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廖晓萍,孙阮洋,方亮星,周宇峰,李林林,孙铭飞
2022, 43(2):1-10.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5022
摘要:目的 明确广东地区鸭疫里默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的血清型、耐药状况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 从规模化鸭场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通过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利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试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核心基因组遗传进化树。结果 共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168株,血清1、2、3、5、6、7、8、10型均有流行,血清1型的菌株高达54.17% (91/168),其次为2型,占27.97%(47/168)。48株代表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盐酸环丙沙星表现高度耐药,耐药率均超过80%;对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于30%。受试菌株对5~12种药物耐药,共有44种耐药谱型。成功获得46株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共检出6种耐药基因,其中,耐药基因erm(F)和tet(X)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3.91%(34/46)和82.60%(38/46),同时携带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95.65%(44/46)。18株(39.13%,18/46)菌株ST分型成功,分属11个ST型。所有测序菌株与数据库中来自中国的菌株在遗传进化关系上最接近,主要存在于优势克隆群系Clade 1和Clade 3中。结论 本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1型,耐药性严重,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具有一定相关性,ST型呈多样性,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数据库中来自我国菌株的遗传背景相近。研究结果可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疫苗免疫预防与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掌握鸭疫里默氏杆菌遗传进化特征。
2022, 43(2):11-1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5029
摘要:目的 探究广东省七彩山鸡养殖场中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流行特点、耐药性、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及遗传进化背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从广东省3个规模化七彩山鸡养殖场收集孵化死胚及周围环境样本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试其对2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利用MLST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特点。将各ST型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按顺序拼接,用MEGA7软件对拼接好的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在采集的514份样本(死胚样本405份、环境样本109份)中共分离到铜绿假单胞菌145株(分离率28.2%),其中,24株来源于环境样本(分离率22.0%,24/109),121株来源于死胚样本(分离率29.9%,121/405)。145株铜绿假单胞菌除对氨苄西林、卡那霉素和萘啶酸天然耐药外,对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较强,耐药率分别为100%、80.0%和77.2%,其次为头孢噻肟(耐药率23.4%)。除天然耐药外,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占比达73.1%(106/145),且对亚胺培南也显现出耐药性。MLST结果显示,89株耐药谱较广的铜绿假单胞菌可分为18个ST型,其中,6个ST型是本研究新发现的。铜绿假单胞菌死胚分离株的优势ST型是ST-260,环境分离株以ST-2100和ST-3202为主。遗传进化分析表明,环境和死胚样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结论 本研究调查的3个七彩山鸡养殖场的死胚及周围环境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或污染,且分离株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建议在养殖过程中不仅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生物安全意识,还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
