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第4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2021, 42(1).

      摘要 (768) HTML (0) PDF 2.33 M (7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2021, 42(1).

      摘要 (579) HTML (0) PDF 432.02 K (9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白消安处理消融猪内源精原干细胞的效果及外源精原干细胞移植

      2021, 42(1):1-1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6016

      摘要 (1243) HTML (342) PDF 33.33 M (1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猪睾丸组织注射白消安消融猪内源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 stem cell,SSC)的效果,以及猪SSC同种异体移植后对内源性SSC消融受体生殖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3 mg/kg剂量的白消安对9头6周龄大白公猪进行睾丸注射,另外3头注射2 mL 二甲基亚砜作为对照。3周后,对试验组公猪以相同剂量进行第2次睾丸注射。第2次注射3周后,采集试验组和对照组公猪睾丸进行相关检测,评估内源性SSC消融情况。第2次白消安注射1个月后,以两步酶消化法处理5~7日龄大白仔猪睾丸分离得到睾丸单细胞悬液,并用明胶差速贴壁法进行纯化,纯化后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分析SSC的纯度。异体移植SSC 4个月后,用微卫星标记检测受体公猪精液以及睾丸组织中供体来源SSC的存在。结果 以3 mg/kg剂量的白消安处理大白公猪2次后,睾丸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试验组睾丸曲细精管中各级生精细胞消融但其支持细胞结构完好,可以支持外源性SSC的定植及发育。免疫荧光以及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睾丸单细胞悬液经纯化后UCHL-1阳性细胞占比由差速贴壁前的16.3%提高到了50.8%。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猪SSC移植4个月后,移植组睾丸组织生精细胞恢复,在受体睾丸曲细精管基底膜上可检测到UCHL-1阳性SSC。受体睾丸组织的微卫星标记分析显示了供体SSC的存在,表明移植进入受体睾丸中的供体SSC可以在受体睾丸中定植存活超过4个月;精液微卫星标记未检测到供体来源的精子。结论 以3 mg/kg剂量的白消安注射公猪睾丸能有效消融内源性SSC,可以用来制备SSC移植的受体猪。两步酶消化及明胶差速贴壁法可成功分离纯化猪SSC。猪SSC经同种异体移植后可以在受体睾丸中定植存活超过4个月。

    • 白狐源星状病毒RdRp基因的鉴定及遗传演化分析

      2021, 42(1):12-1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31

      摘要 (1060) HTML (630) PDF 738.92 K (18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究广州动物园一例死亡白狐Alopex lagopus肾脏中鉴定出的星状病毒的遗传变异情况。方法 对死亡白狐进行剖检,利用半巢式RT-PCR对内脏器官进行病原学检测,对扩增出的病毒株的RdRp基因序列进行相似性分析。结果 死亡白狐的肾脏苍白肿大,被膜难以剥离,肾脏中检测出的星状病毒RdRp基因呈阳性。RdRp基因与9株参考毒株的核苷酸相似性为67.5%~96.2%,其中与香港猫源星状病毒1637F的核苷酸相似性(96.2%)最高。结论 本研究为星状病毒在野生哺乳动物间的跨种传播及肠外器官中的感染提供了依据。

    • 口服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对绵羊瘤胃微生物菌群数量的影响

      2021, 42(1):17-2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08

      摘要 (949) HTML (392) PDF 24.76 M (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评估口服自主研制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对绵羊瘤胃微生物菌群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体质量(29.0±2.3) kg、6月龄左右、体况良好的18只绵羊,随机分为6组,包括1个空白对照组和5个给药组,每组3只。空白对照组只饲喂基础饲粮;5个给药组分别为试验I组:基础饲粮+普通金霉素预混剂颗粒,试验II组:基础饲粮+氢化油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试验III组:基础饲粮+PEG4000/单甘脂(质量比为5∶5)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试验IV组:基础饲粮+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试验V组:基础饲粮+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8∶2)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给药组绵羊金霉素最终给药剂量均为25 mg/kg,每天给药1次且均在晨饲前灌胃给药,连续给药5 d,通过瘤胃液采样器采集瘤胃内容物。采集的瘤胃内容物经4层纱布过滤后,收集滤液装于冻存管内,所有样品经液氮速冻后置于?80 ℃保存,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技术对绵羊瘤胃液相瘤胃微生物进行定量检测。结果 与普通金霉素预混剂颗粒相比,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有较好效果,只显著增加了产琥珀酸拟杆菌的数量,对绵羊瘤胃其他微生物菌群数量影响均不显著;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及PEG4000/单甘脂(质量比为5∶5)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有相对较好效果,分别只对牛链球菌及产琥珀酸拟杆菌的数量有显著降低趋势,对绵羊瘤胃其他微生物菌群数量影响均不显著。结论 氢化油/单甘脂(质量比为9︰1)处方组金霉素微囊化颗粒对绵羊瘤胃微生物数量抑制作用较小,符合临床应用要求。

