力)与冲击压缩变形量呈高度线性相关,R2大于0.96。结论 建立的马铃薯碰撞损伤的线性回归模型能够准确预测和评估马铃薯跌落碰撞损伤。

    • 基于小波变换与Otsu阈值去噪的脐橙识别方法

      2020, 41(5):109-11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12038

      摘要 (1722) HTML (893) PDF 1015.66 K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解决在农业环境中识别脐橙的目标区域存在的噪声干扰、检测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方法 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与Otsu阈值去噪的脐橙识别方法。首先选择较好的对比度,建立有利于图像分割的YCbCr颜色模型;然后设计一种基于Otsu阈值去噪的脐橙检测算法,进而减少脐橙分割区域的噪声干扰;最后提出质心补圆法确定脐橙在图像中的位置,并在原始图像中显示检测结果。结果 泛青色和橙色脐橙识别率分别为87.10%和94.18%,顺光和逆光情况下脐橙识别率分别为92.96%和90.15%,遮挡和未遮挡情况下脐橙识别率分别为90.82%和93.18%,总识别率为92.07%。结论 该方法环境适应性强,适用于农业环境下不同遮挡、光照和表皮颜色情况的脐橙图像识别处理。

    • 拉萨地区酸奶质量安全的污染因素评价与分析

      2020, 41(5):115-12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13

      摘要 (1713) HTML (522) PDF 768.44 K (24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全面分析评价影响西藏拉萨四县(区)(城关区、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和当雄县)不同方式生产酸奶的质量安全关键污染因素,为提高拉萨酸奶质量安全水平、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2018年从拉萨四县(区)分别采集不同模式生产的酸奶样品106个,其中:林周县采样22个,城关区采样40个,墨竹工卡县采样23个,当雄县采样21个;按生产模式,企业采样8个,小作坊采样54个,家庭自产采样44个。分别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HPLC-MS法、微生物培养与分离法对酸奶样品中5种重金属、黄曲霉毒素M1以及6种微生物进行检测分析与质量安全评价。结果 106个酸奶样品中霉菌污染严重,且超标率为46.23%;未检出志贺氏菌Shigella、沙门氏菌Salmonella和黄曲霉毒素;小作坊生产的酸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检出率最高,检出率为25.93%;农牧民自身生产、民间小作坊和企业产业化生产酸奶中Pb是主要重金属污染物,污染物贡献率达42.5%;当雄县酸奶中重金属Cr含量较其他三县(区)高,超标率为19.0%;城关区酸奶中重金属Pb、As含量较高,超标率分别为15.0%和2.5%;Pb也是林周县、城关区、墨竹工卡县酸奶中的主要重金属污染物,其中城关区Pb的污染物贡献率最高,达54.02%。结论 拉萨地区酸奶重金属和霉菌污染状况突出,应当引起重视;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不利于饲料霉变,因此未检出黄曲霉毒素。

    • 土壤热导率影响因素及模型评估研究

      2020, 41(5):124-1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1912006

      摘要 (1707) HTML (1086) PDF 999.60 K (4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通过对预测模型的评估,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使各模型在适用条件范围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简洁、快速、精确地获取土壤热导率的预测值,以实现复杂程度上的定量化研究。方法 对前人提出的16种土壤热导率模型的优势和劣势及应用条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将其中14种模型的预测数据与从文献中收集的实测数据进行比较,通过线性回归分析与均方根误差分析,实现模型评估。结果 含水率和石英含量对土壤热导率有很大影响,石英的热导率约为7.9 W·m-1·K-1,是所有土壤矿物中最高的,在湿润状态下的土壤热导率远高于干燥状态下的;常温下,Wiener的模型回归系数为0.133和2.208,模型决定系数为0.393和0.820,与其他模型相比偏差明显;而Geo-Mean模型显示出最低回归系数0.668,最高均方根误差0.598,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偏差显著;Zhang等的模型、Chen的模型和Haigh的模型回归系数分别为0.994、0.919和0.891,均方根误差为0.280、0.315和0.394,表现出相对较高的预测精度;Lu等模型的回归系数为0.850,决定系数为0.976,土壤热导率的预测精度一般,而基于Lu等模型改进的苏李君等模型显示最高回归系数(0.997)和决定系数(0.980),表现出最优的性能。结论 在需要考虑土壤类型的情况下,推荐使用苏李君等的模型,该模型能够更加详细描述土壤物理基本参数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