2022, 43(2):19-2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3025
摘要:目的 合成一种对霉酚酸具有特异性识别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吸附材料,用于青贮饲料中霉酚酸的净化、富集和分析检测。方法 以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γ-MPS)改性的硅胶为载体、霉酚酸酯为虚拟模板,合成硅胶表面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扫描电镜对制备材料进行表征,通过平衡吸附试验评价材料吸附特性。建立基于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法检测青贮饲料中霉酚酸。结果 改性硅胶表面成功包裹一层印迹聚合物。静态吸附试验表明,印迹材料饱和吸附量为4.5 mg/g;动态吸附试验表明,该材料吸附速率快,60 min内即达到吸附平衡。基于该印迹材料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建立了HPLC法,霉酚酸的回收率为76.0%~81.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检测限达60 μg/kg。结论 制备的硅胶表面霉酚酸分子印迹聚合物可特异性吸附霉酚酸,建立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HPLC法可用于日常青贮饲料中霉酚酸的分析测定,了解青贮饲料被霉菌毒素污染的状况。研究结果可为青贮饲料的质量安全控制提供指导。
2022, 43(2):26-33.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6023
摘要:目的 与野生型小鼠相比较,采用CRISPR/Cas9技术制备的ETV5基因纯合敲除小鼠在表现出内源性精原干细胞消融的同时伴随着体型和体质的明显弱势,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ETV5基因敲除对小鼠肌肉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采集6周龄的3只野生型公鼠和3只ETV5纯合敲除公鼠的肌肉组织并抽提RNA,进行转录组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对2组小鼠肌肉样品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 2组小鼠的肌肉组织共筛选出了574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92个,下调基因282个。发现了多个基因影响ETV5敲除小鼠的生长发育,其中,包括影响小鼠肌肉发育的基因Amd1和影响脂肪累积的基因Chrna2。GO和KEGG分析富集到的通路大多与脂肪代谢和生长发育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ETV5敲除小鼠生长发育缓慢和延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解释,为研究ETV5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相关功能提供了参考。
2022, 43(2):34-4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4013
摘要:目的 研究高、低温诱导家蚕Bombyx mori滞育发生时蚕卵蛋白质修饰的差异,为后续深入探究昆虫滞育诱导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 饲养二化性家蚕品种,筛选出稳定的受高、低温诱导滞育发生的家蚕品系。以此为材料,分别于25和15 ℃孵化蚕卵,敏感期和点青期取样进行表观遗传学研究,通过SDS-PAGE电泳和Western blot检测蛋白修饰的差异。结果 高温(25 ℃)组蚕卵蛋白的甲基化修饰水平始终高于低温(15 ℃)组,点青期有显著差异;高、低温处理组之间的乙酰化修饰水平一直差异显著,在点青期高温组显著低于低温组;低温组的泛素化修饰水平始终高于高温组,尤其是发育前期;磷酸化修饰水平整体较高,但高、低温处理组之间差异不显著;丙二酰化在高、低温处理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琥珀酰化的修饰水平始终较低,在发育后期有明显的差异修饰蛋白出现。结论 蚕卵在25 ℃催青过程中蛋白质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水平与15 ℃低温组在全时期都存在显著差异,甲基化修饰水平在点青期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甲基化、泛素化和乙酰化修饰在家蚕早期滞育诱导过程中起作用。
2022, 43(2):42-48.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2011