    • 组氨酸激酶基因envZ调控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生物被膜的机制研究

      2021, 42(1):26-3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28

      摘要 (839) HTML (336) PDF 1.67 M (15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双组分系统ompR/envZ中的组氨酸激酶基因envZ对禽致病性大肠埃希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了解该双组分系统在APEC中对生物被膜的调控机制,为探索生物被膜影响禽致病性大埃希菌耐药性的途径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envZ基因缺失株,比较野生株和envZ基因缺失株生长特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差异。利用转录组学方法分析envZ在转录调控网络中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的调控机制。结果 成功构建envZ基因缺失株AE17ΔenvZenvZ基因缺失对APEC的生长速度无明显影响,但使APEC生物被膜的成膜能力减弱。与野生株AE17相比,envZ基因缺失株有711个基因发生差异表达,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基因显著下调。结论 envZ基因除了响应环境渗透压,还参与调控APEC生物被膜的形成。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猪排泄物中帕托珠利

      2021, 42(1):34-4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07

      摘要 (902) HTML (422) PDF 755.30 K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二极管阵列检测器(PDA)检测猪排泄物中帕托珠利的方法。方法 尿液样品用0.2%(φ)乙酸酸化乙腈和二氯甲烷进行2次提取;粪便样品经乙腈涡旋提取,亲水−亲油平衡(HLB)固相萃取柱净化。流动相为0.005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A)?乙腈(B),尿液和粪便样品的流动相比例V(A)∶V(B)分别为55∶45和56∶44。检测波长为255 nm,柱温为35 ℃,进样量为30 μL。结果 猪尿液中帕托珠利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02和0.05 μg/mL,在0.05~5.00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决定系数(R2)为0.999 8;在3个添加剂量(0.05、1.00和5.00 μg/mL)下,帕托珠利在猪尿液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3.49%~99.16%,批内和批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7%~7.62%。猪粪便中帕托珠利的检测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10和0.25 μg/g,在0.25~100.00 μg/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5;在3个添加剂量(0.25、25.00、100.00 μg/g)下,帕托珠利在猪粪便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9.55%~95.88%,批内和批间RSD为1.76%~3.63%。帕托珠利在尿液和粪便样品中的提取回收率均大于89.50%,批内和批间RSD均小于8%。结论 本研究方法对样品的前处理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可用于猪排泄物中帕托珠利的检测分析。

    • 恩诺沙星纳米乳的制备及喷雾给药的药效学评价

      2021, 42(1):42-4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1030

      摘要 (925) HTML (448) PDF 927.78 K (2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恩诺沙星为主药,研制一种可喷雾给药的纳米乳新制剂,并通过鸡全身感染疾病模型,对恩诺沙星纳米乳喷雾制剂的药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采用相转变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辅料进行筛选及处方工艺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纳米乳中恩诺沙星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测定纳米乳粒径大小和Zeta电位,并开展人工诱发鸡白痢沙门氏菌病和禽大肠埃希菌病感染模型的药效学试验,评估恩诺沙星纳米乳喷雾给药对常见细菌性疾病的防治效果。结果 本试验所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呈淡黄色,澄清透明,乳滴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10.79±1.5)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446,Zeta电位为?21.63 mV。药效学评估显示:高、中、低剂量预防给药组的存活率分别为90.0%、83.3%、73.3%,均显著高于感染对照组(26.7%)(P<0.01)。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复方恩诺沙星纳米乳性质稳定,超声雾化喷雾给药对沙门氏菌和大肠埃希菌引起的鸡全身感染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水稻空间诱变与重离子诱变生物学效应及突变体定向筛选