摘要:目的 探究亚微米普鲁士蓝(Submicron Prussian blue,smPB)的光热转化效果对其光芬顿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ethylene blue, MB)污染物的促进作用。方法 以亚铁氰化钠和聚乙烯亚胺为主要材料,在酸性条件下,通过水热缓慢结晶法,利用聚乙烯亚胺链上的氨基基团控制普鲁士蓝(Prussian blue, PB)的结晶过程,制备出具有光热及光芬顿催化降解能力的smPB。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分光光度计(FTIR)、X射线衍射仪(XRD)等测试仪器对smPB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利用太阳光模拟器照射的阳光测试了smPB在水溶液中的光热转化效果。在不同的催化条件下,测试了smPB的芬顿、光芬顿以及光热芬顿催化降解效率。结果 smPB的光热转化率约为90%。太阳光模拟器以1个太阳光功率照射1 h的情况下,含有smPB 20 mg的100 mL水溶液温度上升8.8 ℃左右。在光热的条件下,使用20 mg的smPB对100 mL的MB溶液(ρ=20 mg/L)进行光热芬顿催化降解,在40 min内降解率达到99%以上。结论 smPB制备方法简单,兼备光热转化、芬顿、光芬顿等多种功能。当smPB进行光热芬顿时,其催化降解效率与芬顿、光芬顿相比大大提升,光热效应对光芬顿具有促进作用。
2022, 43(2):49-5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4012
摘要:目的 炭角菌属具有珍贵的药用价值和较高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对采自白蚁废弃巢穴上的炭角菌菌株进行鉴定,对其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并对液体发酵产物抗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以期为痂状炭角菌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形态观察及ITS序列测序对炭角菌进行鉴定;探讨液体发酵中添加不同碳源、氮源和金属离子对痂状炭角菌菌丝体生长的影响;分析固体培养基中添加氨基酸对无性子座生长的影响;利用平板抑菌法和DPPH法对液体发酵产物抗菌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 采集菌株经形态鉴定和分子鉴定,为痂状炭角菌。液体发酵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蚕蛹粉,最佳无机盐为MgSO4。正交试验筛选的最佳液体培养基组成为可溶性淀粉4%(w)+蚕蛹粉0.6%(w)+MgSO4 0.06%(w)。固体培养基中添加缬氨酸、异亮氨酸和苏氨酸均能显著促进无性子座的生长。液体发酵产物抗菌效果显著优于山梨酸钾,对DPPH的抗氧化活性为(75.19±2.08)%,显著优于维生素E。结论 优化的液体发酵和固体培养条件可以显著提高痂状炭角菌菌丝体产量,促进无性子座生长。痂状炭角菌发酵产物具有较好的抗菌和抗氧化作用,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2022, 43(2):57-67.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3007
摘要:目的 探究遮阴下不同水肥耦合模式对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质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方法 以小粒种咖啡为研究对象,在30%遮阴度下,试验设2因素(灌水和施肥)3水平完全设计,共9个处理。3个灌水水平:高水(WH:1.2 Ep)、中水(WM:1.0 Ep)和低水(WL:0.8 Ep);3个施肥水平:高肥(FH:530.00 kg·hm-2)、中肥(FM:353.33 kg·hm-2)和低肥(FL:176.67 kg·hm-2)。分析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干物质量及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对水肥调控的响应规律,通过隶属函数和因子分析相结合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再以TOPSIS法综合分析,找出小粒种咖啡最佳水肥耦合模式。结果 灌水水平和施肥水平对小粒种咖啡根区土壤养分、微生物数量、酶活性(除秋季过氧化氢酶)、根干物质量、树干干物质量、总干物质量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FHWL处理的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季均值最高;FMWH处理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季均值最高。与FLWL处理相比,FHWL处理的土壤硝态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季均值分别增加72.61%、154.01%和7.37%,FMWH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季均值分别增加121.81%、61.73%和41.43%,且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季均值分别增加46.67%、42.74%和22.55%。土壤硝态氮含量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与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存在显著正相关。隶属函数和因子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表明,FMWH处理土壤质量指数最高(0.75)。FMWH处理的总干物质量(38011.50 kg·hm-2)最大,FMWL处理的灌溉水分利用效率(7.88 kg·m-3)最大。TOPSIS法表明,FMWM处理的土壤质量、干物质和灌溉水分利用效率综合效益排名第1,其次是FMWH处理。结论 在30%遮阴度下,FMWM处理为改善土壤质量且促进小粒种咖啡高效生产的最佳水肥耦合模式。