      2021, 42(1):49-6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4012

      摘要 (913) HTML (409) PDF 1.12 M (21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从不同诱变世代比较空间诱变和重离子诱变对水稻生物学效应及后代变异频率的差异,为水稻诱变育种提供一定的方法和理论指导。方法 对水稻纯系品种‘华航31号’干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和不同剂量重离子诱变处理,以未诱变处理的种子为对照,对诱变一代进行表型及细胞学诱变效应的分析;对诱变二代直链淀粉含量及粒型性状进行表型和基因型定向筛选,比较2种诱变处理的性状变异频率。结果 空间诱变一代的种子活力指数比对照下降了14.62%;重离子诱变一代的种子活力指数随辐射剂量增加呈现马鞍型效应曲线,其中10 Gy重离子辐射剂量下种子活力指数比对照下降了14.92%,与空间诱变的诱变效应相近。空间诱变二代粒型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14%和1.61%,80 Gy重离子辐射诱变二代粒型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88%和1.55%。利用HRM技术扫描了水稻直链淀粉含量Wx基因的4个位点共673 bp序列,在空间诱变的4 736份样本中发现3个SNP变异,突变密度为1/1063.83 kb;在重离子诱变4 848份样本中发现4个SNP变异,突变密度为1/815.68 kb。结论 2种诱变处理均可诱发水稻产生性状变异。空间诱变的生理损伤类似于低剂量重离子辐射,而诱发变异的频率与高剂量重离子辐射相近。

    • 龙眼鲜果贮藏品质采前优化调控技术比较

      2021, 42(1):61-7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4030

      摘要 (999) HTML (248) PDF 1.36 M (14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采收成熟度、树势与果期管理对龙眼果实采后贮藏性能和货架寿命的影响。方法 以‘石硖’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 cv. Shixia为材料,以果实成熟度、树势、采前调控为试验因素,设计三因素三水平的单因素试验,采用SO2保鲜纸处理采收的果实并于(5±1) ℃低温贮藏50 d,观察其出库和货架好果率(25 ℃左右),比较不同采前处理果实之间的贮藏性能差异。结果 80%~85%成熟度的适熟果出库好果率和货架好果率均高于完熟(95%~100%成熟度,CK)和过熟果,且过熟果最差。采前病害防治与营养调控果实的出库好果率和货架好果率均显著高于CK(无调控)(P<0.01),其中,采前病害防治效果最好,出库好果率为93.26%;其次是营养调控,出库好果率为84.23%,CK仅为67.71%。3种树势中,强壮树果实贮藏性最好,其次是衰弱树,CK(中庸树)最差。在所有处理中,采前病害防治果实贮藏效果最好,货架存放4 d好果率为84.86%;强壮树、营养调控和衰弱树果实货架4 d好果率分别为63.23%、56.14%和51.12%;过熟果最差,为26.9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采收时果肉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果肉SO2残留量、货架质损率均呈显著负相关,但与贮藏效果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在龙眼果实生长期,做好采前病害防治和营养调控,合理挂果以保持树势,并于适当成熟度采收果实,可以获得较为理想的贮藏性能和采后寿命。

    • 克拉玛依市玛依湖区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分析

      2021, 42(1):72-8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06

      摘要 (1111) HTML (405) PDF 1.25 M (12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克拉玛依市东部生态屏障的水源地玛依湖区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 为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以玛依湖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利用趋势分析法、反距离权重插值法、空间自相关法和半变异函数法分析玛依湖区不同土层深度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 趋势法分析表明,玛依湖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在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层的变化速率存在差异,整体趋势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南北方向呈增加趋势、东西方向呈减少趋势。反距离权重插值法(IDW)研究表明,玛依湖区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水平分布差异较大,局部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同趋势法分析结果高度一致,整体表现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南北方向呈增加趋势、东西方向呈减少趋势。空间自相关法研究表明,0~20、20~40、40~60和60~80 cm土层的Moran指数分别为0.16430.12360.19550.2461,均在空间上呈现出显著正相关;4个土层的Z值分别为3.15102.59343.59034.6355,底层(40~60和60~80 cm)的土壤有机质空间正相关较显著、空间聚集程度最高,表层(0~20和20~40 cm)空间相关性不显著、空间聚集程度较低。半变异函数分析法表明,底层(40~60和60~80 cm)土层的块金效应分别为0.427和0.420,说明土壤有机质具有一定的空间相关性;表层(0~20和20~40 cm)土层的块金效应分别为0.033和0.045,土壤有机质的空间相关性较弱。结论 不同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差异较大,南北方向呈增加趋势,东西方向呈减少趋势,局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土壤有机质在表层(0~20和20~40 cm)空间相关性不显著,空间聚集程度较低;在底层(40~60和60~80 cm)空间相关性较显著,空间聚集程度较高。土壤有机质空间异质性受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外围植被类型以及湖区面积变化的影响较大;在湖区外围生态屏障建设时,防护林树种、种植深度、种植密度的选择应当结合土壤有机质含量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