2022, 43(2):68-7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2013
摘要:目的 探讨大空间尺度上生物及非生物因子对入侵植物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生长-防御生理特性的影响,为全球环境变化下的入侵群落动态预测及入侵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在中国21°N~37°N范围内分别设置72个面积为10 m×10 m的空心莲子草入侵样地(水、陆生境各36个),测定样地中空心莲子草的氮平衡指数(Nitrogen balance index, NBI)、叶绿素指数(Chlorophyll index, Chla)、类黄酮指数(Flavonoid index, Flav)和花青素指数(Anthocyanin index, Anth),并利用回归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CCA)探讨地理、气候、氮素营养、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发生量等因素对这4项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 回归分析及CCA均表明,水、陆2种生境空心莲子草的Flav与纬度呈显著正向关系、与降雨量呈显著负向关系。回归分析中,陆生和水生型空心莲子草的Chla分别与经度、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向关系;水生型空心莲子草的Anth与纬度呈显著负向关系、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向关系。CCA中,水生型空心莲子草的NBI与Pielou均匀度指数、昆虫丰富度和莲草直胸跳甲数量之间具有强烈负向关系,与Patrick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具有较大正向关系,而Flav表现出与NBI完全相反的分布格局。结论 经度、氮素影响空心莲子草的生理生长特性,纬度、气候和植物多样性影响空心莲子草的化学防御特性,而植物多样性和昆虫发生量使得水生型空心莲子草的生长与防御之间具有明显权衡关系。
2022, 43(2):77-86.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3009
摘要:目的 探索梨小食心虫Grapholitha molesta性信息素微胶囊最佳制备方法,并在室内条件下对微胶囊的缓释作用进行评估。方法 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反−8−十二碳烯基乙酸酯)作为芯材,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809、麦芽糊精、β−环糊精和明胶作为壁材,制备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研究芯材和壁材不同比例等条件对微胶囊乳液粒径分布及包封率的影响,并进行室内缓释和野外迷向试验研究。结果 制备微胶囊乳液的最佳壁材配方(质量比)为:辛烯基琥珀酸淀粉钠∶乳化变性淀粉−809∶明胶∶麦芽糊精∶β−环糊精=5∶15∶0∶3∶2,最佳制备条件为:壁材与芯材质量比10∶1,剪切速度10 000 r/min,剪切时间2 min,高压均质压力20 MPa,均质时间2 min;二次均质加入10 g液体石蜡,均质压力20 MPa,均质时间4 min。在30、40和50 ℃条件下进行室内缓释试验,91 d时仍可检测到性信息素残留,而室温下未微胶囊化的性信息素稀释液5 h后完全释放。野外迷向试验中,微胶囊乳液药效可以持续约80 d,用药量(性信息素)为45、75、120和75 g/hm2(冷藏1年)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的迷向效果无显著差异。结论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微胶囊乳液显著延长了持效期,可有效用于梨小食心虫的大面积迷向防治。
2022, 43(2):87-95.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6004
摘要:目的 借助多光谱遥感影像和Logistic算法,实现对棉田虫害的田间监测。方法 以患虫害棉花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无人机获取棉田多光谱遥感影像,并对影像进行预处理;结合受虫害棉花光谱特征,利用虫害敏感波段反射率与植被指数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开展棉花虫害识别监测研究。结果 由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SAVI)模型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vegetation index,NDVI)模型构建的棉蚜虫、棉红蜘蛛、棉铃虫识别模型为最优模型,其训练样本准确率达到93.7%,测试样本准确率达到90.5%,召回率为96.6%,F1值为93.5%,对棉蚜虫、棉红蜘蛛和棉铃虫的识别模型决定系数分别为0.942、0.851和0.663。结论 该模型可满足棉田中棉蚜虫、棉红蜘蛛和棉铃虫3种虫害的发生区域识别,且可基本满足棉田精准植保作业相关要求。