    • 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的抗性评价

      2021, 42(1):82-8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15

      摘要 (914) HTML (251) PDF 815.05 K (19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水稻品种‘桂育11号’对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的抗性,为该虫的绿色防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苗期鉴定、蜜露分泌量测定、成株期室内评价以及田间数量调查方法对‘桂育11号’进行褐飞虱抗性系统评价。结果 ‘桂育11号’苗期与抗虫对照品种‘Rathu Heenati’均表现为中抗;分蘖期和孕穗期,褐飞虱在‘桂育11号’上取食24 h后的平均蜜露分泌量均与在‘Rathu Heenati’上的差异不显著;在室内成株期接虫15 d后‘桂育11号’和‘Rathu Heenati’植株生长正常,感虫品种‘TN 1’植株全部枯死;褐飞虱田间虫口密度动态调查发现,以水稻百丛植株的平均虫量计,2019年6月19日和6月24日‘桂育11号’上褐飞虱分别为218.33和436.67头,均显著低于感虫品种‘柳沙油占202’上的。结论 ‘桂育11号’对褐飞虱表现为中抗,田间种植对褐飞虱种群增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可应用于褐飞虱绿色防控。

    • 高粱酒糟对烟草向日葵列当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2021, 42(1):87-9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05

      摘要 (870) HTML (320) PDF 715.19 K (113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明确高粱酒糟对烟草向日葵列当Orbanche cumana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生长和品质的影响。方法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剂量的酒糟处理土壤对烟草向日葵列当的防治效果及对烟草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 在各施用剂量下,土壤施用酒糟对烟草向日葵列当有较好的防治效果,2018年各处理平均株防效和平均鲜质量防效分别为62.73%~74.16%和42.70%~66.03%,2019年平均株防效和平均鲜质量防效分别为57.10%~64.17%和53.23%~80.56%;各施用剂量下烟草长势较好,各项生长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施用酒糟后烟草产量明显提高,2018、2019年烟叶鲜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17.76%~24.22%和6.63%~15.71%,烟叶干质量分别提高6.70%~11.63%和15.39%~20.17%,中上等烟叶比例分别提高7.35%和3.90%。结论 高粱酒糟可用于烟草田间防治向日葵列当,在烟苗移栽前均匀撒施并与20 cm深土壤混匀后起垄,施用剂量为1~2 kg/m2

    • 草地贪夜蛾自噬相关基因的鉴定

      2021, 42(1):93-10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4007

      摘要 (922) HTML (524) PDF 1.08 M (99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利用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基因组序列,鉴定草地贪夜蛾自噬相关基因(Autophagy-related gene, Atg)及其对病毒感染的自噬应答,为研究自噬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对人类Homo spiens、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r等不同物种来源的自噬相关蛋白(ATG)序列进行相似性比对,搜索草地贪夜蛾自噬相关基因序列,并通过NCBI保守结构域搜索工具预测候选自噬相关蛋白中存在的功能结构域;并通过qRT-PCR检测重组病毒EGFP-AcMNPV感染后引起Sf9细胞中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鉴定获得了草地贪夜蛾参与自噬体形成的核心Atg基因10多个,包括Atg3Atg5Atg6Atg7Atg10Atg12Atg13Atg101的全序列以及Atg1Atg2Atg4Atg9Atg14Atg16Atg17Atg18的部分序列,Atg2Atg4Atg5Atg6Atg7Atg8Atg12等自噬相关基因在重组病毒EGFP-AcMNPV感染Sf9细胞6~12 h后表达量上调。结论 获得草地贪夜蛾基因组中真核生物保守的自噬相关基因,暗示草地贪夜蛾的自噬途径在进化中是保守的。AcMNPV病毒感染Sf9细胞可能引发宿主细胞的自噬响应。

    • 醒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alcina Evans, 1939与其近似种(鳞翅目: 弄蝶科: 链弄蝶亚科)的关系