2022, 43(2):96-104.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8009
摘要:目的 针对野外环境下断蕾机器人对多特征的变量目标快速识别难题,以及目标受到树叶、遮挡及光照影响精度的问题,提出多特征目标的快速识别方法。方法 提出对香蕉果实、果轴和花蕾这3个目标进行多尺度特征提取及模型分类,融合聚类算法设计新的目标候选框参数,提出改进YOLOv3模型及网络结构参数的YOLO-Banana模型;为了平衡速度和准确度,用YOLO-Banana和Faster R-CNN分别对变化尺寸的香蕉多目标进行试验,研究算法对识别精度与速度的影响。结果 YOLO-Banana和Faster R-CNN这2种算法识别香蕉、花蕾和果轴的总平均精度分别为91.03%和95.16%,平均每张图像识别所需时间分别为0.237和0.434 s。2种算法精度均高于90%,YOLO-Banana的速度相对快1.83倍,更符合实时作业的需求。结论 野外蕉园环境下,采用YOLO-Banana模型进行香蕉多目标识别,可满足断蕾机器人视觉识别的速度及精度要求。
2022, 43(2):105-11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5021
摘要:目的 为测定温室中番茄不同成熟阶段的果实数量,提出一种基于彩色点云图像的测定方法。方法 在移动平台上搭载KinectV2.0采集温室中行栽番茄的图像信息合成番茄植株点云,再将二视角的番茄植株点云合成1个点云,并通过深度信息截取得到近处番茄植株点云,将标注的点云数据输入到PointRCNN目标检测网络训练预测模型,并识别番茄植株点云中的番茄果实,最后利用基于特征矩阵训练的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类器对已经识别出来的果实进行成熟阶段分类,获得不同成熟阶段番茄果实的数量。结果 基于PointRCNN目标检测网络的方法识别番茄果实数量的精确率为86.19%,召回率为83.39%;基于特征矩阵训练的SVM分类器,针对番茄果实成熟阶段的预测结果在训练集上准确率为94.27%,测试集上准确率为96.09%。结论 基于彩色点云图像的测定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不同成熟阶段的番茄果实,可以为评估温室番茄产量提供数据支撑。
2022, 43(2):113-121.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3050
摘要:目的 为准确有效地检测农业物联网的感知数据异常,提出了基于宽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异常农情数据检测方法,为实现农业物联网数据高质量感知提供参考。方法 首先将标准化后的农情数据编码为极坐标表示,通过滑动窗口机制划分子集,接着将每个子集数据重构为矩阵,最后设计并训练宽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于异常检测,采用养殖场环境监测数据进行试验。结果 构建的滑动窗口机制可提升异常数据检测能力,缩短检测时间。所设计的宽度卷积神经网络对空气温湿度、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中所存在的异常检测准确率均超过97.5%,优于SVM、RF和CNN模型1.69%、2.76%和3.05%;F1值均在0.985以上,优于SVM、RF和CNN模型0.0093、0.0149和0.0163;且在处理波动性较大的空气、土壤温湿度数据时性能优势更为明显,准确率和F1值分别提高了3.61%~5.98%和0.0188~0.0310。此外,该方法模型检测耗时较短,仅为传统CNN模型的1/6~1/7,并且比SVM和RF模型使用更少的超参数。结论 所建立的数据编码、子集划分和重构方法与宽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异常农情数据有较好的检测效果。
2022, 43(2):122-132. DOI: 10.7671/j.issn.1001-411X.202106019
摘要:目的 为提高三七育苗品质,针对槽式三七育苗播种行株距小、播深浅的特殊农艺要求,设计一种集覆土、镇压功能为一体的密集型种沟覆土镇压装置。方法 在田间试验确定三七出苗率高、种苗品级最佳的基质紧实度范围的基础上,对镇压辊与土壤接触进行动力学分析,确定覆土镇压装置相关参数;借助离散元法对覆土镇压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以开沟深度、播种机前进速度为试验因素,以覆土厚度及一致性为试验指标进行土槽试验,验证覆土镇压装置相关结构参数是否满足要求。结果 由田间试验得到基质紧实度范围为200~400 kPa。覆土镇压装置结构参数为:镇压轮直径150 mm、弹簧最大刚度140.5 N/mm。由仿真分析得到覆土厚度为9.77~11.40 mm,粒距偏移量为0.07~6.23 mm,行距偏移量为0.03~1.43 mm。土槽试验结果表明,最优工作参数为:开沟深度为25 mm、播种机前进速度为0.16 m/s,此时覆土厚度均值为11 mm、覆土厚度一致性为85.15%,覆土镇压后基质紧实度为300~360 kPa。结论 由仿真分析和土槽试验可知,覆土镇压装置设计满足三七育苗播种时基质紧实度和覆土厚度的农艺要求,研究结果可为三七覆土镇压装置设计提供参考。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路483号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邮编:510642 电话:(020)85280069/38746672