      2021, 42(1):101-10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9046

      摘要 (1229) HTML (444) PDF 23.09 M (1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探讨醒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alcina Evans, 1939与其近似种的关系。方法 广泛采集醒斑银弄蝶及其近似种样本,基于形态特征、COI条形码及地理分布进行关系分析。结果 黄斑银弄蝶C. alcinoides Lee, 1962应是醒斑银弄蝶C. alcina的个体变异,故为其新异名;产自北京的2个银弄蝶标本与其近似种间的最小平均遗传距离为3.9%,在系统树上独立成支,前翅中室基部和后翅前缘中部有斑且后翅M1-2室斑延伸至外缘,为其独有;醒斑银弄蝶、北京支系、银弄蝶C. palaemon和黄翅银弄蝶C. silvicola呈高度支持的单系支。结论 黄斑银弄蝶是醒斑银弄蝶的新异名;产自北京的近似于醒斑银弄蝶的种群是一个新种,即长斑银弄蝶Carterocephalus longimaculatus Hou, Fan & Li sp. nov.

    • 阳江地区尾叶桉早期生长性状遗传参数估算

      2021, 42(1):109-11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03

      摘要 (981) HTML (351) PDF 677.69 K (8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研究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无性系的遗传变异,筛选适合阳江地区生长的优良无性系,为新品系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76份尾叶桉无性系为研究材料,在阳江地区分3次营建尾叶桉无性系测定林;造林后逐年测量其树高和胸径,并对该生长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和遗传参数估算,采用多性状基因型值筛选优良无性系,并估算入选优良无性系的遗传增益。结果 尾叶桉的树高和胸径在无性系间存在显著差异,且生长性状的变异系数逐年递减。除少数年份内的生长性状外,尾叶桉生长性状方差分量在区组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水平,遗传方差分量介于0.10~22.61之间,环境方差分量介于0.18~45.86之间,重复力介于0.10~0.42之间。除1年生树高外,树高和胸径存在较强的遗传正相关,遗传和表型相关都达到中等及较高的水平(相关系数为0.40~0.98),且相同林龄内的树高和胸径间相关性较大。根据不同林龄预测的树高和胸径基因型值,结合树高和胸径的生长表现,在所有林龄的无性系中,无性系ZQUB29、ZQUA34、ZQUC33、ZQUA15和ZQUA33的表现都较好,表明这些无性系可能在整个轮伐期长势都较稳定,是优良无性系。结论 参试尾叶桉无性系间生长差异极显著,入选的5个优良无性系可作为后续尾叶桉遗传改良和良种选育的基础。

    • 华重楼野生种群表型变异研究

      2021, 42(1):116-12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3001

      摘要 (794) HTML (396) PDF 698.00 K (13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综合分析华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 chinensis (Franch.) Hara野生种群的表型变异规律,为其种质资源保护、药材资源开发利用和繁育改良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以我国分布区内7个野生华重楼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对其17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测量,利用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多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其表型变异规律及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 除叶片数和花萼片数外,野生华重楼其他15个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种群内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52.19%)大于种群间的变异(方差分量占比为26.39%),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34.27%,种群内变异是华重楼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各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7.72%,变异幅度为6.83%~29.95%,花梗长、叶面积、花萼面积和株高的变异幅度远大于平均变异系数,叶片数、花萼片数、果球横径、果球纵径、果球横纵比和种子千粒质量的变异幅度远小于平均变异系数,表明华重楼花、叶的数量指标及果球、种子的性状稳定性大于叶片形态性状的稳定性;相关分析表明,大多数表型因子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广东清远地理种群变异最为丰富,可作为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优选对象。

    • 双螺杆挤压法生产小米方便粥的工艺优化

      2021, 42(1):125-1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004005

      摘要 (963) HTML (393) PDF 1.04 M (10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 以小米粉为主要原料复配脱脂大豆粉,用双螺杆挤压法开发升糖指数较低的方便粥,并优化其加工工艺。方法 根据FAO/WHO标准模式确定脱脂大豆粉复配比例。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 Design(BBD)方法设计优化试验,研究挤压温度、螺杆转速、物料水分含量和烤炉温度对方便粥品质的影响,最终确定最优加工工艺条件。结果 脱脂大豆粉添加量(w)为30%时,小米粉与其互补后必需氨基酸评分均大于1,符合FAO/WHO标准模式。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挤压温度145 ℃,螺杆转速220 r/min,水分含量35%(w)。以优化出的工艺条件进行试验,获得糊化度较高(86.72%)、升糖指数较低(63.21)、复水率较高(305%)并且感官评分较高(93分)的小米方便粥产品。结论 工艺条件对方便粥的理化性质和食用品质影响显著,其变化规律可为其他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